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扫码下单

  • 音像那时的大学——大师们的求学记忆(1912-1937)张宁芳著
  • 正版
    • 作者: 张宁芳著著 | 张宁芳著编 | 张宁芳著译 | 张宁芳著绘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8-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宁芳著著| 张宁芳著编| 张宁芳著译| 张宁芳著绘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24千字
    • 页数:240
    • 开本:32开
    • ISBN:9787313247186
    • 版权提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张宁芳著
    • 著:张宁芳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8.00
    • ISBN:9787313247186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8-01
    • 页数:240
    • 外部编号:3123807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大学指南篇:大师们的考学回忆
    大师们的“高考”故事:择校、赶考与金榜题名
    初登学术殿堂:大师的大学初印象
    大师说:如何选专业
    名师画像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叶公超:真名士自风流
    朱自清:谦谦君子,温文尔雅
    闻一多:诗人、学者与斗士
    校园生活篇:曾经的大学生活面面观
    当年北大校园里的“扫地僧”
    食在清华的记忆:食堂、自餐与“小桥食社”
    探求知识的海洋:图书馆的记忆
    大学时代的另一门必修课:体育锻炼
    校园里的别样风景:活跃的学生社团
    求学记忆篇:终生难忘的大学时光
    课:那些难忘的致辞
    早年留学生求学记:扬帆起航求知路
    后记

    大学指南篇:大师们的考学回忆战争叩开了古老中华的大门,推动了国人近代化的步伐,尽管后来变法的举措大多随着的流产而付诸东流,但有一项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得以保留下来,那就是“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京师大学堂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而它的建立也拉开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序幕,标志着我国从传统
    的科举取士制度向近代分科设系的高等教育的重大转变。
    随着新式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逐步推广,涌现出了一
    批国立、私立和教会学校,开始了文、理、农、医、工专业分科的高等教育。伴随这一过程,我国也经历了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深刻改变,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普通人来说,“大学堂”这样的新鲜事物有不少让人感到陌生的地方。对那时的青年来说,为了求新知、求
    真理,探寻前途命运,不少人克服种种现实的困难,选择升人大学继续深造。
    他们的经历充满了多样,在摸索中也留下了关于大学时光难忘而独特的记忆。
    对于那些当时十几岁的青年来说,不论是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还是大学留给他们的印象,都会带给今天的我们似曾相识的共鸣。
    胡适、蒋梦麟、马寅初、钱伟长、李济、何炳棣等一批知名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年轻时候的故事,将给今天的读者带来诸多启发和思考。
    大师们的“高考”故事:择校、赶考与金榜题名高考是莘莘学子求学生
    涯中一段难忘的时光,伴着
    书桌前的苦读,赶考路上的辛苦,等待发榜时刻的焦虑。翻翻民国大师们的回忆,会发现他们也在“高考”时发生了不少有趣而难忘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他们如何选择大学?
    不同于现在统一时间、
    统一命题的高考形式,民国时期大学招考在相当长的时段中(1912—1937年)都是各校自主命题、自主招生
    的。1938年,设立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进行全国统一高考。然而这一统
    一仅实行3年,就因抗日战争的影响而被迫中断了。
    在自主招生的年代,各大学根据自身情况,独立组织招生、命题和录取等工作;对于学生来说,考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选定目标学校。
    民国时的大学,有公立(国立、省立等)、私立和教会办学等,知名的国立大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私立大学中闻名的有南开
    大学;教会大学中有颇负盛名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对于中学后立志升学的学子们来说,提前做好功
    课,研究各校的招生条件和时间就很重要。
    一般来说,各大学会在报纸上刊登招生广告,如当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申报》的广告栏上就登有上海及南京的大学或高等学校招生
    的广告。作家茅盾回忆,当时他母亲订阅了《申报》,上面登载着北京大学在上海招考预科一年级新生的广告。1913年夏天,北京大学由京师大学堂改名后次招收预科生,而且当年
    次到上海来招生,这对于长江以南各省想考北京大学的中学生,着实是一大方便。当年茅盾只有17岁,独自出远门求学让人有些不放心,他母亲考虑到家里表叔在北京工作,儿子去北京读书也好有个照应,便让茅盾去报考北京大学。
    各校独立招生,招考时间不同,考期一般会错开,为了增加考上大学的概率,许多考生选择多校投考。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立志升学的他在做足了功
    课:翻阅了当时差不多所有全国有名气的高等院校的章程和招生简章,选定了北京的清华学校、北京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
    沪江大学等作为投考的对象。他选择学校主要从学校的声望来考虑,在他选择的学校中就涵盖了国立、私立和教会学校。
    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大学相对集中,也是考生赶考的主要目的地。据季羡林回忆,当时的北平有十几所大学,还有若干所专科学校。到北平来赶考的学子,总共有六七千或者八九千人。考生心目中列在大学的当然是北大和清华,当时全国到北平的学子几乎没有不报考这两所大学的。
    即使自知庸陋,也无不想侥幸一试,竟这是“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的事。但是,两校录取的人数竟是有限的,在五六千名报名的学子中,清华录取了约两百人,北大不及其半。
    幸运的是,季羡林当年被北大、清华同时录取了,两所学校都是名校,究竟该如何取舍呢?“北大老、师大穷,惟有清华可通融!”据说这是北平每一位学生所
    熟知的话,也显示出同为名校的北大、清华等学校风格
    的差异。
    北大前身为京师大学堂
    ,它是的产物,也
    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初期学校的监督及以后的校长,均为当时官僚充任或兼任,不少学生也把进大学堂念书看作仕途晋升的捷径,因此学生中也多有官僚气和暮气。
    P1-5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