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极乐生活指南 孔亚雷 上海文艺出版社 9787532182251 书籍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孔亚雷著 | 孔亚雷编 | 孔亚雷译 | 孔亚雷绘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孔亚雷著| 孔亚雷编| 孔亚雷译| 孔亚雷绘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1
    • 版次:null
    • 印次:1
    • 字数:200.0
    • 页数:336
    • 开本:32开
    • ISBN:9787532182251
    • 版权提供: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孔亚雷
    • 著:孔亚雷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59.00
    • ISBN:9787532182251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1
    • 页数:336
    • 外部编号:11377813
    • 版次:null
    • 成品尺寸:暂无

    001 神秘主义入门 015 古老的光 027 白色污迹 041 标本博物馆 : 045 2666 一篇书评 069 爱丽丝漫游卡罗尔奇境 077 爱丽丝漫游冷酷仙境 087 让 · 艾什诺兹公园中按顺时针排列的十五部小说 097 植物的欲望 103 六部半 113 当我们谈论卡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27 神圣的冷漠 135 死比爱更冷 153 菲利普·拉金 :事后烟 169 保罗·奥斯特笔记簿 183 科恩的诗与歌 211 八十部小说环游地球 :艾拉博士的神奇写作 235 极乐生活指南 261 W.G.塞巴尔德 :作茧自缚 293 秋日之光 323 附录

    孔亚雷,1975年生,著有长篇小说《不失者》、《李美真》,短篇小说集《火山旅馆》,译有保罗·奥斯特长篇小说《幻影书》,莱昂纳德·科恩诗文集《渴望之书》,杰夫·戴尔《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詹姆斯·索特长篇小说《光年》等。他住在莫干山脚下的一座小村庄。

    作品看点
    1、 小说家、翻译家孔亚雷的首部随笔集,一部具有 视野的文学评论,一张个人的世界文学地图——这里有广为人知的卡佛、波拉尼奥、保罗?奥斯特,也有不太为人所知的詹姆斯?索特、让?艾什诺兹、塞萨尔?艾拉,不管你是否读过他们的作品,你都可以在小说家的导引下,得到纯粹的阅读乐趣,体会何谓文字的魅力,在每个段落、每个句子、每个标点中,你会……重新打量他们,“好像我们是 次看见”。
    2、 一部充满悬念的文学评论集,一部寻找秘密的侦探小说——为什么某部作品会如此打动人?有些成为传世经典、有些则被误读、被忽略?一位作家是如何成为他自己,又创造出另外一些“他们”?作家的人格、生活,如何影响、塑造了他们的作品:为什么《斯通纳》既悲伤又令人抚慰?《2666》里隐藏着什么谜底?到底何为《光年》中生活的本质?当我们谈论卡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硬汉派侦探的 望与希望,塞萨尔?艾拉的虚空与充实,杰夫?戴尔的焦虑与欢乐, ?拉金的无情与深情…… 这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是如何在文学(及人生)中,被奇妙地融为一体?
    3、 让人相信,文学与我有关,它提供现实中无解的答案,创造通往极乐之境的可能;文学之谜,往往正是生活之谜。如何读,为什么读, 终指向的是如何活,为什么活——《2666》告诉我们理想主义的无用但必要,《斯通纳》暗示我们黑暗是光明的前提,《光年》中对文学语言的爱与对日常生活的爱交相辉映,硬汉派侦探赋予 望以希望。塞萨尔?艾拉提醒读者“自我”是局限,也是安慰,“自我” 卑微,但也 珍贵。杰夫?戴尔则通过他放荡不羁的黑色幽默,“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乐生活指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向同一个方向:通往极乐之路。那条路的另一个名字叫'痛苦'。顺利通过它的 办法,就是爱,爱你的痛苦——就像亲吻眼泪”。
    4、 单读新书015,一份极乐阅读指南,也是一份极乐生活指南——伟大文学作品里,藏着伟大生活的秘密: 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与这个世界到底什么关系?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与这个世界到底什么关系?我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甚至,我是否有过生活?如拉金的那句诗所说,“我为什么要让工作这只癞蛤蟆盘踞在我的生活之上?”或者,如福柯所说,为什么一盏灯或一座房子可以成为艺术对象,而我的生活却不行?

