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唐浩明谈曾国藩平天下之道(2册)唐浩明9787519031541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唐浩明著 | 唐浩明编 | 唐浩明译 | 唐浩明绘
    •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6-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唐浩明著| 唐浩明编| 唐浩明译| 唐浩明绘
    •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9-02-01
    • 字数:1107000
    • 页数:833
    • 开本:16开
    • ISBN:9787519031541
    • 版权提供:中国文联出版社
    • 作者:唐浩明
    • 著:唐浩明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128
    • ISBN:9787519031541
    •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9-02-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9-06-01
    • 页数:833
    • 外部编号:党庄A206919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上册目录
    梁启超序文
    书 札
    湘中士人集团的领袖贺长龄
    早具坚车
    忍耐冷苦劳闲
    人才高下在志趣
    可为浩叹者
    独赖耿耿忠心
    集思广益当内持定见
    力去害民之人
    选将官的四个条件
    不可专恃粮重饷优
    讨厌宽厚论说模棱气象
    如鸡伏卵如炉炼丹
    对苟安风气痛恨次骨
    矫枉过正
    成败不复计
    普通人喜从众
    荆轲之心苌宏之血
    戒惧惕厉与傲兀郁积
    自救与破敌
    急于求效导致外重内轻
    常存有余不尽之气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赤地新立
    可圣可狂
    敬与恕
    以声闻过情为戒
    维持是非之公
    高明与精明
    悍鸷与骄及安详与惰
    于敬与恒欠缺
    心常用则活
    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趋时者
    忘 机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守 约
    勤医惰慎医骄
    做一分算一分
    广收慎用
    以朴实廉介为质
    求才之道
    以志帅气以静制动
    以勤慎补拙
    稳正与险奇
    勤靠平日培养
    除得人外无可恃
    世之所以弥乱者
    主气静客气动
    危难之际察人
    不说假话
    视爱民为性命根本之事
    简傲不是风骨
    君逸臣劳
    自立与推诚
    奉方寸如严师
    诚心虚心
    任事之人不必惧毁
    与运气赌一赌
    知人晓事
    不问毁誉
    以勤为本以诚为辅
    逆亿命数是薄德
    坚志苦心勤力
    『有恒』为作圣之基
    耐 烦
    最忌势穷力竭
    处逆境宜以宽自养
    人力居三天命居七
    未可滞虑
    高世独立之志
    道理不可说得太高
    不妄求人知
    危险之际见爱者
    喜惧不随众人
    临阵须臾之顷
    实行与粗浅
    变易须十倍之力
    畏有识者窃笑
    将心放宽
    不嫉妒不贪婪
    困厄激发人的潜力
    家 书
    猛火煮慢火温
    用功譬若掘井
    心得与疑义
    志识恒三者缺一不可
    凡事贵专
    顺境啬境都感恩
    仁心与私心
    荷道躬行
    不可慢弛
    物 牵
    心气神体欲定
    牢骚太盛者多抑塞
    功名之地难居
    渐习则迁善不知
    不作叹老嗟卑之想
    看透科第仕宦
    格物诚意
    行一句算一句
    不要蛮读蛮记
    不求强记宜从容涵泳
    年未弱冠一刻千金
    读《汉书》必先通小学古文
    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
    临帖可收敛浮躁
    写字握笔宜高
    《经义述闻》目下不必看
    以掷石喻磔法
    大字以间架紧为主
    推崇顾炎武王念孙陈宏谋
    意尽辞足则止
    圣贤豪杰胸襟多豁达光明
    四十岁后仍可有大长进
    趁家居苦学二三年
    识度气势情韵趣味四大类
    为学四字:速熟恒思
    少年不可怕丑
    阅历增进对《孟子》的理解
    作诗最宜讲究声调
    作字须讲究墨色
    做事宜有始有终
    确守故训的好与恶
    执笔须到管顶
    占验与推步
    中锋与偏锋
    油纸摹古帖
    扬雄无篇不摹
    书法史上的南北两派
    韩柳所读的书皆不甚多
    不必别标汉学名目
    文人不可无手抄小册
    《六经》中一大案
    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敢告马走』的来历
