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受伤的孩子和坏掉的大人陈志恒9787559621399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陈志恒著 | 陈志恒编 | 陈志恒译 | 陈志恒绘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8-07-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陈志恒著| 陈志恒编| 陈志恒译| 陈志恒绘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8-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8-07-01
    • 字数:100千字
    • 页数:229
    • 开本:32开
    • ISBN:9787559621399
    • 版权提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陈志恒
    • 著:陈志恒
    • 装帧:平装-胶订
    • 印次:1
    • 定价:49.9
    • ISBN:9787559621399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8-07-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8-07-01
    • 页数:229
    • 外部编号:京白库6568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Part 1 受伤的孩子与渴求爱的灵魂
    01 孩子活的是谁的人生
    02 当孩子口中只剩下“不知道”
    03 活在“无力世代”?
    04 都是他们的错!——当孩子出现“托付心态”
    05 只是“消极配合”?——当孩子不愿再和你对话
    06 讨爱的孩子
    07 说不出口的困境?——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
    08 你是回到“孩子状态”的大人
    Part 2 坏掉的大人与令人窒息的爱
    09 你的一句话,伤了孩子一生
    10 孩子的未来,你决定?
    11 别让孩子复制你的委屈
    12 现在的孩子很有问题?
    13 为什么孩子越骂越废
    14 为什么你无法对孩子放手?
    15 没有叛逆期的孩子们
    16 冷漠的大人与疏离的孩子
    Part 3 在关系中带给孩子更多的力量
    17 老师,你愿意相信我吗?
    18 成为他人身边稳定而坚强的存在
    19 改变,一次一点点就好
    20 你不曾好好听孩子把话说完?
    21 “ 微咨询”的力量
    22 人工作者一定得“做点什么”吗?
    在真实的生活中了解自己——心理测验的迷思
    24 刚刚好的陪伴
    Part 4 那些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事
    25 是帮孩子,还是帮你自己?
    26 从陌生到熟悉
    27 慢慢来,比较快!
    28 你和孩子的互动是真诚的吗?
    29 面对暴躁的灵魂,你准备好了吗?
    30 青少年辅导咨询的售后服务
    31 倾听的本事
    32 人工作不只是良心事业,更是专业

    陈志恒,心理咨询师、情绪调适专家、作家。
    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硕士班,美国NLP大学认不错导师(Master Trainer),台湾地区地区地区神经语言程序学学会(TBNLP)常务理事。
    曾任学校辅导教师近十年,喜欢与学生聊天,引导他们化解成长中的烦恼。如今,辞去教职,成为专职咨询心理师,将更多的心思投入到与家长的沟通中,并到各级学校进行亲子教育的分享与训练。
    另著有《与情绪温柔相处》。

