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数码时代教养指南:培养3.0版下一代[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
  • 正版
    • 作者: 【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著 | 【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编 | 【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译 | 【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绘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出版时间:2021-1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著| 【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编| 【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译| 【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绘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出版时间:2021-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75000
    • 页数:324
    • 开本:32开
    • ISBN:9787807682929
    • 版权提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作者:【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
    • 著:【美】吉姆泰勒吉姆·泰勒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59.00
    • ISBN:9787807682929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1-01
    • 页数:324
    • 外部编号:3128044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前言001

    部这个疯狂的新世界
    章当下的流行文化030
    第二章当下的科技041
    第三章为你的孩子设定系统默认值065
    第四章没有媒介的生活值得拥有076
    第二部分保护孩子,武装孩子
    第五章自我认同:他们是谁?090
    第六章价值观:你的孩子相信什么?114
    第七章思维能力:他们都在想什么?145
    第八章人际关系:孩子的交际圈181
    第九章健康:要还是不要?210
    第十章生活方式: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三部分我们的努力付出必有回报
    十章担起该担的责任260
    第十二章迎接你的3.0版的孩子285

    后记315
    致谢319


    吉姆·泰勒(Jim Taylor, PhD),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学家、作家。曾受邀出席NBC电视台《今日秀》(Today Show)、ABC电视台《本周世界新闻》(World News This Weekend),以及主流电视台开办的节目;在北美和欧洲举办过1000余场研讨会和讲座。著有《积极养育:怎样培养出成功和快乐的孩子》(Positive Pushing: How to Raise a Successful and Happ Cil),并在《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快公司》(Fast Company)等众多及杂志上开设专栏。

    我们总是关注科技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如视频、短信、社交媒体等),却从未思虑使用它们会如何塑造我们。——马歇尔.麦克卢汉(思想家、《理解媒介》作者)
    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的引导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和习惯。——《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第二章当下的科技
    “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我一个八年级的孩子,会在社交网络这个问题上与那谁和谁持完全相同的观点。我不喜欢社交网络,因为它损害了我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我从未在社交网络上和别人真正聊得开心过。离开电脑,我就不得不去读书或翻阅《时代周刊》,但社交网络总能让我找到借口偷懒,几乎每次都这样。有时当我想就某个现实问题和人面对面讨论时,他们的眼睛却盯着屏幕,心思也不知道在哪里。即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我左右’,我却感觉他们在‘千里之外’。网络世界中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太多了,即使我们一直‘在线’,现实中却几乎和隐形人一般。”——莉莉,?13岁
    在你开始理解科技在孩子身上产生的影响,以及科技进步如何在将来影响他们之前,我们应首先回顾我们在漫长历史中如何走到今天,从而见或许是历大力量的崛起。我的经验总是告诉我,回顾往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在今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还能让我们明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走向何处。
    过去那么,我们就来翻翻通信科技的历史。一提到通信技术,我们常会想到硅芯片和线路板组成的设备装置。但其实早在人类出现的时候,这项科技就已经诞生了,虽然在当时属于前沿科技,但现在看来却明显原始落后,设计简单。