    《十三经注疏》有醇有驳
    写字换笔之法
    汉魏文训诂精确声调铿锵
    穜種二字
    珠圆玉润
    文章的雄奇之道
    熟读韩文四篇
    本义与余义
    欧虞颜柳好比诗中李杜韩苏
    学问分类法
    古雅与雄骏
    读书可变化气质
    文章与小学
    效王陶则可效嵇阮则不可
    跌宕倔强为行气不易之法
    小学三大宗
    四言诗难得有声响光芒
    名篇当吟玩不已
    韩愈五言诗难领会
    欲以戴钱训诂发为班张文章
    韩文与汉赋《诗经》相近
    气势识度情韵趣味
    陶诗之识度
    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
    气势最难能可贵
    养得生机盎然
    古帖不易学
    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字要写得秀
    唐文不必多读
    由唐宋八家变为唐宋十家
    思路宏开
    判定大家的标准
    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
    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
    唐鉴所教种种
    研几工夫最要紧
    好问好察
    艰苦得来方可久可大
    认真教九弟
    怠慢及相恃过深与刻薄
    据德依仁静心养气
    喜誉恶毁即患得患失
    言物行恒乃诚身之道
    心不静故不专一
    立志改过
    须从心正气顺上体验
    惜分阴
    不改过何必写日记
    静字工夫最要紧
    皆从好名心发出
    相见必敬开口必诚
    盗得令誉
    昨死今生
    自误误人
    重外而轻内
    惰农而笑耕耘
    日蹈大恶而不知
    欺人与自欺
    愧于竹如以知己相许
    若无所许可者
    不终小人之归
    矜心内伏
    戒溺心
    切戒诗文废正务
    知命与不知命
    愧读《日知录》
    移褊急清介于宽大温润
    下学不克上达
    辞谢节制四省大权
    志学二十年毫无长进
    为无实而享盛名不安
    学无一成
    后世将讥议交加
    作联自我抚慰
    右目失明
    古人说经多断章取义以意逆志
    虚神实训体味曲尽
    王船山书失之艰深
    下册目录
    治 学
    所读《书经》不讲蔡传训诂
    温习《尚书》
    喜戴震之说
    乐观戴存庄之书
    邵位西认为诗序为孟子等人作
    《诗经说》证据太少
    五十七岁通《仪礼》
    论俞樾《群经平议》
    重批王船山《礼记章句》
    读张承华著《学庸臆解》
    《论语》乃善言德行之尤著者
    读朱彬著《经传考证》
    读钱大昕《声类》
    读陈澧《声律通考》等书
    乐律与兵事文章相表里
    读纪泽著《音学考》《分韵说文解字》
    读《五代史》《晋略》
    自成一家与剽袭
    读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读《淮南子》的领悟
    《法言》不如《文中子》平实
    《正蒙》艰深不显豁
    读《正谊堂丛书》
    读《聪训斋语》《澄怀园语》
    读罗泽南的《人极衍义》《姚江学辨》
    读《钟涵斋迩


    唐浩明,著名作家,湖南人


    【媒体评论】

    不求功利者才能成就功业
    ——读唐浩明谈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有感

    文/煮酒论剑

    “曾国藩”这股热潮,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直到今天仍然长盛不衰。要说它的始作俑者是唐浩明,当无可争议。1990年,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曾国藩》横空出世,立时引发了整个图书业界的轰动,很快就破了百万套的销量。而它的作者,正是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到今天快30年了,这部长篇小说已经出版了数十个版本,更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和荣誉。不少读者因为这部小说,打破了对曾国藩这个近代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刻板印象,由此也引发了舆论广泛的讨论。而在此之后,对于曾国藩的学习热开始兴起,与之相关的各种书籍也得以大量出版。
    但许多人对于曾国藩的学习,却未免过于功利化,甚至于还给他冠以所谓的“官圣”之名。某些出版的书籍取名更是庸俗不堪,什么“向曾国藩学做官”之类,似乎只要学会了他的权谋心机,读者朋友就可以在官场上、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
    其实,这是对曾国藩*的误解。至少可以说,这样的学习,只是学了曾国藩的皮毛表相,入了下乘。
    而唐浩明先生为了扭转这种风气,告诉大家一个真正的曾国藩,搜集了大量与之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近30年的不断研究,撰写并出版了这套“唐浩明谈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系列图书。
