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大家小书 桥梁史话(精装本)
  • 桥梁大师写给普通人的小小桥梁史,跟随桥梁大师,发现桥梁之美。
    • 作者: 茅以升著
    •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8-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茅以升著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8-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6-08-01
    • 开本:32开
    • 装帧:精装
    • ISBN:9787200120134
    • 版权提供:北京出版社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深入浅出的桥梁小史
    百余幅图片呈现各个时代桥梁风貌
    《桥梁史话》收录了桥梁大师茅以升关于桥梁方面的文章,论述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介绍我国历代的名桥、古桥,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以及历史维修经过,赞誉历代“桥工”、桥匠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并追溯有关桥的轶闻佳话。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其文笔清新朴实,字里行间,我国古代桥梁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就、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桥梁史中的崇高地位跃然纸上。本书作者一生钟情于桥梁、谙熟于“桥经”,对于“桥”的意义所作的理解和引伸,更是出神入化,因此,这些关于桥梁的文章既是科普文章,又是艺术性颇高的学术散文。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曾任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撰有《桥话》、《中国石拱桥》、《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大量科普文章。
               桥
               桥话
               启宏图,天堑变通途
               桥名谈往
               名桥谈往
               中国古代桥梁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与李
               洛阳桥与江东桥
               五桥颂
               介绍五座古桥
               中国古桥技术史话
               谈桥梁跨度
               开合桥
               联合桥
               没有不能造的桥
               明天的桥
               代后记:架桥人的心愿
                  前 言
                  许嘉璐
                  茅以升先生是中外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成就卓著的桥梁专家。他自束发就学,便树立了励志强国之心,从此竭其一生的心血和学识献身祖国建设大业。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怀着报效祖国赤子之心,负笈海外,学成归国。他一生行事严于律己,敢为人先,讲求实效,为新中国的发展与建设,为铁路、教育、科研、科普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此次出版《桥梁史话》,意在不仅追思茅以升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不朽业绩,更重温为我们留下的足以传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借此激发更多的后来者以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为楷模,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石,爱国爱民、严谨求实、执著追求、勇于进取,担负起时代赋予科学家的历史使命。    我多次到过钱塘江大桥,每次都要驻足,遥瞻凝思。1933年,茅以升先生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当时,中国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建桥困难重重。但茅先生根据钱塘江的水情、地情创造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一系列施工方法,终于建成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现代大桥——钱塘江大桥,而且工期竟缩短了两年半!然而,就在通车仅3个月时,侵华日军接近了桥头,他又含泪亲自启动预先布置好的爆炸器,把桥炸毁。抗战胜利后,他又主持修复了大桥。这传奇般的“一建一炸一复”,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中国知识分子忠诚于祖国的伟大胸怀。
                  千百年来,历代人民辛勤而聪慧地在水深风急、波涛激荡的河流上架起了一座座坚固美观的长桥。对我国有记载以来修建的各种桥梁,茅先生作过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桥梁史话》收录的都是关于桥梁方面的文章,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其文笔清新朴实,字里行间,我国古代桥梁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就、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桥梁史中的崇高地位跃然纸上。
                  身为著名科学家,茅先生还长期致力于科普工作,共撰写200余篇科普作品和宣传科普工作重要性的文章。他始终认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不能只看少数科学家,而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便要十分重视科普工作。”他提出,科学教育要从小开始,不但在课堂,还要在课外,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本书收录的文章,既是科普文章,又是艺术性颇高的学术散文。《没有不能造的桥》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中国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而《桥话》一文,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受到毛泽东主席高度的赞赏。茅先生是科技专家,在文史方面,在散文写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诚为“大家”,今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收入茅先生的这本书,正符合“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的题中之义。
                  科学需要想象。回顾过往,展望明天,茅先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明天的科技发展。40多年前,世界铁路与桥梁技术水平远不如今天,他想象未来的火车每小时能跑200千米以上,从上海到北京的铁路只要六七个钟头就能到达,车中有无线电传真电话设备,可以同全国各地通话。果然,几十年后,时速350千米的京沪高速铁路建成了。他还预言,在亚洲与北美洲相隔85千米宽的白令海峡上,将会架起一座桥,人们可以乘坐汽车周游五大洲。到目前为止,白令海峡大桥还只是个提案,但我国已于2008年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千米。对科学的信心和科学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使他超越眼前,远瞻未来!
