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青铜之道:解密华夏天帝饕餮纹张远山同
  • 正版
    • 作者: 张远山同著 | 张远山同编 | 张远山同译 | 张远山同绘
    •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0-15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远山同著| 张远山同编| 张远山同译| 张远山同绘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0-15
    • 印次:1
    • 字数:464000
    • 页数:464
    • 开本:16开
    • ISBN:9787545572179
    • 版权提供:天地出版社
    • 作者:张远山同
    • 著:张远山同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168.00
    • ISBN:9787545572179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10-15
    • 页数:464
    • 外部编号:31596464
    • 版次:暂无
    • 成品尺寸:暂无

    文摘第九章战国蟠虺纹,微型蟠螭纹二晋楚斗图高潮:楚国失蜡法,晋国错金银上节论战国蟠虺纹三大图式是春秋蟠螭纹之同类图式的微型化,仅仅涉及晋楚蟠虺纹的不同风格,无暇展开晋楚青铜器的不同铸造技术,本节补论晋楚两国在蟠虺纹斗图中新创的两项青铜铸造技术:楚国失蜡法和晋国错金银。春秋中晚的晋楚蟠螭纹斗图和春晚战早的晋楚蟠虺纹斗图,很长时间内的核心竞争是:谁能使用青铜铸造的传统技术即范铸法,制作出更小型、更具象、更繁复、更美观的蟠螭纹、蟠虺纹。楚国在春秋早期叛周称王以后,持续北进中原,不断掳获中原青铜工匠,不断掌握中原青铜铸造的技术和原创图式,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但是春秋早期至春秋中期的晋楚蟠螭纹斗图时期,铸造技术局限于范铸法领域,所以晋国始终是者,楚国始终是追赶者,即使晋国的优势和楚国的落后差距越来越小,楚国仍然很难赶上中原,反超晋国。到了春秋晚期的晋楚蟠虺纹斗图时期,楚国为了赶上中原,反超晋国,在范铸法之外另辟蹊径,开发出一项中原没有的青铜铸造新技术:失蜡法,用于制作楚式蟠虺纹。 1.楚国弯道超车:失蜡法之楚式蟠虺纹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窃曲纹阶段,楚国青铜器基本模仿中原青铜器。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的蟠螭纹阶段,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蟠虺纹阶段,楚国青铜器除了模仿晋国青铜器,又与之斗图争雄。春秋晚期的楚国,凭借失蜡的技突破,实现了弯道超车:采用失蜡法的楚式蟠虺纹,一举了采用范铸法的晋式蟠虺纹。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失蜡法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年前后的美索不达米亚。[10]华觉明《中西方失蜡法之同异》认为:“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古文明地区,约在公元前第三千纪中期或更早些时候,已经开始使用失蜡法铸造饰物和小型器件。中国的失蜡法较为后起。现已确认的出土实物表明,这一技艺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楚文化地区已经较为成熟。……在已知的我国先秦时期失蜡铸件中,年代早的是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楚王盂盖部的纽形饰,铸造年代约在公元前576~公元前547年。”[11]赵世纲《春秋时期失蜡法铸造工艺问题探讨》认为:“失蜡法是中国铸造的一项光辉创造。”[12]谭德睿《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问题的思考》认为,楚国失蜡法可以追溯到商代的长江中下游,商代中期江西新干大洋洲部分铜器采用的焚失法,是楚国失蜡法的滥觞。[13]澳洲学者N·巴纳《失蜡法和冶金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又提出,楚国失蜡法从境外经由华南地区的云南、广东、海南等地传入楚国。[14]无论楚国失蜡法是独立起源抑或境外输入,华夏境内的失蜡法起源地是长江中下游的楚文化圈。经过商周至春秋的长期发展,楚国失蜡法在春秋晚期基本成熟。春晚战早的楚式失蜡法铜器,可举三器为例。例一,河南叶县许灵公墓的许公宁蟠虺纹透空饰件。 图9-8楚式失蜡法蟠虺纹之一:许公宁透空饰件许公宁是春秋中晚期的许国国君,即许灵公。