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郭沫若与世界文化”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暨纪念郭沫若诞辰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赵笑洁主编著 | 赵笑洁主编编 | 赵笑洁主编译 | 赵笑洁主编绘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赵笑洁主编著| 赵笑洁主编编| 赵笑洁主编译| 赵笑洁主编绘
    •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8-11-01
    • 字数:123000
    • 页数:173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515408910
    • 版权提供:当代中国出版社
    • 作者:赵笑洁主编
    • 著:赵笑洁主编
    • 装帧:平装-胶订
    • 印次:1
    • 定价:49.00
    • ISBN:9787515408910
    •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8-11-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7-01-01
    • 页数:173
    • 外部编号:9339181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学术研讨

    主旨报告

    中国文学研究四十年思潮…………………………………………………刘跃进 3

    近十年来走向世界的郭沫若研究…………………………………………魏 建 31

    大会发言

    郭沫若与埃及………………………………………………………………赵笑洁 47

    1950年:“和平签名运动”在中国…………………………………………程 凯 6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郭沫若文化海外传播……………………………张 勇 86

    新文学的世界性视野:郭沫若文学创作中的埃及元素…………………咸立强 94

    批判与重建

    ——郭沫若《十批判书》与“新时代”诸子研究的再思考…………孙少华110

    “郭沫若与世界文化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张 勇122

    学者影像

    中国学者(以发言顺序排序)……………………………………………………129

    刘跃进……………………………………………………………………………129

    魏 建……………………………………………………………………………130

    赵笑洁……………………………………………………………………………130

    程 凯……………………………………………………………………………131

    张 勇……………………………………………………………………………131

    孙少华……………………………………………………………………………132

    咸立强……………………………………………………………………………133

    朱廷婷……………………………………………………………………………133

    埃及学者(以发言顺序排序)……………………………………………………134

    阿卜杜?阿齐兹?哈马迪………………………………………………………134

    迪娜?图哈米……………………………………………………………………135

    哈桑?拉加布……………………………………………………………………135

    哈桑?优素福……………………………………………………………………136

    艾哈迈德?阿布?瓦法…………………………………………………………136

    拉莎?卡玛尔……………………………………………………………………137

    夏依玛?卡玛尔…………………………………………………………………137

    活动纪实

    纪念郭沫若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

    探索?传播?开拓

    ——郭沫若翻译作品文献史料展………………………………………………141

    《郭沫若全集?补编》成果研讨会………………………………………………142

    走进郭沫若纪念馆的朗读…………………………………………………………143

    中华文化名人郭沫若展厅落户埃及………………………………………………144

    中国书法展在埃及郭沫若展厅举办………………………………………………146

    郭沫若展及研讨会在罗马尼亚举行………………………………………………147

    时代印记

    ——郭沫若诞辰125周年纪念展………………………………………………148

    国内郭沫若纪念地纵览

    国内郭沫若纪念地纵览……………………………………………………………150

    北京郭沫若纪念馆…………………………………………………………………151

    乐山郭沫若纪念馆

    ——乐山郭沫若故居景区………………………………………………………153

    重庆郭沫若纪念馆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155

    展板设计

    探索?传播?开拓

    ——郭沫若翻译作品文献史料展………………………………………………160



    赵笑洁,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创新工程首席管理、郭沫若中国海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博物馆研究、策展和宣传教育工作。主编有《郭沫若研究年鉴·2014卷》《文化名人与民族精神——2015年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纪念馆活动纪实》《时代之音——读名家名言,听文物故事》等出版物。代表作有《中国书法家全集·郭沫若》(合著)等。


