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通信原理 微课视频版陈树新9787302551393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陈树新著 | 陈树新编 | 陈树新译 | 陈树新绘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陈树新著| 陈树新编| 陈树新译| 陈树新绘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0-05-01
    • 字数:498000
    • 页数:315
    • 开本:16开
    • ISBN:9787302551393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陈树新
    • 著:陈树新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59
    • ISBN:9787302551393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20-05-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20-05-01
    • 页数:315
    • 外部编号:涿仝东177168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部分信号与信道分析

    章绪论

    1.1通信的基本概念

    1.1.1通信的定义

    1.1.2通信的分类

    1.1.3通信的方式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2.2通信系统的分类

    1..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1.3信息的度量

    1.3.1信息量

    1.3.2熵

    1.4通信系统的主要能指标

    1.4.1基本描述

    1.4.2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指标

    1.4.3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指标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信道分析

    2.1信道的基本概念

    2.1.1信道的定义

    2.1.2信道的数学模型

    2.2恒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2.2.1信号不失真传输条件

    2.2.2信号传输失真及改善策略

    .随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1随参信道的概念

    ..2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随参信道特的改善

    2.4随机过程概述

    2.4.1基本概念

    2.4.2数字特征

    2.4.3平稳随机过程

    2.5通信系统中常见的噪声

    2.5.1白噪声

    2.5.2高斯噪声

    2.5.3窄带高斯噪声

    2.5.4正弦信号加窄带高斯噪声

    2.5.5随机过程通过线系统

    2.6信道容量的概念

    2.6.1香农公式

    2.6.2香农公式的应用

    2.7伪随机序列

    2.7.1m序列

    2.7.2m序列的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二部分信号发送与接收

    第3章模拟调制系统

    3.1线调制原理

    3.1.1常规双边带调幅

    3.1.2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

    3.1.3单边带调制

    3.1.4残留边带调制

    3.2线调制系统的抗操声能

    3.2.1能分析模型

    3.2.2相干解调能分析

    3..非相干解调能分析

    3.3非线调制原理

    3.3.1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3.3.2窄带角度调制

    3.3.3宽带调频

    3.3.4调制与解调

    3.4调频系统的抗操声能

    3.4.1能分析模型

    3.4.2系统能参数计算

    3.4.3小信噪比情况与门限效应

    *3.4.4加重技术

    3.5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3.6频分复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4.1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

    4.1.1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

    4.1.2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

    4.2数字基带系统传输模型

    4.2.1系统的工作原理

    4.2.2系统的数学分析

    4.3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

    4.3.1消除码间串扰的基本思路

    4.3.2理想基带传输系统

    4.3.3无码间串扰的等效特

    4.3.4余弦滚降传输特

    4.4无码间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能

    4.4.1能分析模型

    4.4.2误码率的计算

    4.5眼图

    *4.6时域均衡与部分响应系统

    4.6.1时域均衡技术

    4.6.2部分响应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5.1二进制数字幅移键控

    5.1.1基本原理

    5.1.2信号的功率谱及带宽

    5.1.3系统的抗噪声能

    5.2二进制数字频率调制

    5.2.1基本原理

    5.2.2信号的解调

    5..信号的功率谱及带宽

    5.2.4系统的抗噪声能

    5.3二进制数字相位调制

    5.3.1基本原理

    5.3.2信号的功率谱及带宽

    5.3.3系统的抗噪声能

    5.4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能比较

    5.5多进制数字调制

    5.5.1多进制幅移键控

    5.5.2多进制频移键控

    5.5.3多进制相移键控

    5.5.4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5.6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5.6.1正交振幅调制

