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山海经译注(百话全译精校插图版。中国玄幻之源,人类创世史诗,上古神话大全。神话学大师袁珂经典,一书在手,《山海...
    • 作者: 袁珂著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袁珂著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6-09-01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67550315
    • 版权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名神话学大师袁珂经典,了解中国神话和中国古代历史必读

    百话全译精校插图版。中国玄幻之源,人类创世史诗,上古神话大全

    神话学大师袁珂经典,一书在手,《山海经》不再深奥
    《山海经》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其中保存的有关我国上古时代民族、宗教、神话、历史、地理、医药、生物、矿产等诸多方面的丰富资料,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由于《山海经》记载杂乱疏略,讹脱严重,没有详细的整理,不易读懂读通。袁珂先是著名的神话学研究专家,他结合新出土的文物资料,对勘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书进行了精细的校勘、考辨、注释和翻译,使我们能够轻松读懂这一古奥的神话经典。本书(初版名《山海经校注》)是研究《山海经》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8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一等奖。
    袁珂(1916—2001),四川省新繁县人。 1946年,任职于台湾省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1949年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1978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4年担任中国神话学会主席。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蜚声中外学术界的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选》、《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20多部著作。袁珂是当代著名的中国神话学大师,其著作在国外有众多译本,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卷一 南山经

    南山

    ?山 招摇山 堂庭山 即翼山 杻阳山 柢山 亶爰山 基山 青丘山 箕尾山

    南次二山

    柜山 长右山 尧光山 羽山 瞿父山 句余山 浮玉山 成山 会稽山 夷山 仆勾山 咸阴山 洵山 虖勺山 区吴山 鹿吴山 漆吴山

    南次三山

    天虞山 祷过山 丹穴山 发爽山 旄山 非山 阳夹山 灌湘山 鸡山 令丘山 仑者山 禺山 南禺山

     

    卷二 西山经

    西山

    华山 钱来山 松果山 太华山 小华山 符禺山 石脆山 英山 竹山 浮山 羭次山 时山 南山 大时山 嶓冢山 天帝山 皋涂山 黄山 翠山 山

    西次二山

    钤山 泰冒山 数历山 高山 女床山 龙首山 鹿台山 鸟危山 小次山 大次山 薰吴山 厎阳山 众兽山 皇人山 中皇山 西皇山 莱山

    西次三山

    崇吾山 长沙山 不周山 峚山 钟山 泰器山 槐江山 昆仑丘 乐游山 蠃母山 玉山 轩辕丘 积石山 长留山 章莪山 阴山 符惕山 三危山 山 天山 泑山 翼望山

    西次四山

    阴山 劳山 罢谷山 申山 鸟山 上申山 诸次山 号山 盂山 白於山 申首山 泾谷山 刚山 刚山尾 英鞮山 中曲山 邽山 鸟鼠同穴山 崦嵫山

     

    卷三 北山经

    北山

    单狐山 求如山 带山 谯明山 涿光山 虢山 虢山尾 丹熏山 石者山 边春山 蔓联山 单张山 灌题山 潘侯山 小咸山 大咸山 敦薨山 少咸山 狱法山 北岳山 浑夕山 北单山 罴差山 北鲜山 堤山

    北次二山

    管涔山 少阳山 县雍山 狐岐山 白沙山 尔是山 狂山 诸余山 敦头山 钩吾山 北嚣山 梁渠山 姑灌山 湖灌山 洹山 敦题山

    北次三山

    太行山 龙侯山 马成山 咸山 天池山 阳山 贲闻山 王屋山 教山 景山 孟门山 平山 京山 虫尾山 彭?山 小侯山 泰头山 轩辕山 谒戾山 沮洳山 神囷山 发鸠山 少山 锡山 景山 题首山 绣山 松山 敦与山 柘山 维龙山 白马山 空桑山 泰戏山 石山 童戎山 高是山 陆山 沂山 燕山 饶山 乾山 伦山 碣石山 雁门山 帝都山 于毋逢山

     

    卷四 东山经

    东山

    樕?山 藟山 栒状山 勃山 番条山 姑儿山 高氏山 岳山 犲山 独山 泰山 竹山

    东次二山——空桑山 曹夕山 峄皋山 葛山尾 葛山首 余峨山 杜父山 耿山 卢其山 姑射山 北姑射山 南姑射山 碧山 缑氏山 姑逢山 凫丽山 山

    东次三山

    尸胡山 岐山 诸钩山 中父山 胡射山 孟子山 跂踵山 踇隅山  无皋山

    东次四山

    北号山 旄山 东始山 女烝山 钦山 子桐山 剡山 太山

     

