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污染生物控制原理(第2版) 王国惠 编 大中专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王国惠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6-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国惠著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6-01 00:00:00
    • 版次:2
    • 字数:563000
    • 页数:352
    • 开本:其他
    • 装帧:平装
    • ISBN:9787030651792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污染生物控制原理(第2版)

    作  者:王国惠 编
    定  价:8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页  数:352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651792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污染生物控制原理(第二版)》分为三部分。第一篇为微生物类群与细胞结构,主要介绍与污染控制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及其细胞结构。第二篇重点讨论微生物净化原理,具体内容包括微生物的营养、参与物质代谢的酶、微生物对物质的代谢、微生物的繁殖与群体生长及微生物生态。第三篇为微生物净化原理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主要围绕有机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和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以及废水生物脱氮及除磷展开讨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污染生物控制原理(第二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主线清晰,重点突出,富有新意,具有综合性与科学性等特点。
    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环境监测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1
    第二节 污染生物控制技术的性质、原理与优势 2
    第三节 微生物的概念与特点 4
    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7
    第五节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9
    第六节 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10
    第七节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性质与任务 12
    思考题 12
    第一篇 微生物类群与细胞结构
    第二章 微生物类群及其基本特征 15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 16
    一、真细菌 16
    二、古菌 31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34
    一、真菌 34
    二、原生动物(原虫) 40
    三、微型后生动 物 52
    四、藻类 57
    思考题 64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结构 66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66
    一、基本结构 67
    二、细胞细菌特殊结构 87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95
    一、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 96
    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膜 97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核 101
    思考题 104
    第二篇 微生物净化原理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107
    第一节 微生物生理类群(功能菌群) 107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与营养类型 108
    第三节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15
    一、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因素 115
    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115
    思考题 121
    第五章 参与物质代谢的酶 122
    第一节 酶的概述 122
    第二节 酶的分类与命名 124
    一、酶的分类 124
    二、酶的命名 134
    第三节 酶的分子结构与髙效催化机制 135
    一、酶酸子结构 135
    二、酶的专一性作用机制 137
    三、酶的高效率催化机制 139
    第四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142
    一、酶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142
    二、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142
    三、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143
    四、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144
    五、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148
    思考题 149
    第六章 微生物对物质的代谢 150
    第一节 代谢概述 150
    一、代谢的概念 150
    二、物质代谢 150
    三、能量代谢 152
    四、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153
    第二节 异养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与产能代谢——生物氧化 153
    一、发酵 155
    二、呼吸 166
    第三节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代谢 193
    一、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代谢 193
    二、光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201
    第四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204
    一、微生物合成代谢所需原料 204
    二、自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CO2的固定 205
    三、异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209
    思考题 214
    第七章 微生物的繁殖与群体生长 216
    第一节 微生物的繁殖 216
    一、原核微生物的繁殖 216
    二、真核微生物的繁殖 219
    第二节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及其特征 223
    一、纯培养群体特征 224
    二、混合培养群体特征 228
    第三节 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231
    一、微生物群体生长研究方法 231
    二、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235
    第四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239
    一、温度 239
    二、pH 241
    三、氧化还原电位 242
    四、溶解氧 242
    五、重金属及有浦 243
    思考题 243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244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概述 244
    一、微生学及其特点 244
    二、微生物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244
    三、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45
    四、微生物生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45
    五、微生物的生态学作用对污染控制的意义 245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245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245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246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247
    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48
    一、生态系统 248
    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50
    三、生态平衡 251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251
    一、中性同生 251
    二、偏利共生 252
    三、互惠共生 252
    四、互生 253
    五、竞争 254
    六、寄生 255
    七、拮抗 256
    八、捕食 257
    第五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57
    一、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257
    二、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265
    三、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 269
    四、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 272
    思考题 273
    第三篇 微生物净化原理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第九章 有机废水好氧生物处理 277
    第一节 有机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原理 277
    一、参与有机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 277
    二、有机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生物学基本过程 277
    三、微生物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好氧分解机制 278
    第二节 有机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280
    第三节 有机废水好氧生物膜处理法 287
    一、有关生物膜 288
    二、生物膜法工艺 289
    思考题 293
    第十章 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 295
    第一节 厌氧消化 295
    一、厌氧消化的概念 295
    二、厌氧消化技术的发展 295
    三、厌氧消化技术的特点 297
    四、厌氧消化微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297
    第二节 厌氧消化工艺原理 299
    一、厌氧消化过程 299
    二、有机物厌氧氧化产甲烷关键功能菌群的互营与电子传递 306
    三、非产甲烷功能菌群与产甲烷功能菌群的关系 309
    四、厌氧消化过程能量的产生 310
    五、厌氧消化条件 312
    第三节 厌氧消化工艺 312
    一、厌氧活性污泥法 313
    二、厌氧生物膜法 318
    三、两相厌氧消化 320
    思考题 323
    第十一章 废水生物脱氮及除鱗 324
    第一节 废水生物脱氮 324
    一、生物脱氮处象 324
    二、生物脱氮概念 324
    三、废水生物脱氮技术性质 325
    四、废水生物脱氮工艺原理 325
    五、废水生物脱氮工艺 328
    六、影响生物脱氮的主要因素 331
    第二节 废水生物除磷 333
    一、强化生物除磷的发展 334
    二、强化生物除憐的概念 334
    三、聚磷菌 334
    四、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原理 335
    五、聚磷菌的聚磷生化机制 336
    六、废水生物除磷工艺 337
    思考题 340
    主要参考文献 341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