    通常认为现代智人出现在20万年前。随着口头语言的发明(社交的种形式,这里或需提醒一下),人类可以和人面对面地交流,进而推动我们现在熟知的文明的诞生。当然,这种沟通局限在喊一嗓子的距离,但至少是个开始。在口头语言出现后,通信技术在接下来的约196?000年的时间内,实际上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
    大约4?000年前,人类次发明了远距离通信手段,即烟幕信号。约2?500年前,鼓也诞生了。就这样,人类历次可以突破距离限制对外进行沟通。这一进步使不同的人能够联系在一起,允许不同的群体走向远方。但早期的进步竟有限,不能和现在相比。在接下来的约?00年中,通信技术并未发生多少改变。
    175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发现了电的存在。1800年,亚历山德罗?伏特发明了化学电池。电的发现和电池的发明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自此科技发展迅猛无比,翻天覆地。约在1835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码,为随后科技发展的时期拉开了序幕。虽然电报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带来的影响却一直留存至今。不妨这么想:电报是互联网的前身,是邮件的早期翻版。
    1876年,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了电话(很多人都声称电话实际上是他们发明的),使人们能够实时长距离直接对话,就如同两个人身处同一间房子一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当然这里是修辞说法)。
    电话发明之后,紧接着便出现了传真,为图像文字的即时传送扫清了道路。这也是人类历次可以用比传统邮递(邮递员分发传递的“蜗牛传递”)快得多的方式传送各种文件。1979年部车载电话诞生,1983年部实际意义上的手持通信设备问世,标志着移动电话技术投入商业使用。移动电话技术随后快展,进化成今天的样子:轻便,功能多样,普及广泛,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1994年互联网开始面向公众开放(互联网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已面世,不过当时仅限于军事和大学研究使用),这可能是通信科技仅有的同时也是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因为互联网能够即时传送包括语音、数据、文件、动态和静态画面在内的各种信息。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内,互联网已经掀起了一股名副其实的科技浪潮:、邮件、短信息和层出不穷的软件——MySpace、脸书、YouTube、推特和Skype等。这股科技浪潮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联系方式,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远超我们的想象。
    以上简短的历史回顾不是那么完整,对你来说可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给我们提供了基本的视角,告诉我们科技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以及这种发展又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人际交往方式的。或许还能让我们明白科技会如何从正反两面影响我们,以及我们在将来如何适应这种发展。
    什么发生了变化?
    那么所有通信技术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它们都逐渐使我们能够以更快、更便捷和更有效的途径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信息。每次科技进步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都具有显和隐、直接和间接、可预测和突然等双重特点。现代科技或许是当下工具,影响力覆盖个人、信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方面面。
    但这种变化的核心还在于我们看待时间、距离和人际关系的方式。科技每次更新换代带来的变化,都包括时间和距离带给我们的体验的变化,以及影响我们的方式的变化。因为通信已经实现即时,时间似乎也随之变得更充裕。因为我们现在能够和地球另一端的人进行沟通,距离好像也不再遥远。我们现在已不用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为现在时间更充裕,距离在拉近,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不再局限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和来自各个不同人进行流,建立联系。
    我们对时间、距离和人际关系的预期已发生变化。这种预期上的变化回过头又借着科技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在互联网、手机、短信息和推特出现之前,谁都知道除了亲自拜访或者使用固定电话,他人很难随时找到我们。这种分离的状态在当时是一种常态,我们对这种状态也没有什么不适,反而任何能使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手段都是意外之喜。
    现在大家有一种期望,就是我们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在任何时间和任何人随时沟通交流。我们默认连接是我们的属,和外界紧密相连已经成为常态,也是我们的舒适区。像失去网络连接、没有手机信号或者只是将手机忘在家中这类偏离常态的情形会将我们带离舒适区,且研究表明这种偏离还会让我们感到失落、不安和紧张。
    当下的科技
    凯撒会在2009年曾对8—18岁的年轻人使用科技设备的情况做过一次调查,对于调查结果,我思前想后只能用“震惊”一词来形容。2009年的这次调查是对2005年同类调查的跟踪。调查人员在2005年发现,年轻人花在与学习无关的科技设备上的时间平均超过5.5个小时。当时调查人员预测,因为年轻人日常生活和学习已经很忙,他们花在科技设备上的时间不可能再增加。但这种预测在现在看来错得是多么离谱啊!
