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2016-05-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6-05-01
- 字数:210000
- 页数:400
- 开本:128开
- 装帧:精装
- ISBN:9787308155717
- 版权提供: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每天,我们如何面对SJ,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YT一段灵性文字,带你走进来自西藏的活智慧
放下我执,活出每YT的自在与喜悦
源自索甲仁波切的心灵经典之作《西藏生死书》
加入索甲仁波切的原创书法,蕴含扣人心弦的辩才、温暖和智慧
发人深省的文字和故事,是宁静和快乐的源泉
1995560642
380232193
一月 1月1日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绝症折磨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到死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J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D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1月2日 学习禅坐,是你这辈子所能给自己Z大的礼物。W有通过禅定,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心。禅定是通往证悟之路。 1月3日 在教禅坐时,我常在开头J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放松。” 整个禅坐过程可以简化成这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每个重点都包含着许多层面的意义。 把你的心带回家,意思是通过专注的修习,把心带进安住的境界。其深义是把你的心转向内在,安息在心性之中。这本身J是Z高的禅定。 放下J是把心从执着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因为你认识到一切痛苦、恐惧和挫折都来自执着心的贪欲。在比较深的层次里,由于你越来越了解心性而产生的体悟和信心,可以启发深广而自然的宽容心,让你解脱心里的一切执着,让心自在无碍,在禅定的启发中融化。 Z后,所谓放松J是心要宽广,放松心情。更深入一点来说,放松你自己,进入真正的心性,也J是本觉之中。这种唤起的过程,藏文的意思是“在本觉上放松”。这J好像把一撮沙倒在平面上,每一粒沙都自动安顿下来。这J是你在真性中放松的方式,让一切思想和情绪自然地平息,融入心性的状态中。 1月4日 我们有多少人J像故事中的穷人,被所谓“动的惰性”搞得团团转呢?惰性自然有不同的表现:东方的惰性和西方的惰性。东方的惰性在印度表现得Z为淋漓尽致,包括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无所事事,逃避任何工作或有用的活动,茶喝个没完没了,听电影歌曲,收音机开得震天响,和朋友瞎扯;西方的惰性则大异其趣,一辈子都忙得身不由己,没有时间面对真正的问题。一月
1月1日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绝症折磨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到死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J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D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1月2日
学习禅坐,是你这辈子所能给自己Z大的礼物。W有通过禅定,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心。禅定是通往证悟之路。
1月3日
在教禅坐时,我常在开头J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放松。”
整个禅坐过程可以简化成这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每个重点都包含着许多层面的意义。
把你的心带回家,意思是通过专注的修习,把心带进安住的境界。其深义是把你的心转向内在,安息在心性之中。这本身J是Z高的禅定。
放下J是把心从执着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因为你认识到一切痛苦、恐惧和挫折都来自执着心的贪欲。在比较深的层次里,由于你越来越了解心性而产生的体悟和信心,可以启发深广而自然的宽容心,让你解脱心里的一切执着,让心自在无碍,在禅定的启发中融化。
Z后,所谓放松J是心要宽广,放松心情。更深入一点来说,放松你自己,进入真正的心性,也J是本觉之中。这种唤起的过程,藏文的意思是“在本觉上放松”。这J好像把一撮沙倒在平面上,每一粒沙都自动安顿下来。这J是你在真性中放松的方式,让一切思想和情绪自然地平息,融入心性的状态中。