    卷五 中山经

    中山

    薄山 甘枣山 历兒山 渠猪山 葱聋山 涹山 脱扈山 金星山 泰威山 橿谷山 吴林山 牛首山 霍山 合谷山 阴山 鼓镫山

    中次二山

    济山 辉诸山 发视山 豪山 鲜山 阳山 昆吾山 葌山 独苏山 蔓渠山

    中次三山

    山 敖岸山 青要山 山 宜苏山 和山

    中次四山

    厘山 鹿蹄山 扶猪山 厘山 箕尾山 柄山 白边山 熊耳山 牡山 举山

    中次五山

    薄山 苟林山 首山 县山 葱聋山 条谷山 超山 成侯山 朝歌山 槐山 历山 尸山 良余山 蛊尾山 升山 阳虚山

    中次六山

    缟羝山 平逢山 缟羝山 廆山 瞻诸山 娄涿山 白石山 谷山 密山 长石山 傅山 橐山 常烝山 夸父山 阳华山

    中次七山

    苦山 休与山 鼓钟山 姑媱山 苦山 堵山 放皋山 大苦山 半石山 少室山 泰室山 讲山 婴梁山 浮戏山 少陉山 太山 末山 役山 敏山 大山

    中次八山

    荆山 景山 荆山 骄山 女几山 宜诸山 纶山 陆?山 光山 岐山 铜山 美山 大尧山 灵山 龙山 衡山 石山 若山 彘山 玉山 山 仁举山 师每山 琴鼓山

    中次九山

    岷山 女几山 岷山 崃山 崌山 高梁山 蛇山 鬲山 隅阳山 岐山 勾山 风雨山 玉山 熊山 山 葛山 贾超山

    中次十山

    首阳山 虎尾山 繁缋山 勇石山 复州山 楮山 又原山 涿山 丙山

    中次十一山

    荆山 翼望山 朝歌山 帝囷山 视山 前山 丰山 兔床山 皮山 瑶碧山 攻离山 祑?山 堇理山 依轱山 即谷山 鸡山 高前山 游戏山 从山 婴山 毕山 乐马山 葴山 婴山 虎首山 婴侯山 大孰山 卑山 倚帝山 鲵山 雅山 宣山 衡山 丰山 妪山 鲜山 皋山 大支山 区吴山 声匈山 大山 踵臼山 历石山 求山 丑阳山 奥山 服山 杳山 几山

    中次十二山

    洞庭山 篇遇山 云山 龟山 丙山 风伯山 夫夫山 洞庭山 暴山 即公山 尧山 江浮山 真陵山 阳帝山 柴桑山 荣余山

     

    卷六 海外南经

    结匈国 南山 比翼鸟 羽民国 二八神 毕方鸟 头国 厌火国 三珠树 三苗国 臷国 贯匈国 交胫国 不死民 反舌国 昆仑虚 羿与凿齿战 三首国 周饶国 长臂国 狄山 范林 南方祝融

     

    卷七 海外西经

    灭蒙鸟 大运山 夏后启 三身国 一臂国 奇肱国 刑天与帝争神 女祭女戚 鸟、鸟 丈夫国 女丑尸 巫咸国 并封 女子国 轩辕国 穷山 诸夭之野 龙鱼陵居 白民国 肃慎国 长股国 西方蓐收

     

    卷八 海外北经

    无启国 钟山之神烛阴 一目国 柔利国 禹杀相柳(138) 深目国 无肠国 聂耳国 夸父逐日 夸父国 禹所积石山 拘瘿国 寻木 跂踵国 欧丝之野 三桑无枝 范林 务隅山(帝颛顼葬所) 平丘 北海诸兽 北方禺强

     

    卷九 海外东经

    ?丘 大人国 奢比尸 君子国 ?? 朝阳之谷神天吴 青丘国九尾狐 帝(禹)命竖亥步 黑齿国 汤谷十日 雨师妾(国) 玄股国 毛民国 劳民国 东方句芒

     

    卷十 海内南经

    瓯居海中 三天子鄣山 桂林八树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 枭阳国 兕 苍梧山(帝舜与帝丹朱葬所) 氾林 狌狌知人名 犀牛 夏后启之臣孟涂 窫窳 建木 氐人国 巴蛇食象 旄马

     

    卷十一 海内西经

    后稷之葬 流黄酆氏国 流沙 国在流沙中者 国在流沙外者 西胡白玉山 海内昆仑之虚 赤水 河水 洋水、黑水 弱水、青水 开明兽 开明西凤凰、鸾鸟 开明北不死树 开明东诸巫窫窳 服常树上三头人 开明南树鸟 蛇巫山上操柸人 西王母及三青鸟

     

    卷十二 海内北经

    匈奴、开题之国 危与贰负杀窫窳 大行伯 犬封国(文马吉量) 鬼国 蜪犬 穷奇 帝尧台等 大蜂、朱蛾  阘非 据比尸 环狗  戎 林氏国驺吾 昆仑虚南氾林 从极之渊冰夷 阳污之山 王子夜尸 大泽 雁门山 高柳 宵明、烛光 东胡 夷人 貊国 孟鸟

     

    卷十三 海内东经

    钜燕 盖国 朝鲜 列姑射 姑射国 大蟹 陵鱼 大 明组邑 蓬莱山 大人之市 琅邪台 都州 韩雁 始鸠 雷泽中雷神 会稽山

     

    卷十四 大荒东经

    少昊国 羲和生日 皮母地丘 大言山 大人国、大人市 小人国靖人 犁尸 潏山 国 合虚山 中容国 君子国 司幽国 大阿山 明星山 白民国 青丘国 柔仆民 黑齿国 夏州国 天吴 鞠陵于天山(四方神折丹) 禺?、禺京 玄股国 有易杀王亥 女丑、大蟹 汤谷扶木 奢比尸 帝俊下友、五采鸟 猗天苏门山、埙民国 綦山、摇山、山、门户山、盛山、待山 壑明俊疾山 三青马、三骓 女和月母国(四方神) 应龙杀蚩尤与夸父 东海夔牛

     

    卷十五 大荒南经

    ?踢、双双 氾天山 苍梧之野(舜与叔均葬所) 黑水玄蛇 巫山黄鸟 三身国 季禺国、羽民国、卵民国 不姜山 盈民国 不死国 去痓山 不廷胡余 四方神因因乎 季厘国 臷民国 融天山 羿杀凿凿齿 蜮民国 宋山枫木 祖状尸 焦侥国 禹攻云雨 伯服国 张弘国 头 岳山(帝尧、帝喾、帝舜葬所) 天台山 盖犹山 小人菌人 南类山

