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扫码下单

  • 音像苏轼的人间情怀喻世华
  • 正版
    • 作者: 喻世华著 | 喻世华编 | 喻世华译 | 喻世华绘
    •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喻世华著| 喻世华编| 喻世华译| 喻世华绘
    •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印次:2
    • 字数:474000
    • 页数:422
    • 开本:16开
    • ISBN:9787568404365
    • 版权提供:江苏大学出版社
    • 作者:喻世华
    • 著:喻世华
    • 装帧:平装
    • 印次:2
    • 定价:68.00
    • ISBN:9787568404365
    •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7-04-01
    • 页数:422
    • 外部编号:3064298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部 苏轼的“先赋”关系——家园情怀
    章 故园情:“一寸相思一寸灰”
    第二章 兄弟情:“夜雨何时听萧瑟”
    第三章 情:“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第二部分 苏轼的“选择”关系——人际交往情怀
    第四章 伯乐情:张方平与欧阳修
    节 “早以一日之知,遂托忘年之契”
    第二节 “欧阳公好士,为天下”
    第五章 师生情:秦观与李方叔
    节 “苏子瞻于四学士中善少游”
    第二节 苏门另类弟子李方叔
    第六章 同乡情:范镇、文同与鲜于优
    节 “岂以闾里,忠义则然”
    第二节 “犹弄故态如狂生”
    第三节 “欺君负友,吾不忍为”
    第七章 患难情:王巩与陈季常
    节 “何日复相从”
    第二节 “季常独至九江”
    第八章 方外情:“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第三部分 苏轼的“业缘”关系——仕宦生涯情怀
    第九章 中的情怀:王安石、司马光、章悖
    节 熙宁:千秋功罪任评说
    第二节 元祜:“为”与“不为”的两难选择
    第三节 绍圣、元符:四十年的恩怨情仇
    第十章 八州督:同僚的友谊及民生关怀
    节 凤翔:初出茅庐的挫折
    第二节 杭州:吃一堑长一智
    第三节 密州:“在己者未尝敢行所愧也”
    第四节 徐州:“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十章 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功业
    节 黄州:赤壁下的挣扎与解脱
    第二节 惠州:“日啖荔枝”的从容与淡定
    第三节 儋州:“天未丧斯文”的自信与坚韧
    第四部分 苏轼与润州的情缘
    第十二章 苏轼在润州的行迹与交游
    节 苏轼在润州的行迹
    第二节 柳氏三代情意长
    第三节 刁氏两代同年情
    第四节 苏轼与润州王存的交游
    第五节 “无甚相愧”的苏颂
    第六节 米芾留下的谜案
    第七节 “病骨难堪玉带围”
    第八节 沈括的“告密”案
    参考文献
    后记

    喻世华,男,重庆开县人,编审。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江苏省高校文科学报理事,镇江市名城研究会会员,《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发表60余篇,其中有关“三苏”研究40余篇。《论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交谊》获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3届期刊好作品二等奖《苏轼与沈括的一段公案——沈括“告密”辩》获“中国城市发展论坛”主题征文“奖”。多次被《苏轼研究》《中国苏轼研究》《文史知识》等期刊约稿。

    部苏轼的“先赋”关系——家园情怀
    所谓“先赋”关系,指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办法选择的关系,像地缘、血缘关系就属于这样一种关系。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特点,使家乡、家庭等地缘、血缘关系在人的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这样说,家乡、家庭对人的影响,带有近乎基因的质。人们常说南方人机敏、北方人厚重,其实就暗含地域因素对人的重要
    影响(当然只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家乡、家庭带有明显的个人特点或者强烈的私人生活印记。一个人对家乡、家庭的感情,往往可以透视其基本的素质。
    苏轼是家乡眉山永不疲倦的宣传员。大到眉山的民俗风情,小到房前屋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了苏轼
    诗文的歌咏对象。在《眉山远景楼记》里,苏轼对眉山的民风民俗如数家珍: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
    。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
    ,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
    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这种对眉山的永恒的怀念贯穿了苏轼的一生。猪母的,“馈岁”“别岁”“守岁”的过年风俗,门前的万竿翠竹,春菜、荠菜的美食美味……不时出现在苏轼的笔端。
    苏轼更是中国为的乡恋诗人。苏轼一生重要
    的心结,就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眷念、对回归故园的执着,这种无处不在的对家乡的眷念,成了苏轼诗词创作的重要素材,是其无尽诗情的源泉,既反映在对兄弟“夜雨对床”的执着追求中,也反映在与王闰之未实现的回乡计划中。
    某种意义上说,对家乡的思念贯穿了苏轼的一生,几乎达到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地步。苏轼一生为家乡留下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恋歌,抒发了不能回归故园的无尽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