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李四光的故事马晓荣9787511381798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马晓荣著 | 马晓荣编 | 马晓荣译 | 马晓荣绘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6-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马晓荣著| 马晓荣编| 马晓荣译| 马晓荣绘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0-06-01
    • 字数:130
    • 页数:144
    • 开本:16开
    • ISBN:9787511381798
    • 版权提供: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马晓荣
    • 著:马晓荣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2
    • ISBN:9787511381798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20-06-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20-06-01
    • 页数:144
    • 外部编号:京白库4838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寒门子弟苦学成才
    1 家贫志坚的童年
    2 一颗向善之心
    3 与石头结缘
    4 立志学造船
    5 进城求学
    第二章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 机智改名
    2 新学堂里学新知
    3 争取留学
    4 赴日研修造船学
    5 加入同盟会
    6 投身辛亥
    7 赴英寻求科学救国之路
    第三章 北大从教
    1 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2 教授自然之书
    3 坚决捍卫民族尊严
    4 与夫人许淑彬的爱情
    第四章 勇攀地质高峰
    1 探寻蜒科的秘密
    2 奠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
    3 创立地质力学
    4 正气比石头
    5 初识
    6 号召海外学子回国
    7 为新中国保留地质研究所
    8 一定要回到祖国
    第五章 新中国,新征程
    1 新中国的地质部部长
    2 摘掉“贫油”的帽子
    3 拓荒原子能事业
    4 光荣加入中
    5 的亲切关怀
    6 的岁月
    第八章 科学家之家
    1 严师慈父
    2 一家三院士

    马晓荣,曾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社会科学系,从事政治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作经验丰富。

    2家贫志坚的童年1889年10月26日,世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出生在我国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下张家湾小村。黄冈紧靠长江北岸,这里山川秀
    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当年苏轼被贬到这里,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当年太平天国从广西起事,如
    海浪般迅速推进到长江流
    域,曾六进黄冈。太军帝反封建的思想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李四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他的童年。
    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名叫库里。至于他何时落户到此,现在已无从考。库里通晓汉文,曾在村里开设私塾为生。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继承库里的职业,也是个私塾先生。李四光的生母姓龚,汉族,是一位朴实的乡村劳动妇女。她是李卓侯的续弦,耳濡目染,也认得几个字。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李四光童年时期,正是我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
    1纪末一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当时清的腐败,把一步一步推进了受宰割、受凌辱的深渊。国难当头,这一切给童年的李四光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激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随着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日益高涨,年轻的李四光加入了先生发起的同盟会,参加了伟大的辛亥,从一个农村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辛亥失败后,他赴英学习地质学,寻求“科学救国”之路。
    童年时代,仲揆的家庭生活是艰辛的。他上面有个哥哥伯涵,在他之后,又添了两个弟弟叔和、季寿,两个妹妹希白、
    希贤。除了三亩薄田,一
    家数的生仅靠父亲办私塾收取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借高利息的谷子。所以,仲揆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用钱。特别是仲揆的父亲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因曾经与黄冈的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
    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仲揆从小就很勤劳,懂得为家庭分担困难。他常常帮着妈妈砍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耙子上山去搂
    树叶,供灶堂烧火用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舂米是一件很费力的活。舂米的人得用脚踩着踏板,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使稻谷的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主动帮妈妈舂米。当时还不到10岁的他,体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小仲揆并不泄气,懂事的他还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找到一根绳子,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就这样,小仲揆连踩带拉,手脚一齐使劲,虽然速度不快,却一杵一杵帮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
    秋后,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那又白又嫩的藕埋藏在枯萎的荷叶底下深深的烂泥里面,完整地挖出来是很难的。但就是这样又白又嫩的藕,总是一节节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出来;而随行的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溅了一身烂泥,却只能拎着一
    节半节的断藕回家。
    “仲揆,怎么塘里的藕也
    全都被你碰上了,你怎么踩得这么好呢?”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叽叽喳喳地问他。
    小仲揆反问他们:“你们是怎么踩的呢?我是顺着
    荷叶先踩到藕,再用脚细心地分出藕路,顺着它们生长的方向,一脚一脚、
    一点一点地把泥踩去,让藕露出来,小心别在藕节
    的地方把藕踩断,不然再想找到就费事了。”孩子们又嘻嘻地笑开了:“这藕怎么都长在泥里面?又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我们就用脚在烂泥里踩呀,踹呀,东一脚,西一
    脚,有时好像踩着了,再踩一脚,又找不到了……”村里的大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谁家的孩子勤快,谁家的孩子心灵手巧,他们都清清楚楚。四周的邻居都经常在仲揆的妈妈面前夸奖他年纪这么小就心思细密。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小仲揆有志气,在学习上能吃苦。李卓侯交代小仲揆的妈妈,宁可家里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
    要给孩子们一盏油灯,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书。那个年代农村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芯儿,捅在一
    根铁皮管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都是红红的,而且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一闪一
    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鼻孔里和牙齿上都是一层
    黑,弄得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孩子们熏坏了,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清油灯比煤油灯强多了,且灯光清亮,不起轻烟,也没有什么怪味。
    P5-7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