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新书]我的大学:黄煌的经方人生黄煌9787513232227
¥ ×1
我的老师叶秉仁先生
医院的老中医们
在编写组的那些日子
当年爱读的中医书
没有忘却的病例
杂书乱读
初到南京
苦读
思想的放飞与回归
教学相长
进藏后的思考
我与中医学会
学报编辑部的故事
村井先生
走进细野诊疗所
京都印象
吉益东洞的精神
自由飞翔
想家的感觉
梦里故乡
回国前后
省中医院的名医们
看神经症的启示
“人”的经方
冗繁削尽
破译仲景用药的密码
滴血的职称评审
问卷调查全国名中医经验
中医之殇
再访东瀛
我的博士论文
走进医科大学
在网络的世界里
玄武湖畔的十年
后记
医院的老中医们医院的大院里一直飘着各种气味。西边飘出的是艾叶香,时浓时淡,那是针灸骨伤科在用灸疗及温针;东边则常常有稍微呛人但不讨厌的中药味及油烟味,那是皮肤科在熬制药膏;医院二进的厢房里是中药房,周边飘着淡淡的、幽幽的、有点陌生又似乎熟悉的草药香。只是到了后面的病房楼,才让人感到那是医院,因为经常充斥着浓浓的来苏尔味。
我很快熟悉了这里的气味,也渐渐熟悉了这里的人。
夏武英先生,慈祥的老者。他有肺气肿,常常气喘,也怕冷,冬天常常穿着厚厚的棉袄,白大褂紧紧地绑在身上。他好喝茶,满口牙全黑了。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茶。那是品质一般的红茶末,茶很浓,发苦、发黑。夏老是城里的老人,一口城中方言,认识的人也很多。我发现,在找他的病人中,老
太太特多。他的话,很通俗,就那么几句,什么“浊气在上”,什么“寒气在下”,什么“肝胃气”,什
么“亏”等等,那些老太太们很虔诚地听着,也似乎很满意这样的解释。夏老的方中少用补药,用的最多的是理气药、导滞药,如大黄、枳壳、厚朴、芒硝、
青皮、陈皮、乌药、莱菔子等。药很灵,往往一两剂
药下去,大便通,神清气爽。夏老治疗咳喘也有一手,每年寒流一来,病房里就住进不少咳喘病人,恶寒无汗,痰多如水,夏老常常用小青龙汤3剂,咳喘即平。
郁祖祺先生,很富态,气色好,鹤发童颜。他的病人非常多,诊室外常常排成长队,病人大多是农民。他看病时神情傲然,不让病人多说。其间对病人或呵斥,或劝慰,或解释,也是寥寥数语。病人常常在他面前或流泪,或嬉笑,然后千恩万谢地领着药方离开。郁先生不写病历,仅写处方,钢笔字迹很潦草,但药房的药工能认识。其用药也很奇特,没有成方,药也不是常用的,如白金丸、甘松、瓦楞子、蒲公英、磁石、刺猬皮等。因为病人太多,院长让我帮他抄方数月,他很高兴。有次诊余,他告诉我一张方,说治疗顽固性呃逆很灵,我一看,就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后来我试用于数例顽固性呃逆,果然有效。他的抽屉里只有两本书,一是《医林改错》,一是《本草备要》。郁先生有点另类,有些中医人视其为“野路郎中”,但他对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确有经验。如治发热,他常常先用荆芥、麻黄等发汗;如热不退,则用柴胡、青蒿等和解;最后一招,是用黄芪、鳖甲等理虚。这三招,正是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三大治法。他治妇科病,多用清热止血药,见
效快捷;治肾病,多用清热利湿的草药,几乎不用补药,且病人不忌盐。郁先生开的药方很便宜,农民喜欢他。
与郁祖祺先生同一科室的是韩鸣凤先生,一位老
读书人,清瘦,高度近视,驼背,成天埋在一张旧藤椅里,诊桌上放了不少古籍,如《时病论》《温病条辨》等。韩先生写处方是极其认真的,慢悠悠的,圆珠笔用三个指头抓着,是毛笔的握法。处方笺上要写脉案,文言文,之乎者也,也是老法。韩先生的处方笺都用复写纸备份,一张张夹得整整齐齐。他的病人不多,话也不多,清闲时只是静静地读书,守着他那属于自己的世界。
孙泽民先生擅长外科、皮肤科、痔科,瘦高个,皮肤白,非常精神。他不是本地人,操一口苏北方言
,是老中医中最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他早年曾撰写过有关痔科的专著,发明了枯痔疗法等,其创办的肛肠科远近闻名。后来,他又专搞皮肤科,研制了不少外用药。人们出入皮肤科,经常可看到一个铁锅,沸腾的油里是不知名的黑黄的中药。后来,医院有了制剂
室,也主要生产皮肤科的制剂。孙先生不仅能做手术,中药方也开得好。有一次,我看他用黄芪一斤(500g),如此大量,让我开了眼界。现在医院的皮肤科是省级重点专科,这都是孙老的贡献。
还要说说中医内科的陈济怀先生,他像个干部,中山装笔挺,浅色框架的眼镜,烟不离手,茶不离口。他的病人以干部为多。我曾看他的处方,以补益药、安神药、理气药为主,药味比较多。中医外科的曹医生,头发油亮、后梳,平时不苟言笑,善于治疗疔疮疖肿。针伤科的顾仲雍先生,个头不高,话很少,每年夏天是他最忙的时节。家乡农村有冬病夏治的习俗,说伏天针灸能去病根,所以,针伤科门口常常挤满了人。老百姓说他能治“半边风”,也就是半身不遂。
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但回想起来,当年老前辈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说实话,我所在的医院,当时确实不上档次,既没有高大的病房楼,也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但就是靠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医人撑起了医院的门面。他们传承着传统的医术,并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在为当地的老百姓解决病痛。这些人虽然白大褂不挺括,但他们很会当医生。大家都喜欢忙,喜欢病人多,下班晚,常常是一种荣耀,一
种骄傲。叶秉仁先生也常常拖班,有时中午结束门诊,都快一两点了,但先生依然满面春风,毫无倦色,步履轻盈地下班。P12-15
黄煌著的《我的大学(黄煌的经方人生)》是黄煌教师关于经方人生的回忆录,有其独特的传奇的经历,有其对中医事业的执着,文字朴实、生动,感人肺腑。字数虽少,却处处体现出其继承、创新、自由、开放的学术精神,给后人以启迪、以榜样。内容包括:我的老师叶秉仁先生、医院的老中医们、在编写组的那些日子等。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