    书分四部,分别谈的是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书名上,唐浩明就想要强调,中国自古以来文人成就丰功伟业的真谛,不外乎这九个字。它出自于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中国儒家文人的信念或者说信仰,也可以说,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路径。曾国藩正是这一必由路径的践行者。
    而这,恰恰是跟功利化背道而驰的。
    功利化,代表的是目光短浅、器局狭小、心术不正。如果曾国藩谋求的只是官位、争夺的只是私利,那么他跟晚清腐败官场上那些蝇营狗苟之徒又有何区别?又如何能够率领一群有识之士,将原本大厦将倾的清王朝挽救过来?
    抛开政治的立场不说,曾国藩能够成为晚清一代名相、中兴名臣,他的功业不来自于他的功利思想,而在于他的孔孟信仰。事实上,他平灭太平天国,打出的旗号就是“捍卫孔孟之道”,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学说针锋相对,因此吸引了当时绝大多数的士人,也就是知识分子站到了他这一边。而这些人是有思想上的影响力的,是有话语权的,也是有经世济民之才的。当然,在清王朝正走向腐朽没落之际,新崛起的太平天国本身是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这是它的优势。可惜它后来没能用好这个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群众的对立面。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加赘述。
    曾国藩的这一切,首先源于他的修身。唐浩明先生说,曾国藩是一个骂自己要比骂别人狠得多的人。他在自己写的日记和文章中,不断地与自己的不良思想、习惯作斗争。人吃五谷杂粮、身具七情六欲,谁也不是天生的圣人。如何去恶存善、去芜存菁,是人一生要修的功课。而在儒家思想里,这些又首先来自于致知格物,每日三省吾身。曾国藩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的。在他的日记和文章中,充斥着大量这方面的实践。如何读书、为文、省身、悟道、识人、识事,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他还写下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十六字箴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甚至还改自己的号为“涤生”,取涤旧生新之意,作为对自己的鞭策。正是他的自律、自省精神,给他打下来了良好的道德和素质基础,才能上得朝廷属意,下得士民敬佩,从而有机会、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功业。
    齐家亦是如此。春秋战国时代说的“家”,指的是大夫的采邑,就是他的私人地盘。到了后来没有了分封制,“家”也就成为了我们今天理解的定义,指个人所属的家族、家庭。湘乡曾氏是一个大家族,作为长子的曾国藩,又是家里首个通过科举到朝廷做官,而且官至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两江总督(还当过直隶总督)这样高位的子弟,他的一言一行,自然是整个家族的表率。他对这个家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能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直到今天,还有不少曾氏后裔在世界各地成为了自己从事领域的翘楚。而这一切,大部分要溯源于曾国藩所制定的家训、家规,所树立的家风,以及他作养教育下一代的方法。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而这样一个大家庭,要做到“家和”并不容易,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更需要像曾国藩那样高明的智慧和高超的手段。这些,都能从曾国藩遗留后世的家书、文章中看出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曾国藩在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后,不管是在军政还是民政上面都是有一套的。这也为他的事业步步上升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现*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实在一百多年前,作为清王朝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也有他的“中国梦”。在当时列强环伺,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曾国藩也在殚精竭虑地寻找救国、治国的方法。相对于大多数腐朽保守的朝廷权贵们来说,曾国藩不但胸中有朝廷,有国家,眼中更有整个天下。他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的首要发动者和重要推手,也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尽管这个运动*终没能阻止清王朝的覆灭,但它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资产,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从没落的封建社会中转型过来积累了不少技术和人才。
