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中国哲学史 郭齐勇编著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98752 书籍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郭齐勇编著著 | 郭齐勇编著编 | 郭齐勇编著译 | 郭齐勇编著绘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1-09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郭齐勇编著著| 郭齐勇编著编| 郭齐勇编著译| 郭齐勇编著绘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1-09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1-01-01
    • 字数:0
    • 页数:649
    • 开本:16开
    • ISBN:9787100198752
    • 版权提供:商务印书馆
    • 作者:郭齐勇编著
    • 著:郭齐勇编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160.00
    • ISBN:9787100198752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21-01-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9
    • 页数:649
    • 外部编号:1125048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第一编 先秦哲学 017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019
    第一节 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 019
    第二节 《易经》、阴阳、五行、和同 024
    第二章 孔子 031
    第一节 天命论 032
    第二节 “仁”学意涵 035
    第三节 方法论 041
    第三章 老子 045
    第一节 “道”之体 046
    第二节 “道”之用 051
    第三节 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055
    第四章 孙子 062
    第一节 经之以五 较之以计 063
    第二节 避实就虚 奇正相生 068
    第五章 墨子及后期墨家 073
    第一节 兼相爱与交相利 074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 076
    第三节 “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079
    第四节 名、辞、说、辩 081
    第六章 子思子 086
    第一节 道德的五行 086
    第二节 中庸 092
    第七章 孟子 098
    第一节 性善论 099
    第二节 仁政学说 103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 105
    第八章 庄子 108
    第一节 道论 109
    第二节 理想人格论 113
    第三节 知论 118
    第九章 惠子与公孙龙子 124
    第一节 惠施的十大命题 125
    第二节 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 127
    第三节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129
    第十章 《易传》 134
    第一节 生生之德 变易之道 134
    第二节 继善成性 崇德广业 138
    第十一章 荀子 141
    第一节 性恶论 142
    第二节 礼论 144
    第三节 天论 149
    第四节 正名学说 151
    第十二章 韩非子 154
    第一节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154
    第二节 人皆自利 君国之利在耕战 157
    第三节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160
    结 语 164
    第二编 汉至唐代的哲学 167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169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思想 169
    第二节 陆贾、贾谊的思想 173
    第三节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179
    第二章 董仲舒 186
    第一节 “人副天数”说 186
    第二节 天人感应论 191
    第三节 人性论与伦理学说 195
    第三章 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 200
    第一节 谶纬之学与《白虎通》 200
    第二节 扬雄的思想 204
    第三节 桓谭的思想 209
    第四章 王充 214
    第一节 疾虚妄 214
    第二节 批判谶纬感应之说 218
    第三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223
    第五章 魏晋玄学 228
    第一节 何晏、王弼的哲学思想 228
    第二节 阮籍与嵇康的哲学思想 233
    第一节 第三节 裴、向秀和郭象的哲学思想 237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 242
    第一节 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242
    第二节 六家七宗与道安的佛教哲学 245
    第三节 慧远的佛教哲学 248
    第四节 僧肇的佛教哲学 251
    第五节 竺道生的佛教哲学 254
    第七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258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哲学 25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哲学 263
    第八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 268
    第一节 成玄英的道教哲学 268
    第二节 王玄览的道教哲学 271
    第三节 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 273
    第四节 杜光庭的道教哲学 275
    第九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279
    第一节 唯识宗的佛教哲学 279
    第二节 天台宗的佛教哲学 286
    第三节 华严宗 291
    第四节 禅宗 299
    第十章 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 308
    第一节 隋唐经学 308
    第二节 韩愈、李翱的思想 311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思想 317
    结 语 323
    第三编 宋至清代的哲学 327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 329
    第二章 张载 337
    第一节 “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337
    第二节 “天地之性”与“大其心” 339
    第三节 “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342
    第三章 二程 347
    第一节 “天理”与“性” 347
    第二节 “识仁”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350
    第三节 “格物致知”与“持敬” 353
    第四章 朱熹 359
    第一节 理气论 359
    第二节 心性论 366
    第三节 居敬穷理论 372
    第四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375
    第五章 陈亮、叶适 378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思想 378
    第二节 叶适的功利之学 384
    第六章 陆九渊 388
    第一节 “本心”与“心即理” 388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391
    第七章 陈献章、湛若水 399
    第一节 元代的朱陆之学 399
    第二节 陈献章的自得之学 402
    第三节 湛若水与“心体物而不遗” 406
    第八章 王守仁 411
    第一节 “心即理”说 411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 415
    第三节 致良知说 418
    第九章 黄宗羲 423
    第一节 批判专制主义政治 423
    第二节 “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 427
    第三节 “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 429
    第十章 方以智 434
    第一节 质测即藏通几 434
    第二节 “气— 火”一元,“盈天地者皆物” 439
    第三节 “相反相因”“合二而一” 441
    第十一章 王夫之 445
    第一节 明有 尽器 446
    第二节 尊生 主动 452
    第三节 率性 正情 457
    第十二章 颜元、 戴震 463
    第一节 颜元重“习行”,倡“实学” 463
    第二节 戴震重“血气心知”,察“理”明“道” 468
    结 语 477
    第四编 近现代哲学 481
    第一章 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 483
    第一节 康有为 483
    第二节 谭嗣同 490
    第三节 严复 496
    第二章 章太炎 505
    第一节 以太阿屯说和真如说 506
    第二节 经验论、唯理论和直觉论 510
    第三节 科学进化论和俱分进化论 513
    第三章 孙中山 517
    第一节 以太说和生元说 518
    第二节 知难行易说 521
    第三节 民生史观 524
    第四章 陈独秀与李大钊 528
    第一节 陈独秀 528
    第二节 李大钊 537
    第五章 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劢 549
    第一节 胡适 549
    第二节 梁漱溟 555
    第三节 张君劢 561
    第六章 熊十力 573
    第一节 体用不二的本体论 573
    第二节 翕辟成变的变易观 575
    第三节 尽人合天的心性论 577
    第四节 崇尚性智的认识论 578
    第七章 冯友兰 582
    第一节 “新理学”本体论体系 582
    第二节 人生境界论 585
    第三节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587
    第八章 金岳霖与贺麟 591
    第一节 金岳霖 591
    第二节 贺麟 602
    第九章 李达与艾思奇 610
    第一节 李达 610
    第二节 艾思奇 616
    第十章 牟宗三与唐君毅 624
    第一节 牟宗三 624
    第二节 唐君毅 628
    结 语 636
    参考书目 639
    后 记 648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2019年被评为儒学大家。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现任山东嘉祥曾子研究院名誉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等。

    本书为初学者进入中国哲学堂奥之门径本书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

    本书凝聚了郭齐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国哲学学科创设百多年来数代学者的共业与积累。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注重阐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经典和哲学家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中国哲学智慧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本书对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讲一个问题就力求讲透,不东抓一个问题西抓一个问题,以致都谈不清楚;集中加强了对最有代表性的原著经典与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与相应的诠释,努力分析中国哲学自身的内涵与特点,特别是与西方哲字的差别,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适履。

    本书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