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温潘亚著
¥ ×1
序一
序二
前言
导论 17年历史剧创作的概念梳理与界说
章 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生成论
第二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双层意蕴形态一一话语构成论之一
第三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文体形态一一话语构成论之二
第四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结构模式一一话语构成论之三
第五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人物谱系一一话语构成论之四
第六章 17年历史剧创作的语言系统一一话语构成论之五
第七章 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价值论
第八章 17年历史剧创作话语消隐论
结论
附录
后记
温潘亚,(1964.9~ ),男,汉族,江苏省响水县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泰州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至1986年在中国社科院研究院进修研究生课程,2002至2005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2006至2009年在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是以郭沫若、田汉、老舍、曹禺、师陀、丁西林、马少波、石凌鹤、包尔汉、刘肖芜等为代表的现代剧作家们。在泛政治化语境下运用历史剧讲述“民族寓言”的“集体的社会象征行为”,是一种带有深刻时代烙印,负载着强烈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使命的历史叙事,构成了独特的话语形态体系。
温潘亚编著的《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以十七年历史剧文本分析为中心,从话语形态的生成、构成、价值、消隐四个板块,对存在于其中的话语规则、权力模式和时代意志及其所具有的内部规定性和丰富复杂的内涵进行考察,努力梳理其共渗互动关系,发掘其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包括历史剧创作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环链所具有的“活化石”意义。
温潘亚编著的《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主要有四个板块(话语生成论、话语构成论、话语价值论、话语消隐论)共八章组成,另有一个导论和一个结论。导论主要是对本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所涉及的各种概念与方法等加以梳理和阐释。结论则对本研究所形成的结论及其创新与价值进行说明。
17年的历史剧创作的兴盛期是1958至1962年,这是新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极为复杂、变化迅速的过渡时期。从1958年历史剧创作的不期而至,并迅速进入文学潮流的中心地带,到1963年又悄然而去,几乎同时退出中心,回归边缘。这需要我们在努力追寻其话语形态形成与构成的内部机制,进行微观透视的同时,还需要从权威话语的规训与制约机制入手作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