     

    卷十六 大荒西经

    不周山、禹攻共工国山 淑士国 女娲之肠 西方神石夷 狂鸟 白民国 长胫国 西周国(叔均) 柜格松 天民国 北狄国 榣山太子长琴 五采鸟三名 有虫状如菟 丰沮玉门山 灵山十巫 西王母山、沃民沃野 三青鸟 轩辕台 龙山 三泽水 女丑尸 女子国 桃山 丈夫国 弇州山鸣鸟 轩辕国 西海神弇兹 日月山(颛顼令重黎绝地天通) 天虞 常羲生月 青黄 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鏖鏊钜山 屏蓬 黄尸、比翼鸟、天犬 昆仑西王母 常阳山 女祭女薎 寿麻国 夏耕尸 吴回 盖山国朱木 一臂民 大荒山 三面一臂人 夏后开(启) 氐人国 鱼妇(颛顼死复苏) 鸟 偏句、常羊山

     

    卷十七 大荒北经

    附禺山(帝颛顼葬所、有帝俊竹林) 胡不与国 肃慎氏国(蜚蛭、琴虫) 大人国(大青蛇) 鲧攻程州山 先民山槃木 叔歜国(猎猎) 北齐国 先槛大逢山、禹所积石山 始州国 大泽 毛民国 儋耳国(北海禺强) 北极天柜山(九凤、强良) 夸父追日 无肠国 禹杀相繇(相柳) 岳山寻竹 不句山 黄帝女魃(黄帝杀蚩尤) 深目民国 赤水女子献 犬戎(赤兽戎宣王尸) 齐州山 一目人 无继民 中国 犬戎国 苗民 灰野山若木 牛黎国 章尾山烛龙

     

    卷十八 海内经

    朝鲜、天毒 壑市 氾叶 鸟山三水 韩流生帝颛顼 不死山 肇山柏子高 都广之野(后稷葬所,素女所出) 若木 灵山蝡蛇 盐长国鸟民 九丘建木 窫窳、猩猩 巴国(巴人) 流黄辛氏国 朱卷国(黑蛇食象) 赣巨人 黑人 嬴民、封豕 苗民神延维 鸾鸟凤鸟 ?狗、孔鸟 三天子之都山 苍梧丘(舜葬所) 蛇山翳鸟、不距山巧倕葬所 相顾之尸 伯夷父 幽都山、大幽国 钉灵国 伯陵生鼓、延、殳 鲧 番禺、奚仲 般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 晏龙 帝俊八子 巧倕、叔均 炎帝子孙(祝融、共工、后土、噎鸣) 鲧窃息壤

    "《山海经》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其中保存的有关我国上古时代民族、宗教、神话、历史、地理、医药、生物、矿产等诸多方面的丰富资料,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由于《山海经》记载杂乱疏略,讹脱严重,没有详细的整理,不易读懂读通。袁珂先是著名的神话学研究专家,他结合新出土的文物资料,对勘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书进行了精细的校勘、考辨、注释和翻译,使我们能够轻松读懂这一古奥的神话经典。本书(初版名《山海经校注》)是研究《山海经》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8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一等奖。"
    南山经

