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易混淆中药品种辨析与临床应用 孔增科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孔增科著 | 孔增科编 | 孔增科译 | 孔增科绘
    • 出版社: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06-1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孔增科著| 孔增科编| 孔增科译| 孔增科绘
    • 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06-11
    • 版次:1
    • 印次:1次
    • 印刷时间:2007-06-25
    • 字数:800000
    • 页数:412
    • 开本:16开
    • ISBN:9787543320406
    • 版权提供: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作者:孔增科
    • 著:孔增科
    • 装帧:精装
    • 印次:1次
    • 定价:218.00
    • ISBN:9787543320406
    • 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07-06-25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6-11
    • 页数:412
    • 外部编号:267103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述
    第一节 中药名称
    一、中文名称
    二、拉丁名称
    第二节 中药商品的现状与品别定义
    一、中药商品的现状
    二、中药商品的品别定义

    第二章 中药混淆品的概念、混淆类型及形成原因
    第一节 中药混淆品的概念
    一、中药混淆品的定义
    二、中药混淆品的混淆类型
    第二节 中药混淆品的形成原因
    一、历史原因
    二、地方用药
    三、医学与药学,以及科研、教学与应用结合不够

    第三章 中药混淆品的研究现状、方法与目的意义
    第一节 中药混淆品的研究现状
    一、品种分类研究
    二、药品鉴别研究
    三、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
    第二节 中药混淆品的研究方法
    一、引经据典,考证品种
    二、实验研究,证实品种
    三、一药一名,确定品种
    第三节 研究中药混淆品的目的意义
    一、澄清混淆品种,据实合理用药
    二、统一药品名称,做到名实相符
    三、研究发展新药.服务世界人民

