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印光法师讲演录:净心念佛(近代四大高僧讲演录)
  • 一代高僧印光法师详解念佛的正念。中华书局出版。
    • 作者: 印光法师 著,闻中 编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18-06-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印光法师 著,闻中 编著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18-06-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8-06-01
    • 开本:32开
    • 装帧:平装
    • 国别/地区:未知
    • 版权提供:中华书局

    印光法师博览群经,毕生不谈玄妙,不离因果,倡导老实念佛,深入念佛三昧。书中“一句弥陀妙难量,无尽法藏之总持。但愿行三若具足,即生定得证菩提”之语,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印光法师净心念佛的思想。

    阅读本书,跟随印光法师一起获得念佛的正念。

    印光法师认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本书于印光法师近两百万字的《文钞》中,精选近40篇演讲、开示、问答等,集中呈现其关于净宗念佛之思想,如生真信,发切愿,专持佛号,都摄六根等,对严持净戒、发菩提心、各尽其分、去人我之见、因果、往生等具体问题亦有详细解说,旨在廓清种种认识之误区,树立念佛的正念。

    本书的编选说明、印光自述、印光法师年谱简编部分有助于大家从整体上理解印光法师的生平与思想全貌。

         印光法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今合阳)人,近代净宗泰斗。法师自儒入佛,博通三藏,终由博返约,而专弘净业,一以念佛为旨归,对近代净宗之中兴,厥功甚伟。

    1 编选说明

    1 印光自述

    1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9 上堂法语

    75 法语别录

    79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140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153 潮阳佛教分会演说

    164 净土法门说要

    173 开示五则

    175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177 净业社开示法语

    185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194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202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209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212 世界佛教居士林观音成道日开示法语

    217 江浙战后开示法语

    218 示某比丘尼

    220 示净土法门及对治嗔恚等义

    226 净土问答并序

    230 答念佛居士问

    240 答卓智立居士问

    246 答崔树萍居士问

    249 答幻修学人问

    252 答周文珊居士问

    253 答俞大锡居士问

    258 答王颂平居士问

    260 答缘净居士问

    268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276 临终三大要

    284 示冯右书居士临终法语

    285 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

    287 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289 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293 人字发隐

    295 学医发隐

    298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附录一

    301 净土决疑论

    320 宗教不宜混滥论

    331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附录二

    336 印光法师年谱简编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1.问:弟子信佛之原因,以研究催眠术始。昔闻俗语云:“九修天子十修佛。”以为十世方成,每恐半途而辍,则前功尽弃。早知当生成道,则早即念佛矣。年已二十有七,甚悔发心之晚也。

    答:“九修天子十修佛”,乃不知佛法者之妄说。知佛之人,绝不说此。净土法门,乃仗佛力了生死,皆须有真信切愿,决定求于临命终时,往生西方。若不仗佛力,欲了生死,千生万劫不能了者多多矣。

    2.问:相信净心成佛,如催眠术之必须沉静,然后方有不可思议之现象。

    答:净心念佛观佛,则易与佛相应。果有真信切愿,定可往生,则渐次进修,必至成佛。且勿谓现在净心,即得成佛也。

    3.问:相信借仗佛力,如催眠之自己催眠,则较被人催眠为难,故知自力不如他力。

    答: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如跛夫自行,日难百里。净土法门,仗佛慈力,便可带业往生。如跛夫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遍达四洲,何可以催眠之事以证。

    4.问:口念佛,心想佛,其所想之佛,是否与《观经》之第八观同?

    答:观想,须从十三观起手作。否则境细心粗,难以成就,或致用心不当,起于魔事。

    5.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之?

    答: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最有感应。

    6.问:如专诵佛号,其效力比咒如何?

    答:佛号与咒,功德同等,唯在至诚,方有感格。若心中先有一轻视佛号之心,则便无利益。以不诚而又疑,致不得真利益也。

    7.问: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然则与西方之净土及佛,是否一而二, 二而一?

    答: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

    8.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去皆何指?

    答:生则决定生,约事说。去则实不去,约理说。不知事理之所以然,只好老实照事相做,否则必成执理废事之邪魔外道。

    9.问:某命终时,忽曰:“净土即在庭隅。”然则此地即为净土乎?

    答:此正是唯心净土发现之义。彼唯心净土,乃彼一人之境。其余皆是唯心秽土,何得以彼所见为断。

    10.问:诵经,是否在令自己生欢喜厌离心,抑另有其他作用?

    答:汝诵经,只知求自己欢喜,可惜无边妙义,被汝看得一文不值。

    11.问:解第一义,指何?

    答:解第一义,即彻悟实相妙理,唯心自性也。

    12.问:死后所存之性,与往生及佛性,同异之点如何?

    答:一切众生生前死后之性,与往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言同者,以心性本体无二故。言不同者,以迷悟天渊悬殊故。由有此义,故令人断惑证真,以期亲证此本同之心性也。唯其体同,而在迷未证,故设种种法,令其反妄归真,背尘合觉,以亲证也。修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

    13.问:佛示修观,正为后世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之众生设教。若以催眠之发现天眼通之说证之,则现极乐国土,亦非难事,况尤为念佛求证之需要。何以劝人修观者,言其难耶?

    答:催眠是术力,岂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者,岂肯为人催眠乎?汝今既学佛,当专志学佛。现极乐国,唯心净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镜,磨之及极,自然发光。用术现,则心先不净,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涂镜,望其发光,不知封蔽更甚也。

    14.问:修观是否仗佛力?十三观内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其别与参禅之点为何?较参禅易否?

    答:参禅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二法至究竟圆成,则全同。当修持用功,则迥异。譬如登程,舟车各异,归家是同。

    15.问:修观者,想乎,观乎,抑观想全用乎?取远取近?

    答:观想二字,何可分之为二,摄心而想,即是观。汝认作二,则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又观想则何分远近。

    16.问:每观至少须若干日?

    答:汝将谓此一观作几天,又作彼一观乎。不知佛虽说有十六,而最初即当观第十三,方为契理契机之修。

    17.问:初即想像者,非躐等乎?

    答:既知前说,此可类推。

    18.问:初观是一心想日,抑须默持名号?

    答:观与持名,原是一事。将谓作观之时,便不能持名,不可持名乎!

    19.问:坐则修观,余时持名,较专持一种,为优为劣?

    答:有沉潜纯粹之心,则修观亦好,持名亦好。否则持名较稳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观则多致魔事。

    20.问:观见极乐国土,乃真净土乎,抑假现象乎?

    答:观见之极乐,乃唯心所现。谓之为假,便是门外汉。

    21.问:观见极乐国土及能闻法,是否为天眼通、天耳通?

    答:此是观力所致。若天眼、天耳,不作观,亦可见闻。

    22.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抑弥陀佛来接耶?

    答: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

    23.问:至十三观时,此时可得随意往生乎?抑必俟命终,方可往生耶?

    答:业报未尽,何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责之于一切人也。

    24.问:观至见佛闻法时期后,每天再观,仍须自初观始乎?

    答: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

    25.问:十四观以下,乃各品生者,既无境可现,令观之意为何?

    答:此义已见前说。

    26.问:上之往生者,似乎不是修观者之往生。不知修观者之往生,也应如何着想?

    答:往生者,品位万别千差,经中只以九品摄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观之往生乎?须知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悬殊,岂拘拘然于所修之法乎?盖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文殊、普贤等,汝将谓用不着作观乎?

    27.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产品特色
    • 书摘插画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