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银行信息科技:构建银行数字化发展新图景 梁礼方 人民邮电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梁礼方著 | 梁礼方编 | 梁礼方译 | 梁礼方绘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梁礼方著| 梁礼方编| 梁礼方译| 梁礼方绘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1-01
    • 版次:1
    • 页数:540
    • 开本:16开
    • ISBN:9787115593290
    • 版权提供:人民邮电出版社
    • 作者:梁礼方
    • 著:梁礼方
    • 装帧:精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169.90
    • ISBN:9787115593290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1-01
    • 页数:540
    • 外部编号:1183755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第 1篇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第 1章  中国银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003 1.1  人民银行、工行30年信息化进程 004 1.2  从电子化迈向数字化 007 第 2章  银行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009 2.1  诺兰模型 009 2.1.1  诺兰模型的6个阶段 010 2.1.2  信息系统发展的6种增长要素 011 2.1.3  诺兰模型的意义与局限性 011 2.2  中国银行业电子化与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012 第3章  银行信息化的评价指标 016 3.1  业务能力 016 3.2  技术水平 017 3.3  运行指标 018 3.4  自主可控 018 3.5  各阶段的详细定义 018 3.6  基本评价 022 第 2 篇  银行科技架构 第4章  银行IT治理 024 4.1  IT治理的背景 024 4.2  IT治理的相关概念 025 4.3  IT治理的组织架构 025 4.4  IT治理的范围与内容 028 4.5  IT治理的标准 030 第5章  银行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031 5.1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031 5.2  什么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031 5.3  什么是银行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032 5.4  建立和提升银行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034 第6章  银行的科技架构 035 6.1  战略架构 036 6.1.1  科技战略目标 036 6.1.2  科技定位 037 6.1.3  科技资源配备 038 6.1.4  科技资源配置 041 6.1.5  科技管理 041 6.2  业务架构 041 6.2.1  客户与产品 042 6.2.2  信息系统的运维模式 042 6.2.3  信息系统的研发模式 042 6.2.4  测试模式 043 6.3  组织架构 044 6.3.1  科技顶层架构 044 6.3.2  科技本体架构 045 6.3.3  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046 6.4  信息系统架构与基础设施架构 046 6.5  科技架构存在的问题 047 第7章  科技研发架构 049 7.1  科技研发体系架构 049 7.2  科技研发中心内部架构 050 7.2.1  研发的阶段 050 7.2.2  研发团队所面向的应用架构 050 7.2.3  业务部门的组织架构 052 7.2.4  银行的业务架构 052 7.3  理想的科技研发架构 052 7.4  科技研发架构存在的问题 055 7.5  产品研发团队与业务部门产品团队紧密结合 056 第8章  科技团队 057 8.1  科技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057 8.1.1  科技团队的数量 057 8.1.2  科技团队的质量 058 8.1.3  科技团队的人员结构 058 8.1.4  科技团队的人员配置 060 8.1.5  科技团队的精神面貌 061 8.2  科技团队存在的问题 062 8.3  团队建设 064 第9章  银行科技的企业文化 068 9.1  企业文化 068 9.2  企业文化的内涵 069 9.2.1  企业精神文化 069 9.2.2  企业制度文化 069 9.2.3  企业的文化设施 070 9.3  银行科技部门的企业文化 071 9.3.1  银行科技部门的精神文化 071 9.3.2  银行科技部门的制度文化 074 9.3.3  银行科技部门的文化设施 076 9.3.4  银行科技部门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077 第 3 篇  信息系统架构 第 10章  信息系统架构概述 080 10.1  好架构追求的目标 080 10.2  信息系统架构的维度 081 10.2.1  总体架构 081 10.2.2  横向架构 082 10.2.3  纵向架构 083 10.2.4  流程架构 083 10.2.5  基础设施架构 