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亚里士多德说美德与善/大师思想集萃 卢俊豪编译 华中科技大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卢俊豪编译著 | 卢俊豪编译编 | 卢俊豪编译译 | 卢俊豪编译绘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卢俊豪编译著| 卢俊豪编译编| 卢俊豪编译译| 卢俊豪编译绘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60000
    • 页数:320
    • 开本:32开
    • ISBN:9787568075930
    • 版权提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卢俊豪编译
    • 著:卢俊豪编译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36.00
    • ISBN:9787568075930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1
    • 页数:320
    • 外部编号:1130899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第一讲 第一推动者与灵魂
    4 一、第一推动者
    11 二、灵魂及其官能
    44 三、灵魂与美德
    第二讲 目的与善
    49 一、伦理学研究的主题
    52 二、善与功能论证
    65 三、幸福生活
    第三讲 美德与完善
    73 一、关于两种美德
    78 二、何谓完善——以快乐为例
    87 三、何谓幸福——沉思与实践
    第四讲 美德伦理的核心
    103 一、美德与适度
    117 二、美德与智慧
    124 三、实践智慧
    第五讲 行动与责任
    139 一、“意愿”问题
    154 二、“自制”问题
    172 三、“快乐”问题
    第六讲 具体的美德
    183 一、作为美德的勇敢
    192 二、作为美德的节制
    198 三、与金钱有关的美德
    208 四、与荣誉有关的美德
    215 五、其他美德及羞耻
    第七讲 公正与友爱
    227 一、作为美德之首的公正
    254 二、作为必要美德的友爱
    301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卢俊豪,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先后于中山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传播学硕士学位,以及伦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得首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2017),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等奖项。2018年9月—2019年9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与凯风基金会资助,同时作为中英分析哲学研究生项目(UK/China Graduate Analytic Philosophy Programme)的成员,前往英国雷丁大学深造。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9批面上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等,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等理论刊物。

    理解美德与善,从容沉思地生活大师思想集萃第三辑选择在各个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大师,编译者均为国内重点高校的教师,具备专业性和学术性,他们对某个大师和大师的思想有一定的研究,在精读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对大师的思想进行了甄选和提炼。

    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他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在世之时就已经享负盛名,创立“逍遥学派”,留下经典论著。不论是在其在世的时代还是在其后世的各个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都备受瞩目,乃至有不少哲学家都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实际上都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注脚。因为在哲学尤其是伦理学中最为重要而深刻的问题,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便已面世,而亚里士多德更是第一位以“伦理学”之名系统讨论道德问题的哲学家。可惜目前留存的亚里士多德之原著文本,多是当时他作为老师给学生讲授的课程讲义和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笔记,其生前公开发表、出版的著作现已全部轶失。因而现有的亚氏文本有一股浓厚的学院味,难免有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但其思想的光辉并不会因此而被湮没,从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到“哲学家”的意气与格局。
    古希腊哲学最大的特点便是所有学说的根基、奠基都在于存在论。所谓“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追问,追问事物的本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且试图以一种符合逻辑的方式论证、呈现,这是亚里士多德为我们留下的重要思想线索。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并没有哲学,或者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实际上是指古代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存在论思维。在强调人情世故、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思想背景之下,领略一番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存在的追问和思考,必定会为我们的思维带来一种挑战和刺激,也能让我们在根源处思考现代生活样式与思维模式的逻辑特点和存在意义。如果说整个古希腊哲学都是在努力把“存在”还原为匿名的、中性的存在,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这份努力之中则显得更贴近中国人的口味,因为他强调实践,重视道德,以美德和善作为毕生的追求。
    本书所编译的,正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善和美德的论说。在进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世界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和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其先师柏拉图进行哲学探究的思想背景。21世纪的青年人,或许更了解柏拉图式的恋爱——只存在于精神层面而杜绝肉体接触和物质引诱的恋爱,强调爱情在情欲的对立面,但对柏拉图本人的思想似乎不甚了解。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三人并称为“希腊三贤”,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整个西方文化的基础;稍有哲学基础的朋友或许能回忆出柏拉图的名字和他的“理念论”说法,但对其徒儿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超越或者背叛柏拉图思想的,却未必能解释得清楚。要想真正进入古希腊哲人的世界,认清和了解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与争议是绝对绕不开的一道关卡,他们恰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指向——理念世界和自然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如同一个洞穴,洞穴中的人们只能看到有限的幻影,而真正的真理、知识是在洞穴之外的理念,万事万物的一般形式——理念才是最为真实的知识,且一开始就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只是当我们看到具体的事物时,这些知识才被“回忆”起来。因此,具体的事物都是不真实且可变幻的幻象,只有理念才是终极的永恒的真。尝试在洞穴之外一探究竟的哲学家,回到洞穴之中却很难被理解和相信,所以他们要学习如何和洞穴中的人共同生活。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二卷中明确说道:“把哲学称为求真的学问,也是正确的,因为理论哲学的目标是真理,实践哲学的目标是行为。”他认为哲学不是为了区分理论和实践——没有洞穴之外和洞穴之内的说法,他坚持认为哲学就只有一个,就是求真,但是求真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理论哲学对知识性的把握;二是实践哲学对行为的把握。每个事物都有不同的实体和性质,每种存在其自身都是从潜能进而得到实现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道德哲学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展开论述的。
    亚里士多德说:“尽管实践哲学也要探究事物的性质如何,但它考察的不是永恒和自在的,而是相对和时间性的对象。”所谓相对和时间性的对象,指的就是我们鲜活的实践场域和生活面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周遭,是生活中的人、事、物,而不是仅在理念世界的抽象和缥缈,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善与美德之观点的重要倾向。