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叶县一带,是周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被楚伐灭之前,已经属于楚国文化圈。所以许公宁透空饰件(图9-8)[15],是楚式失蜡法作品,纹样主要是G形蟠虺纹,符合《韩非子》所言:“虫有螝(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例二,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蟠虺纹尊盘。1457图9-9楚式失蜡法蟠虺纹之二:曾侯乙尊盘曾侯乙是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曾国是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封地在湖北随州一带,所以史籍多称“随国”。曾国在战国中期被楚伐灭之前,已经属于楚国文化圈。所以曾侯乙尊盘(图9-9.1~3),也是楚式失蜡法作品。其透空饰件的纹样(图9-9.4~7)[16],既有S形蟠虺纹,也有G形蟠虺纹。例三,河南淅川下寺楚墓的蟠虺纹铜禁。 图9-10楚式失蜡法蟠虺纹之三:河南淅川下寺铜禁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的铜禁(图9-10)[17],是楚式失蜡法的代表作。纹样是同于许公宁透空饰件、曾侯乙尊盘的蟠虺纹,旧名“云纹铜禁”,不确。以上三例楚式失蜡法铸造的铜器,纹样都是蟠虺纹,明楚国新创失蜡技的主要动力,是在晋楚蟠虺纹斗图中反超晋国。 2.晋国绝地反击:错金银之晋式蟠虺纹春秋晚期的楚国,凭借失蜡法的立体蟠虺纹,一举反超晋式范铸法的平面蟠虺纹。于是春秋晚期的晋国,立刻做出反击,也开发出一项楚国没有的青铜铸造新技术:错金银,制作出更为精美的晋式蟠虺纹。青铜器表面的嵌错技术,包括嵌错红铜、嵌错金银、嵌错绿松石等等。《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所言之“错”,即青铜嵌错技术,又称“错镶”。春秋中期,中原已有青铜嵌错技术,但是仅用于铜器局部的铭文。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的青铜嵌错技术全面成熟,出现了布满器身、精美绝伦的晋式错金银蟠虺纹。战国《国语·晋语》:“金玉其车,文错其服。”反映了春秋晚期晋国错金银的盛况。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错刀,以黄金错其文”。东汉桓谭《新论》:“王莽起九庙,以铜为柱甍,大金银错镂其上。”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反映了汉代贵族阶层酷爱错金银的风俗。春秋晚期的晋国错金银技术,主要是因应楚国失蜡法挑战的产物。凭借错金银蟠虺纹的精美,晋国在晋楚蟠虺纹斗图中重新夺回了优势。此后晋楚斗图进入高潮,争奇斗艳,各擅胜场。145图9-11晋式错金银蟠虺纹山西长治分水岭晋墓、山西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的春秋晚期错金银铜盖豆(图9-11.1、2),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春秋晚期错金银铜盖豆(图9-11.3),腹部主纹均为S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上下副纹均为S形蟠虺纹之太极对置图式。山西长治分水岭晋墓M126的春秋晚期错金银铜舟(图9-11.4),外壁是S形蟠虺纹之太极对置图式。山西长治分水岭晋墓M12的春秋晚期错金银铜敦(图9-11.5)[18],外底是G形蟠虺纹之太极对置图式。楚式失蜡法之蟠虺纹,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技术虽变,图法、图式不变,主体纹样仍是S形蟠虺纹、G形蟠虺纹,明楚式失蜡法、晋式错金银都是晋楚蟠虺纹斗图的产物,双方都想凭借新技术压倒对手,铸造出更加精美的蟠虺纹。楚式失蜡法蟠虺纹,新铸之时已极细微,肉眼不易看清,再经两千多年锈蚀,肉眼更难看清其为蟠虺纹。晋式错金银蟠虺纹尽管细微,新铸之时却比楚式失蜡法蟠虺纹远为清晰,而且金银不会锈蚀,两千年后仍然清晰,一望而知都是蟠虺纹。然而很多学者既不辨析纹样,更不了解图法、图式,陈陈相因地把楚式失蜡法之蟠虺纹和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误称为“云纹”或“卷云纹”。错误的纹样命名,导致无法了解晋楚斗图的详情,更无法追踪纹样、辨析图式、解密图法、揭示内涵。 3.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借鉴楚式玉器之蟠虺纹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既是反击楚式失蜡法之蟠虺纹的产物,又是借鉴楚式玉器之蟠虺纹的产物。