    曾国藩的思想理念、人生智慧、做事方法,散落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他本人遗留下来的日记、家书、文章、奏折、言论等之中。唐浩明先生近一二十年来,将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搜集和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之上。不但是搜集和整理,他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实地的走访和调查。然后将自己调查研究后的心得感悟诉诸文字,对曾国藩一生的功业和人生智慧进行分析、点评、总结。就像沙里淘金一样,找出曾国藩智慧中的闪光点,并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今人的事业、家庭和个人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在唐浩明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能一窥当时清王朝的败局与变局,更能体会到曾国藩在那样一个时代和环境之下成就功业的不易。
    笔者感佩于唐浩明先生所做的这个工作,这才是一个有使命感、有情怀的作家和学者应该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不管是政商名流,还是平头百姓;也不管是针对事业,还是生活,我们都能够从这一套皇皇巨著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营养。正如唐浩明所说,我们究竟要向曾国藩学什么?是学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学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学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的自我总结;更是学一个大人物胸中的沟壑、格局,以及心灵境界。
    这样的学习,才是你成就圆满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
    不求功利者才能成就功业
    ——读唐浩明谈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有感

    文/煮酒论剑

    “曾国藩”这股热潮,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直到今天仍然长盛不衰。要说它的始作俑者是唐浩明,当无可争议。1990年,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曾国藩》横空出世,立时引发了整个图书业界的轰动,很快就破了百万套的销量。而它的作者,正是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到今天快30年了,这部长篇小说已经出版了数十个版本,更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和荣誉。不少读者因为这部小说,打破了对曾国藩这个近代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刻板印象,由此也引发了舆论广泛的讨论。而在此之后,对于曾国藩的学习热开始兴起,与之相关的各种书籍也得以大量出版。
    但许多人对于曾国藩的学习,却未免过于功利化,甚至于还给他冠以所谓的“官圣”之名。某些出版的书籍取名更是庸俗不堪,什么“向曾国藩学做官”之类,似乎只要学会了他的权谋心机,读者朋友就可以在官场上、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
    其实,这是对曾国藩优选的误解。至少可以说,这样的学习,只是学了曾国藩的皮毛表相,入了下乘。
    而唐浩明先生为了扭转这种风气,告诉大家一个真正的曾国藩,搜集了大量与之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近30年的不断研究,撰写并出版了这套“唐浩明谈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系列图书。
    书分四部,分别谈的是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书名上,唐浩明就想要强调,中国自古以来文人成就丰功伟业的真谛,不外乎这九个字。它出自于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中国儒家文人的信念或者说信仰,也可以说,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路径。曾国藩正是这一必由路径的践行者。
    而这,恰恰是跟功利化背道而驰的。
    功利化,代表的是目光短浅、器局狭小、心术不正。如果曾国藩谋求的只是官位、争夺的只是私利,那么他跟晚清腐败官场上那些蝇营狗苟之徒又有何区别?又如何能够率领一群有识之士,将原本大厦将倾的清王朝挽救过来?