    下篇 各论
    1 丁香、母丁香与苦丁香
    2 三七、藤三七及土三七、血三七
    3 三棱与荆三棱
    4 土茯苓、菝葜及白土苓
    5 大青叶、蓼大青叶、马蓝叶及大青
    6 大黄、山大黄及土大黄
    7 大蓟、大蓟根与小蓟
    8 山豆根、北豆根、滇豆根及木蓝山豆根
    9 山药与参薯、山薯、褐苞薯及木薯
    10 山楂、南山楂与云南山楂、广山楂及杉械、林檎果
    11 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一轮贝母及土贝母
    12 川乌、草乌与附子
    13 广藿香、藿香及土藿香
    14 女贞子与冬青子
    15 小茴香、藏茴香及莳萝子
    16 天仙子、南天仙子及麦瓶草子
    17 天竺黄及竹黄
    18 天冬、小天冬与羊齿天冬
    19 云母石、玄精石及甲香
    20 木瓜、光木瓜、西藏木瓜及小木瓜
    21 木香、川木香及土木香
    22 木贼与笔管草、问荆及节节草
    23 木通与川木通及关木通
    24 五加皮、刺五加与香加皮
    25 牛膝、川牛膝与红牛膝、麻牛膝、土牛膝及广东土牛膝、味牛膝
    26 升麻、广升麻、红升麻及假升麻
    27 丹参与南丹参、滇丹参、甘肃丹参及小红参
    28 火麻仁与亚麻子
    29 巴戟天、香巴戟及建巴戟、恩施巴戟
    30 水红花子与蓼实及酸模叶蓼子、柳叶刺蓼子
    31 甘草、土甘草及苦甘草
    32 艾叶、野艾叶及艾蒿
    33 石菖蒲、水菖蒲及九节菖蒲
    34 石膏、红石膏及方解石
    35 龙胆、白花龙胆及桃儿七
    36 北沙参、南沙参及蝇子草
    37 白头翁、翻白草及委陵莱
    38 白芍、赤芍及草芍药
    39 白花蛇舌草、水线草及纤花耳草
    40 白附子、关白附及天南星
    41 白前、白薇、徐长卿及萱草根
    42 白药子与滇白药子
    43 白蔹、广东白蔹及青羊参
    44 白薇及广东白薇
    45 瓜蒌与瓜萎皮
    46 冬虫夏草与香棒虫草、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北冬虫夏草、新疆虫草
    47 冬葵子、冬葵果与苘麻子
    48 半夏、水半夏及狗爪半夏
    49 地肤子、灰菜子及岗松果
    50 地骨皮及荃皮
    51 西红花与红花
    52 当归及欧当归
    53 肉桂、桂皮及阴香皮
    54 肉桂与桂枝
    55 延胡索、东北延胡索及夏天无
    56 合欢花、北合欢花及广东合欢花
    57 刘寄奴、阴行草及湖南连翘、元宝草
    58 决明子与望江南
    59 防己、广防己、木防己及汉中防己
    60 防风、云防风、水防风及小防风
    61 麦冬、山麦冬及竹叶麦冬
    62 芫花及黄芫花
    63 杜仲及红杜仲、白杜仲、山杜仲、紫花络石
    64 豆蔻、红豆蔻、草豆蔻与肉豆蔻
    65 何首乌、白首乌及红药子、翼蓼、薯莨
    66 伸筋草、小伸筋草及大伸筋草
    67 谷精草、谷精珠及蚤缀
    68 羌活与独活
    69 沙苑子、华黄芪子及紫云英子
    70 诃子与毛诃子
    71 鸡血藤、丰城鸡血藤、山鸡血藤、牛马藤、白花油麻藤及大血藤
    72 青木香与土木香
    73 青风藤、木防己、鸡矢藤及称钩风
    74 青果及西青果
    75 青葙子、鸡冠花子及苋菜子
    76 玫瑰花与月季花
    77 苦杏仁、甜杏仁及桃仁
    78 板蓝根与南板蓝根
    79 昆布、裙带菜及石莼
    80 败酱草、北败酱与苏败酱
    81 金钱草、广金钱草、连钱草及风寒草
    82 金银花、小金银花及素馨花
    83 京大戟、红大戟及绵大戟
    84 细辛、土细辛及杜衡
    85 栀子及水栀子
    86 威灵仙、铁丝灵仙与云南威灵仙
    87 厚朴、川姜朴及柴厚朴、川厚朴
    88 砂仁、建砂仁及艳山姜
    89 香附、竹节香附及扁秆蔗草
    90 重楼与八角莲、万年青
    91 独活及牛尾独活
    92 姜黄与片姜黄
    93 前胡与云前胡、毛前胡及石防风
    94 绞股蓝与乌蔹莓
    95 络石藤、薜荔藤及穿根藤
    96 秦皮及北秦皮
    97 莲子、石莲子及苦石莲
    98 桔梗及羊乳、荠苊、丝石竹
    99 夏枯草、白毛夏枯草及夏至草
    100 党参、明党参及川明参
    101 射干、川射干、白射干及扁竹根
    102 凌霄花、紫梢花及泡桐花
    10S 高良姜、大高良姜及山姜
    104 益母草、夏至草及錾菜
    105 海风藤及山药、广东海风藤、石南藤、松萝
    106 海龙、粗吻海龙与海蛇
    107 浮海石及浮石
    108 通草、小通草及梗通草
    109 透骨草、凤仙透骨草、羊角透骨草、铁线透骨草、东北透骨草及白珠透骨草
    110 桑寄生、槲寄生及柿寄生
    111 桑螵蛸与海螵蛸
    112 狼毒、红狼毒及广狼毒
    113 黄芪、红芪及蜀葵根
    114 黄药子与朱砂七、索骨丹
    115 菟丝子、大菟丝子、南菟丝子、欧菟丝子及芸苔子
    116 菊花及野菊花
    117 蛇床子、土蛇床子及莳萝子、毒芹子
    118 银柴胡、山银柴胡及蝇子草、丝石竹
    119 猫眼草与泽漆
    120 麻黄与麻黄根
    121 商陆及樟柳头
    122 淡竹叶与苦竹叶
    123 密蒙花、醉鱼草花及梦花
    124 绵萆薢、粉萆薢及红萆薢
    125 紫花地丁、苦地丁、甜地丁及广地丁
    126 紫草、滇紫草及紫草皮
    127 紫菀及山紫菀
    128 番泻叶、耳叶番泻叶及罗布麻叶
    129 蒺藜与软蒺藜
    130 椿皮与香椿皮
    131 槟榔、枣槟榔与马槟榔
    132 酸枣仁与滇枣仁
    133 墨旱莲与红旱莲
    134 鹤虱、南鹤虱及华南鹤虱、东北鹤虱
    135 薤白及绵枣儿
    336 橘红与化橘红
    137 瞿麦与滇瞿麦
    138 葶苈子及菥蓂子、蔊菜子、芝麻菜子、荠菜子

    附录
    一、中文名称索引
    二、拉丁药名索引
    三、拉丁学名索引
    四、病(症)名索引
    五、符号、略语对照

    本书是阐述中药版权与其混淆品品种辨别分析和临床合理应用的学术专著。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各论收载常用中药版权及其混淆品138组,430多个品种共560多种饮片。对每一种药物从基源,饮片鉴别,成分,药理,性味、归经与效用和临床应用予以叙述。以按语说明各组中药不同品种之异点,区别应用之原理,饮片性状鉴别要点和澄清混淆之必要,旨在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名数种中药混淆使用的问题,以保证用药的正确、安全和有效。附录包括中文名称索引拉丁药名索引,拉丁学名索引,病(症)名索引和符号、略语对照。

        本书是系统总结易混淆中药品种辨别分析和合理应用的首部专著,集科学性、优选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体,医药结合,图文并茂,方便实用,适合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和科研、教学、药品监督技术人员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使用。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