1春秋晚期楚式玉玦:S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2春秋晚期晋式错金银铜器:S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图9-12晋式错金银之蟠虺纹,模仿楚式玉器之蟠虺纹夏代以后,黄河流域的中原青铜铸造技术长期于长江流域的楚吴越区域,但是长江流域的楚吴越玉器刻纹技术长期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区域。这一现象的远源,可以追溯到夏代以前的龙山时代,当时黄河流域的伏羲族玉器,只能粗略模仿长江下游(后为吴越区域)的良渚文化玉器、长江中游(后为楚国区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之外形,无法模仿其精细刻纹。龙山末期的“炎黄之战”,导致了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石家河文化(前3000—前2000)的消亡,也导致了夏商周时期(前2070—前221)楚吴越区域的玉器刻纹技术急剧衰退,所以良渚神徽“天帝骑猪巡天图”和石家河鹰冕玉帝的精细刻纹,不仅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玉器无法重现,甚至夏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吴越区域、楚国区域也失传大半。但是上古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琢玉技术仍有部分残存,楚式玉器的精细刻纹仍然长期于楚式铜器和中原玉器、中原铜器。所以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晋楚青铜斗图,楚国青铜纹样一方面模仿、追赶中原青铜纹样的图式,另一方面模仿、追赶楚国玉器纹样的精细。楚式失蜡法铜器之蟠虺纹,尽管了晋国范铸法铜器之蟠虺纹,仍然无法表现楚国玉器之精细蟠虺纹(图9-12.1)。正因楚式失蜡法铜器之蟠虺纹,无法表现楚式玉器之精细蟠虺纹,所以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纹(图9-12.2)[19],模仿了楚式玉器之精细蟠虺纹,把晋楚蟠虺纹斗图推向了高潮。晋式错金银铜器不仅模仿了楚式玉器的蟠虺纹,也模仿了楚式玉器的蟠虺“饕餮纹”,而且同样也有两个源头。源头一,晋式错金银铜器的蟠虺“饕餮纹”,是范铸法铜器之蟠螭“饕餮纹”简化图式的微型化。1→2S形蟠螭“饕餮纹”(范铸法)S形蟠虺“饕餮纹”(错金银)3→4S形蟠螭“饕餮纹”(范铸法)S形蟠虺“饕餮纹”(错金银)5→6G形蟠螭“饕餮纹”(范铸法)G形蟠虺“饕餮纹”(错金银)7→8G形蟠螭“饕餮纹”(范铸法)G形蟠虺“饕餮纹”(错金银)9→10S形G形混合蟠螭“饕餮纹”(范铸法)S形G形混合蟠虺“饕餮纹”(错金银)图9-13错金银蟠虺“饕餮纹”源头之一:范铸法蟠螭“饕餮纹”范铸法铜器的蟠螭“饕餮纹”,既有繁琐图式,也有简化图式。晋式错金银铜器的蟠虺“饕餮纹”,主要是蟠螭“饕餮纹”之简化图式的微型化。范铸法的S形蟠螭“饕餮纹”之简化图式(图9-13.1、3),微型化为晋式错金银的S形蟠虺“饕餮纹”(图9-13.2、4)。范铸法的G形蟠螭“饕餮纹”之简化图式(图9-13.5、7),微型化为晋式错金银的G形蟠虺“饕餮纹”(图9-13.6、8)。范铸法的S形G形混合蟠螭“饕餮纹”之简化图式(图9-13.9),微型化为晋式错金银的S形G形混合蟠虺“饕餮纹”(图9-13.10)。[20]或问:蟠虺“饕餮纹”是蟠螭“饕餮纹”的微型化,纹样缩小以后,理应更加简约,为何更加繁复?因为晋式错金银铜器刻意追求繁复,以便压倒楚式失蜡法铜器的繁复。源头二,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借鉴了楚式玉器之蟠虺“饕餮纹”的繁琐纹样。121楚式玉器之蟠虺“饕餮纹”,2楚式失蜡法铜器之蟠虺“饕餮纹”↓↓343、4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图9-14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模仿楚式玉器之蟠虺“饕餮纹”上文已言,楚式玉器的精细纹样,是楚式铜器的模仿对象和追赶目标。比如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的楚式蟠虺“饕餮纹”玉牌(图9-14.1),正是战国曾侯乙墓大尊缶之楚式失蜡法蟠虺“饕餮纹”(图9-14.2)的模仿对象和追赶目标,后者显然没有前者精细。晋式错金银铜器的蟠虺“饕餮纹”,同时模仿了楚式玉器、楚式失蜡法铜器的蟠虺“饕餮纹”。比如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所藏战国早期晋式错金壶的蟠虺“饕餮纹”(图9-14.3),模仿了楚式玉器的蟠虺“饕餮纹”(图9-14.1)。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所藏战国早期晋式错金壶的蟠虺“饕餮纹”(图9-14.4),模仿了楚式失蜡法铜器的蟠虺“饕餮纹”(图9-14.2)[21],纹样的精细度、精美度全都超过了楚国。