    抛开政治的立场不说,曾国藩能够成为晚清一代名相、中兴名臣,他的功业不来自于他的功利思想,而在于他的孔孟信仰。事实上,他平灭太平天国,打出的旗号就是“捍卫孔孟之道”,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学说针锋相对,因此吸引了当时绝大多数的士人,也就是知识分子站到了他这一边。而这些人是有思想上的影响力的,是有话语权的,也是有经世济民之才的。当然,在清王朝正走向腐朽没落之际,新崛起的太平天国本身是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这是它的优势。可惜它后来没能用好这个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群众的对立面。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加赘述。
    曾国藩的这一切,首先源于他的修身。唐浩明先生说,曾国藩是一个骂自己要比骂别人狠得多的人。他在自己写的日记和文章中,不断地与自己的不良思想、习惯作斗争。人吃五谷杂粮、身具七情六欲,谁也不是天生的圣人。如何去恶存善、去芜存菁,是人一生要修的功课。而在儒家思想里,这些又首先来自于致知格物,每日三省吾身。曾国藩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的。在他的日记和文章中,充斥着大量这方面的实践。如何读书、为文、省身、悟道、识人、识事,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他还写下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十六字箴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甚至还改自己的号为“涤生”,取涤旧生新之意,作为对自己的鞭策。正是他的自律、自省精神,给他打下来了良好的道德和素质基础,才能上得朝廷属意,下得士民敬佩,从而有机会、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功业。
    齐家亦是如此。春秋战国时代说的“家”,指的是大夫的采邑,就是他的私人地盘。到了后来没有了分封制,“家”也就成为了我们今天理解的定义,指个人所属的家族、家庭。湘乡曾氏是一个大家族,作为长子的曾国藩,又是家里少有通过科举到朝廷做官,而且官至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两江总督(还当过直隶总督)这样高位的子弟,他的一言一行,自然是整个家族的表率。他对这个家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能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直到今天,还有不少曾氏后裔在世界各地成为了自己从事领域的翘楚。而这一切,大部分要溯源于曾国藩所制定的家训、家规,所树立的家风,以及他作养教育下一代的方法。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而这样一个大家庭,要做到“家和”并不容易,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更需要像曾国藩那样高明的智慧和高超的手段。这些,都能从曾国藩遗留后世的家书、文章中看出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曾国藩在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后,不管是在军政还是民政上面都是有一套的。这也为他的事业步步上升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实在一百多年前,作为清王朝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也有他的“中国梦”。在当时列强环伺,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曾国藩也在殚精竭虑地寻找救国、治国的方法。相对于大多数腐朽保守的朝廷权贵们来说,曾国藩不但胸中有朝廷,有国家,眼中更有整个天下。他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的首要发动者和重要推手,也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尽管这个运动最终没能阻止清王朝的覆灭,但它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资产,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从没落的封建社会中转型过来积累了不少技术和人才。
    曾国藩的思想理念、人生智慧、做事方法,散落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他本人遗留下来的日记、家书、文章、奏折、言论等之中。唐浩明先生近一二十年来,将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搜集和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之上。不但是搜集和整理,他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实地的走访和调查。然后将自己调查研究后的心得感悟诉诸文字,对曾国藩一生的功业和人生智慧进行分析、点评、总结。就像沙里淘金一样,找出曾国藩智慧中的闪光点,并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今人的事业、家庭和个人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在唐浩明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能一窥当时清王朝的败局与变局,更能体会到曾国藩在那样一个时代和环境之下成就功业的不易。