    02当孩子口中只剩下“不知道”有一次,一个导师带了学生来找我。导师劈头就说,这孩子和同学吵架,情绪失控出手打人。
    “我刚给他记了一个小过,问他能不能接受惩处,他说可以。但问他为什么要和同学吵架,他就是不说。”导师接着说,“请你跟他谈谈吧!”我知道,这是个艰难的任务。孩子还在情绪上头,又被导师记了小过,导师问不出所以然,只好换个人问。想必孩子已把我当成导师的同路人,我大概也讨不到什么好脸色。
    其实,我是想和这孩子聊聊的。发生不愉快的事,又接着被惩处,心里应该不好受,那受伤的心情应该被人看见。然而,当时还是新手的我,实在不知道要如何切入。
    我带他进入会谈室,我们对坐着,他用身体的侧面向着我,这是标准的防卫与拒绝沟通的姿态。我看着他许久,思索着该如何说出句话。
    空气仿冻结了,我打破沉默,问他:“你还好吗?”“嗯。”一如预期,简洁扼要。
    我接着问:“‘嗯’的意思是‘好’,还是‘不好’?或者?”等了许久,他勉强挤出两个字:“还好。”“还好,嗯。那你现在的感觉怎么样?”“就还好啦!不知道。”“你想说说刚刚发生什么事了吗?”“就老师说的那样,不想讲了。”我点点头。眼看对话难以进行,我心里急得很。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索心里一横,他想谈就谈,不想就不要谈。于是我说:“我知道你心里应该不好受,我很想多了解一些。但你想说也好,不想说也好。若是想说,多说一点也好,少说一点也可以。”我心里盘算着,若是他什么都不说,我就在这里陪他到会谈时间结束,再把他送回去,然后告诉导师我无能为力。
    两分钟后,孩子转过头来看着我,开口说:“我以为我当时可以好好跟他说的,没想到会情绪失控,出手打人。我以为我控制得住自己的……”我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他接着告诉我,自己是如何开始与同学吵架,接着动手,以及当时与此刻心里的感觉和想法。他很生气,气同学要惹他,气导师不明就里惩处他,更气自己怎么会犯下这种错。
    “谢谢你愿意告诉我这么多。”我说。
    我很惊讶,当我抱着“不说也行”的心情来面对这孩子时,他反而开口了,而且说出来的话比我想象的更多。后来,我才知道,孩子不是不说,而是需要被尊重,当他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安全、不会被批判的对话环境时,才会愿意向老师揭露自己的内心。
    少年话少便是德?
    如果你有机会认真坐下来与初中、高中的青少年孩子们谈谈,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十次中会有七八次让你感到很挫败。
    “不知道”“都可以”“还好”“随便”“没差”……你可能常会获得这种极简风格的回应。往往你讲了好几句,他们只回你两三个字。
    有时候,真的很令人抓狂!表达有那么困难?还是,这是种流行文化,所谓“少年话少便是德”?仔细观察孩子在同侪间的互动,又觉得他们明明可以叽里呱啦说个没完,怎么面对老师就变得“惜字如金”了?
    有人说青少年是人类中难以沟通的族群。身为心理人者,我常有机会与孩子们聊聊内心事。有人可以侃侃而谈,欲罢不能;也常碰到脸很臭、装酷摆闷的孩子,虽有问必答,但从不超过三个字,当然也完全不正眼瞧你。
    而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也多半需要互动、讨论与分享。孩子们可以在台下和同侪聊到屋顶快被掀翻,当被“邀请”起来对着大家发言时,却又哑口无言。刚才的长篇大论跑哪里去了呢?
    于是,当我还是个心理人界的菜鸟时,如何让孩子开口多说点话,便成了每日工作的首要挑战。
    09你的一句话,伤了孩子一生
    这天是学校运动会,有个孩子,代表班上参加各项比赛,刚在400米决赛中奋力冲刺,勇夺。在全场沸腾的欢呼喝彩下,站上颁奖台,从校长手中领到了一面闪亮亮的。
    胸前挂着的他,还喘着气,脸上难掩兴奋与自豪。
    走回班级休息区的路上,擦身而过的是他的班导师。导师微笑地看着他,没多说什么,只在他耳边留下一句话:“不错嘛……唉,只可惜,在学习上你总是不争气……”孩子脸上的光彩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沮丧愤怒的神情,盯着导师那带着讽刺的笑容。
    导师睁大眼说:“看什么?我说错了吗?”这个正值高中的大孩子,学习上总是在班上垫底,没有一科的可以见人。同学戏称,有他在,没有人需要担心自己会是名。唯独,他人高马大,身材壮硕,跑得快,跳得远。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是他得以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就期待这。因为,每天,每堂课,总是被同学打趴到抬不起头的他,唯独在田径场上,可以打趴别人,获得所有人的掌声。
    他只是想被看见,也想感受万众瞩目、叱咤风云的感觉。
    然而,他脖子上挂着的,却没办法明什么;特别是,在老师眼中,他仍然是个loser。
    常常,有好多这样的孩子,被大人的一句话,击垮了,心里受伤了。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想当差生,每个孩子都期待自己的表现能被大家看到。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美好的明天,都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活得更成功一些。
    无奈,在这个阶段,学习对他们而言就是很困难。一个概念没搞懂,卡住了,而新的知识接踵而来,他们跟不上。于是,学习越来越落后,成了班上的“啦啦队”。上课时,他们感觉像在听外星人说话,痛苦万分,负荷不了,也无从改善,索放弃学习。
    这些孩子,时常在单上看到垫底的自己,再怎么沮丧,久了也就麻木了。然而,在他们心中,都有个小小的心愿:“或许,我可以在地方,让别人看到我。让他们知道,其实我也很不简单。”是的,每个孩子都想要被看见。
    如果在学校生活中,有着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孩子可能就会为了这件事,愿意每天来学校,特别是那些能被人刮目相看的时刻—即使大部分的时间毫不起眼。