    2009年的调查显示,相同年龄段的年轻人每天花在与学习无关的科技设备上的时间平均超过7.5个小时,较2005年增长了1/3还多,这才仅仅过去4年而已。就连研究人员自己也震惊于增长的速度之快。除了上学、做家庭作业、课外活动、社交、吃饭、睡觉和陪伴家人,留给年轻人的时间似乎就没剩多少。如果将年轻人“一心多用”的时间分开计算(比如说,某个年轻人一边看电视,一边在笔记本电脑上写,同时还在和人发短信聊天,整个过程持续20分钟。分开计算的话,这个年轻人花在科技设备上的时间需额外加上60分钟),那么他们花在科技设备上的总时间就会超过8个小时,这还不包括为了学习使用科技设备所花费的时间。
    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是哪些科技设备占据年轻人如此多的时间——电视:4.29个小时;电脑:.1个小时;视频游戏:1.13个小时;电影:0.25个小时。(这里倒有个“好”消息:年轻人每天还会花0.28个小时来阅读——阅读在年轻人中一息尚存啊!)至于花在电脑上的时间,社交网据其的25%,玩游戏占19%,观看视频占16%,即时信息占13%。此外,我还惊奇地发现,尽管现在已经是21世纪,笨重的大箱子(对,我说的就是电视)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调查显示,64%的家庭会在用餐期间看电视,45%的家庭在没人观看时也会让电视开着,多达71%的孩子在他们的卧室拥有一台电视。
    研究还发现,12—17岁的孩子中有97%玩视频游戏。而且和人们通常想的不同的是,年轻人并不喜欢一个人玩视频游戏,约/的人会和家人朋友一起玩,超过1/4的会在网上和人玩。这儿有一组数据会让你大开眼界:截至21岁,年轻人玩视频游戏和网上游戏的时间平均高达1万个小时,这几乎与他们花费在初中和高中的时间持平。
    调查同时表明,约1/4的青少年每天至少登录社交10次;他们中超过50%的人每天至少使用社交网络一次。此外,75%的人还拥有手机(2004年只有45%),发短信是青少年主要的沟通方式,其中女生每天会发送80条信息,男生30条。59%的女生每天发很多短信给朋友其实就是为了打声招呼,说声“你好”。有个女生曾在时间内发送超过2?000条短信。此外,83%的青少年喜欢拍照片,64%的青少年会通过社交和朋友分享这些照片。,50%持有驾照的青少年承认他们曾一边开车一边收发信息。
    科技产品对学习和的影响大。31%的孩子说他们做家庭作业时大部分时间都会一心多用,另外1/4的孩子则说他们做作业时一心多用的时间占到25%。这足以说明一心多用会影响到学习(越来越多的据也说明了点,具体详见第七章)。此外,在轻度科技产品使用者中,66%的人反映他们的,相比之下,只有%的人表示他们的一般或不佳。在中度科技产品使用者中,反映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也基本相同(65%),但是反映一般或不佳的人数比有显著提高(31%)。沉迷于科技产品的影响则更为明显,重度使用科技产品者中只有51%的人反映,而反映一般或不佳的人数比却高达47%。
    在今天,科技究竟侵蚀了孩子日常生活的多大空间?又占据了他们父母多少生活重心?网络安全公司G的研究发现,年轻的孩子更有可能掌握各种科技世界的技巧而不是生活技巧。比如说,在2—5岁的孩子中,58%会玩电脑游戏,相比之下,只有43%会骑自行车。同样年龄段的孩子,10%知道怎么使用智能手机,但会系鞋带的却只有9%。这里还有一个吓人的调查结果:会打开网页的年幼孩子比会游泳的孩子要多。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脱节
    在当前的科技浪潮中,有一件事情清楚,就是父母和孩子在如何看待科技的问题上分歧很大。一项研究表明,父母担忧孩子与社会脱节、网络成瘾、缺乏运动、上传和浏览内容等问题的可能(72%—88%)较孩子(17%—35%)高—倍。类似的差异还体现在对社交网络影响孩子做家庭作业、陪伴家人、户外锻炼、现实交友和做家务等线下活动的看法上,认为有影响的父母达到1%—4%,持相同观点的孩子则只有8%—16%。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另一差异体现在对网上骚扰者的警惕程度。相较于孩子,父母警惕网上骚扰者的可能要2.5倍(只有不到10%的孩子报告过他们曾在网上遭遇过“令人不适”的涉话题)。
    尽管如此,父母在孩子使用科技的问题上仍存在自以为是和认识不足的情况,他们对上述情况的关注和对这些关注的回应也存在差异。调查发现,只有超过1/3的父母了解过孩子使用的社交网络;43%的父母不清楚他们的孩子每周上网的频率,而且他们严重低估了孩子上网的实际时长。