    所有事物散发的光芒——这也许是波兰人的秘密。为什么我们的当代艺术对诸如“美”、“幸福”、“真理”这样的词会感到如此不安,像躲避某种瘟疫般避之不及?(“我听说在某些欧洲国家美这个词被严格禁止。” 扎加耶夫斯基说。)因为它们的来源可疑。因为它们大部分——即使不是——都源于幼稚、虚伪、教条和媚俗。而对于波兰则不同,因为“美,在主义国家是一个特殊问题”,因为诗人们“来自这样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历,因为失败远多于胜利而广为人知”。国土和文化都饱经蹂躏和磨难,被笼罩在死亡和流落他乡的阴影下,使波兰诗人发现了“美”、“热情”、“崇高”这些词更本质、更纯正的源头,那是“活着”,那是“生存”——或者,更确切地说,存在。“我们已经学会尊重事物因为它们存在。” 扎加耶夫斯基写道,“在一个充满疯狂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废话的时代,事物以其微小却顽强的尊严持续存在。”所以,在波兰人那里,与以“美”为代表的那些大词紧密相联的,不是空洞抽象的口号式概念,而是事物本身细微、具体而奇异的存在,是“所有事物散发的光芒”。这些事括:打字机、巴赫、散步、皇帝侧面像被磨掉的一枚硬币、黑鸟和绿树、顾盼、微笑、鹅卵石和星星、高高抬起下巴的少女、飞向高处仿佛纹丝不动的知更鸟、洋葱、玻璃杯、铁轨、白色浴缸、手表的嘀嗒,以及半夜突如而来的清醒。 ——《神秘主义入门》 小川洋子的故事都具有一种飘浮感。它们仿佛被某种“锐利刀刃”切断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静静地漂浮在半空。故事场景几乎是全封闭的,其中的人物则都像被“判了缓刑”,在静静等待什么的发生。像一截截被密封起来的“时间剖面”,这些故事似乎隔绝了世俗空气的腐蚀。然而,在这真空般的氛围中,弥漫着一种宁静的:剖面被切割得越光滑,纹理越清晰,你越能感受到刀刃的锋利。 ——《标本博物馆》 在《2666》的创作笔记里,波拉尼奥提到这部小说有个“秘密中心”,它藏在整部作品的“有形中心”之下。这个“有形中心”显然是圣特莱莎。而波拉尼奥则借书中一个人物之口说,“那里藏着世界的秘密。”那个秘密是什么?是罪恶,是,是杀戮,是终要将一切光明和温暖吸入死亡和虚无的黑洞,是2666。这是世界的秘密,或者说,。那是:终,不管怎么做,我们都会失败。 但我们依然要与之对抗。因为事实上,这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生存的意义所在。所以法国哲学家克里斯蒂娃指出,面对当今这个黑暗残暴的世界,已经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反抗,所以我存在”。所以波拉尼奥说,要做一个“永远在战斗”的战士,要直面敌手,“既不求饶,也不手软”。这也正是波拉尼奥自身的写照。虽然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但从他后的写作(也是《2666》)里我们看不到任何恐惧,焦躁和迟疑,它像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不仅宏伟而壮观,而且每一个细部都无比精致。同时,虽然《2666》里充满了末日般的黑暗和绝望,但始终都有某种对抗力量,像,贯穿整部作品。它和小说的“秘密中心”,也是世界的恶,形成一种力量上的对峙和平衡。而这股暗流的来源,不是大自然不是国家也不是,而是一个小说家。一个隐士般的小说家。一个孤独的战士。而他的惟一武器,是他用语言编织的故事。 ——《2666:一篇书评》 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如此全身心地、不知不觉地、无法自控地融入一个角色了?巴尔扎克之后?狄更斯之后?经历过乔伊斯、卡夫卡、贝克特、罗伯·格里耶、唐·德里罗的艰险崎岖,阅读克瑙斯高简直像在空中滑,或者冰面上滑行,轻快得几乎令人有罪恶感。他的叙述似乎带着一种速度感(这也许是因为他写得很快,据说他多能写一万字),一旦踏入其中,我们便像登上了一辆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但同时一切又都是清晰的、安稳的——这是一辆磁悬浮列车。他取消了与风格的摩擦。虽然他描写的对罗万象繁琐,但他使用的句子却是雷蒙德·卡佛式的,简洁、透明、流畅,极富节奏感,我们几乎要被它们席卷而去——那也正是它为什么会让人手不释卷,即使没有魔法没有虚构没有情节,即使喝一杯咖啡可以写上二十页,因为:你怎么可能跳下一辆飞驰的磁悬浮列车? ——《六部半》 它的分类方式不是按照人为的流派或地域,而是遵循两条自然的标准:时间与命运。