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 [美]鲍勃·麦卡锡 人民邮电出版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美]鲍勃·麦卡锡著 | [美]鲍勃·麦卡锡编 | [美]鲍勃·麦卡锡译 | [美]鲍勃·麦卡锡绘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鲍勃·麦卡锡著| [美]鲍勃·麦卡锡编| [美]鲍勃·麦卡锡译| [美]鲍勃·麦卡锡绘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0-01
    • 版次:第2版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7-02-01
    • 字数:955.0
    • 页数:557
    • 开本:16开
    • ISBN:9787115437495
    • 版权提供:人民邮电出版社
    • 作者:[美]鲍勃·麦卡锡
    • 著:[美]鲍勃·麦卡锡
    • 装帧:平装-胶订
    • 印次:1
    • 定价:229.00
    • ISBN:9787115437495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7-02-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6-10-01
    • 页数:557
    • 外部编号:8915091
    • 版次:第2版
    • 成品尺寸:暂无

    第1篇 音响系统
    第1章 声音的传输 3
    第一节 声音传输的目的 3
    第二节 声频信号传输的定义 4
    1.2.1 时间与频率 4
    1.2.2 波长 5
    1.2.3 波形 8
    第三节 传输的量化 10
    1.3.1 分贝 10
    1.3.2 功率 16
    1.3.3 频率响应 17
    1.3.4 极性 19
    1.3.5 反应时间 19
    第四节 模拟声频的传输 19
    1.4.1 线路电平设备 20
    1.4.2 线路电平的互连 30
    1.4.3 扬声器电平设备——功率放大器 33
    1.4.4 扬声器电平的互连——扬声器电缆 37
    第五节 数字声频的传输 38
    1.5.1 数字声频设备 38
    1.5.2 数字声频的互连 40
    第六节 声学传输 41
    1.6.1 声能、声压和表面积 41
    1.6.2 环境的影响:湿度与温度 43
    1.6.3 声发射器:扬声器 44
    第七节 总结 59
    本章参考文献 59
    第2章 声波的叠加 60
    第一节 引言 60
    第二节 声波叠加的属性 61
    2.2.1 声波叠加的定义 61
    2.2.2 叠加的条件 61
    2.2.3 叠加的数量 63
    2.2.4 电叠加与声叠加的比较 63
    2.2.5 声源的指向性 64
    2.2.6 叠加的数学表达 64
    2.2.7 叠加的幅度 65
    2.2.8 叠加的相位 66
    第三节 响应的波纹 69
    2.3.1 叠加区域 70
    2.3.2 梳状滤波器效应:线性与对数 75
    2.3.3 叠加几何学 77
    第四节 声学交叠 85
    2.4.1 声学交叠的定义 85
    2.4.2 分频器的分类 86
    2.4.3 频谱的划分和频谱分频器 88
    2.4.4 空间分割器和空间声学交叠 97
    第五节 扬声器阵列 106
    2.5.1 引言 106
    2.5.2 扬声器阵列的类型 106
    2.5.3 耦合阵列 107
    2.5.4 非耦合阵列 123
    第六节 扬声器/空间叠加 139
    2.6.1 模拟函数 140
    2.6.2 扬声器/空间叠加类型 142
    2.6.3 吸声的影响 149
    2.6.4 环境的影响 149
    2.6.5 总结 150
    第3章 接收 151
    第一节 引言 151
    第二节 响度 152
    3.2.1 响度与dB SPL 152
    3.2.2 等响曲线 153
    第三节 定位 154
    3.3.1 引言 154
    3.3.2 声像 155
    3.3.3 垂直方向的定位 156
    3.3.4 前/后定位 159
    3.3.5 水平定位 159
    第四节 音调、空间感和回声的感知 166
    3.4.1 引言 166
    3.4.2 音调的感知 167
    3.4.3 回声的感知 169
    3.4.4 空间感的感知 170
    3.4.5 感知区域的检测 171
    第五节 立体声的接收 172
    3.5.1 引言 172
    3.5.2 声像区 172
    3.5.3 立体声的度量 174
    3.5.4 立体声的副作用 177
    第六节 放大声音的检测 177
    3.6.1 失真 178
    3.6.2 压缩 178