    同时,父母监管孩子上网的时间也稳步下降,从孩子十一二岁时的不足30%降至孩子十七八岁时的仅仅13%。监管时间的下降和实际要求相悖,因为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有可能将科技用在邪门歪道上。
    研究人员还就父母已经约法三章,以对孩子使用各种科技产品进行管理的问题咨询过孩子。对于绝大多数的科技产品,回答“没有”的孩子占大部分;电视,68%;电脑,60%;视频游戏,66%;音乐,85%。这里还要强调另一组差异,在父母对孩子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设置限制的问题上,46%的父母给出肯定回答,但只有36%的孩子确认他们的父母设置了限制。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哪一方呢?其实不管相信哪一方,46%和36%的数据都显得太低了,特别在如此多的父母已经对科技使用过度有相当警觉的情况下。研究同时表明,父母未采取足够有效的措施应对以上问题是由于以下几点:一是50%的孩子房间里放置了电脑;二是55%的父母相信社交网络只是一场短暂的时尚风潮;三是,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使用科技的情况缺乏监管或没有做出任何限制。
    耽误掉的机会我需要指出的另一点就是,当孩子沉浸在各种科技手段中时,不管是看电视、看电影、使用社交网络平台还是玩网络游戏,他们都要承担相应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念,但在本书中,机会成本可以代指以下概念:当孩子将本该花在某领域的时间花在了另一领域(这里指的就是科技),由此导致在该领域没有获得该有的回报,这种失去的回报就是机会成本。
    孩子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科技上导致两种成本:,孩子使用科技过度或不恰当给自己造成心理、情感、智力、生理、神经和社交等方面的伤害;第二,孩子因为将本该花在更健康的活动上的时间花在了科技上,由此错过了这些健康活动可以带来的潜在收益。
    意外后果定律我们需要记住,科技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那么这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提高孩子的生活品质,帮他们全面发展,这就是借科技应该实现的理想目的。但坦白地讲,当下的科技是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吗?我在本书中列举的事实据表明并非如此。因此,作为父母,我们更有责任确保孩子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们正在使用的科技,让他们可以在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降低科技可能造成的机会成本。
    在科技生活中,意外后果定律随处可见。互联网、手机、短信、脸书和Twitter带来的影响莫不如此。洋葱新闻上有条关于杰克?多尔西发明Twitter网的讽刺段子:“我发明Twitter,本来是打算给那些空虚自大的自恋者使用的,让他们分享些平庸至极的无脑观点,和一帮苦大仇深的读者一起自怨自艾。但伊朗人竟然将Twitter用在地方,像组织政治运动、告知外界伊朗的压迫行为等,听说这些我简直不敢相信,Twitter网的本意是如此美丽、单纯、与世无争,他们怎能就这样毁了它。”虽然以上的段子完全是句玩笑话,是网友编造出来的,但谁又曾预料到Twitter能够在一些(如伊朗)的总统选举和自由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呢?而且,谁又曾想机会沦为高科技式的欺凌手段,或者,边开车边收发短信的驾驶行为会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比正常情况下高20多倍?不过,在当前的科技发展形势下去预言科技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还为时尚早。当然也不可能提前知道各种新科技造成的所有意外后果,但是减少意外后果的发生可以使新科技的积极影响更好地造福社会,使负面影响更容易被控制、变得不是那么具有破坏。
    是的,让我们继续推动科技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但是这个发展的过程应该由我们,而不是科技自己。本末倒置会让我们踏上意外后果定律的坎坷之路,而不是自己原本想要走的路。
