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学苑话题)陈平原97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陈平原著 | 陈平原编 | 陈平原译 | 陈平原绘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07-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陈平原著| 陈平原编| 陈平原译| 陈平原绘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07-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07-09-01
    • 字数:187千字
    • 页数:245
    • 开本:16开
    • ISBN:9787108027658
    • 版权提供: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陈平原
    • 著:陈平原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22
    • ISBN:9787108027658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07-09-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7-09-01
    • 页数:245
    • 外部编号:涿物流园11926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辑一
     学术随感录
    一、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二、“文摘综合症”
    三、“愤怒”与“穷”
    四、关于“学术语法”
    五、“不靠拼命靠长命”
    六、学问不等于人生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术史研究随想
      附录一 《学人》的情怀与愿望
     走出“五四”
     中国教育之我见
    辑二
     世纪末的思考
     文学史家的考古学视野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附录二 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关于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演说现场”的复原与阐释
    辑三
     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一、世纪末的思考
    二、学术史视野
    三、评传的体式
    四、这一代人的努力
     晚清:报刊研究的视野及策略
    一、怎样一个晚清
    二、报刊研究的意义
    三、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
    四、报刊研究的策略
      附录三 从北大到台 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
    一、“读图时代”的困惑
    二、“左图右史”的传统
    三、图文互动的可能
    四、文字魅力的保持
     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出版”
    一、我与出版结缘
    二、我所了解的安徽出版人
    三、我与安徽出版界的合作
    四、关于“地方知识”
    五、直面出版业的潜在危机
    六、怀念“小书”
    辑四
      中学小说史研究
      历史叙事与文学想象的纠葛
    一、“历史文学”并非都是“通俗演义”
    二、关键不在“正说”或“戏说”
    三、在文学家止步的地方起跑
      附录四 历史学与文学的对话
     史识、体例与趣味
    一、既是体例,也是精神
    二、注重进程,消解家 三、能雅能俗都是好事
    四、集“功力”与“学问”于一身
     视野·心态·精神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教委和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著作奖(1995,1998,2003)、、二届王瑶学术奖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情的温润。

    一、告别“诗歌”走向“散文”幸灾乐祸也好,呼天抢地也好,无动于衷也好,人们都不能不正视这一
    命题:学术正在贬值。
    就看你怎么理解这“贬值”两个字。如果这指的是应用学科被推到前景,而学术更强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受重视,跟经济建设没直接联系的文史哲等古老学科甚至受到冷淡,这的确很可忧虑;如果这指的是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待遇的低下,以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必须盘算如何“生产自救”,这起码也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如果指的是学术研究不再受到公众的关注,不再有“雄文一出举国欢腾”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我倒觉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
    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寂寞的事业”,没多少油水好捞的。前些年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出书容易,惊世骇俗容易,滥得虚名也容易。一
    时间学术界似乎也成了“名利场”。如今又回到了“冷板凳”,这可就苦了那些没赶上趟的莘莘学子,只能“遥想前辈风流”了。
