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知识体系李道新|责编:王立华
  • 正版
    • 作者: 李道新|责编:王立华著 | 李道新|责编:王立华编 | 李道新|责编:王立华译 | 李道新|责编:王立华绘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道新|责编:王立华著| 李道新|责编:王立华编| 李道新|责编:王立华译| 李道新|责编:王立华绘
    •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10-01
    • 页数:411
    • 开本:16开
    • ISBN:9787507853643
    • 版权提供: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作者:李道新|责编:王立华
    • 著:李道新|责编:王立华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86.00
    • ISBN:9787507853643
    •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23-10-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10-01
    • 页数:411
    • 外部编号:31885692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研究的主要趋势与拓展路径
    节 终结焦虑与中国电影研究的思维转向
    第二节 跨界会通与中国电影研究的范式转换
    第三节 主体诉求与中国电影研究的学术转型
    第二章 主体、本体与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理论问题
    节 主体与普遍或一般的电影理论
    第二节 本体观与中国电影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载体的思辨:银幕的在场与生命的庄严
    节 观看的身体与缺席的放映装置
    第二节 银幕作为载体的生命肌理
    第三节 洞穿的银幕与庄严的瞬间
    第四章 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
    节 影人评传、编年史述与年谱意识
    第二节 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的知识积累和价值导向
    第三节 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和学派建设
    第五章 数字人文、影人年谱与电影研究新路径
    节 直面数字人文:人机交互与另一种电影研究
    第二节 回归影史风景:数字人文与电影历史的相遇
    第三节 重返人文感:影人年谱与数字人文的对话
    第四节 电影研究新路径:基于中国电影知识图谱的批判建构
    第六章 数字人文、媒介考古与中国电影“源代码”
    节 作为程序指令和时间重置的“源代码”
    第二节 “源代码”与电影史论的媒介考古和知识关联
    第三节 数字文化与深层时间的中国电影“源代码”
    第七章 数字人文视野里的平台建设与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目标设定
    节 数字人文视野里的电影平台建设
    第二节 知识社群共享下的电影学术组织
    第三节 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目标设定
    第八章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空气”说与“同化”论
    节 郑正秋:使人人“同化”在我一个“空气”里
    第二节 协调合作创造电影的整个“空气”
    第三节 费穆:“中国化”电影理论的生命力
    第九章 “空气”说与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
    节 空观、气论与电影“空气”说的中国美学根基
    第二节 电影精神理论与电影艺术诗学:电影“空气”说的西方美学背景
    第三节 “通天下一气”:中国美学精神里的电影“空气”说
    第十章 “同化”论与中国电影的整体思维观
    节 “同化”词源及其在“影戏”或“电影”中的呈现
    第二节 作为中国电影制度模式和理论基础的“同化”论
    第三节 “同化”论的整体思维及其面临的思想困境
    十章 左翼电影的生机、优良传统的确立与中国电影的学派标识
    节 现代中国的诉求与中国左翼电影的生机
    第二节 左翼电影的生命力与中国电影优良传统的确立
    第三节 优良传统的创造阐发与中国电影的学派建构
    第十二章 进步电影的概念生成、历史语境与中国电影的学派底蕴
    节 冷战意识形态与进步电影的概念生成
    第二节 族民与进步电影的历史语境
    第三节 进步电影:中国电影的学派底蕴
    第十三章 冷战全球史与新中国电影的历史建构
    节 全球电影史里的中国电影:欧美视域里的“非连续”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中国电影:国族视域里的“断裂”论
    第三节 冷战全球电影史与跨国民族电影的生成
    第十四章 中国电影知识生产及其知识体系的历时展开
    节 在知识体系层面确立中国电影的主体
    第二节 中国电影:本土语境的转换与主体意识的创新
    第三节 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艰难探索与初步生成
    第十五章 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节 问题意识:作为中国电影研究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总体思路:整体观、主体与具体化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三位一体,两翼共振,平台融合
    拓展文献
    后记

    李道新,“”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曾兼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韩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英国等地的20多所大学访问讲学。任《电影艺术》《影视艺术》以及海外等学术杂志编委,“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电影局审片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影视理论批评、影视文化产业。在《文艺研究》《当代文坛》《电影艺术》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和影视文化评论近300篇;独立署名出版《中国电影史(1937—1945)》《影视批评学》《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影道惟新:中国电影的创化与传承》等15种学术著作,以及诗集《大地的方向》、散文集《燕园散纪》。曾获北京大学“靠前教师”称号,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 研究领域前沿:数字人文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书将数字人文与电影知识体系相结合,探讨了数字人文视野里的电影平台建设等议题,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跨学科交叉:本书打破了传统电影研究的学科界限,将数字人文与电影知识体系相结合,拓展了电影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适合多背景人群:本书数字人文与电影知识体系跨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本书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体,适合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阅读。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