    南山(1)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2)而黑理(3),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4),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又东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5),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又东三百里,曰柢山(6),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鲑,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7),自为牝牡,食者不妒。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8)。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9),食之无卧。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10)。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11),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凡?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12)、白菅为席。校注:(1)南山:原山下有经字,据《山海经校注?海经新释》(卷一)注①删。以下西山、北山、东山、中山等例均同此。(2)其状如榖:榖原作谷(穀),下文迷榖亦作迷谷,从宋本改。榖即今之构(楮)树,榖、构同声。(3)黑理:《文选?头陁寺碑》注引无理字。(4)堂庭之山:郭璞云:“(堂)一作常。”按《文选?上林赋》注引此经正作常。(5)即翼之山:原作猿翼之山,从王念孙校改;王云:“《一切经音义》引作即翼之山;下文又有即翼之泽。”是也。(6)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原无曰字,据宋本、吴宽抄本、明藏经本补。(7)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郭璞云:“类或作沛,髦或作发。”(8)多怪木:《太平御览》卷五〇引此经多怪木上有“多金”二字。(9):原作,从毕沅、郝懿行校改。(10)其阴多青雘:雘原作?,从毕沅、郝懿行校改。《说文》(五)云:“雘,善丹也。”(11)箕尾之山:郝懿行云:“《玉篇》作箕山,无尾字。”(12)一璧,稻米:汪绂云:“一璧稻米四字疑衍。”按此四字居经文中实扞格难通,汪说当是。
    南次二山(1)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2),其音如吟,见则其郡县大水(3)。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木,见则县有大繇(4)。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鱼。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5),而南流注于虖勺(6),其中多黄金。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7),而南流注于列涂。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8),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又东四百里,曰洵山(9),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茈蠃(10)。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有兽焉(11),名曰蛊雕(12),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13),是食人。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海,东望丘山(14),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校注:(1)南次二山:原作南次二经,据《山海经校注?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改,以下南次三山、西次二山等均同此,不另注。(2)长右之山……其名长右:经文二长右郝懿行均注云:“《广韵》引此经长右作长舌。”又经文其名长右,其名下疑脱曰字。(3)其郡县大水:其字原无,宋本有,于义为长,从补。(4)见则县有大繇:郭璞云:“或曰其县是乱。”郝懿行云:“《藏经》本作其县乱,无是字。”(5)水出焉:水原作水,从王念孙、郝懿行校改。汪绂本作闲水,有注云“闲一作”。(6)而南流注于虖勺:郭璞云:“一作流注于西。”按郭注“流注于西”当是“西流注于”。(7)湨水出焉:郭璞云:“(湨)一作。”(8)仆勾之山:郭璞云:“(勾)一作夕。”郝懿行云:“夕疑多字之讹。”(9)洵山:郭璞云:“(洵)一作旬。”郝懿行云:“《玉篇》引此经作句山。《太平御览》九百四十一卷引作旬山,与郭注合。”(10)其中多茈蠃:茈蠃原作芘蠃,郭璞云:“紫色螺也。”郝懿行云:“郭云紫色螺,即知经文芘当为茈字之讹也,古字通以茈为紫,《御览》引此经芘作茈。”汪绂本正作茈,从改。(11)有兽焉:原作水有兽焉,王念孙校衍水字,汪绂本正无,从删。(12)名曰蛊雕:郭璞云:“蛊或作纂。”(13)其音如婴儿之音:下“之音”二字疑衍。(14)处于海,东望丘山:原此二句作处于东海,望丘山,然宋本、吴宽抄本、汪绂本东海俱作海东,则东字宜属下读,文乃较顺适,因据改。何焯云:“处于之上疑有脱文。”
    南次三山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而白首、三足(1)、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2),其音如鸳鸯(3),食者不肿,可以已痔(4)。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5),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6),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7),多怪鸟,凯风自是出。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8),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鱼,其状如鲋而彘尾(9),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10),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1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12)而赤理,其汁如漆(13),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14),可以血玉。