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启蒙与重建:1926-1937 孙诗锦著 商务印书馆 9787100091817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孙诗锦著著 | 孙诗锦著编 | 孙诗锦著译 | 孙诗锦著绘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1-04-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孙诗锦著著| 孙诗锦著编| 孙诗锦著译| 孙诗锦著绘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1-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2-08-01
    • 页数:426
    • 开本:32开
    • ISBN:9787100091817
    • 版权提供:商务印书馆
    • 作者:孙诗锦著
    • 著:孙诗锦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31.00
    • ISBN:9787100091817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2-08-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1-04-01
    • 页数:426
    • 外部编号:7808656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导论
    一、选题与研究价值
    二、史料与研究动态
    三、研究视角与思路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第一节 清末到五四:乡村启蒙的理念与实践
    一、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
    二、政治革命与民众动员
    三、观念革命与“走向民间”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
    一、乡村自治的缘起
    二、翟城村治:清末民初乡村自治的发源地
    三、山西村制:南京政府乡治运动的范本
    四、国家政权建设模式
    第三节 “博士下乡”: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活动
    一、知识分子乡建活动的启动
    二、各具特色的乡建团体
    三、从分散到合流
    第二章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
    第一节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渊源:基督教与儒学
    一、接受基督教的历程
    二、“博爱”与“仁爱”
    三、宗教家与社会改革家
    四、小结
    第二节 救治愚穷弱私:本土化的乡建理念
    一、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
    二、四大病症:愚、穷、弱、私
    三、新民:整个的人
    四、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第三节 理想化的乡村建设途径
    一、研究实验
    二、训练人才
    三、表证推广
    第三章 乡村建设的实践:定县模式
    第一节 平教会的成立及其机构构成
    一、平教会的成立
    二、平教精英
    第二节 定县的实践与探索(1926—1937)
    一、“活的研究与实验”和李景汉的社会调查
    二、四大教育
    三、三大教育方式
    第三节 “打成一片”的方式
    一、表证示范、庙会及展览会、合作组织
    二、广播无线电
    三、导生传习制
    第四章 乡土文化改造:以戏剧改良为例
    第一节 戏剧改良与治“愚”
    第二节 “寓教于戏”的新剧改良
    第三节 “戏剧大众化”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现代观念移植:以医疗卫生为例
    第一节 平教会的“现代卫生观念”
    第二节 社区医疗模式乡土化尝试:三级保健体系的确立
    第三节 乡土医疗的新内容:传染病管理、妇女与儿童
    第四节 不同的反应
    第六章 政府、启蒙者与乡土社会
    第一节 重合的目标:定县实验与农村复兴运动
    一、合作的缘起
    二、内政会议与《县政改革案》
    三、“学术与政治合流”
    第二节 平教会与定县政府
    第三节 拥护抑或抵制:平教会与乡绅
    一、定县实验与地方乡绅
    二、所谓的定县“民怨”问题
    第四节 从拥护到失望:定县实验与乡村民众
    第五节 定县实验与海外捐助
    一、平教会与檀香山华侨
    二、第二次美国募捐
    三、外来经费的效用
    第七章 理想与现实:乡村运动乡村不动
    第一节 定县实验的实绩
    一、救治愚穷弱私的实绩
    二、定县实验的效应
    第二节 “乡村运动乡村不动”
    第三节 乡村为何不动
    一、乡村建设派的自我反省
    二、时人的评论
    三、笔者的分析
    结语 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乡村启蒙
    参考文献
    后记

    孙诗锦,吉林省长春人。1991年长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2000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毕业。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De Monfford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神学研究院进行访学和交流。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教学与研究。在《史学月刊》、《学术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译)文20余篇。

    本书稿是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以晏阳初定县实验为例》(08JA770011)的很终研究成果。自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始,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近代史就成了一部社会启蒙的历史,从洋务运动而戊戌变法,自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再到乡村建设运动,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学习西方的程度也日渐深入,由器物而制度,由制度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优选的知识分子很终认识到了改造“人”的重要性,开始“走向民间”。乡村启蒙因而也就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启蒙的崭新内容。20世纪20、30年代遍及中国大地的“乡村建设运动”,即是这一思潮的具体实践。与此同时,不管乡村建设派是否自觉,他们的活动客观上也担负着重组国家与社会的历史使命。从长时段来看,1850年代至1949年的近百年间,一方面由于上层制度的西化变革与基层社会未变这一现实,另一方面也因为太平天国以来地方势力日益坐大的局面,中国一直面临着一个“国家再造”或社会整合的课题。如何动员民众参加现代国家的重建,重新整合“国”与“民”的关系,实际上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命题。本书的目的,即是要将晏阳初的乡村启蒙和改造活动置于这一大背景下,考察其在20世纪的国家与社会重新建构与整合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晏阳初的乡建理念及其在定县的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一方面勾勒了晏阳初乡建活动的背景,探讨了其乡村启蒙理念的特色,并较为系统地描述了平教会在定县的具体活动;另一方面则对定县实验与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以及与当地乡绅和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剖析,重点分析了乡绅及民众对平教会的态度,以此揭示定县实验成败的制约因素。

    乡村运动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乡村内在机制的建立。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所发动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未能动员起民众参加国家建设,也不能解决“国”与“民”的关系这一根本课题。如何构建国家权威,如何整合社会,还有赖于全新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启蒙与重建(晏阳初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研究1926-1937)》作者孙诗锦便是以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为例展开调查和研究的。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