综上所言,春晚战早的晋楚蟠虺纹斗图,楚国一度凭借失蜡技实现了弯道超车,击败了晋式范铸法铜器,宣告了长江流域楚国文化的强势崛起。但是晋国又凭借错金银技术实现了再次反超,击败了楚式失蜡法铜器,重建了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优势。正是长达数的晋楚青铜斗图,把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纹样艺术推向了后世中国乃至全球范围难以企及的。 4.晋式错金银基本纹样:蟠虺“饕餮纹”和万舞纹上节所言晋式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并非孤立纹样,仅是晋式错金银铜器之大型组合纹样的核心部分。晋式错金银铜器的大型组合纹样,主要分为三类。类,反复叠加、布满器身的蟠虺“饕餮纹”。14图-15战国早期三晋错金银铜壶:蟠虺“饕餮纹”战国早期的两件三晋错金银铜壶,分藏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图9-15.1)、法国巴黎(图9-15.2),壶身分为八面,对应四时八节。布满器身的蟠虺“饕餮纹”(图9-15.3、4)[22],标示天帝主宰四时八节。旧称“云纹铜壶”,与“云纹铜禁”同误。三晋错金银铜器之蟠虺“饕餮纹”的纹样之美,了楚国玉器之蟠虺“饕餮纹”,抵达了商周“饕餮纹”的之美。中国线描的之美,始于上古伏羲族的陶器、上古玉器三族的玉器、中古夏商周的铜器,延至秦汉以后的中国漆器、中国金器、中国银器、中国瓷器,扩散至中国书法、中国绘画,贯穿八千年华夏图像史、华夏美术史、华夏器物史。而中古夏商周铜器的线描之美,造极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晋式错金银铜器。第二类,以蟠虺“饕餮纹”为核心的万舞纹。1春秋晚期:1~3晋式错金银铜器之万舞纹456战国早期:4~6三晋错金银铜器之万舞纹图9-16春晚战早:晋式错金银铜器之万舞纹春秋晚期的晋式错金银铜器,已有大量的万舞纹(图9-16.1~3):主要纹样有二,一是万舞领舞者扮演的人形天帝(佩戴象征天帝的头饰或,参看第三章图3-10),二是万舞伴舞者扮演的天文神兽。当时尚未出现蟠虺“饕餮纹”。战国早期的晋式错金银铜器,也有大量的万舞纹,全面承袭春秋晚期的万舞纹,但在核心位置新增蟠虺“饕餮纹”。今以三件晋式错金银画像壶为例。例一,美国洛杉矶藏战国早期晋式错金银高柄小方壶(图9-16.4),器身纹样四层。自下而上——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头顶一蛇,手持羽毛,扮演《山海经》所言“珥蛇”天神。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即《吕氏春秋·古乐》所言“天翟”。第二层,象征天帝的蟠虺“饕餮纹”,占据全图中心位置。第三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头顶圭影符。第四层,一对G形蟠虺纹,合成蟠虺“饕餮纹”的简化图式。例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的晋式错金银画像壶(图9-16.5),纹样分为七层。自下而上——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头顶一蛇,手持羽毛,扮演《山海经》所言“珥蛇”天神。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足踩一蛇,即《山海经》所言“践蛇”天神。第二层,中间是一对首尾相衔的太极形东方苍龙,即《仪礼·觐礼》所言:“天子乘龙,载大旂,像日月,升龙降龙。”参看《周礼·太常》“诸侯建旂”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左右是两位万舞舞者,人足,人立,头戴鸟喙,扮演南方朱雀,一人手持弓箭道具,一人佩戴鸟翅道具。第三层,中间是万舞舞者扮演的北方麒麟,左右两位万舞舞者,一人持剑,一人持弓。第四层,象征天帝的蟠虺“饕餮纹”,占据全图中心位置。第五层,与第三层对称。左右两位万舞舞者,互换剑、弓。第六层,左为持剑的万舞舞者,右为万舞舞者扮演的西方白虎。第七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口衔一蛇,即《山海经》所言“衔蛇”天神。例三,日本学者梅原末治《战国式铜器研究》著录的一件晋式错金银画像壶(图9-16.6)[],纹样分为七层。自下而上——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足踩一蛇,即《山海经》所言“践蛇”天神。第二层,中间是一对首尾相衔的太极形东方苍龙。左右是两位万舞舞者,人足,人立,头戴鸟喙,扮演南方朱雀,一人手持弓箭道具,一人佩戴鸟翅道具。第三层,象征天帝的蟠虺“饕餮纹”,占据全图中心位置。第四层,中间是北方麒麟,左右是两位持剑的万舞舞者。第五层,左为持剑的万舞舞者。右为西方白虎,虎尾之下是北方麒麟。