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十纪文学主流I:流亡文学(丹麦)勃兰兑斯
  • 正版
    • 作者: (丹麦)勃兰兑斯著 | (丹麦)勃兰兑斯编 | (丹麦)勃兰兑斯译 | (丹麦)勃兰兑斯绘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4-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丹麦)勃兰兑斯著| (丹麦)勃兰兑斯编| (丹麦)勃兰兑斯译| (丹麦)勃兰兑斯绘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04-04
    • 字数:142000
    • 页数:184
    • 开本:32开
    • ISBN:9787020168873
    • 版权提供: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丹麦)勃兰兑斯
    • 著:(丹麦)勃兰兑斯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71.00
    • ISBN:9787020168873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23-04-04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4-01
    • 页数:184
    • 外部编号:3171622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修订版说明1
    出版前言1

    引言

    流亡文学
    一夏多布里昂
    二卢梭
    三维特
    四勒奈
    五奥勃曼
    六诺迪埃
    七贡斯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八斯塔尔夫人:《黛尔芬》
    九流放
    十《》
    十一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十二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十三《德国论》
    十四巴朗特
    十五结束语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犹太思想家、文学史家。大学后漫游欧洲,回国后在哥本哈根大学发表激烈的学术讲演,提倡精神,抨击丹麦文学的停滞落后,受保守派打击,放弃教职,侨居柏林数年,后回国重新执教。著有《现代的开路人》《尼采》《歌德》《伏尔泰》等。
    译者简介:张道真(1926—2009),生于湖北沙市,英语语法学家、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外语系、华盛顿大学英国文学系、巴黎大学、哈大学比较文学系。1950年回国任教,潜心英语教研五十余年,著有《实用英语语法》等,译有《包法利夫人》《瘸腿魔鬼》《乡下佬》《十纪文学主流》等。