    笔者感佩于唐浩明先生所做的这个工作,这才是一个有使命感、有情怀的作家和学者应该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不管是政商名流,还是平头百姓;也不管是针对事业,还是生活,我们都能够从这一套皇皇巨著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营养。正如唐浩明所说,我们究竟要向曾国藩学什么?是学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学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学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的自我总结;更是学一个大人物胸中的沟壑、格局,以及心灵境界。
    这样的学习,才是你成就圆满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

    \\\"忍耐冷苦劳闲□原文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译文忍耐冷清忍耐艰苦,忍耐劳累忍耐寂寞。
    □评点道光二十六年,友人黄廷赞任职苏州,曾氏在给黄的信中勉励他要耐得住冷、苦、劳、闲:“弟有一言,奉吾兄于数年之内行之者,其曰耐乎。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时或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在我后者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六年后,曾氏在长沙办团练,黄廷赞以在籍江苏候补知州的身份协助。由此可知,黄去苏州任职时官阶不高,既为候补,则权位亦不重。黄应是苏州官场上一个不甚起眼的人物。所以,曾氏以耐字相送。
    官场是最为露骨最为严酷的名利场。此场可得名与利,但不是人人均分,厚此薄彼、尔荣我枯是它最大的特点。志得意满者从来都是少数,压抑郁闷者却是多数。黄廷赞既然在官场上不起眼,那压抑郁闷一定是少不了的。笔者由此想到,自古官吏都对老百姓作威作福,这事除开道德的原因外,还得从心理上去寻找原因。小官小吏在场内屡屡受上司的训斥,时时没有自我,心里的委屈、愤懑和自尊的失落感,便只好对场外的平民百姓去发泄,借别人在他面前的卑躬屈膝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由此看来,官吏欺负百姓的现象,似乎永远无法根绝。其实,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名利场,只是相对于官场来说,显得较为隐晦一点罢了。它同样存在着冷与热、苦与甜、劳与逸、清闲与显要等不平等,在许多时候,个人对这种不平等是无力改变的,也只能奉一言以行之,曰耐。
    可为浩叹者□原文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
    □译文无士兵不足以深忧,无军饷不足以痛哭,唯有放眼看当今世道,寻求一个谋取利益不走在前面、奔赴正义唯恐落后、忠愤耿耿的人却不能很快得到,这才是值得浩叹的。
    □评点咸丰二年十二月,曾氏奉旨出山,办理湘省团练事务。时局混乱,办事极难。陶澍的女婿彭申甫致信给曾氏,说“今日不可救药之端,唯在人心陷溺,绝无廉耻”。这话与曾氏的看法完全一致。曾氏遂复信彭,同意他的意见,认为当今办团练,无兵无饷都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勇赴公义的人才。将人才视为第一要素,这是曾氏事业成功之秘诀。
    独赖耿耿忠心□原文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精忠耿耿之寸衷,与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有一补。不然,但就局势论之,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译文现在什么事都荒废而不能举办,各种弊病都已并发,不可收拾,唯有依赖这颗耿耿忠心,与民众共处于白骨如山、积血如潭之中,希望能堵塞横流的人欲,借以挽回厌恶混乱的天心,或许有万分之一的补救。否则,但就局势来说,则像洪水滔滔的局面,我不知道何时是终结。
    □评点这是咸丰三年二月给江忠源、左宗棠信中的一段话。