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史——不管是摄影史、绘画史,还是文学史——是艺术家们的个人史。(艺术而言,集体必须服从个人。)因而真正的艺术史必然是碎片化的,非线非线的,充满了奇遇、意外与孤独。 ——《神圣的冷漠》 因此拉金给我们的愉悦是一种带有虚空感的愉悦,一种愉悦之后的愉悦,一种对过往愉悦的回味与反思。像事后烟。高潮变成了低落。(正如D.H.劳伦斯所说,即使动物在交配后也会心情低落。)快感变成了倦意。迷醉变成了内省。但那也是一种愉悦,或许甚是更高等的愉悦——那是一种不怕失去的愉悦:因为意识到一切终将失去。所以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失去。人生不过如此——不过一死。那是选择成为一个“较少受骗者”的愉悦,因而也是一种伤感的愉悦——当我们意识到一切或许只是我们用来自欺的工具:爱,艺术,记忆。 —— 《事后烟》 我们甚会发现,其实卡佛的小说并没有塑造出什么人物,他笔下所有的那些失意者看上去都像同一个人,都像是某个时刻的你和我。他塑造的是情绪。用他普通却充满张力的文字,用看似平淡却又危机四伏的场景。那些情绪像命运投下的光线。无论是早期作品的冰寒彻骨,还是晚期作品泛出的些微暖意,都不过是命运之光在我们身上打出的明和暗。 ? 这不禁让我想到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任何既看过卡佛小说又看过霍珀画作的人,都会被两者之间的异曲同工所震撼。霍珀所画的咖啡馆、加油站、汽车旅馆、火车车厢、夜晚的门廊,画中那些长相几乎千篇一律的孤单男女,那些定格的、充满故事感的寂寞场景(你甚仿佛能听见画中人物的内心独白),与卡佛小说所散发的气质几乎一样——都弥漫着孤独、疏离、无奈,绝望中却又透出一丝温暖。霍珀喜欢画光线。他的每一幅画里都有光线,无论户外或室内,他都能巧妙地利用阳光或灯光所形成的明暗对比,让观者对画中人物的细微情绪产生共鸣。“其实我感兴趣的不是楼房和人物,”有一次霍珀说,“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光线。”这句话同样也可以用在卡佛身上:其实他感兴趣的不是风格和人物,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命运投下的光线。 ——《当我们谈论卡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几乎已经解答了《光年》之谜,不是吗?为什么那些场景描写的无比美妙竟然会让人迷惑?因为它们“实现了某种等级上的颠覆”。它们颠覆了正常的文学制度。那些日常生活场景——起床,做饭,开车,聊天,在海滩上,在餐厅,在朋友家——的存在(及其美妙)不再是为某个主题服务,它们本身是主题。它们没有(也不需要)任何内在意义,它们本身——它们散发出来的美和愉悦,是意义。它们“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尊严”,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光芒: “海发出隐约的轰鸣,仿佛在玻璃杯里”。“河流是一种明亮的灰色,阳光看上去像鳞片。”时动作 “带着某种庄重、残忍的缓慢”。小马的耳朵“是暖的,硬得像只鞋”。圣诞树“枝叶茂盛如熊皮”。而书中随处可见的对话场景流畅而节奏感(有时几乎像诗),它们既像真正的聊天(似乎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也像好的聊天(其间常常闪现着令人回味的睿智,例如:“冷漠带来幽默。”) 通常来说,意义即道德。这些句子、片段和场景在意义上的自足导致了它们在道德上的。它们拥有自己的道德,因为它们“值得拥有伦理上的赞美”。这种道德,一如荷兰风俗画所体现的,是一种对世界具体而充实的爱,对生活直接而宁静的喜悦。这种道德追求的是表面化,是充满生命力和物质感的爱和欲望,是生活本身。而这也正是芮德娜的价值观。由此,小说的形式与内容、文本与灵魂达成了一种深度的结合与共鸣。 跟芮德娜一样,我们感觉既幸福又悲伤,既充实又空虚,既渺小又。我们感觉到一种勇气——有时它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自私。但那不是自私,那只是自我。(恰如书中对戏剧奇才卡森的形容:“自我感强烈到被当成自私,两者已合而为一。”)