    出版前言
    六卷本《十纪文学主流》,丹麦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的名著,对欧洲,尤其是对北欧的文学运动起过巨大的影响,迄今仍是研究欧洲文学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作者由于本书及论著,曾被称为泰纳以后欧洲的批评家。
    勃兰兑斯于1842年出生在哥本哈根的一个犹太家庭。早年受过同时代的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的熏陶,试图在形而上学范围内调和知识与宗教信仰的矛盾,并以《美学研究》(1862)和《书评与画像》(1870)两书初步见重于文坛。1865至1871年旅游欧洲,结识当时一些文化名人,特别接近泰纳、勒南、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人,始从抽象的思辨转向实主义的学风。1870年写博士《当代法国美学》,即着意传播泰纳的艺术原则。回国后在哥本哈根大学任讲师,主持美学讲座,热切当时欧洲新兴的哲学、美思,力辟北欧弥漫一时的地方自大观念。他的这些划时代的、发聋振聩的讲义,凝聚了他近二十年的心血,后经整理成书,便是《十纪文学主流》(1872—1890)这部巨著。
    本书把文学运动看做一场进步与反动的斗争,概述了从十纪初叶起欧洲几个主要文学发展状况(法国部分到三十年代为止,英、德部分到二十年代和1848年为止),着重分析了这几个浪漫主义的盛衰消长过程,以及现实主义相继而起的历史必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研究文学史的方法。本书没有把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看做“和周围的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独立自在的艺术品,而认为它不过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同样,也没有把某个某些文学现象看做是孤立的、这个仅有现象,而认为它们不过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被体现在相互影响的中不同形态。此外,作者还把文学史看做是一种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一个文学(如果它是“完整的”)来研究这个某个时期所共有的思想感情的一般历史。当然,这种研究方法也并不是作者的,从中正可以看出当时一些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泰纳、圣伯夫等)对于他的影响。
    泰纳认为人与文学是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因素的综合产物,这种艺术哲学在本书中得到了生动而又有创见的发挥。本书作者作为一个自觉的实论者,主观上尊重经过“科学”“实”过的事实,但是实际上,科学的作用有时被降低为仅仅记载事实,而事实则被理解为仅仅是一定的意识形态。他说:“我的工作便是追溯每一种心情、情绪或者憧憬,把它列入它所属的某一类的心理状态里去。”正是这样,他在分析某一部具体作品时,便往往把人物形象看做所谓“普遍人”的某个方面(例如吝啬、贪婪、嫉妒之类)的体现者,而不可能把它同产生这一形象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阶级联系起来,进行真正科学的研究。其次,作者还承袭和发展了圣伯夫的文艺观,认为文艺作品不外乎是作家的自传,因此在本书的一些作品分析中,人物有时简直成为作家的自我写照,而情节则几乎等于作家个人经历的忠实复制。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作家在创作中所流露的自传成分,但是一言以蔽之的“自传说”显然低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和人物格的典型意义。此外,作者还像一般资产阶级作家和批评家一样,十分强调作家、艺术家的“个人的完全的独立”“可宝贵的个”等;因此,他对法国雅各宾人的专政和拿破仑的帝国一视同仁地加以反对,而对于反抗这两次统治的“流亡者”夏多布里昂等人,以至继帝国之后复辟时期的“思想自由”的鼓吹者,则寄予的同情。应当说,这些地方都不免背离了本书把文学运动视作进步与反动的斗争这一精神。
    尽管如此,本书的优点和特色仍然是不可抹煞的。首先,它把西欧文学当做一个浑然的整体,从各国的文思中清理出它的纵横交错的来龙去脉,使读者能够对它得出一个全局的观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构成全局的各个部分。它评议某一某一作家的某一作品,即使为了达到前面所说的“自传说”式的结论,一般都能充分地联系历史传统、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文化背景、各国流派间的关系,以及作者个人的经历和他的作品,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过程,读者即使未必完全同意作者的结论,也能够更确切地判断这部作品所起的社会作用,并确定它在历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尽管泰纳的艺术哲学的影响是明显的,本书作者却避免了泰纳强求事实服从原则的公式化倾向,而从丰富的相互联系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背景出发,分别引申自己的有关结论:这是有别于,也是他强似泰纳的地方。
    作者撰写本书,还有更现实的目的,就是希望借此促使丹麦和整个北欧醒悟过来,迅速摆脱文化上同欧洲大陆相隔绝的孤立状态。他在本书中苦口婆心地告诫自己的同胞:欧洲早已为天主教和浪漫主义所蛀毁,新的人物正在通过新的风暴发出新的声音,而丹麦的文化、艺术和政治社会生活不过是在古老的精神废墟上苟延残喘而已。正是这样,这部名著一出版,便在北欧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为作者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如易卜生、比昂松、雅可布森等。这些“现代的开路人”在文学创作上共同抵制浪漫主义,促进现实主义,可以说一起领导了一场精神。然而,也正因为作者毫无顾忌地站在激进主义、实际上是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1848年的欧洲作为历史的必然抱肯定的态度,并且斥责民族偏见和宗教偏见腐朽过时,这部名著又在教会和保守势力方面为作者招致了一大批敌人。他们以“不信神的犹太人”的罪名撤销了他在哥本哈根大学的教席,并采用卑鄙手段继续对他进行迫害。
    1877年勃兰兑斯不得已移居柏林,到1883年才回国。1902年重进哥本哈根大学主持美学讲座。1927年卒于故土。
    这位大批评家一生著述丰富,并能用几种文字写作和讲学。除《十纪文学主流》外,他还有一系列关于丹麦和北欧文学的专著,如《索伦·克尔恺郭尔》(1877)、《爱塞伊斯·台格奈尔》(1878)、《路德维希·霍尔堡》(1884),综述丹麦文学传统的《丹麦诗人》(1884)以及鼓舞和他周围一批新作家的《现代的开路人》(1883)等。他的游记也是很闻名的,如《德国首都柏林》(1885)、《波兰印象记》(1888)、《俄国印象记》(1888)等,后两部有较大的篇幅涉及文学内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作品。作者还为同时代的政治人物(如英国保守的创始人狄斯雷利)写过传记,并用德文写过一本《斐迪南·拉萨尔》(1877)。他还是《易卜生全集》德文版的主编人之一。晚年潜心于巨型的文化、历史名人传记,其中著名的有《莎士比亚》(1895—1896)、《歌德》(1914—1915)、《伏尔泰》(1916)、《恺撒》(1918)、《米开朗琪罗》(1921)等。去世前不久出版的《传奇》(1925),由于把写成一个凡人,更使基督教社会为之哗然,恨之入骨。
    勃兰兑斯学识渊博,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文字风格清新流畅,这是举世的。但是,他生又是一个前后矛盾的、不断引起争议的人物。他大半生在思想上追求自由与进步,实际上没有摆脱欧洲资产阶级的传统精神,更没有达到人类已经达到的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思想水平。他从自由主义的立场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和暴力,同情进步的社会运动,晚年甚至对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表示拥护,但始终没有建立明确的政治观点。在(十纪)八十年代,由于受到尼采思想的熏染,精神上反而日见孤立和衰退,逐渐发展了一种貌似激烈、实则颓放的个人主义哲学,以致成为欧洲一些所谓“精神贵族”的偶像,这一点特别反映在1889至1905年间他的(见《尼采》,1909)及晚年的传记作品中。勃兰兑斯本人的思想变化,正如易卜生在晚年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变化一样,当然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也需要他身后的文学史家们至少按照本书所运用的原则,到十纪末叶业已开始的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去寻找原因。
    但是,不论在作者本人的整个著述生涯中,还是在整个欧洲文学史的范围内,《十纪文学主流》仍不失为一部严肃的、丰富的、宏大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这部著作的研究方法和具体论点,对于我国学术界仍然有充分的借鉴的价值。远在本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向我国读者介绍北欧学时,曾一再过勃兰兑斯的理论成就;他还特地引用过勃兰兑斯慨叹丹麦在文化上闭关自守时的一句名言:“于是精神上的‘聋’,那结果,就招致了‘哑’来”,借以警惕一些人忽视世界各国精神遗产的错误倾向。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共同愿望,我们将逐卷出版勃兰兑斯的这部名著。鉴于本书内容浩瀚,包括法、德、英等不同文学运动,我们邀请了几位译者分别按照英译本和德译本进行翻译。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还参韩侍桁先生解放以前和以后出版的中译本,特此志谢。
    编者1980年5月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