    为响应习提出的 “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以及扩大郭沫若海外研究的影响力,由郭沫若纪念馆、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主办,郭沫若中国研究中心、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承办的“郭沫若与世界文化”高端论坛,于2018年4月23日至25日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爱资哈尔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班尼苏维夫大学、本哈大学等10余家中国和埃及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近30余位郭沫若研究的海内外学者,参加了此届高端学术论坛。 本书由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研讨会发言、学者简介以及现场活动的展板图片等构成,为今后的郭沫若学术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迎来三个六十周年,一是2013年的建所六十周年,二是2014年《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周年,三是今年《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周年。再往前推若干年,时值世纪之交。由于这些特定历史节点的缘故,我曾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史作过比较系统的梳理,a 也组织过若干纪念活动,并编纂纪念文集。b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把这些文章联系起来看,确实可以看出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界一些重要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五点: 靠前,21世纪前后,学术界对于刚刚过去的百年历程充满好奇,渴望探索。无论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还是对文学研究业绩的梳理,都成为一时的研究热点。 第二,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经验教训,昭示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推动学术质变的关键因素是观念的更新。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向何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等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核心。 a  2002年底,我曾应邀在韩国首尔大学作演讲,以1997年至2002年间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为探讨对象,题作《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原载韩国中国语文学会编《中国文学》第38辑,2002年11月版。又载《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4、6期。现已收入拙著《走向通融——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2007年,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编委会之约,就2002年至2006年间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作一宏观描述,故有《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的命题作文,后发表在《文史哲》2007年第5期。现已收入拙著《回归与超越——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b  为庆祝文学所成立六十周年,我主持编纂了五部纪念文集:一是采访集《甲子春秋——我与文学所六十年》,二是资料集《文学研究所所志》,三是《告别一个时代——樊俊先生纪念文集》,四是演讲集《翰苑易知录》,五是《岁月熔金》(二编)。此外还有《〈文学遗产〉六十年纪念文汇》《〈文学遗产〉六十年纪事初编》等。 第三,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中,学科意识的强化与学科的确立无疑是很重要的业绩之一,实现了与靠前学术界同步接轨的很初目标。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固有学科的清理整合。 第四,在清理整合学科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对于过去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有所反思,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回归传统、回归文学经典、强化个案研究的倾向。 第五,21世纪的研究呈现出转型迹象,也提出了转型时期若干重要的问题,包括很基础的问题,譬如什么是文学,文学的职能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尺度评判文学,以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文学。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也应重新给予审视。譬如,文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文学研究与传统的关系,文学研究与市场的关系,文学观念与文学史料的关系,坚守文学与拓展领域的关系,文学研究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等。这就涉及文学研究的思想原则、学术方法和研究态度等方面,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当时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而今,又是十年过去。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迎来建院四十周年大庆,要求我们对过去四十年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势略作回顾。实际上,文学研究所的历史早于院部,成立于1953年,很初隶属北京大学﹐1955年归属中国科学院﹐1977年才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设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澳文学、数字信息等研究室;主办《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文学年鉴》等三份刊物;代管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会等七个全国性学术社团;另设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和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三个非实体研究中心。可以说,文学研究所学科齐全,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所有学科。 在此,我想以文学研究所科研工作为中心,结合本所主管的三份学术刊物、七个全国性学术团体、三个非实体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尝试着从一个侧面回顾一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凡是其他文章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这里暂且略而不论。 一、文学理论热点 理论研究从来都是一个时代思想的风向标。文学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研究室承担着当代诸多文学理论问题研究的重任。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研究历来是文学研究所的科研重点。文学理论组首任组长蔡仪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新艺术论》和《新美学》,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研究中占地位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学研究的思想方法问题。这与此前主要以进化论为圭臬的思潮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十年代,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靠前批规范的高校文科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专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世纪之交,钱中文、王春元、杜书瀛等撰写的《文学原理?发展论》《文学原理?作品论》《文学原理?创作论》a,侯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b《中国美学思想史》c,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d,王善忠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e,许明主编的《华夏审美风尚史》f等,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传统,围绕着人性、人道主义、文学主体性、人文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2009年文学研究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心,与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通力合作,开展了许多活动。2010 a  《发展论》《作品论》《创作论》三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b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c   《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7年版。 d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凡4部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e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凡4部,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f  《华夏审美风尚史》凡11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年以来,该中心主要成员参加了“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研究工作,是我院参加该工程人数很多的单位之一。同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了一批新锐的专业理论人才。 2014年,我院实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创新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副院长张江为会长,牵头成立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同年9月,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正式成立。除日常研究外,每年为《中国文学年鉴》撰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为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撰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前沿报告》。