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 无意识之力:1927-1937年广州报纸社会新闻研究 胡雪莲著 中
¥ ×1
导论 研究“无意识”的社会新闻
第一章 法律剧变下的“社会”代言人
第一节 社会新闻带来的销量优势
第二节 社会新闻运行的相关社会规范
第三节 家族主义:挥之不去的传统
第四节 社会新闻的角色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旧之杂糅:社会议题与社会诉求的表达
第一节 表达婚姻家庭关系的词语
第二节 表达社会焦虑情绪的议题
第三节 重建社会伦理秩序的诉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等之纷扰:社会新闻视阈下的家庭成员平等
第一节 血亲之间:财产纷争
第二节 夫妇之间:妻妾纷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由之恶果:社会新闻视阈下的婚恋自由
第一节 “自由女”报道
第二节 女子三角恋血案报道
第三节 自由与学界
本章小结
结语 求“和”:社会新闻的无意识力量
征引文献
后记
胡雪莲,1978年12月出生,江西宁都人。1994年起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学习,1998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曾为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至今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历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讲师、副教授,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为“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研究兴趣为中国近当代意识形态传播与社会意识变迁之间的关系,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独立发表论文4篇,还在《中山大学学报》《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独立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一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
胡雪莲著的《无意识之力(1927-1937年广州报纸社会新闻研究)》认为:
社会新闻因无意于监督政府、向导国民而被报业提倡者、新闻研究者视为“无意识”的新闻,长期不受新闻研究者重视。然而,社会新闻的力量正好隐藏在它力图迎合而非引导社会大众的“无意识”当中。社会新闻是拥有广泛意义的社会意识载体,貌似鸡零狗碎却有相对固定的选材标准与叙事模式。分析社会新闻作为“社会一般人士”代言人的自我定位,它选择报道的反映社会焦虑情绪的婚恋家庭纠纷事件,以及它对“平等”“自由”的复杂态度,可以看到它在新旧规范易位又不有效的社会空间中,用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传统的求“和”理念,重构源自中西的不同社会意识,在观念差异巨大的社会上层精英与下层大众之间发挥着妥协、缓冲、融合的意识重构作用,成为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社会上下层之间沟通与联结的重要机制之一。求“和”,就是社会新闻既不倡导革新也不反对革新的“无意识”之力。
胡雪莲著的《无意识之力(1927-1937年广州报纸社会新闻研究)》以广州1927—1937年间繁盛一时的社会新闻为研究对象,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十年间,在国家法律较前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社会新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观念结构中扮演的角色。社会新闻因为不标榜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所谓“天职”而被报业提倡者、新闻研究者视为“无意识”的新闻。本书揭示这种“无意识”新闻具有一种“无意识”力量:以“社会一般人士”的代言人自居,在新旧、上下、中西价值分歧之间扮演着求“和”的角色,以防止中国社会在急剧变化中断裂与离散。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