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中国专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论与经验分析 蒙大斌 南开大学出版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蒙大斌著 | 蒙大斌编 | 蒙大斌译 | 蒙大斌绘
    •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蒙大斌著| 蒙大斌编| 蒙大斌译| 蒙大斌绘
    •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9-01
    • 版次:1
    • 印刷时间:2016-03-01
    • 字数:170千字
    • 页数:184
    • 开本:16开
    • ISBN:9787310050741
    • 版权提供:南开大学出版社
    • 作者:蒙大斌
    • 著:蒙大斌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26.00
    • ISBN:9787310050741
    •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6-03-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5-09-01
    • 页数:184
    • 外部编号:870400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4 基本架构与篇章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专利制度的“有益论”
    2.2 专利制度的“有害论”
    2.3 专利制度的“无用论”
    2.4 文献评论与专利制度的情景观

    第3章 中国专利制度的实施与效果
    3.1 初步的经验观察
    3.2 中国专利数量剧增的决定因素
    3.3 经验诊断与结论

    第4章 中国专利制度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4.1 专利制度的政策工具与目标
    4.2 中国专利制度的有效性评价
    4.3 专利制度下的相互博弈与技术进步的实现
    4.4 专利制度与中国技术创新目标的变化

    第5章 中国专利制度有效性的经验分析
    5.1 中国专利制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
    5.2 分行业检验:产业异质性视角

    第6章 外国在华专利与中国技术进步
    6.1 外国在华专利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6.2 外国在华专利“扩散效应”抑或“阻塞效应”
    6.3 计量模型设定、数据与结果

    第7章 案例分析:专利制度与电子行业进步
    7.1 电子行业专利活动概况
    7.2 研究设计与分析
    7.3 个案分析:华为技术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蒙大斌,天津商业大学金融系讲师,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八篇,出版个人专著两部。

       专利制度的功能和绩效一直是存在巨大争议的问题。学术界大致上存在三种论点,分别是:专利制度的“有益论”“有害论”与“无用论”。“有益论”强调专利制度激励创新,信息披露、质押融资与促进技术交易等职能;“有害论”则认为专利制度是企业打压对手建立竞争优势的工具,对技术创新会产生阻塞效应;而“无用论”则认为专利制度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创新收益回报的其他机制才是重要的。
      针对当前争论,《中国专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论与经验分析》提出“专利制度有效性的情境主义”假说,认为专利制度是否有效,取决于专利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的经济环境相互作用。固有的内在矛盾是指,专利制度的功能不一而足,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人们利用专利的动机复杂多样,政策制定者往往顾此失彼;而经济环境是指创新能力、技术发展模式、国家的开放程度、市场竞争和科技政策等。因此,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条件下,应该设计出具有适应性的专利制度,发挥特定的功能,来促使专利制度发挥积*正面的作用。
      在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的前提下,《中国专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论与经验分析》围绕“制度特点一行为动机一功能绩效”的分析主线,较为细致地对中国专利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首先,从广义上揭示了专利制度的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是导致专利制度差异性的直接原因。其次,对中国专利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揭示出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差异性的专利制度所实现的差异性的功能目标,提出专利制度的适用性理论。接下来,归纳了中国专利制度促进技术进步的四种作用机制,即激励逆向工程、促进技术交易、实现模仿创新与完成资源在公共研发部门的配置,并且借用主观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这四种作用机制的实现方式。最后,分析了当前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创新环境,认为必须对专利制度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管理,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诉求。
      为了支持上述的理论分析,《中国专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论与经验分析》设计了若干的经验研究。一,初步地判断中国专利申请的动机,通过计量回归发现,造成中国专利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是:政策优惠获取的需要,专利立法与执法的加强,富饶的技术机会,科技投入的加大与外国在华专利的刺激。中国专利申请的动机具有多元性,但是专利数量的增多,并不说明中国的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二,采用协整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从整体上验证中国专利制度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若干机制。结果表明,中国特色的专利制度在中国技术追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从产业异质性的视角对专利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采取面板变系数模型检验中国专利制度对于不同行业部门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专利制度对大多数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为正影响,但专利制度的有效性问题还没有在行业层面很好的解决。
      鉴于大量外国专利的存在,《中国专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论与经验分析》专门剖析了外国在华专利对于中国技术进步的复杂影响。研究发现,外国在华申请专利的动机有所转变,从开始的促进技术转移,演变到以多种专利战略手段获取竞争优势,进而达到封锁技术和垄断市场的目的。笔者采用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检验外国在华专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1992年以前外国在华专利显著地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是这种效应逐步减弱,在1996年以后,外国在华专利却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
      为了支持计量分析的结果,笔者通过企业座谈与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文章选取了电子信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电子信息行业是专利数量多,并且专利动机*多样、复杂的行业,几乎涵盖了专利制度的所有功能。调研发现,虽然中国专利制度在电子信息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还不能够胜任促进国内企业形成的竞争优势重任。当前中国专利制度设计不合理,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的专利竞争与合作,换言之,无法促进电子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
      综上分析,《中国专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论与经验分析》认为,中国专利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利用多个政策变量将倾向于技术扩散机制的专利制度转向倾向于技术创新机制的专利制度。同时,专利制度体系的设计与执行应该进一步精细化与差异化。精细化是指必须要甄别专利制度所带来的各种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并且配合其他辅助的制度与政策,做到趋利避害。差异化是指专利制度体系应该*具有针对性,分别针对不同行业部门或者不同国籍的创新发明,行业层面应该突出重点行业,国家层面应该支持本土创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