    太平天国事起,代理浙江秀水知县的江忠源最先在家乡(湖南新宁)办起团练,并带领团勇与太平军交战。左宗棠则被湖南巡抚聘为幕僚,佐理军务。江、左二位都是曾氏所器重的有大志大才的人,且对时局的看法又多有相同之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国家遭此大变,都是因为人欲横流的缘故,若不从这点下手,则无可救药。而当时的官场,更是深受人欲之害,京官推诿、琐屑,外官敷衍、颟顸,体制内几无人才可用。挽救时艰,必须着眼于体制外。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曾氏出山办事初期较为相信书生,大量起用书生带兵。他也较为信任绅士,每到一处都注意借用绅士的力量,来打开当地的局面。然而,像彭玉麟那样愿以寒士始寒士终的书生毕竟极为罕见,像欧阳兆熊那样不做官只做事的绅士也并不多有,绝大多数书生做了官以后,便很快忘掉血性,绝大多数绅士在有了实权之后也随即变质,曾氏心中那种始终如一的“忠愤耿耿”者,竟然难求难遇。权与利对人的腐蚀,看来几乎是不可抵御的。
    集思广益当内持定见
    □原文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
    □译文集思广益,本不是件容易事,重要的是内心要持有定见,套住群马的缰绳要在自己的手里,对外要广为延纳众说,使之像千万条溪水流向大壑,这样才更有好处。
    □评点咸丰三年二月,钦命办理团练大臣曾国藩答复好友欧阳兆熊来信中所说的几桩事,其中一桩便是“集思广益”。集思广益乃领导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办理团练之初,好友以此四字相赠,曾氏自然是感激的。集思广益指的是“广为延纳”之意,而曾氏却又格外指出“内持定见”。从道理上来说,曾氏所指出的这点很值得重视。若自己毫无定见,则所听愈多则愈打不定主意,其结果是更坏事,正所谓筑室道谋也。从曾氏当时的心态来说,他其实早已成竹在胸,决心不顾世俗之见而要特立独行地做一番大事业。这种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他同一时间的奏折中:“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但愿通省无不破之案,即剿办有棘手万难之处亦不敢辞。”力去害民之人□原文方今民穷财困,吾辈势不能别有噢咻生息之术,计惟力去害民之人,以听吾民之自孳自活而已。
    □译文现在百姓穷苦财政困难,我们势不能另外有抚慰生息的办法,唯有竭力除掉害民之人,以此来听任老百姓自己繁殖休养罢了。
    □评点鉴于秦朝暴政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国策,从而很快使经济得到复苏。这种看似无为的黄老之术,其实远比那些轻举妄动要好得多。只是“与民休息”得有一个安宁的环境,而“去害民之人”,则是维护安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选将官的四个条件□原文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
    □译文带勇的人,第一要才干可以治理民众,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于求名求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致说来,若有忠义血性,则这四点都会相跟从而一齐来到。
    □评点咸丰三年九月,曾氏在给同邑友人彭洋中、曾毓芳的信中谈到湘军将官的选择,希望他们注意物色推荐。梁氏所抄录的这段话,其实是将此信中的两段并在一起,中间略去了一部分。现将它补录于下,可以方便读者对曾氏提出的带勇之人四个方面的了解:“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诸勇必不悦服;不勤,则营务细巨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勇。故弟尝谓带勇须智浑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数月以来梦寐以求之,焚香以祷之,盖无须臾或忘诸怀。”不可专恃粮重饷优□原文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译文古时名将之所以得到士卒的真心拥戴,有在钱财之外的原因,后世将领专门依恃粮食和饷银的优厚,作为笼络兵心的工具,所依恃的这个根本已是浅薄了,故而金钱多则奋勇如同蚂蚁附和,利益尽了则冷落如同鸟兽散去。
    □评点依靠优厚的粮饷来笼络士卒之心,这几乎是自古以来带兵人所通行的办法,当时湘军的将官们也不例外。营官王錱尤好向藩库索取军饷。王錱以名将自居,曾氏遂以古时名将风范开导他:不能专恃粮饷优厚,还要学习古名将于钱财之外的方方面面,如为人用兵等。这种开导既为玉成王錱而言,也的确表现出曾氏高于世俗带兵者的见识。
    讨厌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原文国藩入世已深,厌阅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偶有所触,则轮囷肝胆,又与掀振一番。
    □译文我进入这个世界已经很深了,讨厌看到一种宽厚论说、模棱两可的现象,因为此而造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的世界,误人误家与误国已非一日,偶尔有所感触,则自己的五脏六腑又要被掀揭一次。
    □评点欧阳兆熊曾说过,曾氏办团练之初,奉行的是申韩法家之术,即以霹雳手段行严刑峻法来整治乱世。上面这段对好友刘蓉说的话,正是法家信徒的内心表白。这年二月,他在《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中也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态度:“盖缘近年有司亦深知会匪之不可遏,特不欲其祸自我而发,相与掩饰弥缝,以苟且一日之安,积数十年应办不办之案而任其延宕,积数十年应杀不杀之人而任其横行,遂以酿成目今之巨寇。今乡里无赖之民,嚣然而不靖……平居造作谣言,煽惑人心,白日抢劫,毫无忌惮。若非严刑峻法,痛加诛戮,必无以折其不逞之志,而销其逆乱之萌。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如鸡伏卵如炉炼丹□原文练勇之道,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