第六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头顶一蛇,双手持羽兼操蛇,足踩一蛇。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足踩一蛇。扮演《山海经》所言“珥蛇”、“操蛇”、“践蛇”天神。第七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一对南方朱雀,口衔一蛇,足踩一蛇,足踩之蛇又被一对小型朱雀所衔,扮演《山海经》所言“衔蛇”、“践蛇”天神。以上三件晋式错金银画像壶,系统明了晋式错金银画像壶均为万舞纹壶。据一,画像中的人物手持羽毛,明这是周代万舞之文舞即羽舞。画像中的人物手持武器,明这是周代万舞之武舞即干戚舞。据二,画像中的人物头顶一蛇,双手操蛇,双足踩蛇,明均非凡人,而是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天神,亦即《山海经》所言“珥蛇”、“践蛇”、“操蛇”天神。据三,画像中的动物常有人足,又常双足直立,明均非真实动物,亦非人间凡兽,而是万舞伴舞者扮演的天文神兽。据四,西方白虎和北方麒麟身上的圈形纹,均非虎皮、鹿皮的真实斑纹,而是上古陶器、上古玉器、中古铜器常见的星宿纹(旧称“连珠纹”),再次明这些动物并非人间凡兽,而是天文神兽。据五,占据全图中心位置的不可能是所谓“云纹”,而是象征天帝的蟠虺“饕餮纹”。因为主宰天文神兽的不可能是随风飘散的云团,只能是永居天中的北极天帝。据六,真正的狩猎者不可能手持羽毛,更不可能头顶一蛇、双手操蛇、双足踩蛇,所以这些画像不可能是“狩猎纹”。综上所言,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晋式错金银画像壶,均为“万舞纹壶”,均非所谓“狩猎纹壶”、“渔猎纹壶”、“攻战纹壶”。占据万舞纹核心位置的蟠虺“饕餮纹”,均为万舞的祭祀对象:《山海经》所言北极天帝“帝俊”。同时明,上古华夏至中古夏商周的一切“饕餮纹”,包括良渚文化的玉制天帝、石家河文化的玉制天帝、石峁先夏文化的石雕天帝、夏代早期新砦文化的彩陶“饕餮纹”、夏代晚期二里头文化的龙面“饕餮纹”、夏家店下层先商文化的彩陶“饕餮纹”、商代早期二里岗文化青铜礼器的勾云形“饕餮纹”,以及商晚周早青铜礼器的经典“饕餮纹”、周中春早青铜礼器的窃曲“饕餮纹”、春秋中晚青铜礼器的蟠螭“饕餮纹”、春晚战早青铜礼器的蟠虺“饕餮纹”,均非恶兽“饕餮”或恶神“蚩尤”,均为对应北极帝星的北极天帝“帝俊”。仅因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和秦汉时期的历史改道,导致夏商周秘藏的图法及其内涵失传,因此战国至今两千年才被并非王官之书的先秦民间著述《吕氏春秋》长期误导,误将北极天帝“帝俊”视为恶兽“饕餮”或恶神“蚩尤”。一切“饕餮纹”的“狞厉”,并非象征恶兽或恶神贪得无厌的莫大邪恶,而是象征天帝主宰天地万物的至高威严。12图9-17作为万舞标志的万字符晋式错金银万舞纹壶,不仅以天文符号交午纹作为万舞的标志,甚至以天文符号万字符作为万舞的标志。因为“万舞”是“万字符之舞”的简称,“万”是“卍”的简写,商代甲骨文即把“万舞”写作“卍舞”(详见《玉器之道》万字符章)。1988年山西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出土的春秋晚期万舞纹高柄小方壶(图9-17.1):腹部是菱形帝星纹和交午纹,柄部是天文神兽纹。盖面外围:四正是四条立体衔尾龙,标示太阳历四时;四维是龙耳纹(旧称“柿蒂纹”),标示太阴历四季。盖面中心,是一对阴阳双龙合成的万字符“卍”。梅原末治《战国式铜器研究》著录的另一件收藏于巴黎的战国早中期晋式错红铜万舞纹壶(图9-17.2)[24],五层万舞纹(旧称“狩猎纹”)之间,各有一圈万字符“卍”。这些饰有万字符的战国画像壶,再次明其画像是万舞纹。综上所言,晋式错金银铜器以更精细、更精美的平面蟠虺纹,一举击败了楚式失蜡法铜器的立体蟠虺纹,再次夺回了中原文化的优势。楚国不甘心在晋楚斗图中再次落于下风,于是立刻模仿晋式错金银技术,仿制出了楚式嵌错万舞纹铜器,不过大部分并非嵌错金银,而是嵌错红铜。142~4万舞舞者扮演的朱雀之神、北极天帝、北斗星君图9-18楚式错红铜万舞纹壶:河南淅川岭楚墓出土 河南淅川岭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一对错红铜万舞纹壶,一件严重破损,一件基本完整(图9-18.1):壶身纹样七层,均用天文符号交午纹隔开。自下而上——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独角的北方麒麟。第二层,中间是万舞舞者扮演的南方朱雀之神(图9-18.2),头戴圭影符。左右是双角的北方麒麟,两侧是两位持剑的万舞舞者。第三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两位持干戚的万舞舞者,两侧是西方白虎。第四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独角的北方麒麟,两侧是两位持剑的万舞舞者。第五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北极帝君(图9-18.3),双足各践一蛇。