083 10.2.6  其他架构 083 10.3  系统架构的发展 084 10.3.1  系统的早期架构 084 10.3.2  系统的模块化架构 085 10.3.3  系统的烟囱式架构 086 10.3.4  面向对象的架构 087 10.3.5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087 第 11章  面向服务的架构概述 088 11.1  面向服务的内涵 089 11.2  SOA的构成 090 11.3  服务内涵与架构的关系 092 11.4  正确评价SOA 093 11.4.1  SOA的优点 094 11.4.2  SOA的缺点 095 11.4.3  SOA的适用范围 096 11.4.4  SOA建设的注意事项 097 11.5  SOA建设路线图 097 11.5.1  架构规划 098 11.5.2  标准规划 098 第 12章  松耦合 100 12.1  松耦合的相关概念 100 12.2  松耦合的度量 101 12.3  银行信息系统中的松耦合 104 12.3.1  应用架构松耦合 104 12.3.2  流转控制松耦合 107 12.3.3  信息松耦合 108 12.3.4  联机与批量松耦合 111 12.3.5  其他方面的松耦合 112 12.4  松耦合的代价 114 第 13章  元数据 115 13.1  元数据的相关概念 115 13.2  元数据的发展现状 116 13.3  标准元数据的重要性 116 13.4  定义元数据 118 13.5  建立标准元数据面临的问题 122 第 14章  标准接口 125 14.1  什么是接口 125 14.2  什么是标准接口 125 14.3  使用标准接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7 14.3.1  非标准接口的特点 127 14.3.2  使用标准接口 128 14.4  如何建立标准接口 130 14.5  标准接口的实施策略 131 第 15章  服务组件 133 15.1  高内聚 133 15.2  松耦合 134 15.3  标准接口 135 第 16章  服务总线 136 16.1  服务总线相关的概念 136 16.2  建立银行的企业服务总线 139 16.3  银行服务总线的标准功能 142 16.4  企业服务总线的架构 143 16.4.1  宏观架构 144 16.4.2  服务交付层的内部架构 145 第 17章  应用架构 146 17.1  应用架构分层 147 17.2  应用架构各层次的内涵 150 17.2.1  应用群架构 150 17.2.2  应用群的内部架构 154 17.3  应用处理流程 156 17.4  SOA的应用架构 158 17.5  应用架构规划 159 第 18章  程序架构 161 第 19章  数据架构 163 19.1  数据架构的相关概念 163 19.2  业务概念与数据主题 164 19.2.1  业务模型 165 19.2.2  业务对象 166 19.2.3  数据主题 167 19.2.4  数据主题之间的关系 176 19.2.5  数据主题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关系 181 19.3  数据模型 182 19.3.1  数据模型的内容和层次 182 19.3.2  数据建模 184 19.4  银行数据模型举例 185 19.4.1  概念模型举例 185 19.4.2  逻辑模型举例 190 19.5  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分类 191 19.5.1  联机数据库 191 19.5.2  批量数据库 192 19.5.3  ODS 193 19.5.4  数据仓库 194 19.5.5  数据集市 195 19.5.6  联机日志 197 19.5.7  各数据库的定位 199 19.6  数据架构的规划 201 19.6.1  数据架构发展的现状 201 19.6.2  数据组织 203 19.6.3  数据分布与封装 204 19.6.4  数据流转与冗余 207 19.7  数据治理 208 19.7.1  数据治理的范围及规范 209 19.7.2  数据治理的工具 209 19.7.3  数据质量 213 19.7.4  数据安全、监控及维护 214 19.7.5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215 第 20章  技术架构 217 20.1  3层架构 218 20.2  整合技术架构 219 20.3  分层技术架构的优点 220 20.4  技术架构的构建要点 221 第 21章  流程架构 222 21.1  银行电子化前后的流程架构 222 21.2  规划宏观的流程架构 223 21.2.1  银行角色的划分 223 21.2.2  跨行的概念 225 21.2.3  用角色划分定义流程的好处 225 21.3  各种交易场景的处理流程举例 226 第 22章  基础设施架构 231 22.1  计算机的种类 232 22.2  银行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架构的发展历史 233 22.2.1  初始阶段 233 22.2.2  起步阶段 234 22.2.3  发展普及阶段 234 22.2.4  电子化阶段 235 22.3  中小银行IT基础设施架构 237 22.4  面向服务的IT基础设施架构 237 22.4.1  建立SOA 238 22.4.2  基础设施云 239 22.4.3  基础设施架构的举例 240 第 23章  联机交易处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242 23.1  系统设计 243 23.2  数据库设计 245 23.2.1  大型机数据库的发展过程 245 23.2.2  次键(次索引) 247 23.2.3  排他控制 248 23.2.4  页 249 23.2.5  预开记录 249 23.2.6  其他设计 249 23.3  联机程序的设计 250 