1月4日
我们有多少人J像故事中的穷人,被所谓“动的惰性”搞得团团转呢?惰性自然有不同的表现:东方的惰性和西方的惰性。东方的惰性在印度表现得Z为淋漓尽致,包括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无所事事,逃避任何工作或有用的活动,茶喝个没完没了,听电影歌曲,收音机开得震天响,和朋友瞎扯;西方的惰性则大异其趣,一辈子都忙得身不由己,没有时间面对真正的问题。
如果我们观察自己的生活,J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我们一生都在为无关紧要的“责任”忙碌。有一位上师把它们比喻为“梦中的家务事”。我们告诉自己,要花点时间在生命中的大事上,却从来找不出时间。即使是早上刚起床,也有一大堆事要做:打开窗子、铺床、冲澡、刷牙、喂狗、喂猫、清扫昨晚留下来的垃圾,发现糖或咖啡没了J出去采购,做早餐……一大堆数不完的名堂。然后,有衣服要整理、挑选、熨平,然后再叠好,还要梳头发、化妆。 整天的时间都被电话和琐碎计划等许多“责任”占满,一筹莫展,也许称之为“不负责任”还比较妥D。
1月5日
丧亲之痛也会尖锐地提醒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愿表达你的爱和感激或请求宽恕的后果,如此可以让你更关心那些目前还活着的亲人。库伯勒·罗斯说:“我试着教人们,D别人还听得见的时候,要把这些话说出来。”雷蒙德·穆迪毕生从事濒死经验的研究,他写道:“我开始了解,在日常生活D中,我们是多么接近死亡啊!现在我会比从前更小心地让每一个我爱的人知道我的感觉。”
1月6日
启发悲心有一种强有效的方法,那J是把他人看成你自己。 毕竟所有人类都是相同的—由肉、骨、血组成。我们大家都要快乐,都要避免痛苦。而且,我们都有要求快乐的同等权利。换句话说,了解我们与他人平等无二很重要。
1月7日
尽管我们总是说做人要实际,但西方人所说的实际,其实是无知,而且常常是自私而短视。我们的眼光肤浅到只注重今生,到头来坠入局,现代社会中无情而具毁灭性的物质主义便是由此产生的。没有人谈死亡,没有人谈来生,因为人们认为谈及它们会妨碍SJ的“进步”。
如果我们Z希望自己活得真实并继续活下去,为什么还要盲目地认为死亡是终结呢?为什么不尝试探索来生的可能性呢?如果我们真的J像我们所说的那么务实,为什么不开始严肃地反问自己:我们的“真实”未来到底在哪儿?毕竟,很少人能活过一百岁。过了那一点,J是未知的永恒……
1月8日
从藏传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中阴的存在分成四个持续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1.生;2.临终和死亡;3.死后;4.转世。
它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
此生的自然中阴;
临终的痛苦中阴;
法性的光明中阴;
受生的业力中阴。
中阴是解脱的Z好机会,如同佛法告诉我们的,中阴在某些时刻的威力特别强,潜力特别大,不管你做什么,都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把中阴想成走到悬崖边缘的时刻;譬如,上师向弟子介绍Z精要、本初且Z深处的心性的时刻。不过,在这些时刻中,威力Z大和Z富潜能的,还是死亡那一刻。
1月9日
D你认真观察,J可以发现万物本身并非真实存在,这种非D立存在,我们称为“空性”。让我们来观想一棵树。D你想到一棵树的时候,J会想到一个明确的物体。在某个层次上,J像海浪一样,树确实是明确的物体。但D你仔细观察,J会发现,树毕竟没有D立的存在。细细思考,还会发觉,树可以化解成一个J微细的关系网,延伸到整个宇宙。落在树叶上的雨,摇动树的风,滋养树的土壤、四季和气候,乃至日月星辰之光芒,都构成树的一部分。D你继续想下去,J可以发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成J这棵树:任何时刻,树都不能D立于其他事物;任何时刻,树的本质都在微细变化中。这J是我们所谓一切皆空,一切皆无法D立存在。
1月10日
D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心性时,他们将会珍惜自己生存的SJ,知道它多么美好,并乐意为保存这个SJ而奋斗。很有趣的是,藏语中“佛教徒”发音为“nangpa”,意译为“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寻找真理的人。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只针对一个目标:往内看心性,从而摆脱死亡的恐惧,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真相。
1月11日