    警示教材我在前文列举的一系列数据应当让你感到心惊肉跳。这些数据明白地告诉我们,年轻人花在科技上的时间多到让人震惊,却没有直接展示科技如何从正反两面影响年轻人,也没有充分表达出人与科技交互过程中发生在人身上的故事。不过,《纽约时报》2010年刊发的一篇文章赋予了这些数据一些“人味”,重点讲述了年轻人使用科技及科技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家庭和未来的故事。出于对人物隐私的尊重,我在这里不会指名道姓(虽然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难以置信地允许《纽约时报》在文章中这么做)。
    在科技的摇篮和温床——硅谷,有这么一所学校,它坐落在硅谷中心地带,为了照顾晚上熬夜到很晚的学生,将每天的上学时间往后延迟了1个小时,而原因竟然是学生上网时间太长,影响了学校作业和身体健康。
    还有一个高中生,对影片摄制充满热情,但他在相关技术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导致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目标都受到拖累。比如说,他为了制作视频会经常忽视学校作业;每周会玩10个小时的视频游戏,并在凌晨更新脸书主页状态。他沉迷科技的后果就是糟糕、进入理想院校追求影片摄制的梦想堪忧。
    另外一个例子更让人瞠目结舌。一个14岁的女孩一个月发送的短信多达2.7万条。是的,你没有看错:2.7万条。我算了一下,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设这个女孩有18个小时不睡觉(这也就表明她睡眠时间不足),那么她每小时发送的短信量达50条,几乎就是1分钟1条短信。不过女孩说她通常和好几个人同时短信聊天(这也是能解释得通的办法)。即便如此,她又怎么有时间去做诸如吃饭、学习或者和人面对面聊天这些事情呢?天啊,我真希望她的父母可以制订一个全面无死角的计划约束她的短信聊天。
    另外一个男孩周一到周五每天玩6个小时的视频游戏,在周末玩的时间更长。让我们再来算一次。减去他玩游戏的6个小时,再设他花在学校的时间为8个小时(包括交通、课间活动时间),晚上睡觉需要8个小时,那么每天留给他学习、吃饭、参加课外活动及和别人实际打交道的时间就只剩下2个小时。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觉得缺了什么部分吗?或者说,你觉得缺了什么角色吗?如果你的是“父母”,那你就答到了点子上。这些孩子的父母到底都在忙什么?很明显,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失职的,对孩子沉迷于科技造成的显而易见的伤害毫无关注。
    根据《纽约时报》的文章分析,父母似乎又分为好几种。种是整天忙于工作的父母,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监督和控制孩子使用科技。研究表明,这类父母的工资水平往往较低,他们的孩子使用科技产品实际上会影响学习,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孩子拥有一台电脑有于学。
    一些父母则似乎不太认同《纽约时报》的观点。一位父亲就认为,孩子如果不熟悉科技就会落后他人——虽然他儿子的已经下滑,孩子也承认已经好几年没有动身锻炼了。
    还有一些父母则是纯粹的“卢德派分子”(强烈反对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人)。他们似乎缺乏能力或者不愿意去理解孩子生活的这个彼此相连的世界。他们曾说过,他们的确是不太了解科技产品,也就没法监督孩子使用科技产品的习惯。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后果,我需要指出,无知不能成为忽视孩子健康成长的借口。
    种属于妥协型父母,他们的孩子养成滥用科技产品的坏习惯实际上由他们一手造成。举个例子,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热衷于影片摄制的年轻男孩,他的父母为了给他追求梦想创造条件,购买了一台价值2?000美元的顶配电脑。这种父母还属于自欺欺人型。比如,男孩的母亲就解释说,她的儿子确实在努力做家庭作业,希望借此说服自己给孩子买电脑的决定没有问题。实际上,男孩的在一开始确实有所提高,但主要是因为他选择的课程负担较轻,避开了高级课程。他的随后一滑再滑,因为他不再关心学校作业,或许你可以猜得到,他把大把时间花在了崭新的电脑上,而不是学习上。
    《纽约时报》采访的几个学生都承认,他们对科技产品的使用已经失控了,他们也没法控制自己。事实上,他们希望父母能够介入进来管管他们,但他们的父母仍一如既往地毫无作为。