23.3.1  联机程序的工作内容及其工作顺序 250 23.3.2  联机程序的结束 252 23.3.3  联机程序的架构 253 23.3.4  联机程序的可读性 253 23.4  联机程序的接口 253 23.4.1  系统之间的接口 253 23.4.2  系统内的接口 254 23.4.3  SOA的接口 254 23.5  外联设计 255 第 24章  联机与批量 256 24.1  联机与批量的相关概念 256 24.2  早期的联机交易与批量处理的分工 258 24.3  当前的联机交易与批量处理的分工 258 24.4  联机与批量的应对策略 259 24.5  联机批量与联机小批量 261 24.6  批量程序 262 第 25章  国际化应用系统 264 25.1  应用系统一体化的意义 264 25.1.1  公共系统 267 25.1.2  公共模块 267 25.1.3  地域特色 267 25.2  应用系统一体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68 25.2.1  多时区 268 25.2.2  多语言 269 25.2.3  多种编码方式 269 第 26章  软件产品化 273 26.1  什么是软件产品化 273 26.1.1  软件产品的外部特征 273 26.1.2  软件产品的内部特征 274 26.2  软件产品化的好处 275 26.3  如何将软件产品化 276 26.4  银行信息系统的产品化 277 26.4.1  银行应用产品化的意义 277 26.4.2  银行产品的分类依据 278 26.4.3  银行信息系统的组件化 278 26.4.4  组件内部的产品化 279 26.4.5  参数管理系统 280 第 4 篇  信息系统 第 27章  新一代信息系统 283 27.1  业务能力 283 27.1.1  客户服务 283 27.1.2  内部管理 283 27.1.3  当事人管理 286 27.1.4  信息管理 286 27.1.5  流程管理(流程银行) 286 27.1.6  多渠道 287 27.1.7  全球化 287 27.1.8  数字化 287 27.2  技术水平 288 27.2.1  标准与规范 288 27.2.2  应用架构 289 27.2.3  数据架构 291 27.2.4  流程架构 292 27.2.5  基础设施架构 293 27.2.6  安全架构 293 27.2.7  建立各类企业级公共服务平台 295 27.2.8  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297 27.3  运行指标 297 27.3.1  运行模式 297 27.3.2  系统可用性 297 27.3.3  系统可靠性 300 27.3.4  系统可维护性 302 27.3.5  系统变更管理 302 27.4  自主可控 303 第 28章  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 304 28.1  外购、外包产品 305 28.2  自主研发 308 28.3  主导研发 308 28.4  定制研发外包 310 28.5  中小银行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310 第 29章  中小银行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选择与建立 312 29.1  银行信息系统的建立条件 312 29.2  中小银行的发展状况 314 29.3  建立中小银行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314 29.4  建立中小银行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可行性 317 29.5  如何选择与建立中小银行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318 29.5.1  中小银行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模式 319 29.5.2  会员制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优点 321 29.6  中小银行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适用范围 321 第30章  银行产品管理架构 323 30.1  银行产品的相关概念 323 30.2  银行产品与银行科技信息系统产品的关系 324 30.3  产品管理 325 30.4  产品管理架构 326 30.5  管理模式 329 30.5.1  强管理模式 329 30.5.2  协调管理模式 330 第31章  银行产品体系 332 31.1  建立完整的产品体系的意义 332 31.2  银行产品体系的现状 333 31.3  银行产品的分类 333 31.4  银行产品的第 一层分类 337 31.5  其他产品属性和分类维度 340 31.5.1  银行卡产品 341 31.5.2  按其他属性分类 341 第32章  银行产品与银行账户、核算的关系 346 32.1  银行产品与银行账户的关系 346 32.2  银行产品与核算的关系 347 32.2.1  账户的非核算处理 348 32.2.2  应用架构与效率 350 32.3  银行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51 32.3.1  系统解耦 351 32.3.2  核心银行系统解耦 351 32.3.3  核心银行解耦的可行性 352 32.4  产品工厂 353 32.5  核算工厂 354 第33章  企业级客户信息系统 357 33.1  客户信息系统的作用 357 33.2  银行的客户与信息系统的客户 358 33.3  个人客户信息 358 33.4  法人信息 360 33.5  银行企业级客户信息系统架构模型 361 33.5.1  概念模型 361 33.5.2  逻辑模型 