佛教禅师知道心多么有弹性和可塑性。如果我们训练它,什么事都办得到。事实上,我们早已被轮回训练有素。我们被训练去嫉妒、执取、焦虑、忧伤、绝望和贪婪,被训练得一旦面对刺激J暴跳如雷。其实,我们已经被训练到FC严重的地步,不必努力去激发,这些负面的情绪J会自动生起。因此,一切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J会清楚,把心投入混淆的状况中,很容易成为迷惑阴郁的专家,耽于沉溺,不自觉而坚定地屈服于它的支配。在禅坐中,让心致力于解脱妄想,我们将发现,只要有耐心、纪律和正确的训练,时间一久心会自动解开自己的结,并认识本有的喜悦和清明。
1月12日
面对死亡,我们总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Z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
我们总是认为改变等于损失和受苦。如果改变发生了,J尽可能麻醉自己。我们倔强而毫不怀疑地假设:恒常可以提供安全,无常则不能。但事实上,无常J好像是我们在生命中碰到的一些人,开始时难以相处,但认识久了,却发现他们比我们想象中来得友善,并不恐怖。
1月13日
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一辈子没作准备。
—卓巴格坚
1月14日
心性像什么?想象心性的体性J像空无一物、广大无边、自始清净的天空;想象心性的自性如太阳的光明清澈、无所不在、自然显现;想象心性的能量,即慈悲的显现,如阳光大公无私地普照万物,遍满四面八方,无可抵挡,无所不在。
1月15日
你会对一切还没有证悟真性的众生,自然地生起慈悲心。它是如此无边无际,如果眼泪可以表达的话,你会不停地哭泣。D你证悟心性时,不仅会生起慈悲,而且会生起许多善巧方便。而且,你将自然地解除一切痛苦和恐惧,诸如对于生、死和中阴身的恐惧。如果你想描述这种从证悟产生的喜乐,诚如诸佛所说,即使你将SJ上的一切光荣、喜悦、快乐和幸福都聚集在一起,也不及你证悟心性时经验到的喜乐的千万分之一。
—纽舒堪布仁波切
1月16日
然而,往内观照是多么困难的事!我们多么容易被旧习气主宰啊!J像纽舒堪布的诗告诉我们的,即使它们带来痛苦,我们也以几近听天由命的态度接受它们,因为我们惯于屈从。我们自以为崇尚自由,但一碰到习气,JWQ沦为它们的奴隶。
虽然如此,反省还是可以慢慢带给我们智慧。我们注意到自己一再掉入那不断重复的固定模式里,也开始希望跳出窠臼。D然,我们也许还会再掉入其中,但慢慢地我们可以跳出来,有所改变。
1月17日
藏语称身体为“l保馑际恰傲粝吕吹亩鳌保裥欣钜谎C看挝颐撬怠發笔保褪窃谔嵝炎约海颐侵皇锹每停菔弊≡诖松痛松怼R虼瞬刈迦瞬⒉灰匀渴奔涓纳仆庠诨肪常悦馊眯姆稚ⅲ枪怀浴⒐淮⒂形葑【吐懔恕H绻颐羌绦衲壳罢庋裢房喔勺非笪镉突崃裎拗鳎ト松哪勘辍B每妥〗霉葜螅绻巧裰钦5幕埃嶂匦伦颁攴考渎穑?
1月18日
业并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们有创造和改变的能力。业具有创造性,因为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及为何行动;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说:
业,创造万物,如艺术家;
业,构成万物,如舞蹈家。
1月19日
心性藏语发音为“rigpa”,是指本初、纯净、原始的觉知,称得上D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觉。它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触及的。目前,它J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在凡夫心中,被我们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蒙蔽。J好像一阵强风可以把云吹走,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广阔的天空,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某种启发也可以让我们揭开且瞥见这种心性。这些灵光一现固然有许多深度和程度,但每一种深度和程度都可以带来某种了解、意义和自由,因为心性J是了解的基础。
1月20日
我们的心是美妙的,但也可能是自己Z大的敌人,给我们添了很多麻烦。我希望心能像一副假牙,我们可以自行决定带走或是留在昨夜床旁的桌子上,至少可以暂停它无聊烦人的妄为,让我们得到休息。
我们对自己的心是如此仁慈,甚至D佛法在内心拨动琴弦,给我们QSWY的感动时,我们还是退缩不前,因为有一些根深蒂固和令人费解的猜疑心阻挡了我们。
在某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不信任。我们需要放下怀疑和猜忌,这些本应该保护我们,却从未成功,Z终,甚至比它们本该阻挡的伤害更令我们痛苦不堪。
1月21日
一种有用的禅坐方法是把心轻轻地放在一个对象上。你可以使用一个自然美丽的对象,让自己产生特别的灵感,譬如一朵花或一颗水晶。然而,具体表现真理的东西,诸如佛像、基督像,特别是你上师的像,会更有威力。上师活生生地把你和真理联结在一起;由于你和上师的师徒关系,只要看着他的脸,你的自性J会与灵感、真理联结在一起。
1月22日
想象有一个人发生车祸,被送到医院后突然清醒过来,发现她WQ丧失记忆。从外表来看,她毫发无伤,但已经不记得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同样的情况,我们记不得自己的真实身份、本性,却狂乱地到处投射,扮演另一个人,执着不放,J像一个不断掉进深渊的人。这个虚假的、妄执的身份J是“自我”。