两侧是西方白虎,演绎万舞母题“天帝伏虎”。第六层,中间是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北斗星君(图9-18.4)[25],两侧是东方苍龙,演绎万舞母题“天帝降龙”,兼寓天文母题“杓携龙角”。第七层,中间是天文符号交午纹,左右是南方朱雀。盖面四正,是与赵简子墓万舞纹高柄小方壶(图9-16.1)盖部相同的四条立体衔尾龙,对应四时。盖面四维,是八条东方苍龙,对应八节。盖面合计十二龙,对应十二月。第二层中间的南方朱雀之神(图9-16.2),第五层中间的北极帝君(图9-16.3),第六层中间的北斗星君(图9-16.4),考古报告均误称为“仙人”。由于楚国位于华夏全境的南方,对位南方朱雀,所以楚国万舞在至高神北极帝君、次高神北斗星君之外,突出南方朱雀之神“赤帝”;正如秦国位于华夏全境的西方,对位西方白虎,所以专祭西方白虎之神“白帝”。由此可见,春晚战早的楚式错红铜画像壶,也是万舞纹壶,并非所谓“狩猎纹壶”。 5.晋式万舞纹衍生纹样:宴乐舞纹、攻战舞纹、神兽纹晋式错金银铜器的万舞纹,又衍生出晋式错金银铜器的宴乐舞纹、攻战舞纹、神兽纹等等。121故宫藏战国燕乐攻战舞壶(2编钟编磬放大图)343上博藏战乐舞壶,4山西侯马水陆攻战舞壶图9-19战国燕乐舞壶、攻战舞壶晋式错金银铜器的宴乐舞纹、攻战舞纹(旧皆误称“狩猎纹”),都是万舞纹的衍生纹样。今举三例。例一,北京故宫藏战国早期错红铜画像壶(图9-19.1)。旧称“燕乐渔猎攻战纹壶”,是错误命名。壶身中部的编钟编磬(图9-19.2)明:壶身上部的纹样,是周代万舞之文舞、羽舞。壶身下部的纹样,并非真实的渔猎、攻战,而是周代万舞之武舞、干戚舞。旧称“渔猎纹”,“渔”是对鱼纹的误解,“猎”是对神兽纹的误解。鱼纹并非标示“渔”,而是标示水,亦即标示水战。西周多陆战,少水战,所以西周武舞只表演陆战,不表演水战。东周时期,长江流域的楚吴越均有水军,黄河流域的中原列强也不得不增设水军,于是东周武舞既表演陆战,又表演水战,合为水陆攻战舞。例二,上博藏战乐攻战舞壶(图9-19.3),是燕乐攻战舞的简化纹样,省略了编钟编磬。旧称“攻战狩猎纹壶”,是错误命名。全器三层纹样,用G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隔开:上层的宴乐舞,是万舞之文舞。中层的水战舞,下层的陆战舞(其中又细分为两层多格),是万舞之武舞。例三,1995年山西侯马盗掘出土的战国早中期错红铜画像壶(图9-19.4)[26],是燕乐攻战舞的简化图式,既省略了编钟编磬,又省略了作为燕乐舞的文舞,只保留了水陆攻战舞。观其肢体动作的夸张和舞蹈,即知并非真实的水陆攻战,而是艺术表演。145图9-20战国三晋错红铜神兽纹壶晋式错金银铜器的神兽纹(旧多误称“动物纹”),是万舞纹的简化图式。今举五例。例一,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战国早期神兽纹壶(图9-20.1)。以器腹中心的蟠虺“饕餮纹”,代替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天帝。保留万舞伴舞者扮演的天文神兽,自下而上的五层纹样分别是:麒麟,苍龙,苍龙,麒麟,朱雀。器座是天文符号交午纹。例二,北京保利博物馆藏战国早期神兽纹壶(图9-20.2)。与例一基本相同,但是器腹中心的蟠虺“饕餮纹”占据两层,上层的蟠虺“饕餮纹”左右增加一组S形蟠虺纹之太极蟠腰图式。器腹的底部另增一组心形龙星纹。例三,山西万荣庙前战国墓出土的错红铜准绳朱雀纹壶(图9-20.3)。省略了万舞领舞者扮演的天帝,又省略了蟠虺“饕餮纹”,仅仅保留交午纹和朱雀纹。每对朱雀纹以准绳纹(旧称“络绳纹”)隔开,又分雌雄:雄为凤,雌为凰。器座是S形蟠虺纹之太极互抱图式。准绳纹也是天文历法符号。《史记·夏本纪》:“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淮南子·天文训》(撮引):“太皞执规而治春,炎帝执衡而治夏,黄帝执绳而制四方,少昊执矩而治秋,颛顼执权而治冬。……日冬至则斗北中绳,日夏至则斗南中绳。……故曰规生矩杀,衡长权藏,绳居中央,为四时根。”《吕氏春秋·分职》:“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夏商周宫室即明堂,顶层为昆仑台(天文台)。重大节日万舞祭天,常于明堂之前举行,因此准绳纹也是万舞纹的标志。例四,北京故宫藏战国早期错红铜帝星苍龙纹壶(图9-20.4)。壶身纹样是三圈菱形帝星纹和三圈S形苍龙纹。壶颈中间是鼻祖纹天帝,左右是窃曲纹两龙,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与“饕餮纹”内涵相同,也是“天帝乘龙巡天图”。例五,北京故宫藏战国早期错红铜帝星苍龙纹瓿(图9-20.5)[27]。瓿身的八圈菱形帝星纹,上三下五,中间加入一圈S形苍龙纹。瓿盖外围是两圈菱形帝星纹,中间是顺时针旋转的三星旋转纹。楚国也大量仿制晋式错红铜神兽纹铜器,形成了楚式错红铜神兽纹铜器。14578图9-21楚式错红铜神兽纹铜器楚式错红铜神兽纹铜器,也常省略万舞舞者和蟠螭“饕餮纹”。