362 33.5.3  物理模型 363 33.6  企业级客户信息系统的架构举例 363 33.6.1  数据存储与应用 363 33.6.2  客户信息的流转 365 33.6.3  信息冗余与同步策略 366 第34章  银行的后台管理系统 367 34.1  信息系统的内部客户 367 34.1.1  银行内部机构 368 34.1.2  银行员工 372 34.2  如何建设后台管理系统 373 34.2.1  平台整合 373 34.2.2  渠道管理 373 34.2.3  客户管理 374 34.2.4  运行维护管理 375 第 5 篇  科技管理 第35章  银行科技研发管理 377 35.1  管理模式、考核方式及其选择 377 35.1.1  管理模式 377 35.1.2  考核方式 378 35.1.3  管理模式与考核方式的选择 379 35.2  管理架构 380 35.2.1  组织架构 380 35.2.2  例会制度 382 35.3  项目与产品的关系 383 35.4  研发管理的模式 384 35.4.1  以项目为主线的研发管理 385 35.4.2  以产品为主线的研发管理 385 35.4.3  两种研发管理模式的选择 386 35.4.4  从面向服务的应用架构转变为面向服务的管理架构 387 35.4.5  从面向产品管理转变为面向客户管理 387 第36章  银行科技的研发流程 389 36.1  一般研发流程 389 36.2  银行研发流程 390 36.2.1  项目立项 390 36.2.2  用户需求编写 391 36.2.3  需求分析 391 36.2.4  系统设计 394 36.2.5  应用设计 394 36.2.6  程序设计与编码 395 36.2.7  测试阶段 396 36.2.8  项目投产、结束、后评估与关闭 396 36.3  各研发阶段的时间及人力资源投入 397 第37章  银行研发规划管理 400 37.1  生产指标 400 37.1.1  生产率 400 37.1.2  质量指标 401 37.1.3  团队的生产指标 402 37.2  项目预算 403 37.2.1  项目规模评估 403 37.2.2  项目效率评估 404 37.2.3  效率悖论 405 37.2.4  项目工作量评估 406 37.2.5  项目工期评估 407 37.2.6  解决人月神话问题 408 37.2.7  项目质量评估 409 37.3  版本与项目规划 409 37.3.1  项目与版本的关系 410 37.3.2  版本投产的频率 411 37.3.3  版本投产规划 411 37.3.4  项目的版本安排 412 37.3.5  研发部门的项目规划 414 第38章  软件履历管理与配置管理 415 38.1  配置管理的必要性 415 38.2  配置管理的内容 416 38.2.1  软件履历管理 416 38.2.2  版本树管理 420 38.2.3  软件资源归档 421 38.3  备注与内嵌版本号 421 38.3.1  备注 421 38.3.2  内嵌版本号 422 38.4  版本的兼容 422 38.5  履历管理的修改内容 423 38.6  配置管理工具 424 第39章  项目进度管理 425 39.1  制订项目进度计划 425 39.1.1  时间进度计划 425 39.1.2  人力资源使用计划 426 39.1.3  各阶段交付物的数量与质量的计划 431 39.1.4  具体项目举例 432 39.2  项目进度量化管理 434 39.2.1  项目进度一览表 434 39.2.2  延迟项目一览表 435 39.2.3  研发团队项目进度一览表 436 39.3  项目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437 39.3.1  各项目的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437 39.3.2  研发团队的人力资源投入 440 39.3.3  问题反思 441 39.3.4  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441 39.4  生产(项目)例会 442 第40章  质量管理 444 40.1  质量管理相关因素 444 40.1.1  研发工期、人力资源投入对质量的影响 444 40.1.2  质量悖论 446 40.1.3  银行信息系统大集中对质量的影响 447 40.1.4  不同产品的效率与质量的平衡关系 448 40.2  风险管理 454 40.2.1  依赖管理 454 40.2.2  风险管理 454 40.2.3  问题管理 455 40.2.4  风险升级 456 40.3  变更管理 456 第41章  软件测试管理 460 41.1  测试目标 460 41.2  测试阶段与测试内容 462 41.3  测试工作 465 41.3.1  制订测试计划与方案 465 41.3.2  测试用例设计与编写 473 41.3.3  测试与回归测试 473 41.3.4  编写与提交测试总结和测试报告 473 41.4  测试的进度管理 474 41.4.1  人力资源进度管理 474 41.4.2  用例消化进度管理 474 41.4.3  缺陷清除进度管理 475 41.4.4  问题管理 477 41.5  非功能性测试 478 41.6  自动化测试 479 41.6.1  适应范围 480 41.6.2  测试工具 481 41.6.3  测试脚本与用例库 481 41.6.4  测试背景 481 第42章  银行科技的效益分析 483 42.1  联机交易使用情况 483 42.1.1  交易量最多和最少的交易分析 485 42.1.2  按“二八定律”的交易分析 485 42.1.3  少交易量的交易分析 485 42.2  报表使用情况 486 42.3  提高银行科技效益的方法 488 42.3.1  资源合理分配 488 42.3.2  产品效益分析与跟踪 489 第 6 篇  金融科技时代 第43章  金融科技 492 43.1  金融科技的内涵 492 43.1.1  金融科技的新技术与产品 493 43.1.2  金融科技公司 497 43.1.3  