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之山(15),多怪兽,多大蛇。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16),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凰、鹓雏。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右南经之山(17),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校注:(1)白首、三足:郭璞云:“(足)或作手。”(2)其状鱼身而蛇尾:《文选?江赋》注引此经蛇尾下有“有翼”二字。(3)其音如鸳鸯:经文其音,王念孙校作其首。毕沅本正作其首。(4)可以已痔:经文已痔,《太平御阅》卷七四三引作为痔,并引郭璞注云,为,治也。(5)翼文曰顺,背文曰义:原作翼文曰义,背文曰礼,从王念孙、郝懿行校改。(6)发爽之山:郭璞云:“(爽)或作。”按,丧本字,从哭从亡,见《说文》二。吴任臣本、《百子全书》本、宏道堂本均作丧。(7)育遗:郭璞云:“(遗)或作隧。”(8)灌湘之山:郭璞云:“一作灌湖射之山。”(9)其状如鲋而彘尾:彘尾原作彘毛,据《文选?江赋》注及《太平御览》卷三五引改。郝懿行云:“《广韵》作豕尾。”(10)其名曰颙:郝懿行云:“《玉篇》、《广韵》并作??。”(11)仑者之山:《太平御览》卷五〇引此止作仑山,无“者之”二字。(12)其状如榖:榖原作穀,字之讹也;从吴任臣本、汪绂本改。(13)其汁如漆:原作其汗如漆,据《太平御览》卷五〇引经改。郝懿行亦校汗作汁。(14)其名曰白?:郭璞云:“或作睾苏,睾苏一名白?,见《广雅》;音羔。”(15)禺之山:经文,宋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并作槀。(16)水春辄入:原作水出辄入,从宋本、《藏经》本、吴任臣本、汪绂本、何焯校本改。(17)右南经之山:原山下有志字,据《山海经校注?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删,以下右北经之山、右东经之山等皆同此,不另注。
    译文:南山经
    南方第一列山系叫做?(鹊)山。这山系的开头一座山,叫招摇山,它雄据在西海岸边,山上多生桂树,又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开青色花朵,名字叫祝余,吃了它可以不饥饿。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楮)树,有黑色的纹理,它的光华照耀四方,名字叫迷榖,佩带在身边可以不迷失道路。有一种兽,形状像长尾猿,长着一对白色耳朵,能够匍匐前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起来走路,名字叫狌狌(猩猩),吃了它可以走得快。丽(音几)水发源在这座山,往西流注入大海,水中多产“育沛”这种动物,佩带着它可以使肚子不闹蛊胀病。往东三百里,叫做堂庭山,山上多生棪(音掩)木,它的果实像苹果,又多产白猿,多产水晶,多产黄金。再往东三百八十里,叫做即翼山,山上多产怪兽,水里多产怪鱼,多产白玉,多产反鼻虫,多产怪蛇,多产怪木,高峻不可攀登。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做杻阳山,山的南面多产赤金,山的北面多产白金。有一种兽,形状像马,脑袋是白的,身上的斑纹像老虎,长有红色的尾巴,鸣叫的声音像人歌吟,它的名字叫鹿蜀,佩带它的皮毛可以使子孙繁衍。怪水发源在这座山,往东流注入宪翼水。水中多产黑红色的乌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的头和毒蛇样的尖锐的尾巴,它的名字叫旋龟,它的声音像解剖木头,佩带了它可以使耳朵不聋,还可以医治足底老茧。再住东三百里叫做柢山,山间多水,不生草木。有一种鱼,形状像牛,住在山坡上,蛇样的尾巴,长有翅膀,翅膀长在腋下,它的声音像犁牛,它的名字叫,冬天蛰伏,夏天苏生,吃了它可以不患痈肿病。再往东四百里,叫做亶爰山,山间多水,不生草木,险峻不可攀登。有一种兽,形状像野狸,长有头发,它的名字叫类,身上具有雌雄两种性器官,可以自行交配,吃了它能够使人不妒嫉。再往东三百里,叫做基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多产怪木。有一种兽,形状像羊,长有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眼睛生在背上,它的名字叫猼(音博施),佩带它的皮毛可以不知恐惧。又有一种鸟,形状像鸡,却长了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条腿、三只翅膀,它的名字叫,吃了它可以使人兴奋睡不着觉。再往东三百里,叫做青丘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多产青雘——就是青色的善丹。有一种兽,形状像狐狸,却长有九条尾巴,声音好像婴儿啼哭,能够吃人,人若是吃了它就能不逢妖邪之气。又有一种鸟,形状像雉鸠,声音像人们责骂人,它的名字叫灌灌,佩带了它可以使人不迷惑。英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即翼泽中。水中多产人鱼类的赤,形状像鱼而有着一张人样的脸,声音好像鸳鸯,吃了它可以不生疥疮。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叫做箕尾山,山的尾部蹲踞在东海岸上,上面多的是沙和石头。汸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淯水,水中多产白色玉石。总计?山的开始,从招摇山到箕尾山,一共是十座山,行经的途程共是二千九百五十里。诸山山神的形状都是鸟的身子,龙的脑袋。祭祀他们的典礼,要拿一片璋、一片玉和祀神用的毛物(猪鸡犬羊等)一同埋在地里;祀神的精米用稻米,拿白茅来做神的坐席。
    南方第二列山系的头一座山,叫做柜山,西边靠近流黄酆氏国,北边可以望见诸山,东边可以望见长右山。英水发源在这座山,往西南流注入赤水,水中多产白玉,多产像粟粒一样的细丹沙。有一种兽,形状像小猪,长着一对鸡足,它的声音像狗叫,它的名字叫狸力,它所出现的那个县,一定会有繁重的水土工程。有一种鸟,形状像鹞鹰,足却像人的手,它的声音像雌鹌鹑,它的名字叫,它的名字就是从它自己鸣叫声中呼唤出来的,它所出现的那个县,才智之士多被放逐。往东南四百五十里,叫做长右山,不生草木,多的是水。有一种兽,形状像长尾猿,长着四只耳朵,它的名字叫长右,它的声音像人呻吟,它所出现的郡县,定会发生大水灾。再往东三百四十里,叫做尧光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多产金属矿物。有一种兽,形状像人,却长着猪样的刚硬鬣毛,住在山洞里,冬天蛰伏起来,它的名字叫猾褢(音滑怀),它的声音像砍木头,它所出现的那个县,一定会有大的徭役。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叫做羽山,山下多水,山上多雨,不生草木,到处都是反鼻虫。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做瞿父山,不生草木,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再往东四百里,叫做句余山,不生草木,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再往东五百里,叫做浮玉山,北边可以望见具区泽(震泽),东边可以望见诸水。