    然而,大人的一句话,或许无心,或许有意,都可能击垮一个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心胸狭小得连一点舞台都不愿意给孩子,连一点赞美都不愿意开口,而总让孩子觉得“无论我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被肯定”。那么,他们真的会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
    大人对“至上”的矛盾心理大人很奇怪,嘴上常说“学习不是重要的”,却总是戴着有色的眼镜—用“学习”做成的镜片,不自觉地以来评判孩子的价值。优异的,放心地点点头;落后的,无奈地摇摇头;而对那些看似放弃学习的,更是心灰意冷地皱眉头。
    一直到现在,许多孩子还会因为不佳,在班上受到老师的差别待遇。例如拖后腿的同学必须负责没人想做的扫地工作,较好的同学可以先挑选班上的座位等。
    而伤人的,其实是老师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的学习,并把好坏联结到孩子人格优劣,甚至人生发展成败与否。
    “老师叫你都不回应,功课已经这么差了,连一点礼貌都不懂,以后还能有什么指望?”“交代你的事做不好,每次都要帮你善后。也不想想你的这么差,都不知道你的前途在哪里”……诸如此类然而,学习好坏与人生成败并非同一件事,也不能混为一谈。
    事实上,大人们的内心也很矛盾。他们确实知道学习并非人生的全部,但站在孩子面前,却又不由自主地把分数摆在首位,用“至上”的价值观看待孩子的人生成就。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看到学生功课不好,态度又散漫,我就一肚子火!”曾有老师这么对我说。
    “我也觉得难以理解自己,明知道要对孩子多赞美、多鼓励,别太在意学习。但每次看到孩子拿回来的单,我就焦虑起来,跟着就开始碎碎念了……”曾有家长这样告诉我。
    许多大人的内心世界,似乎内建着无法忍受孩子不佳的自动化模式。细究原因,我们的文化氛围就是如此,长久以来的主流价值观总是称颂那些会读书的人。而大人们也是在如此对待下长大。若幸运,在学习上成为人生胜利组,就会再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人生。
    让孩子的努力被看见
    我们可能不知道,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语,或脸上一闪而过的神情,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特别是那些低自尊、低成就,且十分渴望获得认同的孩子。
    我们以为,这些孩子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与前途,只因为他们对学习束手无策,看起来也毫不在意。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孩子可能正努力找寻另一个让自己获得掌声的舞台—可能是他们生命热情的来源。人只要对生命怀抱热情,就能拥有继续向前的力量。
    一个人在学生阶段没有别出的学表现,不代表一辈子都无法学好。只要对人生仍抱有热情,无论在生活的哪一个方面,都可以凭着一股热情,去接触更深广的知识、学问与技能。
    或许在运动场上拿个,也无法进军奥运,但是,对运动保持热忱的孩子,很难说,未来可能是个的运动研究员,或者运动事业经营人才。他会为他喜欢的事投入学习,此时,我们还能评价他是个“不会读书”的人?让孩子的努力被看见,让孩子生活得充满自信,他才会对未来的人生抱持期待,也会带着这样的期待而充满力量地前行。
    让孩子对生命抱持热情有个朋友在烘焙事业上做得有声有色,订单总是接不完。忙碌之余还得抽空去听讲习课程,花钱学习新技术。他告诉我,小时候,他在课堂上总是很挫败,后来就从初中一路睡到高职。
    他说,学生时代,老师只教知识,不教读书方法,他不得要领,考不好,当然兴味索然。后来初中导师特别安排他去技艺班,学习烘焙,改变了他的一生。
    每次做了蛋糕面包带回班上,同学抢着吃,让他有面子极了。导师更是对他赞不绝口,说他的商品未来肯定会大卖;即使他知道,导师的称赞太夸张,竟当时他的作品还上不了台面。
    现在,他在课堂上总是十分专注,笔记抄得整整齐齐,还研读许多参考书籍,连外文书都有。许多学校、机构部邀他去授课,有谁还会说他是个不会读书的孩子呢?
    朋友在学生时代学是敬陪末座,却在十几年后,像个海绵般不断吸取新知、积极向学,仿换了个人似的。为什么?关键的是,来自于他对生命始终抱持着热情。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有着让他能够大展长才、尽情挥洒的舞台;同时,通过全心投入而获得掌声、受到肯定。这番成就驱使着他付出更多,自然愿意克服学习上的任何困难。
    永远记得,孩子和我们一样,都想被别人看见。


    真正的爱,是看见孩子的价值,鼓励并陪伴孩子成为他/她想成为的样子

    尹建莉老师真诚:“大人,请醒醒!不要把伤害传递给下一代!”
    台湾博客来书。中学心理辅导老师十年校园观察记录。
    *让孩子感到痛苦的不是,不是升学,而是每天密切互动的大人!
    爱不是越用力越好,也需要练习。
    心理咨询师、在校名师联合,一本献给父母与老师的真情书,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勇敢的力量,不再带伤前行。


    【内容简介】


    对于孩子,你给的是爱还是伤?

    青少年的心思是相当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准备迈向自立,需要感受自我价值,也需要独立做自己。只是,大人的爱,好沉重,孩子无法从中自在地活出自己的样貌。

    这是一本亲子家教的书。作者以自身在教育现场10年累积的实务经验,讲述了32个真实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揭示他们内心无法言说的伤;巧妙融合心理学,让大人有机会接受自己内心的伤口,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学习真正爱孩子的方式,学习真正看懂、理解孩子,并和孩子一起追求生命的本质,活出真实的人生。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