见于河南驻马店上蔡郭庄春秋晚期楚墓的交午苍龙纹铜敦、铜豆(图9-21.1、2),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晚期楚墓的交午苍龙纹方豆、三足壶、浴缶(图9-21.3-5),安徽寿县春秋晚期蔡侯墓的交午苍龙纹蔡侯盥缶、蔡侯方鑑(图9-21.6-7)、苍龙纹蔡侯兽足敦(图9-21.8)等器[28]。所有苍龙纹,均有标示二十八宿宿即角宿的龙角;旧多误称“虎纹”,然而虎无角。楚式错红铜青铜器多饰苍龙纹,正是战国韩人申不害所著《申子》之“叶公好龙”寓言的现实基础:“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引《申子》佚文)叶公子高是楚国宗室,氏沈,名诸梁,字子高,封地叶邑(河南叶县南旧城),是春秋晚期楚国北进中原所获新地。春秋早期楚国叛周称王,决意代周为王,自居真龙天子,因此苍龙成为楚式铜器出现频率的天文神兽。145789图9-22,错金银青铜神兽:1苍龙,、朱雀,4、5白虎,7~9麒麟 晋式错金银技术,除了制作青铜礼器,又用于制作四大天文神兽的立体铜雕。1974年河北平山战国中期魏属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四麟铜雕方案(图9-22.1):四维是东方苍龙,龙足之下是北方麒麟。四正是南方朱雀。合计十二天文神兽,对应一年十二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战国中期晋式错金银鸟首虎身神兽尊(图9-22.2):鸟首取自象征夏天的南方朱雀,虎身取自象征秋天的西方白虎,是象征夏秋二季的天文神兽,人间没有两者合体的凡兽。虎身的S形斑纹,是S形蟠虺纹的抽象图式。虎足的关节处,是逆时针旋转的三星旋转纹。1988年山西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出土的鸟形尊(图9-2.),象征南方朱雀。1974年河北平山战国中期魏属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虎噬鹿铜插座(图9-22.4):虎即西方白虎,鹿即北方麒麟,白虎、麒麟是象征秋冬二季的天文神兽。虎背的条形斑纹,也是S形蟠虺纹之抽象图式。虎足的关节处,是逆时针旋转的蟠龙纹。1974年河北平山战国中期魏属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神虎尊(图9-22.5),即西方白虎。虎身是火形龙星纹,虎足的关节处,是逆时针旋转的三星旋转纹。春晚战早的晋国、楚国,又都制作了不少错金银麒麟尊。晋国之例见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山西浑源李峪晋墓出土的麒麟尊(图9-22.6),河北平山魏属中山王墓出土的双翼麒麟尊(图9-22.7);后者腰生双翼,明并非凡鹿,而是飞翔于天的天文神兽。楚国之例见于河南淅川徐家岭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苍龙乘麒麟尊(图9-22.8、9)[29],麒麟、苍龙是象征冬春二季的天文神兽。合体或合铸的两种动物,全都对应相邻两季,从不跳过其中一季,明这些错金银兽雕均非人间凡兽,均为天文神兽。 三西周太极图衍生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总览本书下编三章,全面梳理了西周太极图衍生的西周中期以后三大青铜纹样: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由于各种变体极其繁复,图法、图式的演变主线不易理清,本章节再予扼要回顾总览。121、2上古伏羲族太极图↓343、4西周太极图↓56785~8西周窃曲纹↓91011129~12春秋蟠螭纹↓131415161718192013~20战国蟠虺纹图9-太极图、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的图法演变龙山时代的伏羲族祖地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有两种伏羲太极图,一是对应顺时针旋转之天球的天盘太极图(图9-.1),二是对应逆时针旋转之地球的地盘太极图(图9-.2)。中古夏商周传承了上古太极图,但是实行“绝地天通”政策而予秘藏,因为天文图像属于严禁外泄的“天机”。现古发现了秘藏于周代青铜礼器的十多例太极图,同样分为天盘太极图(图9-.)和地盘太极图(图9-.4)。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西周窃曲纹(图9-.5~8),是西周太极图的化圆为方,也是西周太极图的秘藏图式。春秋中晚期的春秋蟠螭纹(图9-.~12),是西周窃曲纹的微型化,也是西周太极图的秘藏图式。春晚战早的战国蟠虺纹(图9-.1~20)[30],是春秋蟠螭纹的微型化,也是西周太极图的秘藏图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不仅源于西周太极图,而且酷似上古以降的华夏天文符号万字符。首先回顾一下伏羲学第二书《玉器之道》对上古伏羲族太极图和上古玉器三族万字符之相似的辨析。