有一种兽,形状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巴,它的声音像吠叫的狗,它的名字叫彘,能吃人。苕水发源在山的北面,往北流注入具区泽,水里多产(音咨)鱼——一种狭薄而长头的鱼,大的有尺多长,又叫刀鱼。再往东五百里,叫做成山,山形是四方的,像土坛叠垒上去,共是三重。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产青雘——青色的优质丹。(音豕)水发源在这里,往南流注入虖勺水,水里多产黄金。再往东五百里,叫做会稽山,山形是四方的,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产像玉石的武夫石。勺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湨(音决)水。再往东五百里,叫做夷山,不生草木,多的是沙子和石头。湨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列涂水。再往东五百里,叫做仆勾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生草木,没有飞禽走兽,也没有水。再往东五百里,叫做咸阴山,不生草木,也没有水。再往东四百里,叫做洵山,山的南面多产金属矿物,山的北面多产玉石。有一种兽,形状像羊却没有嘴巴,不吃东西而生活自如,它的名字叫?(音患)。洵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阏(音遏)泽,水中多产紫色螺。再往东四百里,叫做虖勺山,山上多产梓树、楠树这类乔木,山下多产牡荆、枸杞这类灌木。滂水发源在这座山,往东流注入大海。再往东五百里,叫做区吴山,不生草木,多的是沙子和石头。鹿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滂水。再往东五百里,叫做鹿吴山,山上不生草木,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滂水。有一种兽,名字叫蛊雕,形状像雕而头上有角,鸣叫的声音像婴儿啼哭,能够吃人。往东五百里,叫做漆吴山,不生草木,多产可用来作棋子的博石,不产玉石。这座山靠近海,东边可以望见一片起伏的丘陵,远处有光影忽明忽灭,是太阳休息的地方。总计南方第二列山系的开始,从柜山到漆吴山,共有十七座山,行经七千二百里。诸山山神的形状都是龙的身子,鸟的脑袋。祭祀他们,须用一块璧和所祭的不同毛物(猪羊鸡犬等)一同埋在地里,祀神的精米用稻米。
    南方第三列山系的头一座山,叫做天虞山,山下多水,没法攀登。往东五百里,叫做祷过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产犀牛和兕(音似),又多产象。有一种鸟,形状像(音交),却是白脑袋、三只足、人的脸,它的名字叫瞿如,它鸣叫的声音和它的名字相同。泿(音银)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大海。水里有虎蛟,形状是鱼的身子,蛇的尾巴,鸣叫的声音像鸳鸯,人若是吃了它,可以不患痈肿病,又可以治疗痔疮。再往东五百里,叫做丹穴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丹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渤海。有一种鸟,形状像鸡,五色斑烂,名叫凤凰,它的头上有文字叫德,翅膀上有文字叫顺,背上有文字叫义,胸脯上有文字叫仁,肚腹上有文字叫信。这种鸟呀,你看它饮食多么自然,从容不迫,它自己唱歌,自己跳舞,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安宁。再往东五百里,叫做发爽山,不生草木,多的是水,多产白猿。汎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渤海。再往东四百里,到了旄山的尾部。它的南面有一道谷,叫做育遗谷,谷里多产怪鸟,凯风——就是南风——从这里吹出来。再往东四百里,到了非山的头部,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没有水,山下多产反鼻虫。再往东五百里,叫做阳夹山,不生草木,多的是水。再往东五百里,叫做灌湘山,山上多生树木,却不生草;多产怪鸟,却不产野兽。再往东五百里,叫做鸡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山下多产丹雘——就是朱红色的善丹。黑水发源在这座山,往南流注入大海。水里产有一种叫做(音团)鱼的鱼类,形状像鲫鱼,却长着猪的尾,鸣叫的声音像小猪,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旱灾。再往东四百里,叫做令丘山,不生草木,多的是火。它的南面有一道谷,叫做中谷,条风——东北风——从这里吹出来。有一种鸟,形状像枭,人的脸,四只眼睛,还长着一对耳朵,它的名字叫颙(音娱),它鸣叫的声音和它的名字相同,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旱灾。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做仑者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产青雘。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楮)树而有红色的纹理,树身流出的汁水像漆,它的味道像糖浆,吃了它可以不饥饿,又可以使人忘记忧愁,它的名字叫白?(音羔),可以用来染玉石。再往东五百八十里,叫做禺山,山上多产怪兽,又多大蛇。再往东五百八十里,叫做南禺山,山上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的是水。有一个洞穴,春天水流进洞穴去,夏天水又流出来,到了冬天洞穴便闭塞不通。佐水发源在这座山,东南流注入大海;沿水一带有凤凰、鹓雏。总计南方第三列山系的开始,从天虞山到南禺山,共是十四座山,行经六千五百三十里。诸山山神的形状都是龙的身子,人的脸。祭祀他们都是用一只白狗割出血来涂钟鼓宝器的缝隙,然后陈牲以祭;祀神的精米用稻米。
    上面所记南方经历的山,大大小小总共是四十座山,行经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1981年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同志来成都,同我谈起出版规划,说是按照陈云同志整理古籍的意见,需要有一批古书的今译本向读者普及,其中包括《山海经》,望我承担此书的今译任务。多年来我从神话角度研究《山海经》,作过《山海经》的校注工作。现在要我担当此书的今译任务,自然是义不容辞的,并且似乎还有点驾轻就熟、并不太难的光景。其实也不尽然。那时作校注,在注释方面是有古代注家(如郭璞)“所未详也”这一条求实的原则作后盾,于实在不能理解的东西,也只好是“所未详也”,暂且绕道过去。现在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翻译,暂且绕道就万难实行,必须硬着头皮闯关,对困难的所在还得进一步探寻根底,求其贯通。那时作校注,在校勘方面是遵循着古代学者(如郑康成)“注经不敢改字”的慎重原则,只作校记,不改所据版本的经文原貌。