    大师思想集萃第三辑选择在各个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大师,编译者均为国内高校的教师,具备专业和学术,他们对某个大师和大师的思想有的研究,在精读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对大师的思行了甄选和提炼。





    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前384一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18 入柏拉图学园求学。前343 年任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教师。前335年在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在哲学上,提出潜能与实现说,解释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在逻辑学上,了三段论的演绎推理形式,成为西方形式逻辑的奠基人。在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修辞学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方向。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并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与读者们一同领略这位充满争议但才华横溢的大师的风采,对亚里士多德的阅读与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加理深入地思考这些命题,从先人的智慧中汲取养料。





    作者简介





    卢俊豪,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先后于中山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传播学硕士学位,以及伦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得首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学生奖(2017),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项。2018年9月—2019年9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与凯风基金会资助,同时作为中英分析哲学研究生项目(UK/China Graduate Analytic Philosophy Programme)的成员,前往英国雷丁大学深造。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9批面上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等,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等理论刊物。





    目录





    讲 推动者与灵魂

    4 一、推动者

    11 二、灵魂及其官能

    44 三、灵魂与美德

    讲 目的与善

    49 一、伦理学研究的主题

    52 二、善能论证

    65 三、幸福生活

    第三讲 美德与完善

    73 一、关于两种美德

    78 二、何谓完善——以快乐为例

    8、何谓幸福——沉思与实践

    第四讲 美德伦理的核心

    103 一、美德与适度

    117 二、美德与智慧

    124 三、实践智慧

    第五讲 行动与责任

    139 一、“意愿”问题

    154 二、“自制”问题

    1、“快乐”问题

    第六讲 具体的美德

    183 一、作为美德的勇敢

    192 二、作为美德的节制

    198 三、与金钱有关的美德

    208 四、与荣誉有关的美德

    215 五、其他美德及羞耻

    第七讲 公正与友爱

    227 一、作为美德之首的公正

    254 二、作为必要美德的友爱

    301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精彩书摘





    “大师思想集萃”系列丛书已收入阿德勒、洛克、康德、弗洛伊德、罗素、尼采、荣格、培根、叔本华、马斯洛等思想大师的智慧结晶,力图向读者展示大师们的思想精华,读者深刻理解人的本质、感悟人生真谛、关注现实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

    本丛书已出版的主题作品,主要涉及思想大师们对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论述的内容,分为十卷,其括:

    《阿德勒说自我》 《洛克说自由与人权》

    《康德说道德与人》 《弗洛伊德说梦境与意识》

    《罗素说理想与历程》 《尼采说天才与灵魂》

    《荣格说潜意识与生存》 《培根说百味人生》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 《马斯洛说人格》

    “大师思想集萃”辑出版后,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要求,我们即将推出新的主题作品,主要涉及思想大师们对人的存在、人的情感、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分为十卷,其括:

    《弗洛姆说爱与自由》 《黑格尔说否定与自由》

    《波普尔说真理与谬误》 《福柯说权力与话语》

    《海德格尔说存在与思》 《卢梭等与民权》

    《萨特说人的自由》 《维特根说逻辑与语言》

    《鲍姆嘉通说美学》 《休谟说情感与认知》

    继、二辑作品出版后,我一步挖掘,将陆续推出新的主题作品,其括:

    《亚里士多德说美德与善》 《笛卡儿说理与心灵》

    《克尔凯郭尔说生存与》

    ……

    我们在编译的过程中,本着深入浅出、风格恬淡、常识与经典兼顾、推理与想象并用的原则,在保留大师经典思想原貌的基础上,依照从理论到实践体逻辑关系,对各大师的思想体行了梳理,并添加了部分标题。

    我们建议读者阅读时,不必对各位大师的理论观点句句视为经典,甚全盘吸收,可以明辨各位大师思想中的唯物与唯心、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差别。我们乐意看到读者对此丛行批判阅读,比较借鉴,深思后践行。

    本丛书编辑及出版事宜由本社“大师思想集萃”编辑组负责。出版此套丛书并不意味着本社赞同这些大师的所有思想和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社各位编辑同仁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

    感谢广大读者的惠购、赏读!