    □译文训练勇丁,必须要求营官白天黑夜都要努力从事,才可慢慢达到熟练,好像母鸡孵蛋,好像火炉炼丹,不宜一刻离开。
    □评点湘军创建之初,规章制度尚未入正途,一些将领虽拉起了队伍,却管理无序,有的军营缺乏得力营官。曾氏致信业已出山襄助湘军营务的刘蓉,要他注意这一点。梁启超对这段话加上自己的按语:“教育家之于学生,及吾人之自行修养,皆当如是。”梁氏认为,不只是营官练勇,即便老师教学生,以及我们自己的修行,也要有这种孵蛋炼丹的功夫,才能日有进益。
    对苟安风气痛恨次骨□原文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倡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则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国藩昔厕六曹,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次骨。
    □译文近二三十年以来,士大夫习惯于安逸优裕的生活,挥动修长的衣袖,迈着和缓的步履,提倡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的风气,一旦见到有慷慨激昂表示不平的人,则互相在他的后面议论,认为此人是不懂事、浅薄又好自我表现。我先前供职六部,目击这种风气,那时就已经痛恨次骨了。
    □评点几个月前,曾氏在给刘蓉的信中,就表示了对“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世界的反感,这次给龙启瑞的信,更强烈表示对此种风气的痛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我们从龚自珍作于道光十九年(己亥)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可以想象得到。诗是这样写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气氛是沉闷窒息的。道光三十年三月,身为礼部侍郎的曾氏在一道奏折中写得更明白:“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一时之风气,有不解其所以然者。”原来,这种沉闷,源于当时的君臣都没有一份对国家对政事的责任心。养尊处优,苟且偷安,虽尸其位却不负其责,君不君,臣不臣。这是一种极为疲沓极为朽烂的风气。不久后的大乱,其根源就在这里。
    曾氏当时尽管痛恨次骨,但无可奈何。身为团练大臣后,他自认为可以由自己来做一番事业,遂下决心与二三十年来所养成的优容苟安不思作为的风气开战。这段话的后面,曾氏接着写道:“今年承乏团务,见一二当轴者自藩弥善,深闭固拒,若惟恐人之攘臂与其间也者。欲固执谦德,则于事无济,而于心亦多不可耐,于是攘臂越俎,诛斩匪徒,处分重案,不复以相关白。”曾氏没有料到,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曾剃头”的恶名随之而来,与湖南官场亦如同水火,使得他终于在长沙城待不下去了。\\\"


    1、让读者真实、全面、深刻地了解曾国藩的一套图书。本书不是小说,而是唐浩明对曾国藩一身经世致用的学问以及一生建立的丰功伟业的挖掘、研究、解析和评点。
    2、搜集的史料非常详实,作者还走访了曾国藩的故居、他活动过的遗址以及曾氏的后人,获取了大量宝贵的信息。
    3、名家评名臣。曾国藩是大清名相、中兴名臣。他的思想和智慧从晚清到近代、直到今天还对我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唐浩明是著名作家、历史学者,也是当代中国写曾国藩、评曾国藩的*人。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的百万字长篇小说《曾国藩》,掀起的“曾国藩热”至今不衰。
    4、值得收藏并反复阅读的一套系列图书。本书大16开,装帧精美,既具有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更具有实用价值。不管是政商名流,还是平头百姓;也不管是针对事业,还是生活,我们都能够从这一套皇皇巨著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营养。


    【内容简介】


    梁启超因为倾慕曾国藩,特别搜录编辑了曾国藩在各个场合说过、写过的名言名篇十几万字。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以及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等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是曾国藩智慧的综合集成和变现。唐浩明先生除对梁编曾言进行了白话翻译注解外,还对每一段嘉言都进行了精彩而详尽的分析、总结、评点,尽可能地将曾国藩平天下的抱负以及经世致用的学问完整展现给广大读者。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