1月23日
我们要再次强调的是:Z重要的是教法的真理,而不是老师这个人。这是佛陀提醒“四依止”的原因:
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真正的老师是真理的发言人,是真理慈悲的“智慧展现”。事实上,一切诸佛、上师和先知都是这个真理的化身,以无数善巧、慈悲的形象示现,引导我们通过他们的教法回归真性。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比寻找老师还重要的是寻找和遵行教法的真理,因为D你与教法的真理接触时,你J会发现你和上师接触了。
1月24日
在我的传统里,我们尊敬上师,因为他们甚至比一切诸佛还慈悲。虽然一切诸佛的慈悲和力量永远存在,但我们的业障却阻止我们与诸佛面对面相会。反之,我们可以会见上师;他是活生生的人,会呼吸、讲话、动作,J在我们的面前,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显示诸佛之道:通往解脱之道。对我来说,我的上师们一直是活真理的化身,他们无可否认地显示出证悟可以发生在这一世、这个SJ、此地、此时;同时,在我的修行、工作、生命和解脱的旅途上,他们一直是Z高启示。对我来说,上师们象征我的神圣誓愿证悟为D一要务,直到我真正证悟为止。我充分了解,只有在证悟之后才能WQ认识他们的本质和他们无限的宽大、爱心和智慧。
1月25日
这种慈悲的大愿,在梵文中称为菩提奇他。“菩提”的意思是证悟的本质,“奇他”的意思是心。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翻译为“证悟的心”或简称“菩提心”。唤醒和发展证悟的心,J是让我们佛性的种子渐渐成熟,等到我们的慈悲修行变得圆满和周遍一切时,那颗种子必将庄严地开花成佛。因此,菩提心是整个修行的源泉和根。正因如此,在传统里,我们才会如此迫切地祈祷:
无上珍贵菩提心,
未生起者令生起,
已生起处不退转,
愿彼增长再增长!
1月26日
观照死亡,可以加深你的“出离心”。出离心,藏文发音为“ng?jung”。“ng椤钡囊馑际恰叭肥档摹被颉氨厝坏摹保癹ung”的意思是“走出”、“出头”或“出生”。时常深入反省死亡,可以让你发现自己正从习气中“走出”,通常带着厌恶的感觉。你开始发现自己越来越能随时放下它们,Z终顺利地从习气中解脱出来,诚如上师们所说的“好像从奶酪中挑出毛发”那般容易。
1月27日
中阴教法源自古老的《大圆满密续》。它提到有一只神话中的鸟,名叫金翅鸟,一出生J已经发育完成。这种影像象征我们的本性本来J是完美无瑕的。金翅鸟的后代,在蛋里J已经羽毛丰满,但在出来之前并不会飞,一直要等到蛋壳破裂,才能够一飞冲天。同样的道理,上师告诉我们,佛性被身体隐藏,一旦身体被舍弃了,佛性将大放光明。
1月28日
生和死J在心中,不在别处。这种教法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佛教智慧。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
1月29日
有YT,敦珠仁波切带着夫人坐车经过法国,一路上赞叹着旖旎的乡间风光。路过粉刷艳丽、繁花争妍的大坟场时,敦珠仁波切的夫人说:“仁波切,看!每一样东西都这么整齐干净,甚至连他们摆放尸体的地方都一尘不染。”
“啊,是的。”他说,“一点也不错。这是多么文明的国家啊!他们盖了这么棒的房子给尸体住,但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也盖了这么棒的房子给活尸体住。”
1月30日
如果你坐着的时候,心与身并未WQ相应—例如,你在担心或想着某件事—你的身体J会感到不舒服,困境也比较容易产生。反之,如果你的心处于宁静、受启发的状态,J会影响全身的姿势,你可以更轻松自在地坐着。因此,重要的是,要让身体的姿势和体证心性所产生的信心结合在一起。
1月31日
“见”又是什么呢?它无非是看见事物如本来面目的实际状态:它J是了解真实的心性即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性,它J是领悟心的真性即JD真理。敦珠仁波切说:“见J是对原原本本的觉醒的认识,它包含一切事物:感官的认知(能)和现象的存在(所)、轮回和涅槃。这种觉察有两个层面:JD层面的空和相对层面的表象或感受。”
显示全部信息
1995560642
380232193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是《西藏生死书》的精华普及本。索甲仁波切从《西藏生死书》精选365段灵性文字,YT一篇,随春花、夏风、秋叶、冬阳一起感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一年365日,修行365页。引导读者感悟智慧,摆脱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中包含了索甲仁波切对佛法的领悟、修行的指导,给人充沛的活力、广阔的心灵和直指人心的温暖。
1995560642
38023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