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DNA是如何发现的?一幅生命本质的探索路线图 吴明 著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吴明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0-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吴明著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0-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9-08-01
    • 页数:0
    • 开本:其他
    • 装帧:平装
    • ISBN:9787302483250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DNA是如何发现的?一幅生命本质的探索路线图

    作  者:吴明 著
    定  价:69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01日
    页  数:0
    装  帧:简装
    ISBN:9787302483250
    主编推荐

    《DNA是如何发现的?:一幅生命本质的探索路线图 》沿着DNA的发现路线图,紧紧扣住研究材料的选择和DNA研究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这两条主线,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人、事、材料、技术等学科发展的自然进程为纬,层层铺展DNA从0到1的发现历程。

    内容简介

    豌豆、果蝇、细菌和噬菌体被作为遗传研究材料,经遗传学家、化学家、医学细菌学家和物理学家各自潜心探索,一步步逼近了生命本质——DNA分子。而探索DNA分子的世界科学中心在西欧与北美间来回变迁,于是此项研究吸引来100多位世界各路杰出的英才,甚至将量子力学创立者玻尔、薛定谔等也吸引过来了,就连爱因斯坦也曾在噬菌体研究中短暂停留过。 这些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专业背景,所以,他们显现出了各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学养乃至行事之道,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均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 《DNA是如何发现的?:一幅生命本质的探索路线图 》适合于理科各学科及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作者简介

    吴明,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9年开始从事微生物科技情报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出版《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译著)、《生物工程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80多篇论文及文章。

    精彩内容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就是遗传学现象。但真正将这种现象上升到迄今人们能够接受的理论高度,并深化到遗传机理,应追溯到19世纪中叶生物学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例如显微镜的发明、细胞学说的日臻完善、进化论的提出、大机能团的化学分析、发酵的研究、主要有机化合物的全合成等。当时连同这些不朽贡献一起出现的,还有已确定下来的一些概念、方法、研究材料。这意味着生物学进入了一个重大转变期。
         1.1 孟德尔和他的豌豆杂交试验
         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的豌豆杂交试验是19世纪生物学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极其重要的事件之一。孟德尔1822年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Silesia),今属捷克共和null

    目录
    第1章 经典遗传学家的探索 1 1.1 孟德尔和他的豌豆杂交试验 2 1.2 摩尔根和他的基因学说 11 第2章 米歇尔的核素研究及其对化学遗传论的思考 19 2.1 米歇尔其人其事 20 2.2 米歇尔的核素研究 22 2.3 米歇尔的失误 25 2.4 后米歇尔时代——核酸的化学性质研究 27 2.5 米歇尔对化学遗传论的思考 29 第3章 医学微生物学和细菌转化实验 32 3.1 格里菲斯的事迹 34 3.2 艾弗利和他的细菌遗传转化实验 36 3.3 DNA的发现和艾弗利的审慎 38 3.4 诺贝尔奖的“双重标准”和较为性“遗憾” 41 3.5 生长点是在举步维艰中萌发的 43 3.6 艾弗利的影响力和查伽夫的巨大功绩 44 第4 章 德尔布吕克和噬菌体研究组 54 4.1 玻尔互补论的影响力和德尔布吕克的事迹 55 4.2 多学科合作的雏形 58 4.3 如何选择遗传研究材料 70 4.4 微生物步入现代研究舞台的历程 70 4.5 从噬菌体研究组看到科学发展普通动力学要素 89 4.6 德尔布吕克对分子生物学的影响 103 第5 章 薛定谔和他的《生命是什么?》小册子 107 5.1 薛定谔凡人逸事 108 5.2 从物理学层面讨论“生命是什么?” 110 5.3 几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123 5.4 薛定谔对生物学的巨大贡献 127 第6 章 DNA 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 130 6.1 威尔金斯的DNA 图(A 型)和他的“烦恼” 132 6.2 弗兰克林的DNA 图(B 型)和她的不朽功绩 136 6.3 遗传学家走进了物理学实验室——沃森的智慧和戏剧般成就 144 6.4 克里克其人其事 153 6.5 欢笑声的背后 161 6.6 漫话DNA 分子的遗传密码 163 6.7 人类基因组计划 167 6.8 刍议天才与基因 172 6.9 发现DNA 分子结构的多种途径 173 第7 章 生物学文献史的一大失误和半普及刊物的作用 175 7.1 背景 177 7.2 生物学文献史中的一大失误 178 7.3 怎样发表科学论文 184 7.4 半普及学术刊物的作用 187 7.5 科技情报爆炸期 188 7.6 信息学是“现代化”标志之一 190 第8 章 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192 8.1 物理学家眼中的生物学 194 8.2 X 射线衍射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199 8.3 物理学家向生物学转移 205 8.4 物理学单行道跨入生物学和生物学巨大的包容性 210 8.5 物理学、数学以其优势支配科学数百年,如今受到质疑 211 8.6 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现代生物学 215 第9 章 结构论和信息论分子生物学的三次会合 218 9.1 结构论和信息论分子生物学 220 9.2 第一次会合促成DNA 双螺旋立体模型建立——遗传工程诞生 223 9.3 第二次会合催生出了蛋白质工程 225 9.4 第三次会合促成糖工程的研发 228 9.5 分化,综合,再分化,再综合是科学发展进程的历史必然 233 9.6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236 第10 章 有待思考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238 10.1 不同学科背景的合作范例 239 10.2 模型的直观效应 239 10.3 学科单一和闭门造车导致败北的典型 242 10.4 群体性文化底蕴深厚 243 10.5 运用了“社会工程学” 245 10.6 科研资源使用很好化 246 10.7 破除学术界的潜规则 247 10.8 选择课题的两大误区 249 10.9 科学源于求知,求知出自闲暇,闲暇始于富裕 250 10.10 科学生活中的另类“拐点”和科学家的“情商” 253 10.11 美妙的科学研究园 255 10.12 探索生命本质DNA 分子历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62 第11 章 结束语 266 11.1 100 余年来遗传学揭示的一些规律 267 11.2 已知活细胞内有2000 多种化学反应,但还有2/3 我们尚未掌控 268 11.3 生物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270 11.4 生物学发展的启示——学习历史 273 参考文献 275 后记 287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