    “大师思想集萃”编辑组

    2021年10月






    前言/序言





    道德作为一种现代生活形态中的应然概念,尤其是在当下以西方文明形态为主要样式的社会生活当中,其呈现出极强的现代问题——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谈论道德时都不再像古代哲人们那样,谈论的是我们应当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生活。相反,道德成了一种律令或者必然的规范,成了束缚着人之思想、行为的枷锁,“对”和“错”成为“道德”的代言词,“德”与“善”似乎被收在了生活的灰色地带。

    无可厚非,这种现象是由于现代人的精神文明植根于西方的文明,而在西方思想里,犹太思想中的观念影响深远——“罪恶”“羞耻”这些围绕着规则、对错的道德观念成为我们道德生活的核心,道德成为一种依赖于某种强制而确保人们“按照规则”生活的律令体系。因而,生活中的道德变成了一个“像法一样的”准绳。在相信的人那里,生活中的道德便来自于,的存在便是高无上的。然而,自启蒙时代以来,哲人的思想已经把“”从道德立法者的座椅上拖了下来,存在于人自身当中的“理能力”在众人疾呼“已死”的现代社会成为生活中新的道德。这种在“德先生”“赛先生”席卷中国的二十世纪之后,成为现代人思想的共识。生活中的道德应该以什么为准绳?法律管制之外的领域我们该如何去实践?到底要怎么样过好自己的生活?到底要如何成为一个好人?

    按照理行事,保持自我的独立思考,审慎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人中的理光辉成为上述一系列道德追问的标准答案。这让我们重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变得格外有意义和有分量。正是他在两千多年前指出:人的理能力作为人能,也只有基于或合乎理的行为,才可能是值得称赞的、道德的行为。

    道德作为人伦关系的纽带不能再以“自我与之间的结盟”作为保证,要保持道德在人类实践生活中的有效和规范,必须在其规范来源方面寻找新的基础。简单来说,是要寻找以外的以保证道德的规范,为道德理由作为*佳理由提供依据。无论是高呼“超人道德”的尼采,还是把道德作为意识形态而予以批判的马克思,实质上都是在努力摆脱西方千百年来以作为立法者的道德思维模式,而从新的价值基础与现实的人伦关系出发,为道德规范寻找真正的依据,他们都以“生活”的本真为基础,强调道德的“实践”,拒绝把来自彼岸世界的法规尊为“道德”。尼采和马克思都强调要从历史传统的中审视道德。

    因此,挣脱西方神学与资本主义理念的枷锁,尝试回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精神世界当中的美德和善的概念对中国人而言应该更为熟悉和更对味儿。中国儒家传统作为“礼”“义”文明的发端之处,虽然经历了二十世纪数次大思想活动的历练,但对当代国人思想之影响仍是根深蒂固的。一方面,作为共同生活根基“熟人社会”已经受到了现代生产模式及社会发展的重塑,邻里之间相见不相识,个人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当中日趋原子化、独立化,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境况;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谐的社会环境及传统节日浓厚的文化氛围又始终把我们维系在中国式“半熟人社会”的人情世故当中,再怎么原子化、个体化,生程都无法跳出“孝悌”的规训,再怎样冷漠、自利的人都发自内心地承认“重情重义”是好人的标准。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始终有相应的“美德观”,它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思想底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传统价值秩序也让我们对“善”不仅有一体的一般的观念,还能够结合我们每个人生阶段的目标。

    因而,当我们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与善时,我们或多或少在心中都会有所共鸣。若幸运,我们甚会在一尝理思辨的滋味后,让长久以来心中的困惑与惆怅得到消解和释放。我想,如果我们认同生活中的道德依赖的是我们人之为人的人,那么我们也会接受美好的生活便是让我们从容沉思地生活。本书的目的在于为读者们提供一个快速了解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的概览,在此目的下,文段选编和翻译主要以“通识”为基本指向,故此,译文中有许多有别于现有亚里士多德译本的、较为生活化和通俗化的表达,也有部分应另外注释的内容作为补充被直接融入译文。这样做虽然在程度上增强了本选编译文的可读,但因译注者能力有限,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误解亚里士多德或误导读者的风险。纰漏错误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大师思想集萃第三辑选择在各个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大师,编译者均为国内重点高校的教师,具备专业性和学术性,他们对某个大师和大师的思想有一定的研究,在精读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对大师的思想进行了甄选和提炼。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