    那么谁应该承担责任呢?我不能责备孩子,他们还没有到可以做出理决定的年龄。他们只是在这个自己出生的世界中慢慢长大。那还有谁?当然是他们的父母,一群已经忘记自己为人父母角色的人。这群父母没有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期望,任由孩子“为所欲为”,对科技造成的影响缺乏梳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陷入不利的境况。父母的工作就是为孩子的言行举止划定界限,这是简单明了的事情。我很惊讶地看到那么多的父母是如此爱他们的孩子,真心实意地想为孩子创造的条件,但在使用科技产品的问题上却毫无作为。
    不过,你如果正在阅读本书,那就不属于以上毫无作为的这类父母了。因为你会认识到孩子滥用、沉迷科技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明白有必要主动对孩子使用科技产品的情况进行规划、指导和约束。在这里我要对你说一句:“做得很好!”父母和科技的关系我在前文中引用的研究结果对一般年轻人与科技的关系做了有理有据的阐述。但是你的孩子可能并不“一般”,因为他们使用科技产品的时间可能较平均时间偏多,也可能偏少。上文提到的研究和警示教材在这方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孩子对科技产品的使用程度只能部分决定因此造成的影响,你自己对科技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情况也有决定作用。
    因此,你需要做个工作。抽出大概一周多一点儿的时间,记录你孩子使用各种科技产品的频率,然后将记录和前文中我引用的数据做个比较。如果对比结果显示你孩子属于某类科技产品的迷恋者,你会发现他们花在数字世界的时间或许会多到让你惊讶,甚至是震惊。
    那么,你的孩子该如何发展与科技的关系呢?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你和科技的关系在其中有重要的影响力,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种,不管是有目的的还是无意识的结果,你自己决定孩子使用的科技产品的种类和使用频率。你本人亲自给孩子选择购买科技产品,让他们在得到你允许后才能使用,规定他们使用的时间和内容。第二种,或许也是重要的一种,你日常使用科技产品的习惯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模板。在你使用科技产品的时候,你实际上就在向孩子传递着某种信息,告诉他们你正在使用的科技产品在生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好好想想你与科技产品的关系,比如说,你看电视、打游戏、上网冲浪,或者玩游戏的频率是多少?通过审视你自己与科技产品的关系,或许可以预见你的孩子和科技产品之间形成的或将会形成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掌握你自己对科技的了解程度及你与这个紧密相连的世界的关系,你可以给自己做个类似的记录,如:你使用的科技产品有哪些?多久使用一次?等记录结果出来,你或许会对自己花在科技产品上的时间感到不可思议。
    在了解了你和科技产品、你的孩子和科技产品之间的关系后,你就可以借本书中的信息去采取措施,确保科技产品在你的家庭生活中扮演积极健康的角色。
    未来我并不担心科技本身。我们不能也不应试图去拖慢或终止科技进步的滚滚车轮。我关注的是孩子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担心的是科技会如何影响孩子。他们会不会沦为科技的被动接受者,或者更糟糕,沦为科技的牺牲品?任由科技改变他们的生活,根本不考虑这种改变是好是坏?又或者,我们能否将孩子培养成为科技的主人,让他们懂得在如何利用科技的巨大价值的同时降低风险?
    如何回答上述问题不仅取决于正在发展中的科技,还要看我们有多了解科技影响我们孩子生活的方式。有谁曾预料到不断发展的通信科技会给孩子成长的这个世界带来如此快的变化呢?不过,从广义上来讲,马歇尔?麦克卢汉在50年前确实预见了未来。为了子孙后代,我们也应该继续此类尝试。下面列举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问题:1.?我们希望孩子如何运用科技?
    2.?科技对孩子的智力、教育、生理、社交能力、道德和精神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3.?科技会如何影响孩子的时间分配?
    4.?科技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益处?
    5.?运用科技可能给孩子造成什么损失?