自我与自私的区别是:前者需要勇气,而后者是出于怯懦——出于对自我的逃避——逃入貌合神离的婚姻、友谊、工作(因而很多时候,自私会伪装成某种表面上的“无私”)。 所以这是芮德娜的动人之处:一种勇气。一种敢于面对自我,投入自我,并创造自我的勇气。这也是那一丝凄楚的来源。因为真正的勇气、力量都带有一种天生的悲伤。这是一场必败之战。一趟必死之旅。但一切也因此变得更美,甚更令人愉悦,也更值得我们去——以赴地,无所顾忌地——享受和珍惜所有真实的爱和欲望。因为一切将逝。我们应该鼓起勇气,但并不是那种盲目、轻浮、短暂而充满激情的勇气。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冷酷、坚定而又持久的勇气,一种芮德娜式的勇气:“充满力量”,“从不抱怨”,“没有自责或自怜”,也没有幼稚的希望或梦想。可以说,这是一种艺术家的勇气——如果我们要把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对这种勇气,格雷厄姆·格林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它常被用来形容詹姆斯·索特,但也同样适用于芮德娜):“作家心中必须有一块小小的冰。” —— 《秋日之光》 虽然同样充满了各种超现实主义事件,但相对于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塞萨尔·艾拉或许更应该被称为“神奇现实主义”。因为“魔幻”这个词更偏于成人化,更有人工意味,所引发的寓言效果——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向我们展示的——更富含历史和政治。而“神奇”则显然更童年和直觉,更为轻盈、纯粹而超脱。但请注意,我们要再次回到文章开头塞萨尔·艾拉对童年的解读:这种童年式的“神奇”并非某种“天真的自然状态”,而是一种“无比丰富,更加微妙和成熟的智力生活”。于是相对应地,较之《百年孤独》那种浓烈的历史和政治寓意,塞萨尔·艾拉的“神奇现实主义”所散发的寓言感,则显得既单调又丰富。单调,是因为它只要用一个字可结:“我”。而丰富,是因为这个时刻在对现行“直觉吸收”的“我”,一如塞萨尔·艾拉举例所用的“鸟”。在孩子(及塞萨尔·艾拉的小说)那里,“我”不仅不是我,甚也不是“无我”,“我”是“一种无限的连续体”,“我”是一切,而一切也都是“我”。(而既然是一切,当然已含了历史和政治。) 同时,这个“我”也是直觉的终源头。因为即使你抛弃一切,你也永远无法抛弃“我”。(因为仍然是“我”在抛弃。)“我”是卑微而弱小的,但同时也是基本、强大、贵而的。“我”繁复又简洁,充实又虚空。这个“我”并不局限于狭窄的个人视角,而更一种无限的,孩子般的“忘我”。正是这个“我”,定义了塞萨尔·艾拉小说世界核心的品质:既一无所有,又无所不有。 ——《八十部小说环游地球 :艾拉博士的神奇写作》 但对于人类的苦难而言,以文学作为拯救方式,显然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多它也只能算是一种幻觉,一种权宜之计。所以塞巴尔德笔下的人物经常抱怨文字的无能,事实上,他们不仅把文学,甚也把生活本身视为一种权宜之计——像他们不知怎么来错了地方。然而由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儿,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艺术(或者更广一点,知识),少算是一种暂时的安慰。 可以说,塞巴尔德这几部精美的作品本身是这种安慰的证明。例如,当你读过这句话,在你整个余生,机场都会变得有所不同:时不时传来女广播员显然无形的、像天使般播送着通知的声音。 ——《W.G.塞巴尔德:作茧自缚》 这些句子让你想听,不是吗?而当你听过之后,你会想再看看这些句子。你的心会变得柔软而敏感,像只可怜的小动物。有时你会微笑,有时你会莫名地想哭,有时你会突然想起以前的某件事、某个人,有时你会站起来,走到阳台抽支烟。而当你看完,你知道你会再看,你会自信(甚自豪)地,你会永远把它留在书架,希望有,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也会去读它。 像它是另一部小小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另一部《使徒行传》。莱斯特、蒙克、巴德、明格斯、贝克、亚特·派伯、比莉·哈乐黛……他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圣徒。