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法)乔治 布封著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7-03-01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国别/地区:未知
- 版权提供: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套丛书在编写时深入研究了多个案例,针对小学生的阅读特点、难点,通过合理编排设置,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完成整本书的自主阅读。
1.精美前插页
别具匠心的前插页设置,趣味性十足,让学生在翻开书的di一眼就产生兴趣。
2.超多彩绘图
根据作品情节精心绘制生动彩绘图,各类场景力求高度还原,精美图片丰富学生的想象,摆脱纯文字阅读的枯燥感。
3.作者故事
是什么样的人写下了这样伟大的作品?通过作者故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完整。
4.名家导学1-2-1(1个阅读要点、2个知识要点和1个成长要点)
独特的导学提示让学生了解名著应该读什么,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真切感悟。
5.章节导读
生动概括出每一章的主要情节,助推阅读情绪,且方便索引和回顾情节。
6.“勤学”“好问”“多思”注释,让学生多学、多思、多悟,主动获取,乐于阅读
勤学——对书中知识点进行解析、拓展,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一看就懂。
好问——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好问”设置引导学生发问和思考。
多思——深挖作品情节,渗透简单隽永的生活哲理,读中传情。
7.我的观察日记
读完整本书,学生能带着对作品的理解观察身边事物,写下属于自己的观察日记。目光所及,心中所想,笔尖流露。
8.读后感
读完整本书,一篇读后感,既是对书中内容的梳理和总结,亦使感悟升华、余味盎然。
本套丛书,以更加合理的阅读动线,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完成整本书自主阅读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领会文字的含义,并收获文字以外的惊喜。
《自然史》是一部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博物志。全书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植物史和矿物史几大部分。布封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观察,详细记录,对自然界作了精准、翔实的描述和解释,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深刻启发意义的创见。传递出崇尚自然的理念,镌刻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布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待科学的求实精神,与他优雅细腻的文字相映成辉,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布封(1707年—1788年),18世纪时期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zui早质疑“神创论”的科学家之一。1707年9月7日,布封出生于法国勃艮第省蒙巴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1733年,他进入法国科学院,在力学系担任助理研究员;1739年,他被任命为皇家御花园总管;1753年,他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布封耗费一生的心血经营御花园,并用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著《自然史》。
杨卓宁,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精通工商管理,酷爱文学,阅读广泛。对中国文学及世界经典文学有较深的研究。精通英语和汉语。有论文、著作多部,翻译著作多部。
第一编 自然的世代
自然的分类
地球
大海与沙漠
宇宙的发展
洪荒时代
最古老的物类
海流与火山对地形的影响
初民生活
科学与和平
第二编 动 物
马与驴
牛
羊
猪
狗与猫
鸡
鹿
兔
狼与狐狸
鼠
刺 猬
狮与虎
熊
象
斑 马
羚 羊
河 马
树懒与猴子
鹰
猫头鹰
鸽 子
麻 雀
啄木鸟
鹤、野雁与野鸭
天鹅与鹅
孔 雀
燕 子
第三编 植 物
植物的细胞
植物的组织与器官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苔藓植物
真菌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的根与茎
被子植物的叶与花
被子植物的果实与种子
......
以现代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起源问题的*人。
——达尔文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知名的启蒙作家,甚至是其后法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作家,事实上都受到了布封的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
——厄恩斯特·梅斯
如果《自然史》的体系在不同的读者看来并不是同样地稳固,我们至少要承认这部作品是*卓越的小说之一,*美的诗歌之一,这是哲学从来不敢想象的。
——格林兄弟
只有布封给自然情感赋予了全部深刻的含义,将它变成了一种哲学情感。——《法国文学史》
布封拥有他的世纪*美丽的文笔。——法国思想家 卢梭
第一编 自然的世代
自然的分类
假如把一个失去记忆或者对周围事物只残存一点意识的人放到自然中,毋庸置疑,自然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新奇的。最初,他无法分清任何事物,但如果我们不断地加深他对同一事物的印象和感受,他很快就会对有生命的物质产生比较总体的认知,他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分辨出有生命物质与其他无生命物质。进而,他会逐步轻松地区分不同的物质,也会在脑海中对物质形成三个分类——动物、植物和矿物。他还会对土地、空气和水这三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获得一种清晰的认识。在他的脑海中,也会对生活在地上、水里、天空中的动物产生比较特殊的概念,进而轻易地对动物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四足兽、鸟类和鱼类。在植物界,他同样可以划分出树木和其他植物,他的划分会越来越清晰、明确,这种划分主要有三种方式:按照高度划分、按照材料划分和按照外形划分。这种方式是建立在他对事物的简单考察的基础上——也是我们在对自然中的事物划分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试想,假如他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一定会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待整个自然。例如,在对自然界中的兽类进行研究时,他会优先考虑那些他认为重要的、感兴趣的、熟悉的物种,如果他偏爱兽类中的马、狗、牛等,就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观察这些家畜上;而那些不太熟悉的物种,他则会弃之不顾;对于那些生活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兽类,如大象、羊驼等,只有他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后,在好奇心的诱使下才会去进一步研究。同样,对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如鱼类、鸟类、虫类、贝壳类、植物、矿物等,他也会选择最熟悉的、对自己最有用和最必要的种类进行研究,并在脑海中按自己的知识类型来对它们进行划分。
以上所述的这些分类法是最规范的,也是我们确信应该遵循的划分原则。我们最初对事物分类的方式与之前所举的例子是相同的,我们会根据这些事物与我们的密切程度以及我们对它们的熟悉程度,逐步去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这种最简单、最自然的观察方法,比其他精细、复合的方法更有效果。因为在所有方法中,它最得心应手。因此,这种研究方法更适合考察与我们有关的物种。
地 球
在辽阔的地球表面上,我们看到了高地、幽谷、平原、大海、沼泽、江河、洞穴、火山等,这些事物似乎没有任何的排列规律。而在地球内部,好像也存在着偶然的、不规则的物质,比如金属、矿物、沙石、沥青、泥土、水等。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就会从中发现一些从未发现的景象——布满裂缝和断裂的岩石、新生的岛屿、被火山灰淹没的平地、填满火山灰烬的岩洞……从这些景象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地球上一切景象的产生都具有一定关联。地球早期,比重44(物质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即物质单位体积的重量)较大的物质会压在比重较轻的物质上,坚硬的物质会被柔软的或坚固的物质包围,干的、湿的、热的、冷的、易碎的物质都混在一起,处于一种混杂的状态。
这些景象就像一堆垃圾或者沦为废墟的世界,但我们依然可以很安全地生活在这片废墟之上,在这里,人类、兽类、植物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在以一定的次序不断循环着:大地固定地向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料;大海有其固定的范围和运动规律;大气正常地流动;季节按照固定的周期进行交替……安宁与和谐是这里的主旋律,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生机,我们不得不惊叹于造物主的力量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