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 亚里士多德说美德与善/大师思想集萃 卢俊豪编译 华中科技大
¥ ×1
第一讲 第一推动者与灵魂
4 一、第一推动者
11 二、灵魂及其官能
44 三、灵魂与美德
第二讲 目的与善
49 一、伦理学研究的主题
52 二、善与功能论证
65 三、幸福生活
第三讲 美德与完善
73 一、关于两种美德
78 二、何谓完善——以快乐为例
87 三、何谓幸福——沉思与实践
第四讲 美德伦理的核心
103 一、美德与适度
117 二、美德与智慧
124 三、实践智慧
第五讲 行动与责任
139 一、“意愿”问题
154 二、“自制”问题
172 三、“快乐”问题
第六讲 具体的美德
183 一、作为美德的勇敢
192 二、作为美德的节制
198 三、与金钱有关的美德
208 四、与荣誉有关的美德
215 五、其他美德及羞耻
第七讲 公正与友爱
227 一、作为美德之首的公正
254 二、作为必要美德的友爱
301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卢俊豪,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先后于中山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传播学硕士学位,以及伦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得首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2017),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等奖项。2018年9月—2019年9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与凯风基金会资助,同时作为中英分析哲学研究生项目(UK/China Graduate Analytic Philosophy Programme)的成员,前往英国雷丁大学深造。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9批面上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等,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等理论刊物。
理解美德与善,从容沉思地生活大师思想集萃第三辑选择在各个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大师,编译者均为国内重点高校的教师,具备专业性和学术性,他们对某个大师和大师的思想有一定的研究,在精读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对大师的思想进行了甄选和提炼。
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他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在世之时就已经享负盛名,创立“逍遥学派”,留下经典论著。不论是在其在世的时代还是在其后世的各个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都备受瞩目,乃至有不少哲学家都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实际上都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注脚。因为在哲学尤其是伦理学中最为重要而深刻的问题,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便已面世,而亚里士多德更是第一位以“伦理学”之名系统讨论道德问题的哲学家。可惜目前留存的亚里士多德之原著文本,多是当时他作为老师给学生讲授的课程讲义和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笔记,其生前公开发表、出版的著作现已全部轶失。因而现有的亚氏文本有一股浓厚的学院味,难免有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但其思想的光辉并不会因此而被湮没,从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到“哲学家”的意气与格局。
古希腊哲学最大的特点便是所有学说的根基、奠基都在于存在论。所谓“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追问,追问事物的本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且试图以一种符合逻辑的方式论证、呈现,这是亚里士多德为我们留下的重要思想线索。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并没有哲学,或者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实际上是指古代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存在论思维。在强调人情世故、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思想背景之下,领略一番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存在的追问和思考,必定会为我们的思维带来一种挑战和刺激,也能让我们在根源处思考现代生活样式与思维模式的逻辑特点和存在意义。如果说整个古希腊哲学都是在努力把“存在”还原为匿名的、中性的存在,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这份努力之中则显得更贴近中国人的口味,因为他强调实践,重视道德,以美德和善作为毕生的追求。
本书所编译的,正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善和美德的论说。在进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世界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和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其先师柏拉图进行哲学探究的思想背景。21世纪的青年人,或许更了解柏拉图式的恋爱——只存在于精神层面而杜绝肉体接触和物质引诱的恋爱,强调爱情在情欲的对立面,但对柏拉图本人的思想似乎不甚了解。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三人并称为“希腊三贤”,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整个西方文化的基础;稍有哲学基础的朋友或许能回忆出柏拉图的名字和他的“理念论”说法,但对其徒儿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超越或者背叛柏拉图思想的,却未必能解释得清楚。要想真正进入古希腊哲人的世界,认清和了解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与争议是绝对绕不开的一道关卡,他们恰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指向——理念世界和自然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如同一个洞穴,洞穴中的人们只能看到有限的幻影,而真正的真理、知识是在洞穴之外的理念,万事万物的一般形式——理念才是最为真实的知识,且一开始就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只是当我们看到具体的事物时,这些知识才被“回忆”起来。因此,具体的事物都是不真实且可变幻的幻象,只有理念才是终极的永恒的真。尝试在洞穴之外一探究竟的哲学家,回到洞穴之中却很难被理解和相信,所以他们要学习如何和洞穴中的人共同生活。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二卷中明确说道:“把哲学称为求真的学问,也是正确的,因为理论哲学的目标是真理,实践哲学的目标是行为。”他认为哲学不是为了区分理论和实践——没有洞穴之外和洞穴之内的说法,他坚持认为哲学就只有一个,就是求真,但是求真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理论哲学对知识性的把握;二是实践哲学对行为的把握。每个事物都有不同的实体和性质,每种存在其自身都是从潜能进而得到实现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道德哲学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展开论述的。
亚里士多德说:“尽管实践哲学也要探究事物的性质如何,但它考察的不是永恒和自在的,而是相对和时间性的对象。”所谓相对和时间性的对象,指的就是我们鲜活的实践场域和生活面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周遭,是生活中的人、事、物,而不是仅在理念世界的抽象和缥缈,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善与美德之观点的重要倾向。
大师思想集萃第三辑选择在各个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大师,编译者均为国内重点高校的教师,具备专业性和学术性,他们对某个大师和大师的思想有一定的研究,在精读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对大师的思想进行了甄选和提炼。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