                  茅先生一生架桥无数,他不仅为祖国江河架桥,也为科技与人民架桥,为培养青年工程人才架桥,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架桥,同时还为自己架设了一座由爱国主义者通向共产主义者的人生之桥。
                  天堑变通途。行进在大大小小桥梁的人们,会永远记住茅以升先生!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桥话
                   最早的桥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画意诗情。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为了要发挥这个作用,古今中外在这桥上所费的工夫,可就够多了。大至修成一座桥,小至仅仅为它说说话。大有大用,小有小用,这就是这个《桥话》的缘起。诗话讲诗,史话讲史,一般都无系统,也不预定章节。有用就写,有话就长。桥话也是这样。
                     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机也是桥了。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这在古时叫作“鼋鼍以为桥梁”,见《拾遗记》,近代叫作“汀步桥”),然而严格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行车,岂非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早是指较大的桥呢,还是包括很小的在内的,比如深山旷野中的一条小溪河上,横跨着一根不太长的石块,算不算呢?也就是说,是指有名的桥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也就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为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将地上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               应当附带提一下,我国最早的桥在文字上叫作“梁”,而非“桥”。《诗经》“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这里的梁,就是浮桥,是用船编成的,上面可以行车。这样说来,在历史记载上,我国最早的桥,就是浮桥,在这以前的“杠”、“榷”、“彴”、“圯”等等,都不能算是桥。
                   古桥今用
                   古代建筑,只要能保存到今天,总有用。也许是能像古时一样地用它,如同四川都江堰;也许不能完全像古时那样地来用它,如同北京故宫;也许它本身还有用,但现在却完全不需要了,如同万里长城。更多的是,它虽还有小用,但已不起作用,如果还有历史价值,那就只有展览之用了。古桥也是这样,各种用法都有,不过专为展览用的却很少。要么就是完全被荒废了,要么就是经过加固,而被充分大用起来。值得提出的是,有一些古桥,并未经过改变,“原封不动”,但却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担负起繁忙的运输任务。这是中国桥梁技术的一个特点。不用说,这种古桥当然是用石头造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物资撤退到后方,所经公路,“技术标准”都不是很高的,路线上常有未经加固的古桥。但是,撤退的重车,却能安然通过,起初还限制行车速度,后来就连速度也放宽了。古桥是凭经验造起来的,当然没有什么技术设计。奇怪的是,如果用今天的设计准则,去验算这些古桥的强度,就会发现,它们好像是不能胜任这种重车的负担的。然而事实上,它们是竟然胜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我国古桥的构造,最重视“整体作用”,就是把全桥当作整体,不使任何部分形成孤立体。这样,桥内就有自行调整的作用,以强济弱,减少“集中负荷”的影响。比如拱桥,在拱圈与路面之间有填土,而桥墩是从拱圈脚砌高到路面的。拱圈脚、填土和路面都紧压在墩墙上,因而路面上的重车就不仅为下面的拱圈所承载,同时还为两旁墩墙的“被动压力”所平衡。但在现时一般拱桥设计中,这种被动压力是不计的,因而在验算时,这类古桥的强度就显得不足了。提高墩墙就是为了整体作用。其他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都说明,古代的修桥大师,由于实践经验,是很能掌握桥梁作用的运动规律的,尽管不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它。正因为这样,我国古桥比起外国古桥来,如古罗马、古希腊、埃及、波斯的古桥,都显得格外均匀和谐,恰如其分,不像它们的那样笨重。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和玉带桥都能说明这一点。
                   古桥保存到今天,当然不是未经损坏的。除去风雨侵蚀、车马践踏外,还会遇到意外灾害,如洪水、暴风、地震等等。也许原来施工上的弱点,日后暴露出来。这都需要修理。而修理对于建桥大师,正是调查研究的好机会。他们从桥的损坏情况,结合历来外加影响,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因而利用修理机会,予以解决。每经一次修理,技术提高一步。数千年来的修桥经验,是我国特有的宝贵民族遗产。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前言
    • 产品特色
    • 书摘插画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