同时,还承担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秘书处工作,组织召开会议,出版文集。自2016年始,论坛集刊定名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辑刊,每年两期。《文学评论》还专门设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专栏,定期刊发本所及靠前外学者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如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了有关文艺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是今后文艺理论学科研究的纲领性文件。同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开展积极健康文艺批评”研讨会,同时,举办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责任、有义务针对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客观分析、科学回答,及时明确地发出正确的声音,切实发挥释疑解惑、正本清源的作用,努力让文学创作真正回到人民中来,从对市场的依附中解脱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继七十二年前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安讲话》)发表以来很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学研究所的靠前代学者中,有十二人从“鲁艺”走出来,他们中的一些人亲自聆听了《延安讲话》,并坚持把《延安讲话》精神贯穿到文学研究的实际工作中。在文学所人心目中,5月23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何其芳同志总要在党报上发表阐释文章。2013年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以及2012年纪念《延安讲话》发表七十周年、2017年纪念讲话发表七十五周年,在这两个重要的日子,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等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若干重要的共识。同志的《延安讲话》是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的必然结果,为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指明方向。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精神建构的当代价值,系统总结共产党领导下的“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以及“双创”原则,深入探讨文学艺术理论与创作中的“中国经验”,两个“讲话”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海外文学名著与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何其芳所长就组织编写《文艺理论译丛》《现代文艺理论译丛》《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三套丛书,有计划、有重点地介绍世界各国的美学及文艺学理论著作,为我国文艺理论界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这些著作现已汇编为《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9种30册,交由知识产权出版社重印。在此基础上,文学所组织又编选《西方美学的现代历程》《西方文论经典》等论著,围绕着“世界文学”概念、文艺批评的“民族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当代艺术的处境等问题,梳理资料,提供进一步研讨的线索。 加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卢卡契《审美特性》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学说,认为审美表现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a 为此,文学所专门组织研讨会。伊格尔顿《理论之后》注意到文化研究和“理论之后”两种语境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意义。《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的对话》b 就流亡与救赎主题、艺术想象与历史想象异同问题、悲剧的意识形态色彩问题展开讨论,极富有启发性。譬如关于流浪与流亡的区别,伊格尔顿指出,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漂泊无 a  [匈]卢卡契:《审美特性》,徐恒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b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修?博蒙特:《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的对话》,王杰、贾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定,到处流浪。他被边缘化,也可能自认倒霉,心安理得,并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这是一种流浪者的心态,比较容易理解。还有一种情形就比较复杂。他可能在官场体制中,但他依然感觉到自己是异乡人,很难融入固化的体制中。身处魏阙,心在江湖。他渴望改变体制,却又无能为力。这种心态,可能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流亡状态。关于悲剧,通常的理解,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不能实现之间的冲突。伊格尔顿又强调指出:“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悲剧也许是很具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个很好排外的领域。因此,我们唯物主义者必须用我们粗鄙的手取得它,而不是以布莱希特的方式摈弃它。确切地讲,悲剧的观念必须被重新职能化,以供另一种政治和美学所用。” (三)加强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 《文学评论》复刊靠前期刊发给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大讨论。a 王朝闻同志在《文学评论》(1978.1)上发表文章,讨论艺术规律问题,认为形象思维、典型化原则、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些有关文艺创作的方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这些创作方法中的各个方面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同时,对文艺创作特殊规律的探讨,对违背文艺创作规律的种种谬论的批判,必须和文艺创作为什么人服务的动机,和产生什么社会效果结合起来。陈涌《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和历史的批评》(《文学评论》1983.1)、李衍柱《美的规律与典型化原则》(《文学评论》1991.5)也就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探索。陈涌认为,文艺反映的生活是包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多方面的生活,因此,美学分析必须和社会历史分析,艺术特殊规律和社会历史普遍规律结合起来。李衍柱提出,典型化是一个以少总多、以形写神, 通过个别表现一般的过程,是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有限显示无限的过程,是“无目的而又有目的的,不自觉而又自觉,不依存而又依存”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内容与形式对立统一的艺术实践过程。这些论点,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新鲜,但在当时特定背景下,确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a  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高度发达,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打破了理性多能的说法。当人们有意识地发现丑、表现丑、把丑当作美的时候,荒诞便代替了崇高,非理性也就成为一时的审美思潮。当代文学创作中有些人热衷于表现中国人的愚昧落后,也与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不无关系。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蒋孔阳《说丑》(《文学评论》1990.6)一文指出,作为美的对立面,丑,自有其积极意义。问题不在于写什么,而是站在什么立场来写,要表达什么样的审美追求。美与丑,滑稽与崇高,这些曾经的老话题,在审美追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依然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与此相关联,是如何认识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理论。a 解构主义强调歧异的存在是多元的必然,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差异的运动中,由于变是不可停止的,矛盾成为互补而非保证对抗,由于歧异是一种积极的运转的能,使万物不断更新,它不应受一个中心意旨的压制。这种理论有其合理性的内涵,可以借此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并引发女权主义思潮,有助于后殖民主义对文化侵略的批判,也有助于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对无序、无整体宇宙观的形成和表达。b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社会—历史批评、文化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文体形式批评、印象批评等新的研究方法纷至沓来,众声喧哗,一时间被推为显学。早在1962年,钱锺书就发表《论通感》,较早运用心理学方法,比较亚里士多德《心灵论》与中国的《乐论》,比较唐宋诗词与西方古典诗歌中的通感现象。他指出,在日常生活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通感”或“感觉移借”。80年代,文艺心理学成为热门,各种心理学、变 a  德里达的代表作有《书写学》《语言与现象》《书写与岐异》等。 b  参见郑敏:《解构思维与文化传统》,《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态心理学的著作蜂拥而至。a 在众多著作中,吕俊华的《自尊论》《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艺术与癫狂:艺术变态心理学研究》b 等,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文学,很有影响。80年代,林兴宅在《文学评论》发表《论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文艺研究中的运用》(1986.1),论述了我国文艺研究、文艺批评方法论变革的三个层次,提出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在于有机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性观念,这在今天看来可能已是常识,而在当时,他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讨论文学问题,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