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世代陶人:陶瓷大师孟树锋口述史 齐永衡 中央编译出版社 978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齐永衡著 | 齐永衡编 | 齐永衡译 | 齐永衡绘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7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齐永衡著| 齐永衡编| 齐永衡译| 齐永衡绘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7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0-06-01
    • 字数:123000
    • 页数:236
    • 开本:16开
    • ISBN:9787511700391
    • 版权提供: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齐永衡
    • 著:齐永衡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398.00
    • ISBN:9787511700391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0-06-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09-07
    • 页数:236
    • 外部编号:654733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总序
    序·写在前面的话
    当一件带着历史印记的精美的古陶瓷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由表及里,看到它所蕴含的更多的东西:它的造型、釉色、结构、合理性、视觉上的舒服感、艺术上的美感,再到它的工艺过程,它是怎样由一捧泥土经过水与火的砺练,经过若干道工序,经过若干双手,最终成为一件完美的瓷器……

    口述人孟树锋简介
    孟树锋,出生于陶瓷世家,自幼生活在陈炉这样一个制陶烧瓷的天然环境里,从小便跟陶瓷发生联系;后来考上景德镇陶瓷学院,奠定了他今后从事陶瓷事业的基础;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在陈炉陶瓷厂一干就是十二年……

    第一章 生在陈炉——与陶瓷的不解之缘
    1955年1月,他出生于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这里的人世代以做陶瓷为生,孟老师的祖辈也不例外,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身边的一切人和物皆与陶瓷有关。

    第二章 我的大学生涯——奠定了将来做陶瓷的基础和信念
    1976年11月,孟老师终于如愿以偿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开始了他的四年大学生涯。由于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孟老师又天生爱读书,因此在求学的过程中,他格外刻苦,格外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第三章 七年厂长心酸路__对陈炉民间瓷的全面开发和出口创新
    大学毕业后曾想离开陈炉、走出大山的孟老师,在无奈的情况下,回到了陈炉陶瓷厂技术科,很快将自己在陶院所学的那一套东西转化到了实际工作中。

    第四章 我家陈炉镇之瓷——陈炉镇做陶瓷的历史及现状
    陈炉镇在陕西省铜川市东南20公里处的山中,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接壤的台沿上,以陶炉陈列或者炉渣遍陈而得其名。陈炉在长达近千年的瓷业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业分工、行业规范和行业信仰。

    第五章 土与火的交融——陈炉镇的窑炉文化和制瓷技艺
    “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生,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郭沫若的这首《西江月·颂陶》,形象地赞颂了陶瓷与土、与火、与天地阴阳的交融。从原料的开采、加工,到最终一件完美瓷器的诞生,这其中要经历若干道工序才能实现。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而窑炉正是完成这一砺练过程的载体,因此,窑炉文化是陈炉陶瓷文化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 青瓷是练出来的——对耀瓷的认识和创作心得
    随着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耀州窑的研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孟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对耀州窑的研究有着自己的看法:除却对考古的研究、对工艺技术的研究,我们现在欠缺的是从文化、艺术、美学、人文等方面来解读耀瓷,挖掘出它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第七章 古窑新生——对耀瓷的继承和创新
    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项目负责人,孟老师又开始承担起了新的工作,他系统策划了对陈炉老艺人的个案调查分析,用文字、图片、影像等手段把耀州瓷的整个工艺流程记录下来。接下来,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活态景观,复原宋代工艺流程,把传承和教学结合起来,培养新型的陶瓷艺术人才,并希望这个心愿能早日实现。
    附:孟树锋其他作品
    附:名家题词
    附:孟树锋大事年表
    后记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曾发表60余万字艺术理论、评论文章,主编《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等。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很好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

    刘莹,女,汉族,1979年9月生于山东省潍坊市。200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民间美术专业,获得硕士学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自2006年起,作为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和“中国民间美术有名传承人创作现状调查”的课题组成员,一直参与课题的调研、采写工作,多次进行了田野调查。

    发表论文.《悠悠耀州窑——浅谈耀州窑的艺术特色》、《宋代耀州青瓷》、《中国民间美术有名传承人——孟树锋》、《中国民间美术有名传承人——哈亦琦》、《中国民间美术有名传承人——颜文华》等。现任中国美术馆典藏部馆员,从事馆藏民间美术品的收藏、保管与研究工作。


    《世代陶人:陶瓷大师孟树锋口述史》内容简介: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