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 王洪君著 商务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王洪君著著 | 王洪君著编 | 王洪君著译 | 王洪君著绘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3-08-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洪君著著| 王洪君著编| 王洪君著译| 王洪君著绘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3-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4-04-01
    • 页数:654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100098168
    • 版权提供:商务印书馆
    • 作者:王洪君著
    • 著:王洪君著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145.00
    • ISBN:9787100098168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4-04-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3-08-01
    • 页数:654
    • 外部编号:8212078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O 导言


    O.1 语言变化与社会


    0.2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观察角度


    0.3 本书的具体编排


    0.4 余论


    单元 演变论


    章 演变论一:历史比较法——连续式规则音变与离散型空间差异


    1.1 历史比较法总览


    1.2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一:确定语言同源和同源成分


    1.3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二:确定对应规则和初定演变阶段先后


    1.4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三:确定原始语字音的音类及音类分合的演变次序


    1.5 比较法工作程序之四:确定原始语各音类的音值


    1.6 层级拟测、跨级拟测和远程拟测


    1.7 历史比较法的理论依据:音义结合任意性、语音规律无例外、连续式音变


    1.8 借用和语法层面的类推——语音规律例外的原因


    1.9 汉语方言比较程序与古代文献材料的运用


    1.1 0历史比较法的成效与局限


    1.11个案研究:中古人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


    1.12个案研究:《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兼论语音史研究中的音位处理问题


    1.13个案研究: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


    第二章 演变论二:音系结构论、链移、空格


    2.1 结构主义的语言共时系统说


    2.2 音位理论与“音系性音变vs.语音性音变”


    2.3 区别性特征理论、音移与“语音性音变vs.音系性音变”


    2.4 音系聚合结构平行对称说与语音演变


    2.5 拉链与推链


    2.6 起变的探讨:保护对立原则、两种省力的矛盾


    2.7 内部拟测法与空格


    2.8 空格与汉语上古音拟测


    2.9 空格在汉语上古韵母拟测中的运用


    2.1 0空格拟测的功效和局限


    第三章 演变论三:词形归一拟测法——语音词法的共时规则与历时演变


    3.1 两种相关理论——内部拟测法和生成音系学


    3.2 索绪尔对印欧语词根末喉音的拟测和词形归一拟测法的雏形


    3.3 生成音系学——共时深层形式、语音词法规则与历史形式与规则


    3.4 印欧语中常见的两种语音词法——ablaut与umlaut


    3.5 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语音词法之一——分音(变形重叠)


    3.6 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语音词法之二——合音


    3.7 词形归一拟测法的成效与局限


    3.8 从空间差异看同一语音词法的历史演变和


    若干语音词法的历时相对先后


    第四章 演变论四:词汇扩散说——扩散式音变与单系统自发的异读


    4.1 提出词汇扩散理论的背景


    4.2 语音规律无例外说所假设的音变过程


    4.3 词汇扩散说假设的音变过程


    4.4 词汇扩散说的价值


    4.5 词汇扩散早期理论所引发的新研究


    4.6 单系统自发的扩散式音变的特点


    4.7 单系统扩散式音变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速率


    4.8 个案研究:绍兴方言宕江效三摄主元音的扩散式音变(o~a又读)


