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 “兄弟”的隐喻:从《真理报》(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 孔
¥ ×1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 选择形象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二 选择《真理报》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第二节 课题目前的研究状况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对象
二 方法
第一章 在“强邻”与“弱友”之间摇摆: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流变史
第一节 从神秘大国到弱小邻邦:沙俄时代的中国形象
一 初始想象:遥远神秘的东方古国(约16世纪之前)
二 直面中国:地大物博、文化丰富的贸易伙伴(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
三 学习榜样:尊孔奉儒的智者帝国(17世纪末至18世纪)
四 文化大国:俄罗斯传教士与汉学家的贡献(18世纪至19世纪)
五 形象倾覆:可欺可辱的贫弱中国(清朝末期)
六 疑虑:中国——“黄祸”?(19世纪至20世纪初)
第二节 从兄弟到敌人:苏(俄)联时代的中国形象
一 革命者和同盟军:十月革命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形象
二 狂热的毛主义:敌对的中国形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三 变强又“变色”的中国: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疑虑
第三节 从危险邻国到战略合作伙伴:新俄罗斯的中国形象
一 危险邻国:自我价值观危机与“中国威胁论”
二 假冒伪劣的中国(商品):对中国的信任危机
三 战略伙伴:中国的新形象
四 复杂而模糊的中国:当代俄罗斯民间对中国的认识
小结
第二章 完美轮廓: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真理报》中的概貌
第一节 套话抑或刻板印象?《真理报》与中国形象研究的关系
一 “套话”与“刻板印象”
二 报刊文本与形象学的跨文化研究
第二节 《真理报》(1950—1959)及其有关中国的报道概要
一 苏联官方的喉舌——《真理报》
二 分析方法概述
第三节 《真理报》对中国整体形象有计划有规律的正面宣传
一 对所有报道的定量分析
二 定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兄弟、盟友和美好新世界:中国形象的神话化
第一节 言说中国:苏联的集体话语模式
一 苏联的集体话语模式
二 《真理报》话语模式分析
第二节 中国神话:苏联自我神话的延续
一 符号学与神话理论
二 《真理报》的神话化过程
三 当“神话”变为“现实”
第三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中国镜像
一 意识形态
二 《真理报》的意识形态建构
三 权力的媒介: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对其媒体的绝对控制
小结
第四章 单面形象的多维支持:“中国兄弟”的形象学构成原理
第一节 词汇网络中的单面形象
一 关于中国的关键词和幻觉词
二 形象在文本结构层层推进中逐渐清晰
第二节 多元互文环境中的单面形象
一 叙事序列
二 基本态度
三 互文性阐释
第三节 特写和游记:媒体对单面形象的文学支持
一 概念界定:特写与游记的文学性和新闻性
二 预先的想象:中国形象形成的特定思维空间
三 强化的视域:中国形象在苏联文本中形成的中方因素
小结
第五章 政治的“兄弟”与文化的“他者”
第一节 “兄弟”的隐喻:苏联塑造中国形象的唯政治性
一 救世主:俄罗斯传统的政治定位
二 苏维埃文化的一元性
三 中国威胁:苏联挥之不去的隐忧
第二节 文化的“他者”
一 苏中文化交流的严重失衡
二 俄罗斯文化的几个起源一
三 本国文化中的“东方因素”并不等于接纳中国文化
小结
余论认清自我身份,走出“兄弟”之维
第一节 认清自我身份
第二节 走出“兄弟”之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