现在要逐字逐句翻译,“不敢改字”的这条原则就不得不打破了。特别是对像《山海经》这样一部屡经刊印的古书,由于编校的不慎,誊抄的疏忽,脱文错简、讹讹特甚,需要先整理出一个接近原始面貌的校本,才能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样,就不但必须“改字”,往往还不得不多改,乃至牵连到多处篇简的变动。有人曾经做过这件工作,例如清代的毕沅(1730—1797),就出过一部《山海经新校正》的校本,把所校到的脱讹字句,径改到经文上。但是现在看来,他这件工作只是做了很小一部分,并不彻底。一是好些地方的脱讹,他还没有发现。例如《南山经》的“猿翼之山”,本该是“即翼之山”的,他就没有改。二是他本来已经觉察到了,但似乎因为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在疑似之间,也就未敢遽改。例如《南次二经》的“其中多芘蠃”,郭璞注:“紫色螺也。”本该是“茈蠃”的,毕只是说:“郭云紫色,似芘字当作茈。”其实《太平御览》(卷九四一)引此经正作“茈蠃”(汪绂本亦作“茈蠃”),如果有了上述的证据,是可以大胆改正的。三是有些虽然改了,却改得颇为冒失,不如不改。例如同经“长右之山,有兽焉,其名长右”,毕沅将二“长右”都改做“长舌”,说“旧本舌作右,《广韵》引此作长舌”。孤词单证,实不足据,焉知不是《广韵》错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于经文入注、注入经文、脱文、错简……这些复杂的情况,毕沅的校本,有的接触到了,有的还根本没有接触到,如果要根据毕沅的校本进行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要将全部《山海经》翻译成现代语言,还须首先整理出一个《山海经》的新校本来。这个校本,需要对经文作校改更正的,大约有以下十项。首先是错字,就是所谓讹文。这类例子很多,举不胜举。如《南山经》的“有木焉,其状如谷(穀)而黑理”,“谷(穀)”就是“榖”的错字;经内很多地方都把“榖”错成了“谷(穀)”。榖,是构(楮)树。谷(穀),是五谷,稻谷。当然非改不可。还有如《海外北经》的无国、拘缨国,实际上该是无启(啓)国、拘瘿国,“”字和“缨”字都错了,自然也都得改。还有些错字,涉及问题的关键。如《中山经》的“县婴用桑封”,“桑封”是“藻珪”的错字。《中次九经》的“婴毛一璧”,“婴毛一吉玉”,两个“毛”都是“用”的错字。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弄清楚,那么整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无法解释。虽然这些错字还都属于学术研讨的范围,但也得暂行改定之。第二是漏掉的字,就是所谓脱文。例如《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人字上漏掉一个“巴”字。《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名曰上漏掉“有人”二字。凡此等等,都该根据确凿的证据和周密的推理而予以补充。第三是多余的字,就是所谓衍文。例如《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至此”二字就是衍文。又如《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负子”二字也是衍文。凡是确实知道是衍文的,自然应该删去。第四是颠倒的字句,就是所谓倒文。例如《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西有”是“有西”的倒文;《大荒北经》“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两个“继无”都是“无继”的倒文。又如《中次八经》“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多橘櫾”句应在“其草多竹”句上,就是说,经文原文这两句颠倒了。遇到这些情况,自然应该订正。第五是经文入注。最明显的例子,如《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郭璞注:“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郭璞所注的这十六个字,原本就是经文,误抄作了注,应该复其原状(毕沅本作了恢复)。又如《海内东经》“青丘国在其北”,郭璞注:“其人食五谷,衣丝帛。”情况和前面所说也是一样。例子还有,不再多举了。第六是注入经文。例如《中次六经》“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这以下经文还有“门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十三个字,王念孙云:“门水出于河云云,乃郭注误入正文;水无出河出江之理,作至于是也。”王念孙校了经文此数语是郭注的误入,又校了郭注的错字,眼光是犀利的。虽然还找不到确切的证据来证明这就是郭注,但无疑是后人释语羼入经文的,夹在正文中扞格难通,只好删去。又如《海内南经》记孟涂事后经文有“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十一个字,毕沅、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以为是郭注误入经文,毕沅校本干脆就删去了这十一个字,并指出“居属”是“巴属”的讹误,自然也当从毕、郝诸家所校删此二语。第七是脱简和错简。这种情况,各经恐怕难免都有。古代书籍,大都书写在竹木简上,用绳子贯穿起来成册,一旦绳子断了,就容易造成脱简和错简的紊乱。脱简是竹木片从中丢掉了一片两片,使文字有首无尾、有尾无首或上下文语意不相衔接。例如《东次四经》末云:“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三里。”郝懿行云:“此经不言神状及祠物,疑有阙脱。”郝氏的怀疑完全正确,这就是脱简造成的有首无尾的现象。又如《大荒东经》云:“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两人”下,“名曰”上,语意不衔接,可能也是脱简造成的现象。无法弥补,除了说明情况,只好听之。至于错简,那就是散乱的竹木片放错了位置。《山海经》独立成段,文字前后较少联系,错简的事故更容易发生,整理起来也比较麻烦。现在查明海内四经错简现象最为严重,大荒四经也偶尔有之,自然都必须改正过来,恢复其本来面貌。例如《海内东经》“盖国在钜燕南”以下九节(连同这一节共是十节)文字,都错简到《海内北经》“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节后面去了;而本经中各节文字,也有前后错简的现象,如“雷泽中有雷神”节,本该在后面的,错简到前面去了;“都州在海中”和“琅邪台在渤海之间”两节文字,也是前后错简。其他经与经间错简的情况还多,不再举例。第八是其他书籍的大段拦入。《山海经》中这种例证明显可举的只有一处,就是《海内东经》“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以下一大段文字,确实不是经文。毕沅校本将它另行附在经后,写有校记云:“右《海内东经》古本为第三十四篇,旧本合‘岷三江,首……’以下云云为篇,非,今附在后。”又云:“右自‘岷三江,首……’以下疑《水经》也。《隋书?经籍志》云:‘《水经》二卷,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云:‘《水经》二卷,郭璞撰。’