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新书]我们·古早味(4)(古早味)谈笑静9787508649634
¥ ×1
董克平 古早味,更多的是情感
陈冠中 港式老派头
林育德 那碗粿仔汤
周裕隆 奶奶的
刘巨文 魏晋的“疯度”
周晓华、杨思思 京戏里的闲生活
青 简 新场旧事
崔曼莉 落笔即修行
好物
沉白白 米兰的光阴故事
看见
帕武 千里之行——追溯玄奘的足迹
有感
忏之 活在一张纸上
面相
鲍尔吉·原野 谁是我们的前世父母
傅林 袜子里的银圆
老陶子 一席之地
苏恩禾 时间的隐味
周晓华 慢慢慢慢爱
南 朗 传家
朱卫东 樱桃的滋味
专题
时间去哪了——书写的记忆与情怀
谈雅伦 描红本
王多多 小楷字
范钦儒 老立柜
董平,美食学者,学的是形而上的哲学,纪录片《舌尖上的*国》顾问,著有《吃货》等。
林育德,台湾地区人。曾长期从事传媒与广告工作。
杨思思,80 后,北京人,长于城根儿下,热爱传统文化钟情古典艺术,游走于戏曲内外。
青简 ,本名周洁。医生,摄影师。著有《江南》《梦里水乡》。
崔曼莉,作家,毕业南京大学中文系。已出版畅销书《浮沉》,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四岁习字,2012 年书法作品在德国参加靠前书法展获收藏。
沉白白,旅居意大利6 年。传播学硕士,有名婚礼摄影师,时装制片人。
陈冠中,来自香港的华语作家,现居北京。
宜兰城隍庙前有一家小面摊,我刚记事的时候,筷子还拿不稳,就经常在那里吃面。面摊没有名字,就是庙前街边小空场上搭起的一个小棚子,摊主是一对有点儿上了年纪的老夫妇,长得又瘦又小,都只有一米五出头。他们做事勤奋,待人和气。面摊上售卖的品种不多,只有油面、米粉和一种类似河粉的“稞仔”,都带汤;小菜也
只有猪头肉、粉肠和豆泡(可能还有别的,只是我们家常吃的就这三样)。我最喜欢他们家的稞仔,蒸得很薄,切得很细,用嘴轻轻一
嘬,能连汤带料一起嘬进嘴里。他们家的汤头特别清香,我是个不爱喝汤的人,也总是喝得一干二净。
大约在我上小学以后,城隍庙前盖了房子,不能再摆摊,面摊歇了一段时间。再后来,城隍庙斜对面的郭圣王公庙连同周边的棚户被推倒重建。郭圣王公庙建在三楼,楼下成了一个生意清淡的商场。从那时起,小面摊就搬到商场一楼临街的一个小店面,直到现在。老夫妇的儿子叫阿源,那时刚当完兵,年轻力壮,便由他接手了面摊的生意,面摊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叫“阿源面店”。
虽然我在郭圣王公庙楼下的阿源面店吃面的时候要多得多,但我的记忆还是始终停留在城隍庙前那个风雨如晦的小面摊里。离面摊不远有两家电影院,经常是我们一大家子人看完夜场电影,父亲领着大队人马来到小面摊,连我弟弟共八口人,正好坐满一张大圆桌。一人一碗面、米粉或稞仔,再切几盘小菜,这就是一顿丰盛的消夜,尤其是在阴雨绵绵的冬夜。那时候没有一次性筷子,我父亲会仔仔细细地从筷子笼里挑出八双看起来比较干净的筷子,再拿到煮面的锅里用高温的面汤涮一涮。面摊老板一般不太乐意别人把筷子插进面汤里涮,但对于我父亲,可能是认识时间长了,总是客客气气地让开身子,还满脸堆着淳朴的笑容。
很多年后,我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然后工作、
成家,但每次回宜兰总要先到阿源面店吃碗棵仔汤,几十年来一直这样。 ‘据说各地城隍爷的生日都不太一样,宜兰城隍的生日是二月初八。现在的宜兰市就是过去的宜兰县城,县城里每年都有一次盛大的庙会。庙会当天,家家户户都要摆流水席,招待十