    3.6.3 频率响应的染色 178
    3.6.4 准透视关系 178
    第七节 传声器的接收 180
    3.7.1 引言 180
    3.7.2 传声器与人耳的比较 180
    3.7.3 测量传声器 181
    本章参考文献 183
    第2篇 设计
    第4章 评估 187
    第一节 引言 187
    第二节 自然声音与放大声音 188
    4.2.1 辐射、传输和接收模型的对比 189
    4.2.2 传输通道的差异 190
    第三节 声学专家与声频工程师的关系 195
    4.3.1 目标的比较 195
    4.3.2 折中方案 201
    第四节 发展趋势 205
    本章参考文献 210
    第5章 预测 211
    第一节 引言 211
    第二节 制图 212
    5.2.1 2D图类型 212
    5.2.2 3D图类型 213
    5.2.3 3D世界的2D图纸表示 213
    5.2.4 比例尺度 217
    第三节 声学建模程序 218
    5.3.1 引言 218
    5.3.2 简史 218
    5.3.3 扬声器数据文件 219
    5.3.4 声学传输属性 225
    5.3.5 吸声材料属性 231
    5.3.6 特性总结 231
    5.3.7 应用 233
    第四节 结论 236
    第6章 变量 238
    第一节 引言 238
    第二节 最小变化理论 240
    6.2.1 变化的定义 240
    6.2.2 变化的原因和标准变化进程 241
    6.2.3 最小变化与最大声压级的关系 249
    第三节 扬声器/房间链路:透视比 250
    6.3.1 量角器和比萨饼 250
    6.3.2 最大可接受变化量 251
    6.3.3 非对称覆盖的考虑 251
    6.3.4 覆盖弓方法 251
    6.3.5 前向的透视比 252
    第四节 距离比 252
    第五节 最小声级变化 254
     单只扬声器 255
    第六节 总结 259
    第7章 组合 260
    第一节 引言 260
    7.1.1 耦合的扬声器阵列 261
    7.1.2 非耦合扬声器阵列 269
    第二节 组合系统的频谱变化 275
    7.2.1 透视比、波束宽度和扬声器阶次间的关系 275
    7.2.2 扬声器阵列方法 285
    第三节 结论 315
    7.3.1 扬声器阶次和波束宽度 315
    7.3.2 最大功率与最小变化量的关系 315
    7.3.3 最小变化量覆盖形状 316
    第8章 抵消 318
    第一节 引言 318
    第二节 抵消的定义 318
    第三节 重低音扬声器阵列 319
    8.3.1 耦合和非耦合线声源 321
    8.3.2 耦合和非耦合点声源 324
    8.3.3 端射型 325
    8.3.4 双单元直线排列技术 328
    8.3.5 反转式扬声器组 328
    第四节 结论 329
    第9章 技术指标 331
    第一节 引言 331
    第二节 技术指标的原则 331
    9.2.1 技术指标的定义 331
    9.2.2 折中的处理原则 332
    第三节 通道/系统类型 333
    9.3.1 单声道 333
    9.3.2 双声道立体声 333
    9.3.3 多声道环绕声 334
    9.3.4 声源效果 335
    第四节 系统的细分 335
    第五节 子系统类型 336
    9.5.1 主系统 338
    9.5.2 侧向补声 338
    9.5.3 内补声 338
    9.5.4 下补声 338
    9.5.5 前区补声 339
    9.5.6 延时 339
    第六节 挑台战争 339
    第七节 缩尺设计 342
    9.7.1 功率的缩放比例 342
    9.7.2 功率的叠加 343
    9.7.3 形状的缩放比例 343
    第八节 阵列设计程序 344
    9.8.1 主系统设计 344
    9.8.2 对称耦合点声源 344
    9.8.3 非对称耦合点声源 346
    9.8.4 非对称复合耦合点声源 351
    9.8.5 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356
    9.8.6 非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357
    9.8.7 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358
    9.8.8 非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360
    9.8.9 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360
    9.8.10 非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360