此《水经》隋、唐二志皆次在《山海经》后,又是郭注,当即此也。”毕沅的怀疑是值得赞许的。这一大段文字不管是否即隋、唐志所载的《水经》,要非《山海经》本文总无可疑。毕沅将它从《海内东经》内分割出来,另行附在经后,是正确的。其他各本除汪绂本从毕沅外,都仍与经文混列无别。作为一种校勘比较完善的今译本,若是还要保存这样一个难看的赘瘤,就太不像样了。所以干脆删去,以恢复《山海经》古本的原来面貌。第九是文字的篡改。这种现象在《五臧山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我在《山海经校注》里曾经说过,《山海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不是“经典”的意思,举有内外多证,证成此一看法。现在临到要动手翻译、要为今译本整理出一个新校本的时候,这种看法就更加坚定而无可动摇。新校本“开宗明义章第一”的头一句是这样的:“南山之首曰?山”,多么明白晓畅、人人都懂、深符质朴的古人著书的体例!如果照原来经文——实际上是篡改过的文字——写作“南山经之首曰?山”,多么别扭,而且甚至连翻译都翻译不出。下面就举一个无法翻译的例子。“《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这是怎么一回事?《北次二经》之首怎么会“在河之东”,又怎么会“枕”起“汾”来了?这怎能进行翻译?连明末一个不太知名的注家王崇庆也看出了这当中的问题,在他的《山海经释义》里说:“首下当遗山字。”其实并不是“首下”“遗”了“山”字,而是“山”字被“经”字篡改掉了。篡改者为了要将此书尊为经典,不惜将《山经》各“山”字一律以“经”字篡改之,大约改得匆忙,未暇顾及文义,才出了这样一个漏洞,成此不词之语。如果将“经”字复原为“山”,“北次二山之首,在河之东……”马上就条达畅遂,毋烦解说了。《山经》各经像这些被经字篡改了的“山”字,以及各经后面为了掩盖篡改的痕迹在“右南经之山”、“右北经之山”等语下附加的“志”字,都是为原经所异或原经所无的,应该分别删改,以复其原状。篡改者是谁呢?我疑心大约就是第一次校理此经、分出篇目的西汉刘秀——即刘向的儿子刘歆。第十是一些琐碎的安不出名目的其他情况。例如《海内经》说:“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历代注家为“尘土”二字议论纷纷。或说是“殷盛”(郭璞),或说是“其地清旷无嚣埃”(杨慎),或说是“人物喧阗”(郝懿行),总以出产“尘土”或超出“尘土”为言,其实都是瞎子摸象的说法。“尘土”二字经研究原来是“尘”字的误析,“其出是尘”,不但明白晓畅,原始部落的景象也就宛然在目了。当然要把二字重新连结起来复其原状。又如《大荒南经》说:“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海水入焉”,应该是“海水南入焉”,“东南海之外”,应该是“东海之外”,原来上一句的“南”字,脱落到下一句的“东”和“海”两个字之间去了。这就造成了一处脱文、一处衍文,都应该恢复它们的原状。而“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这一节呢,本来又是《大荒东经》的文字错简在此的,也应该让它复原。诸如此类复杂琐碎的讹误情况,都需要仔细认真地进行校改。校改以后的经文,和原来经文自然便有相当的不同。表现得最突出的,无过《海内东经》这一篇。只须把旧本《海内东经》和新校本《海内东经》对比看看,就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新校本的《海内东经》,很有点像现在分行排列的一首诗,内容其实也大有诗意,而这正是古经或接近于古经的本来面貌,并非有意为之、故作此态以惊世骇俗的。因此我想,将来学者如果要引用此经,将“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姑射在海河洲中”、“蓬莱山在海中”等文字引用为《山海经?海内东经》,是不比引用为《山海经?海内北经》有更多错误的,因为它们的方位明明是在东方呀。自然,还得注明版本,否则也会造成误会。我所做的校改经文的工作,大致就是依照前面所说的十项内容放手校改去的。既大胆放手,又持小心慎重态度,有些一时拿不准的,仍只作校记,不改经文。至于郭璞注中所举的别本异文,大都只是记了下来,谨供参考,不据以改经。校本所据的底本,仍是郝懿行笺疏本,因为这个本子比较通行,我又曾以之作校注,用来方便,就不再改用其他本子了。有了比较可靠的校本,翻译起来,自然要容易一些,但也不是太容易。由于时代的暌隔,不少古代的名物和古字古义现在都不大能够确切地了解了,特别是《五臧山经》各经末尾关于祭典的部分,更是肯綮的所在,相当难以翻译。历代注家虽然都各尽其力,对这书作了或详或略的注释,但是我敢相信,他们中也没有一个能够完全彻底地了解这部书。遇到困难不解处,态度老实的,就只好坦白承认“所未详也”,如像晋代的郭璞。郭璞而下的近代注家,从明代的杨慎、王崇庆到清代的毕沅、郝懿行等,这种坦白承认“未详”的态度便已经看不到了,要不就略而不论,要不就强为之说,其结果也不过只是表明大家都没有全读懂。但是,“为学譬如积薪,后来居上”,这是自然的法则。我利用了历代诸家校注的成果,加上自己的一些发现,一些推论,懂得的或许要多一些(自然也没有全懂),因而才能勉强翻译这部问题较多的渊奥的古书。这个译本,是全译本,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都要翻译的,不是选译本,不能舍难趋易、避重就轻;也不能像作《校注》时那样,对于不很了解的地方,略而不论。只好是尽力之所及,求其了解,并用浅明质朴的语言,将它译出。大部分译文,是采取直译的办法;也有小部分是意译,多加了几个字,目的是在于说明问题,增加了解。有时加得略多些,如像《大荒南经?蜮民国》后面加的那一段说明蜮的形状性态的话,就是经文所无,近乎注释。然而要是没有就不能使读者了解蜮之为害,以及蜮民国“射蜮是食”的有益人群,因而不得不作变体安排,啰嗦几句。类似的情况,也见于《海外北经》的夸父追日。翻译到夸父抛掉手里的杖,于是变化成了邓林,经文到这里为止就算结束了。可是我又忍不住利用毕沅研究的成果,和我自己的想象,在这后面啰嗦了几句,说邓林就是桃林,桃林里所结的鲜果累累的桃实,将会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以为这才神完气足,显示了神话潜在的光辉。像这样变体的翻译,书中还散见有一些。我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恰当,总之我是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着这么做了。凡上面加小黑点的文字,就是这些变体的翻译。《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好像一块多棱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不少的人喜欢阅读《山海经》,并盼望根据它作些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简策的紊乱,文字的障碍,阅读、研究起来会感到吃力。现在整理出了一个校本,又翻译出了一个全译本,虽然距完善和理想还远,总算是有了一个初阶,可以供青年学人作研究参考,也可以供一般读者对本书作初步理解欣赏。有此二用,那就不惭浅陋,将它公之于世,我想最后还是会得到海内外学者有益的教正的。是为序。
    袁?珂1982年6月15日于成都"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