    4.9 余论


    第二单元 接触论


    第五章 接触论一:扩散波模型和方言地理学——连续型空间差异


    5.1 语言的扩散和波浪说


    5.2 方言地理学


    5.3 方言地理学派观念上的局限及其对于历史比较法的价值


    5.4 个案研究:韶山一线方言的音变扩散波


    5.5 兼顾历史音变和计量信息的方言地理研究


    5.6 余论


    第六章 接触论二:借用、语言替换、语言联盟、混合语、混合现象


    6.1 引言: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6.2 少量的词汇借用


    6.3 语言替换、双语竞争与底层残留


    6.4 语言联盟与音系感染


    6.5 地方语的通语音韵层次与汉语文白异读


    6.6 亲缘后代语的混合现象与无条件分化


    6.7 洋泾浜与混合语


    6.8 小结及其他专题研究简介


    第七章 接触论三:音韵层次——叠置式音变与文白异读


    7.1 引言


    7.2 闻喜方言的文白异读


    7.3 文白异读与系统的叠置


    7.4 叠置式音变


    7.5 多层叠置与分层重建


    7.6 个案研究:闻喜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


    7.7 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总结


    7.8 文白异读中文读音和外来层次的几个问题


    7.9 字音层次区分的一些困难


    第三单元 综合论


    第八章 综合论一:同源与接触的判定——无界有阶论和阶曲线模型


    8.1 汉藏语系同源判定的主要分歧和特殊困难


    8.2 汉藏语言谱系判定的主要分歧和分歧背后不同的分类原则


    8.3 汉藏区域的人文历史、基因遗传学资料


    8.4 语言学研究成果:声调、单音节、无形态等特征是后起的类型相似


    8.5 鉴别同源词的词族对应法和语义比较法


    8.6 陈保亚的“无界有阶论”和“阶曲线模型”


    8.7 个案研究:北京话清入归调的层次与阶曲线判定法——兼评《基本词汇与语言演变》(汪、王2004)


    第九章 综合论二:有序异质模型——社团内差异与进行中音变的方式


    9.1 语言的均匀同质模型和有序异质模型


    9.2 有序异质语言模型和变异理论(共时)


    9.3 变异理论和有序异质模型(历时)


    9.4 有序异质模型、社团内差异和三种音变方式


    9.5 有序异质模型的价值与局限


    第十章 综合论三:析层拟测法——文白杂配与原始语拟测


    10.1 引言:理论、方法与材料


    10.2 汉语层次离析对历史比较法提出的新问题


    10.3 层次离析是运用历史比较法拟测原始音类的前提


    10.4 声韵调分项析层的必要性——原始闽语拟测之检讨


    10.5 我们的析层拟测工作程序


    10.6 余论


    10.7 个案研究: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


    10.8 个案研究: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


    第十一章 综合论四:整阶与层次以及层次的配整


    11.1 引言


    11.2 近期的演变整阶与内外层次及其各个层次的配整——山西祁县曾梗例


    11.3 较早期的演变整阶与内外层次及其各个层次的配整——吴语止合三例


    11.4 小结


    11.5 关于“支微人鱼”


    第十二章 综合论五:断阶与层次——扩散式音变与叠置式音变的交叉与区别


    12.1 断阶与层次——以吴语蟹开—二(哈泰皆佳)为例


    12.2 个案研究:绍兴方言中蟹摄一等哈泰韵的分合


    第十三章 综合论六:原始语拟测应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


    13.1 原始闽语拟测与历史比较法_E古中古音与闽语的关系及剔除后期借用


    13.2 个案研究: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


    13.3 原始语拟测应该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闽北方言“弱化声母”新探


    第十四章 综合论七: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


    14.1 引言


    14.2 关于语言历史关系已有的主要模型和理论


    14.3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或历史分类的已有研究


    14.4 真实的汉语方言音韵史——论方言历史分类不能仅仅根据共同创新


    14.5 我们提出的汉语方言音韵史新模型及其主要特点


    14.6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语料来源


    后记

    王洪君41.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兼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社会兼职有5届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语言学论丛》编辑部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普通语言学,特别是历史语言学、音系学和词法。有专著《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单字音与汉语音系格局》《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在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科研获奖情况 :1988年,北京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和宋西北方音);1994年,北京大学安泰科研奖(论文:汉语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2000年,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著作一等奖(专著: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很好成果(重建汉语方言音韵史的方法及个案研究)。

    本书实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建汉语方言音韵史的方法及个案研究》的结项成果。本书以单个语言系统自身的演变方式和演变规律是怎样的,不同语言系统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又是怎样的;如何区分演变与接触,又如何建立描述演变与接触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织的语言演变模型,作为研究的观察角度和章节编排的主要线索。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历史语言学各家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之外,还不断结合汉语方言音韵的个案研究做新的理论探讨。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