    第九节 多声道环绕声 360
    第3篇 优化
    第10章 检验 365
    第一节 检验的定义 365
    第二节 物理测量工具 366
    10.2.1 倾角罗盘 366
    10.2.2 量角器 366
    10.2.3 定角卡片 367
    10.2.4 激光笔 367
    10.2.5 温度计 368
    10.2.6 湿度计 368
    第三节 简单的声频测量工具 368
    10.3.1 伏特/欧姆表(VOM) 369
    10.3.2 极性测量仪 369
    10.3.3 监听小盒 369
    10.3.4 阻抗测量仪 370
    10.3.5 示波器 370
    10.3.6 声级计 370
    10.3.7 实时分析仪(RAT) 370
    第四节 复杂的声频测量工具 372
    10.4.1 傅里叶变换 373
    10.4.2 分析仪基础 373
    10.4.3 信号的平均 380
    10.4.4 单通道频谱的应用 383
    10.4.5 转移函数的测量 385
    第五节 其他复杂的信号分析仪 410
    第六节 分析系统 412
    参考文献 413
    第11章 验证 414
    第一节 引言 414
    第二节 测试工作的构成 414
    11.2.1 测试阶段 415
    11.2.2 测试观测点 416
    11.2.3 测量的设置 417
    第三节 程序 421
    11.3.1 噪声与频率的关系 421
    11.3.2 总谐波失真+噪声(THD+N) 422
    11.3.3 最大输入/输出能力与频率的关系 425
    11.3.4 反应时间 428
    11.3.5 极性 430
    11.3.6 频率响应 431
    11.3.7 相频响应 433
    11.3.8 压缩 435
    第四节 传声器检验 436
    11.4.1 传声器的匹配 437
    11.4.2 传声器响应 438
    第五节 后期校准的检验 439
    第六节 其他考虑的因素 443
    第12章 校准 444
    第一节 校准的定义 444
    12.1.1 目标 445
    12.1.2 挑战 445
    12.1.3 策略 445
    12.1.4 技术 446
    第二节 校准的方案 446
    12.2.1 校准的“无政府状态”性 446
    12.2.2 校准的“君主制度”权威性 447
    12.2.3 校准的“资本主义”性 447
    12.2.4 “民主制度”的校准 447
    12.2.5 TANSTAAFL和排序筛选 448
    第三节 信息的获取 448
    12.3.1 校准的细分 448
    12.3.2 物理信息的获取 450
    12.3.3 电信息的获取 450
    12.3.4 声学信息的获取 453
    第四节 程序 478
    12.4.1 声学评估 478
    12.4.2 声级设定 479
    12.4.3 扬声器位置调整 482
    12.4.4 均衡 485
    12.4.5 延时设定 490
    第五节 操作步骤 496
    第六节 实际应用 501
    第七节 最后的处理 502
     审听 502
    第八节 优化 503
    12.8.1 利用节目素材做声源 503
    12.8.2 有观众的情形 504
    12.8.3 温度与湿度 504
    12.8.4 舞台的声泄漏 505
    12.8.5 舞台传声器的叠加 505
    12.8.6 反馈 506
    12.8.7 多声道节目素材 506
    12.8.8 演出时传声器的位置 507
    12.8.9 作为节目声道的重低音 508
    12.8.10 结语 508
    第13章 音响系统应用案例 510
    第一节 引言 510
    第二节 剧场 510
    13.2.1 简介 510
    13.2.2 舞台中央位置扬声器的垂直覆盖区域 510
    13.2.3 两侧扬声器的垂直覆盖 514
    13.2.4 补声系统 517
    13.2.5 中央位置扬声器的水平覆盖 520
    13.2.6 两侧扬声器的水平覆盖 524
    第三节 音乐厅 527
    13.3.1 简介 527
    13.3.2 水平覆盖 531
    第四节 在体育馆内有舞台的演出 533
    13.4.1 简介 533
    13.4.2 垂直覆盖 533
    13.4.3 水平覆盖 535
    13.4.4 重低音 537
    第五节 带有中央记分板的体育馆 539
    13.5.1 简介 539
    13.5.2 垂直覆盖 539
    13.5.3 水平覆盖 541
    第六节 教堂 542
    13.6.1 简介 542
    13.6.2 水平覆盖 542
    后记 545
    参考文献 547
    词汇表 548