    梁启超有篇名文《过渡时代论》,其中谈到过渡时代容易出英雄。出政治上的英雄,当然也出学术上的英雄。“五四”时代能出英雄,前几年也能出英雄,如今则连“各领风骚三五天”都不容易,英雄似乎消失了。没有英雄的时代,未必学术成就不高,只不过缺乏戏剧罢了。
    激动人心的呐喊着呼啸着前进的学术变革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该是没有多少诗意而又更加艰辛的常规建设了。对于血气方刚的青年学者来说,这无疑是十分令人沮丧的——不管是这几年出尽风头者,还是尚未登台表演者。沮丧归沮丧,适当调整一下心理状态,乃至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还是必要的。就好像新学期开始,小学生们必须把期里跑野了的心收回来一样。
    当然,也有人“早就料到有这么”,从来没“跑野”过。可这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对于那些没有一点功利心、没有一点虚荣心、没有一点狂态、没有一点醉意的“纯学者”,我历来敬而远之;有时甚至不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或者缺乏才气故作镇定、或者出于矫情大骂葡萄酸也未可知。我佩服的是能“跑野”也能“操正步”;该“跑野”时“跑野”,该“操正步”时“操正步”。当年“跑野”时甩了一拨人,如今“操正步”还会甩下一拨人。读书做学问也真不容易。
    一代诗僧苏曼殊的小说中,常常出现这么一种尴尬的局面:男主人公在热情、执著、聪慧、果敢的西化女和娴静、高雅、温柔、含蓄的东方女面前丧失选择的能力,只好悬崖撒手皈依我。这种主题模式在现代作家笔下不断重现,只不过“五四”时候西化女占上风,40年代东方女占上风而已。尽管作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但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时代逼出来的,内心深处很可能都像苏曼殊那样,在两种女、两种生活理想、两种处世态度——借用茅盾的术语:诗歌与散文——之间徘徊。
    “没有英雄”、“缺乏戏剧”、“操正步”、“常规建设”,这无疑都是散文时代的标志。也许,只好做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但愿,就在不久的将来,我能把这题目倒过来再做一遍:告别“散文”,走向“诗歌”。即使那篇好文章一时难产,也不妨为这散文时代保留一点诗意,或者创造一点诗意。以免“寂寞的事业”过分寂寞,散文的时代过分“散文”。
    二、“文摘综合症"如果研究新时期十年的术思,无论如何不能忽略新闻界推波澜的作用。而且这种新闻“介入”(或日“干涉”)学术研究的趋势,似乎与日俱增。在这其中,各类文摘报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术文摘(社会新闻文摘不论)对于解决信息时代日益尖锐的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矛盾,对于扩一般读者的知识面,对于普及学术研究的成果,甚至对于提高学术的知名度,都是很有益处的。唯其如此,它才得到上下左右的热烈欢迎,数年间神展,且有方兴未艾之势。
    如今,大概谁也说不清全国到底有多少块文摘园地。除了正牌的以“文摘”、“书摘”命名的报刊外,各类专业刊物、综合报纸也都有“文摘”专栏,再加上“”、“批发”的学术资料、信息库、文摘卡片等,“文摘”已经成了学术界举足轻重的“第三产业”。你可以欢迎它,也可以诅咒它,但无法阻止它静悄悄然而坚定不移地插足学术研究。也许有那么,学术发展的趋向,不是取决于某些具有先见之明的学术精英,而是取决于各类文摘报刊的编辑。但愿这只是危言耸听。即使如此,为防患于未然,不妨预测一下日益辉煌的“文摘事业”可能给学术研究带来的恶果。
    学者们对文摘的态度,大致是又喜又忧,又爱又怕,特别是当它摘到自己头上时。竟没有多少写文章的人真愿意孤芳自赏。“藏之名山”还不是为了“传之后世”?照样需要理解,需要“知音”。文摘能使你的学术观点广泛传播,把你介绍给专业圈以外的广大读者,这是“成名”的终南捷径,何乐而不为?只是经过文摘家(姑名之)处理过的学术,往往有违原作者初衷,或则买椟还珠,或则断章取义。其实这也难怪,文摘受制于读者,从属于新闻,代表公众愿望对原作进行“剪辑”,不免更多考虑新闻效果,考虑读者需求,而不是作者原意。大概也正因为考虑到文摘家二度创作的“版权”,文摘报刊一般只给摘者而不给作者发稿费。没稿费倒也可以理解,只是看着自己的观点不断夸张变形,以致连自己读起来都颇觉新鲜,可又不敢或不愿出面辩正,以免失去再一次上文摘报刊的机会。于是乎,学者们心里不免有点酸溜溜的感觉。
    这种经过公众愿望过滤的学术文摘,好读,易懂,兼具学术与趣味,就像止咳糖浆一样,能治点小病,味道也还不错,老少咸宜。可这么一来,苦口的良药、难读的好书,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了。学术文摘很容易培养起一代学术懒汉和聊天大王。貌似博学,无所不知,实则零碎皮毛,全都浅尝辄止(这里还不算走火入魔者),的好处是胆子大口气也大,谈恋爱还可以,做学问可就勉为其难了。古人笔记常有讥笑专读类书起家的“博学之士”;依我看,而今而后专攻文摘者,其“博学”其肤浅,当在专读类书者之上。也许并非杞人之忧,如今“文化名人”也颇有据文摘做正面、反面文章者,不免令人心寒。
    文摘的直接影响,也许该算学界的风气。一时间,新闻俨然成了学术研究的总裁判。好多大学甚至规定上《新华文摘》计多少分,上一般文摘报刊计多少分,评时就看这个。这里不说觅缝钻营之事,就算全都秉公行事,文摘家的眼光显然不同于学者,上文摘报刊怎能作为评判学术的标准?学术的新闻化,除了促成“赶时髦”、“一窝蜂”、“批量生产”等时弊外,更培养了一批专门瞄准文摘的“文摘型学者”,揣摩读者(文摘家)心理,故作惊人之论,追求新闻效果,冒险做“好人”,踩线闯“禁区”,置学术信仰、学术尊严乃至一般的学术准则于不顾,怎么说“效果”好就怎么说,怎么做能出名就怎么做。这一点近几年已初露端倪,且也是“方兴未艾”。
    文摘是个好东西,不会因为我这几句风凉话而倒闭;可“文摘综合症”即便不能治,起码也得让人们留点神。P3-7

    本书新旧杂陈,按篇幅计算,大约是对半开。辑一全为旧文,选自《学者的人间情怀》,该文集在陈平原先生先后出版的十几种随笔集里,印数不多,影响却。三辑的划分,新文居多,按照论述主旨与文章体式编排而成。书名亦有深意,正题“学者的人间情怀”指向学术精神,副题“跨世纪的文化选择”则关涉论述策略。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