他们无一例外的、宿命般的酗酒、、受凌辱、入狱、精神错乱(“如此众多四五十年代的爵士乐领军人物深受精神崩溃之苦,以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贝尔维精神病院跟鸟园俱乐部一样,都是现代爵士乐之家”),可以——应该——被视为一种献身和殉道。只不过,教的保罗们为之献身(并被其拯救)的是,而他们为之献身(并被其拯救)的,是爵士乐。因而,不管他们的人生有多么悲惨,多么不幸,他们仍然是幸福的;不管世界有时显得多么丑陋,多么充满苦痛,然而,它还是很美。正如这本书的标题。它来自比莉·哈乐黛的一首名曲,也来自书中的一段对话: ——什么是布鲁斯? ——怎么说呢,那像……那像一个家伙孤孤单单,被关在某个地方,因为了什么麻烦,而那并不是他的错。……他希望有人在等他,他想着自己荒废的人生,想着自己怎么把一切都搞砸了。他希望能改变这一切,但又知道不可能……那是布鲁斯。 等他说完,她开始更为专注地听音乐,像一个人凝视爱人父母的照片,竭力想找出某种隐约的相似。 ——充满受伤和痛苦,后她说。然而……然而…… ——然而什么? ——然而……很美。像亲吻眼泪…… 再一次,这里回荡起杰夫·戴尔永远的主题:人生的自相矛盾,欲望的悖论,极乐与极痛的不可分割。不管是《一怒之下》中的作家,《寻找马洛里》中的侦探,还是《然而,很美》里的乐手,都被他们自己追寻的东西所折磨,所摧残,但同时又被它所拯救,所升华。我们也是。我们每个人。这是生命的法则。杰夫·戴尔用他的所有作品,为我们提供一份极乐生活指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向同一个方向:通往极乐之路。那条路的另一个名字叫“痛苦”。顺利通过它的办法,是爱,爱你的痛苦——“像亲吻眼泪”。 ——《极乐生活指南》

    作品看点 1、 小说家、翻译家孔亚雷的随笔集,一部具有视野的文学评论,一张个人的世界文学地图——这里有广为人知的卡佛、波拉尼奥、保罗·奥斯特,也有不太为人所知的詹姆斯·索特、让·艾什诺兹、塞萨尔·艾拉,不管你是否读过他们的作品,你都可以在小说家的导引下,得到纯粹的阅读乐趣,体会何谓文字的魅力,在每个段落、每个句子、每个标点中,你会……重新打量他们,“好像我们是次看见”。 2、 一部充满悬念的文学评论集,一部寻找秘密的侦探小说——为什么某部作品会如此打动人?有些成为、有些则被误读、被忽略?一位作家是如何成为他自己,又创造出另外一些“他们”?作家的人格、生活,如何影响、塑造了他们的作品:为什么《斯通纳》既悲伤又令人抚慰?《2666》里隐藏着什么谜底?到底何为《光年》中生活的本质?当我们谈论卡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硬汉派侦探的绝望与希望,塞萨尔·艾拉的虚空与充实,杰夫·戴尔的焦虑与欢乐,菲利普·拉金的无情与深情…… 这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是如何在文学(及人生)中,被奇妙地融为一体? 3、让人相信,文学与我有关,它实中无解的答案,创造通往极乐之境的可能;文学之谜,往往正是生活之谜。如何读,为什么读,终指向的是如何活,为什么活——《2666》告诉我们理想主义的无用但必要,《斯通纳》暗示我们黑暗是光明的前提,《光年》中对文学语言的爱与对日常生活的爱交相辉映,硬汉派侦探赋予绝望以希望。塞萨尔·艾拉提醒读者“自我”是局限,也是安慰,“自我”卑微,但也珍贵。杰夫·戴尔则通过他不羁的黑色幽默,“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乐生活指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向同一个方向:通往极乐之路。那条路的另一个名字叫‘痛苦’。顺利通过它的办法,是爱,爱你的痛苦——像亲吻眼泪”。 4、单读新书015,一份极乐阅读指南,也是一份极乐生活指南——文学作品里,藏着生活的秘密: 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与这个世界到底什么关系?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与这个世界到底什么关系?我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甚,我是否有过生活?如拉金的那句诗所说,“我为什么要让工作这只癞蛤蟆盘踞在我的生活之上?”或者,如福柯所说,为什么一盏灯或一座房子可以成为艺术对象,而我的生活却不行?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