    鲍勃·麦卡锡(Bob McCarthy)目前是专门提供音响系统优化与设计方面服务的Alignment & Design 公司的总裁。他是音响系统优化领域教学培训的开拓者和佼佼者,在过去的20 多年间,他在全球各地开设了此方面的培训课程。Bob的客户包括Cirque Du Soleil(索拉奇艺坊,加拿大娱乐演出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戏剧制作公司之一)和WaltDisney Entertainmen( 迪士尼娱乐公司), 以及众多全球顶级音响设计专家( 包括Jonathan Deans, Tony Meola, Andrew Bruce 和Tom Clark 等设计大师)。

    由美国鲍勃·麦卡锡所著、朱伟翻译的《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一书是为志在成为音响系统优化领域专业人才的读者而专门撰写的,它是全球首部对音响系统优化这一新兴领域中采用的现代工具和技术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本书为读者正确掌握该领域应用的大量实用工具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这些工具包括:◎双通道FFT分析仪◎声学预测程序◎现代扬声器阵列◎数字信号处理器
    全书采用大量清晰的彩色插图、截屏图和图表,用便于读者阅读的指南式论述形式来指导大家在做扩声系统和优化设计时能够更加完美。阅读此次更新的这部获奖专著的新版本,读者将可以掌握以下技能:◎精通利用双通道FFT分析仪进行设计与优化这一令人兴奋不已的新技术。◎在增补的音响系统应用案例这一全新章节中,读者可以全面掌握现代扬声器阵列构建的理论与应用。◎通过理解观众对扩声重放声的感知机理,有助于制定并确立更佳的设计与优化决策。

    本书对利用现代的技术和工具对音响系统的设计和调校这一当前扩声领域热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分析。 本书由3篇,共13章构成。 第1篇讲“音响系统”,其目的是探究声音传输系统、人耳听觉和扬声器的相互作用。该部分全面地讲解了信号的传输流程、途经可能遇到的一些因素以及终端如何接受信号。第2篇讲“设计”,它应用了第1篇所讲的知识去设计一个音响系统。其目的是广泛地理解和创建一个成功的传输/接受模型设计所需要的工具和技术。第3篇介绍“优化”,其重点是对设计和安装的测量,以及空间中的检证和校准。 本次更新的第2版,在理念上作了一定的改变,将第1版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和整合,使其更富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加了3章内容,其中第13章是全新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实际扩声系统的案例进行分析。

    本书是为志在成为音响系统优化领域专业人才的读者而专门撰写的,它是部对音响系统优化这一新兴领域中采用的现代工具和技术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本书为读者正确掌握该领域应用的大量实用工具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这些工具包括: ◎ 双通道FFT 分析仪 ◎ 声学预测程序 ◎ 现代扬声器阵列 ◎ 数字信号处理器 全书采用大量清晰的彩色插图、截屏图和图表,用便于读者阅读的指南式论述形式来指导大家在做扩声系统和优化设计时能够更加。阅读此次更新的这部获奖专著的新版本,读者将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 精通利用双通道FFT 分析仪进行设计与优化这一令人兴奋不已的新技术。 ◎ 在增补的音响系统应用案例这一全新章节中,读者可以全面掌握现代扬声器阵列构建的理论与应用。 ◎ 通过理解观众对扩声重放声的感知机理,有助于制定并确立更佳的设计与优化决策。 

    由美国鲍勃·麦卡锡所著、朱伟翻译的《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一书是为志在成为音响系统优化领域专业人才的读者而专门撰写的,它是全球首部对音响系统优化这一新兴领域中采用的现代工具和技术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本书为读者正确掌握该领域应用的大量实用工具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这些工具包括:◎双通道FFT分析仪◎声学预测程序◎现代扬声器阵列◎数字信号处理器全书采用大量清晰的彩色插图、截屏图和图表,用便于读者阅读的指南式论述形式来指导大家在做扩声系统和优化设计时能够更加完美。阅读此次更新的这部获奖专著的新版本,读者将可以掌握以下技能:◎精通利用双通道FFT分析仪进行设计与优化这一令人兴奋不已的新技术。◎在增补的音响系统应用案例这一全新章节中,读者可以全面掌握现代扬声器阵列构建的理论与应用。◎通过理解观众对扩声重放声的感知机理,有助于制定并确立更佳的设计与优化决策。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