    3.0版的孩子和科技的关系我听过很多父母表达过这样的担忧:如果他们没有尽早让孩子接触科技,孩子就不会成为“科技达人”。所以,他们从孩子出生的天起,就在孩子面前摆弄科技产品;在孩子丁点大的时候,就允许孩子经常接触科技;等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他们就直接给孩子购买了平板电脑。其实,你的孩子掌握科技的程度深浅不是问题关键。他们会有能力掌握科技的,这点你完全不用质疑,因为科技产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达到无处不在的境地。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与科技之间形成的关系——他们对科技的态度和科技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正是这种关系将会决定你的孩子能否“升级”为3.0版本。
    可惜的是,我在本书中自始至终都回避不了一个事实,即当下太多的孩子从和科技打交道的那刻起就走错了路。接触科技过早、缺乏父母指导会导致不良关系的产生,使孩子误认为电脑、智能手机或者社交媒介等科技产品是他们自身认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技产品的使用事关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对父母而言,拿些科技小玩意儿哄孩子不让他们吵闹,虽然简单省事,但这么做却让孩子无法在数字时代过上健的活。就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样,现在绝大多数孩子在尚未学会系鞋带、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日常生活技能之前,就已经知道如何使用各种科技产品。此外,我在前面章节也说过,绝大多数孩子对科技产品的使用并没有受到父母多少指导和监督。
    我们不能先让孩子接触科技,然后等他们沉迷过后再试图给予指导。这就好比给了孩子一把锋利的刀,却没有告诉他如何安全使用。一把刀,用到合适的地方,就是工具,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沦为凶器。而且,在缺乏经验、态度和习惯方面的指导的情况下,一旦孩子与科技形成某种固定的关系,再想要将这种关系向好的方面重塑就没有多大希望了。
    你没有必要因为害怕孩子将来在数字时代没有立身之本就急匆匆让他们接触科技。相反,从长远角度看,在他们尚未成熟时就让他们接触种种科技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事实上,我认为要培养3.0版本的孩子,你的重点一开始就应该是给孩子灌输健康的价值观、态度和技能,而不是让他们过早接触科技创造的摩登生活方式。
    将孩子培养成3.0版本会让他们获益良多。首先,如果你一直致力于使孩子德才兼备(这很费时费力)所需的条件,他们事实上就会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我想你会同意这是你重要的目标),就如你期望的那样。其次,你可以确保孩子能够在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做好准备,以健康的方式使用科技产品。第三,你展示出和科技之间的积极关系和对科技的正确态度,你的孩子有可能以你为榜样。,你花时间教育孩子如何使用科技产品,他们才能成长为见多识广的“船长”,掌舵“科技”这艘大船,掌握主动,而不是沦为只字不识的文盲乘客,只能被动接受。
    将孩子培养成才需要打好基础,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当然,培养孩子是一个漫长没有止境的过程)。你完全可以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儿后舒服自信地让他们接触科技世界。这么做你至少可以放心两件事:,他们获得必要技术的速度会远超你的想象;第二,相较于那些打娘胎里出来(或者差不多时间)就接触科技的孩子来说,升级为3.0版本的孩子准备更充分,能够在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各个阶段负责任地使用科技产品。
    向孩子展示如何与科技形成健康的关系,你首先要下定主意,决定你的孩子可以接触哪些科技产品,以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使用的频率。这种决定应当是在你理清醒、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是基于你的价值观、态度、你人对技的接触以及当下的研究成果做出的。在展示的过程中,你既需要和孩子探讨并示范什么才是与科技间的健康关系,还需要向他们灌输相应的价值观、态度和技巧,进一步鼓励他们形成与科技间的有利关系。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你不能只关注孩子使用的科技对象——如他们玩的视频游戏或者浏览的网页——所包含的内容,应注意到科技作为媒介本身的影响。就如我在前文引用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的话一样(“媒介即信息”),我们平时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科技传递的内容上,却从未思孩子与科技的互动方式本身会如何影响他们。而这种互动方式却包括孩子接触科技时的具体表现,如他们沉迷科技时的思想感触和言行举止。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培养3.0版本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因此正确地看待科技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科技是改善生活的工具,绝不是他们身份或自我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3.0版本的孩子和科技形成的关系不是依附,而是驾驭,这能够让他们限度地趋利避害。

    一位妈妈曾经抱怨:“从我的孩子离开我去幼儿园开始,我每天都在担心,担心他在外面遭遇到什么,而我没有办法在他旁边保护他。”
    而现在,一个新的事实是,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数码世界,或者更通俗地说“网络世界”。
    在网络世界里,你的孩子正在遭遇什么?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你有在他身边帮他吗?
    你能听到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的无声尖叫吗?
    我们的孩子已然是这个网络新世界的“原住民”,同网络世界一起成长。有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有些孩子一回家就全身心投入到虚拟世界中,但也有些孩子利用网络获取更开阔的视野,有些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
    如何确保流行文化和高科技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影响,而不是成为伤害他们的利器?
    《数码时代教养指南:培养3.0版的孩子》回答了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吉姆.泰勒博士为数码时代的家长们写下一份详尽的教养指南,与其担心孩子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会遭遇什么,不如放下手机,拿起这本书,认识网络世界、采取有效措施,担负起疯狂新世界里作为家长的责任。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