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科技传播学导论 刘立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04688590 书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刘立著 | 刘立编 | 刘立译 | 刘立绘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2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刘立著| 刘立编| 刘立译| 刘立绘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2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55.0
    • 页数:238
    • 开本:16开
    • ISBN:9787504688590
    • 版权提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刘立
    • 著:刘立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99.00
    • ISBN:9787504688590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8-12
    • 页数:238
    • 外部编号:1099555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第一章 新时代的科普观与科学精神
    第一节 新时代的科普观与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一、新时代科普观的核心要义
    二、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三、建议研制《国家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纲要(2021-2035年)》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要与时俱进
    三、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载体
    第二章 科学传播学:科学传播研究的新阶段
    第一节 科学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科学传播学
    一、科学传播的心理学取向
    二、科学政治化与传播研究
    三、信任与价值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四、设计科学传播学方案
    第四节 科学传播研究是否存在路线之“争”
    第五节 科学传播学与中国的相关性
    第三章 科学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及其测评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一、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
    二、确定公民科学素质内涵的原则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要素结构
    四、公民科学素质的功能结构:四个层次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国际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国际新进展
    二、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
    三、对新时代中国的启示
    四、结语
    第三节 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与测评
    第四章 科普政策研究
    第一节 中国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
    一、科普政策的内涵
    二、中国科普政策的类型
    三、社会建构论与政策文化研究
    四、中国科普政策文化的四种类型
    五、结语
    第二节 中国科普政策的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案例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议程设置的多源流模型
    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三、《科普法》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第五章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研究
    第一节 国际上科学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普工作的文献综述
    一、英国皇家学会2006年对英国科学家的调查
    二、对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调查
    三、对英国科学家科普积极分子的调研
    四、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
    五、对参与马德里科学节活动的科学家的调研
    第二节 发达国家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若干实践及经验
    一、发达国家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若干实践
    二、启示及借鉴
    第三节 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态调查报告
    一、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意愿和动因
    二、影响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阻碍因素
    第六章 公众参与科学研究
    第一节 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反思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引言
    二、科学传播:从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
    三、公众参与科学:谁是公众,如何参与,何为共识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证解决方案
    五、非政治层面的公众参与科学
    六、结论
    第二节 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一个STS的分析框架
    一、“公众”角色的多样化
    二、在“参与”中“理解科学”
    三、科技政策的制定为公众参与科技提供了“相遇空间”
    四、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过程的阶梯一行动者模型
    五、结论
    第三节 中国公众理解科学:从传统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的转型
    一、引言
    二、国家科普体系
    三、缺失模型及其面临的挑战
    四、变化中的世界
    五、科学家的反应及其成本
    六、迈向公众科学参与之路
    第七章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科学传播:以环境传播为例
    第一节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概念辨析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象限论
    第二节 传统媒体科学传播
    一、报纸:对《人民日报》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二、电视:对《新闻联播》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三、传统媒体PM2.5相关内容传播研究小结
    第三节 新媒体的科学传播
    一、对新浪新闻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二、对果壳网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三、对新浪微博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四、对微信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五、对科学网博客关于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六、新媒体PM2.5相关内容传播研究小结
    第八章 科学技术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研究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界定及分类
    一、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界定
    二、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分类
    第二节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展示技术发展史
    二、第二阶段:展示当代科学技术,提高公众知识水平
    三、第三阶段:让公众接触科学技术,促进知识为民所有
    四、第四阶段: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突出双刃剑效应
    第三节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展教方式从灌输式到启发式,从讲解型到动手型
    二、展教内容从经典科学到新兴科学
    三、展教内容从科学成果到科研过程
    四、展教立场从支持辩护型到客观中立型
    五、从以科技馆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
    六、把STEAM教育理念落地
    七、制造场景
    八、增加临时展览
    九、“互联网+科技馆”
    十、集群化建设和运行
    十一、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科学文化传播普及随笔
    面向特定人群的科学传播:以青少年为例
    一、青少年科学传播方式的既有认识
    二、青少年科学传播方式
    三、青少年科学传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特点
    科普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科普硕士培养中的问题
    二、思考与建议
    从事科学传播与普及研究的个人经历回顾
    科学传播学的宣言书——关于《公众科技传播指南》
    《科技传播百科全书》述评
    中国科技传播的新探索
    国外科技馆对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启示

    刘立,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科学传播与普及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2002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学士。

    本书从中国新时代的科学价值观、科学传播学的方法论和本土科普实践三个维度,探析中国的科普发展。
    作者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论述的中国化历程,展开了新时代科普观的架构,表达了应关注“科学文化”的价值立场;引介了以利用认知科学、关注传播效果、关注社会环境为特征的科学传播学,作为全书方法论;进而从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测评、科普政策议程的历史回顾、科学传播的案例、新旧媒体科学传播特征比较、科普设施发展等本土科学素质建设实践,将科普发展放入科学传播学的框架中考察。本书同时关照了“科学家参与”和“公众参与”两个方向,而将作者自身参与科普实践和科学传播研究的过程和思考,以附录形式收录于后,主客相互观察、相互对照,构成了一部观念与细节相结合的、有温度的科学传播学论著。

    本书探索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学(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提出科学传播学的整体分析框架;对科学(文化)素质、科普政策、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科学传播、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公众参与科学等专题进行专门研究。本书内容丰富,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具有颇多的创新之处,包括诸多的新观点、新结论,试图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学。
    本书适合学习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大学生、研究生,从事科普的研究者、管理者和一线工作者等学习和参考。

    本书从中国新时代的科学价值观、科学传播学的方法论和本土科普实践三个维度,探析中国的科普发展。作者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论述的中国化历程,展开了新时代科普观的架构,表达了应关注“科学文化”的价值立场;引介了以利用认知科学、关注传播效果、关注社会环境为特征的科学传播学,作为全书方法论;进而从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测评、科普政策议程的历史回顾、科学传播的案例、新旧媒体科学传播特征比较、科普设施发展等本土科学素质建设实践,将科普发展放入科学传播学的框架中考察。本书同时关照了“科学家参与”和“公众参与”两个方向,而将作者自身参与科普实践和科学传播研究的过程和思考,以附录形式收录于后,主客相互观察、相互对照,构成了一部观念与细节相结合的、有温度的科学传播学论著。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