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石油污染修复技术:吸附去除与生物降解 党志[等]著 科学出版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党志[等]著著 | 党志[等]著编 | 党志[等]著译 | 党志[等]著绘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党志[等]著著| 党志[等]著编| 党志[等]著译| 党志[等]著绘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01
    • 版次:0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8-06-01
    • 字数:359000
    • 页数:274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030580412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 作者:党志[等]著
    • 著:党志[等]著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158.00
    • ISBN:9787030580412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8-06-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7-06-01
    • 页数:274
    • 外部编号:9264988
    • 版次:0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石油污染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1章 石油及石油污染特性 3
    1.1 石油的性质、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 3
    1.1.1 石油及其制品的基本性质 3
    1.1.2 石油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 5
    1.2 石油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7
    1.2.1 石油污染的现状 7
    1.2.2 石油污染的危害 9
    第2章 石油污染修复技术与材料 11
    2.1 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 11
    2.1.1 水体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 11
    2.1.2 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 13
    2.2 石油吸附材料及其应用 16
    2.2.1 吸附材料的分类 16
    2.2.2 吸附材料的吸附机理 18
    2.2.3 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20
    2.2.4 秸秆吸附材料及改性 21
    2.3 石油降解微生物及其应用 29
    2.3.1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种类 29
    2.3.2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机理 30
    2.3.3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 31
    2.3.4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利用 33
    2.3.5 石油污染的生物强化修复技术 33
    2.3.6 石油污染的固定化生物修复技术 36
    第二部分 基于吸附原理的石油污染去除
    第3章 秸秆吸附材料的化学改性 43
    3.1 天然秸秆吸附材料 43
    3.1.1 天然秸秆吸附材料的表征 43
    3.1.2 天然秸秆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45
    3.2 脂肪酸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 46
    3.2.1 脂肪酸改性方法 46
    3.2.2 脂肪酸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表征 46
    3.2.3 脂肪酸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47
    3.3 H2O2/NaOH改性秸秆吸附材料 48
    3.3.1 H2O2/NaOH改性方法 48
    3.3.2 H2O2/NaOH改性秸秆吸附材料的表征 49
    3.3.3 H2O2/NaOH改性秸秆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52
    3.3.4 H2O2/NaOH改性秸秆吸附材料的组分变化 52
    3.4 苯乙烯接枝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 53
    3.4.1 苯乙烯接枝改性方法 54
    3.4.2 苯乙烯改性玉米秸杆吸附材料的表征 54
    3.4.3 苯乙烯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56
    3.5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复合接枝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 61
    3.5.1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复合接枝改性方法 62
    3.5.2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表征 62
    3.5.3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64
    第4章 秸秆吸附材料的生物改性 67
    4.1 秸秆材料的生物降解 67
    4.1.1 纤维素分解酶及其应用 67
    4.1.2 纤维素降解菌及其应用 69
    4.1.3 木质素降解菌及其应用 70
    4.2 纤维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 71
    4.2.1 纤维素分解酶改性方法 72
    4.2.2 纤维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表征 73
    4.2.3 纤维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77
    4.2.4 纤维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组分变化 80
    4.3 纤维素分解酶与化学方法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比较 81
    4.3.1 不同纤维素分解酶改性方法 81
    4.3.2 不同纤维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表征 85
    4.3.3 不同纤维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89
    4.3.4 不同纤维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吸附机理 91
    4.4 纤维素降解菌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 97
    4.4.1 纤维素降解菌改性及酶活测定方法 98
    4.4.2 黑曲霉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 100
    4.4.3 适于黑曲霉改性的吸附材料选择 105
    4.4.4 适于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材料的菌种选择 112
    4.5 木质素降解菌改性吸附材料 115
    4.5.1 木质素降解菌改性及酶活测定方法 115
    4.5.2 木质素降解菌改性吸附材料 117
    4.5.3 木质素降解菌改性吸附材料的特征 119
    4.5.4 木质素降解菌改性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125
    4.6 真菌改性吸附材料的吸附特性及机理 128
    4.6.1 吸附材料投加量的影响 129
    4.6.2 初始油量的影响 130
    4.6.3 吸附动力学行为 131
    4.6.4 吸附等温线拟合 134
    第三部分 基于生物降解的石油污染修复
    第5章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驯化、生物强化及固定化 141
    5.1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 141
    5.1.1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和降解性能研究方案 141
    5.1.2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结果 143
    5.1.3 环境条件对稠油降解菌降解性能的影响 143
    5.2 单菌株原油降解性能的驯化 149
    5.2.1 驯化及降解性能研究方案 149
    5.2.2 菌株原油降解性能驯化结果 153
    5.2.3 驯化菌株的降解性能 154
    5.3 混合菌群的构建及其降解性能 157
    5.3.1 菌群的构建及降解性能研究方案 157
    5.3.2 混合菌群的构建 158
    5.3.3 环境条件对混合菌G8降解性能的影响 162
    5.4 固定化混合菌的构建及其降解性能 168
    5.4.1 混合菌G8的固定化及降解性能研究方案 168
    5.4.2 固定化混合菌G8的降解性能 169
    第6章 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原油的降解性能 173
    6.1 微藻的分离鉴定与培养 174
    6.1.1 微藻的分离鉴定与培养方法 174
    6.1.2 微藻分离培养结果 177
    6.2 单种藻降解原油性能的初步研究 181
    6.2.1 单种藻降解原油性能的研究方案 181
    6.2.2 单种藻的原油降解性能 183
    6.3 微藻对原油的耐受性能研究 185
    6.3.1 微藻的原油耐受性能研究方案 186
    6.3.2 微藻的原油耐受性能 187
    6.4 单种藻体系生物多态性研究 193
    6.4.1 PCR-DGGE研究方案 193
    6.4.2 单种藻体系生物多态性 197
    6.5 单种颤藻体系的原油降解过程研究 205
    6.5.1 单种颤藻原油降解过程研究方案 205
    6.5.2 单种颤藻的原油降解过程 206
    6.6 石油组分降解菌构建人工藻-菌体系 213
    6.6.1 人工藻-菌体系构建及其降解性能测定方法 214
    6.6.2 人工藻-菌体系的构建结果及降解性能 215
    6.7 人工藻-菌体系降解原油过程研究 223
    6.7.1 人工藻-菌体系降解原油过程研究方案 223
    6.7.2 人工藻-菌体系降解原油过程 223
    6.7.3 人工藻-菌体系生物多态性变化 229
    第7章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31
    7.1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方案 231
    7.1.1 修复土壤及材料选择 231
    7.1.2 土壤修复方案设计 234
    7.1.3 修复效果分析方法 237
    7.2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 239
    7.2.1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结果 239
    7.2.2 单菌株的筛选结果 241
    7.2.3 正交试验修复结果及应用 243
    参考文献 252

    党志,1962年生,陕西蒲城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联合培养的环境地球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工业集聚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从事金属矿区污染源头控制与生态修复、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场地/水体修复理论与技术、毒害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发明20余项,获得过全国很好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

    本书是一部关于石油污染修复技术之吸附去除与生物降解研究的成果专著。全书共7章,在简单介绍环境中石油迁移转化特性及石油污染修复技术与材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作者研究团队在基于吸附原理的石油吸附材料研制和基于生物降解原理的石油降解菌剂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有效控制与修复石油污染水体及土壤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手段。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