里八乡的亲朋好友,这个习俗至今还在延续。宜兰庙会有两个日子,若这年是城隍诞辰的二月初八,来年就是东岳大帝诞辰的三月二十八。阿源家的面摊还开在城隍庙前的时候,不管有没有庙会,每年一到二月初八,他们家的面摊就得暂时拆了,给城隍爷腾地方搭戏台,等庙会结束,再收拾那些烂木条、破帆布把面摊给支起来。
庙会期间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流水席。面摊根本没生意做,全年无休的阿源一家人正好可以歇息歇息。这时候,我们家也为了大拜拜正忙得热火朝天。我记得我们家并不是年年都摆流水席,印象中只有一次办得最隆重。那一次,我惊讶地发现每天忙里忙外、平日里只做些家常小炒的母亲竟然厨艺精湛。宜兰有几种驰名全台湾的美食,比如糕渣、枣仔饼、西鲁肉、芋泥、炖什菜(类似佛跳墙)、炒什菜等,除了糕渣比较费工费时,母亲几乎样样都能上手。
我母亲是个地道的宜兰人,祖籍福建漳州,她是绝对不会包饺子、
擀面条的。但那次庙会,我却从她那里学会了包饺子,只不过不是北方的饺子,而是地道的宜兰小吃:芋饺。
我是我们全家最贪吃的一个,从小到大没少为了贪吃挨骂,挨大人骂不打紧,完了还得忍受我大哥、二哥和我弟弟
的冷嘲热讽,可是,这仍旧不能阻挡我对美食的渴望。为了公平,我母亲会把好吃的甜品,比如蛋糕、广式月饼、别人结婚送的喜饼
等用刀切成八份,除去我祖母(她非常惜命,从来不吃这些过度加工的食物),父母兄弟姐妹八人正好一人一份。我母亲的就是我的,我可以理所当然地吃掉;我父亲的也是我的,我也能理直气壮地吃掉:我大姐的那份,她会让我母亲和她一起,一样尝一点儿,剩下的还是我的;我二姐的那份,一般是自己尝一点儿,剩下的平均分给四个弟弟:我大哥的我就不惦记着了,他吃得比我还快;我二哥的那份,只要我随便说两句刺激他的话,他就会气得捶胸脯,然后很有志气地走开,说什么也不吃了,那就归我啦;至于我弟弟那份,他还小,一口气吃不完,他会小心翼翼地装在盒子里藏起来,但是,不管他怎么藏,最终还是进了我的嘴巴。那时候,我就像只馋猫一样,处处被家里人防着。我母亲最担心的是,哪天我饿极了,把老鼠药当糖果吃了。
对我来说,香甜可口的芋泥已经是人间美味,再把芋泥用手擀
的饺子皮包起来,还得捏出一道道花边来,然后下锅油炸,这得多好吃啊!
P16-17
1、《我们古早味》不是关于传统美食的报道,也无意跻身于“怀旧”的时尚风尚标,只是坦诚地请你与我一起去思考和回顾是那些昔日的情怀与审美、风尚与器物是否有其必要的精神和价值所在。
2、《我们古早味》立题""古早味"",其实只是希望众人借题发挥,各自谈谈""美好"",不是为了倒流时光效仿古人,只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还有许多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美好,我们是可以把那些微妙的情感和可贵的精神带到往后的岁月。既不忘本,亦不古朽。
3、《我们古早味》:《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董克平分享对于美食的独特情感;来自香港的华语作家回顾港式老派头;作家崔曼莉对于提笔练字与生活之道的参悟;常年旅居意大利的年轻摄影师沉白白眼中米兰的异国情调;不丹籍人文摄影师对玄奘千里之行的探讨;更有来自60、70、80、90跨世代的朋友分享他们眼中的爱情、家风、诗歌、戏曲、时光、手作……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