→→→→→→图9-24伏羲族太极图四象≈玉器族万字符四象伏羲族太极图的四象与玉器族万字符的四象极其相似(图9-24),《玉器之道》业已辨析原因:“个别天象的局部规律,无不从属于全部天象的宇宙总规律。因此伏羲族表达太阳旋转规律的太极图,与玉器族表达北斗旋转规律的万字符,视觉形象酷似,天文内涵相通。”[31]121西周窃曲纹,2春秋窃曲纹343春秋蟠螭纹,4战国蟠虺纹5675甲骨文万字符,6春秋万字符,7战国万字符图9-25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酷似万字符正因太极图和万字符是源于华夏文化两大源头(即上古伏羲族和上古玉器三族)且结构酷似的华夏天文两大符号,所以源于太极图的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酷似商周万字符并非无意巧合,而是有意融合,据有三。其一,西周晚期虢叔簠盖顶的窃曲纹(图9-25.1),龙耳纹样是“丫”字形(标准的龙耳纹样近于甲金文“左”、“右”,“丫”为简化形)。春秋早期鲁宰虤簠盖顶的窃曲纹(图9-25.2),龙耳纹样却是“卍”字形。这是春秋时期有意融合窃曲纹、万字符的硬。其二,春秋蟠螭纹的两螭之雌雄(图9-25.3),正是表达太极之阴阳,同时酷似甲骨文万字符(图9-25.5)、春秋万字符(图9-25.6)。春秋万字符的两龙之雌雄(图9-25.6),也是表达太极之阴阳,同时酷似春秋蟠螭纹(图9-25.3)。因此春秋蟠螭纹、春秋万字符都是同时表达太极图、万字符的符号。其三,战国蟠虺纹(图9-25.4),承袭春秋蟠螭纹(图9-25.3),仍然酷似战国万字符(图9-25.7)[32],所以战国蟠虺纹、战国万字符也是同时表达太极图、万字符的符号。太极图、万字符的相似,由于前者为圆、后者为方而有所减弱,但在西周太极图化圆为方,衍生出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之后,方、圆之异已经弱化,因此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同时表达华夏天文两大图像,是周代青铜图法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上古至中古的六千年华夏图像系统,至此抵达了形式,走到了终点。 结语从华夏文化共同体到华夏政治共同体西周太极图衍生的三大青铜纹样,即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都是西周太极图的秘藏形式。西周太极图在1950年代出土以后,被错误命名为“团龙纹”或“团凤纹”,长期明珠暗投,一直未能解密,进而导致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无法解密,青铜纹样研究无法突破。西周中期的青铜图法“商周之变”,导致了“崇人文”的西周窃曲纹、春秋蟠螭纹、战国蟠虺纹,替代了“崇鬼神”的商周“饕餮纹”。范铸技的升级,导致西周窃曲纹被微型化为春秋蟠螭纹。范铸技的再升级,以及楚式失蜡法、晋式错金银的创新,导致春秋蟠螭纹被微型化为战国蟠虺纹。与三大纹样对应的三大历史阶段是:西周,春秋,战国;与三大纹样对应的周室王权状况是:强大,衰落,式微。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中原文化对楚国文化具有较大优势,所以当时楚国青铜礼器的图法、图式,主要是模仿、追赶中原青铜礼器的图法、图式。但是春秋早期楚国叛周称王、疆域急剧扩张、文化强势崛起以后,中原文化对楚国文化的优势逐渐削弱,于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圈渐成分庭抗礼之势,双方不再是单向交流,转为双向交流和相互竞争,进一步促进了华夏全境各大区域文化的同质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华夏全境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华夏文化的“天下”观念,以及“天下一家”、“炎黄一家”等等观念。华夏的“天下”观念,从此成为地域、种族、阶层的文化观念,为战国末期的天下一统,奠定了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基础。于是战国末年秦国统下,此前的大文化共同体,转化为此后的大政治共同体,延续两千多年至今。

    破解华夏文明核心谜案青铜器作为权力不二象征,其主体纹样却被错误认知、错误命名两千年之久,先后有战国“饕餮纹”、汉代“蚩尤纹”、北宋“饕餮-兽面纹”、现代“兽面纹”等名称,众多大师级学者试图揭去所谓“饕餮纹”那神秘的面纱,破解华夏文明的核心谜案——难道连李泽厚、李学勤、张光直、容庚、陈梦家、李济、马承源、孙作云等一众泰斗级大师也都错了?确实如此。《青铜之道》将以1540幅图,以几何论式丝丝入扣的逻辑,为您拨开层层迷雾,揭晓华夏文明的核心——青铜器主体纹样之谜,并详其图式、图法,并逐一评析上列大师的错误所在。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