    5.6.2频移键控

    5.6.3正交频分复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数字信号接收

    6.1接收准则

    6.1.1二元设检验的模型

    6.1.2错误概率准则

    6.2二元确知信号的接收

    6.2.1接收机的结构

    6.2.2接收机的能分析

    6.3二元随参信号的接收

    6.3.1随相信号的接收

    6.3.2起伏信号的接收

    6.4实际接收机与接收机的比较

    6.5数字信号的匹配滤波接收法

    6.5.1基本原理

    6.5.2匹配滤波器的主要质

    6.5.3匹配滤波器组成的接收机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三部分基于能的编码

    第7章信源编码

    7.1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7.2抽样定理

    7.2.1低通信号抽样

    *7.2.2带通信号抽样

    7.3脉冲振幅调制

    7.3.1自然抽样

    7.3.2平顶抽样

    7.4模拟信号的量化

    7.4.1基本概念

    7.4.2均匀量化

    7.4.3非均匀量化

    7.5脉冲编码调制原理

    7.5.1常用的二进制码型

    7.5.213折线的码位安排

    7.5.3逐次比较型编码原理

    7.5.4译码原理

    7.5.5码元速率和带宽

    7.5.6系统抗噪能

    7.6增量调制

    7.6.1简单增量调制

    7.6.2过载特与编码的动态范围

    7.6.3系统抗噪能

    7.7改进型增量调制

    7.7.1总和增量调制

    7.7.2自适应技术

    7.7.3脉码增量调制

    7.8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7.8.1PAM时分复用原理

    7.8.2时分复用的PCM系统

    7.8.3帧结构

    7.8.4PCM的高次群

    7.9压缩编码技术

    7.9.1基本原理方法

    7.9.2音频压缩编码

    7.9.3数据压缩编码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信道编码

    8.1信道编码基本概念

    8.1.1分类与工作方式

    8.1.2相关度量

    8.1.3检错与纠错

    8.1.4码距与检错纠错能力的关系

    8.2常用简单分组码

    8.2.1奇偶监督码

    8.2.2行列监督码

    8..恒比码

    8.3线分组码

    8.3.1基本概念

    8.3.2矩阵描述

    8.3.3校正子S

    8.3.4汉明码

    8.4循环码

    8.4.1基本概念

    8.4.2矩阵描述

    8.4.3代数形式的编译码

    *8.4.4BCH码

    *8.5卷积码

    8.5.1基本概念

    8.5.2卷积码的图解表示

    8.5.3维比译

    *8.6新型信道编码技术简介

    8.6.1网格编码调制

    8.6.2Turbo码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同步系统

    9.1同步的分类

    9.1.1按完成功能进行分类

    9.1.2按实现方式进行分类

    9.2载波同步

    9.2.1自同步法

    9.2.2外同步法

    9..系统的能指标

    9.3位同步

    9.3.1自同步法

    9.3.2外同步法

    9.3.3系统的能指标

    9.4群同步

    9.4.1起止式群同步法

    9.4.2连贯式插入法

    9.4.3间歇式插入法

    9.4.4系统的能指标

    9.4.5群同步的保护

    *9.5网同步

    9.5.1同步网

    9.5.2准同步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附录A常用三角函数公式

    附录B误差函数表

    附录C傅里叶变换

    参考文献

    陈树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通信原理”陕西省线下品质课程负责人,大学很好博士指导教师。1987年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期从事通信和导航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自然科学等各类科研项目多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l项,发明2项。出版译著2部,主编教材7部,其中包括重量规划教材2部。在靠前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百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四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建成的慕课及微课已在“学堂在线”和“军职在线”正式上线。

    " 本书面向信息类教育的需求,主要讨论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技术,并根据通信系统各功能部分特点,将内容划分为“信号与信道分析”、“信息发送与接收”和“基于能的编码”等三个模块,主要讨论通信信号、信道与噪声、基带传输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编译码技术和同步技术等内容。全书内容丰富,讲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晰,重点突出,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自学。
    编者具有多年从事通信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主持参与了《通信原理》精课程和精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工作,因此,本书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读者认知感受,适合于信息类专业教学使用,以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特色:教材内容的模块化处理,知识边界的紧密衔接。
    后期将编写《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给出习题解答,完成实验指导,提供源程序下载和课件的教学服务等。"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