新金融服务与服务模式 499 43.2  新金融科技给传统银行带来的挑战 501 43.2.1  新金融科技对银行传统业务及客户金融服务的挑战 502 43.2.2  新金融科技对银行金融科技的挑战 505 43.3  新金融科技给银行带来的机遇 506 第44章  银行数字化转型 507 44.1  什么是数字化银行 507 44.2  向数字化转型 509 第45章  提高信息系统的研发效率 511 45.1  影响研发效率的因素 511 45.1.1  质量因素 511 45.1.2  应用范围 514 45.1.3  研发体系与研发架构 516 45.1.4  系统架构 518 45.1.5  其他因素 519 45.2  如何提高研发效率 519 45.2.1  应用范围 519 45.2.2  系统架构 521 45.2.3  研发体系与架构 523 第46章  信息系统自主、安全、可控 527 46.1  产品与技术的自主、安全、可控 527 46.2  系统架构安全可控 529 46.3  自主、安全、可控案例 529 第47章  金融科技新形势下的银行与科技 530 47.1  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30 47.1.1  银行业务架构与组织架构的设立无标准 530 47.1.2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受限 531 47.1.3  各种新概念涌现 531 47.2  正确面对金融科技 539

    梁礼方 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原总经理,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银行金融电子化工作,一直到退休,是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者。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发展、普及、深化的整个进程。 在30多年的银行信息科技工作中,他从事过硬件、软件、系统、技术管理、团队管理工作,亦获奖无数,被授予“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本书的内容系统而丰富,包括中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银行科技架构、信息系统架构与建设、科技管理等内容,涵盖了银行信息科技的方方面面。我感受到,本书就是梁礼方先生30多年银行信息科技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当实践升华到理论,无数经验汇集形成文字,又辅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与实例,本书就具有了实操性,自然会成为一本银行信息科技管理宝典。它能为主管科技的银行行长、首席信息官、科技部门管理者、技术架构师以及业务产品创新部门管理者提供系统、翔实的银行信息科技介绍。银行有大小,银行信息科技业务有差异,但科技对银行的支撑功效与作用几乎是一样的。我向大家推荐本书,希望它如同一把技术的金钥匙,帮助每个人找到答案,有所启发。 ——张衢 中国工商银行原副行长 今天,金融科技风起云涌,银行必须冷静地思考如何应对互联网及新兴技术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稳妥、安全地完成银行IT体系的转型与升级。此时,梁礼方老师等老一辈从业人员对银行信息科技的敬畏心与严谨态度显得弥足珍贵。我相信,书中的内容对新时代的银行信息科技从业人员定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与借鉴意义。此书既可以全书通读,以建立关于银行信息科技管理与系统建设全貌的认知;也可以作为工具书按需进行专项查阅,温故而知新。 ——舒萍 北京优智汇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银行信息科技:构建银行数字化发展新图景》基于作者30多年银行信息科技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系统而翔实地介绍了银行科技管理与系统建设的方方面面,旨在引发银行信息科技建设相关人员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银行数字化发展前景的期待。 《银行信息科技:构建银行数字化发展新图景》共6篇47章。第1篇主要介绍中国银行业的信息化进程、银行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及银行信息化的评价指标;第2~4篇详细介绍了银行科技架构、信息系统架构,以及信息系统的组成、设计原则、规划实现等;第5篇介绍了银行科技管理的相关内容,包括研发流程、项目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软件测试管理、效益分析等;第6篇介绍了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挑战和机遇等。 《银行信息科技:构建银行数字化发展新图景》可作为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银行科技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银行的首席信息官、信息系统架构师及信息系统相关产品的技术负责人等了解银行数字化发展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银行信息科技岗前培训手册。

    30余年银行信息科技工作研究与实践集大成之作,全面解读银行信息科技管理与系统建设的逻辑、技术与方法; 本书既可以全书通读,以建立关于银行信息科技管理与系统建设全貌的认知;也可以作为工具书按需进行专项查阅,温故而知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