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碳中和导论 崔世钢 等 著 大中专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崔世钢 等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9-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崔世钢 等著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9-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10-01
    • 字数:466000
    • 页数:260
    • 开本:其他
    • 装帧:平装
    • ISBN:9787302639343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碳中和导论

    作  者:崔世钢 等 著
    定  价:96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09月01日
    页  数:260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2639343
    主编推荐

    本书立足于“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面向碳中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碳中和的发展与未来,立体化展现了碳中和工程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在内容安排和形式呈现上兼顾不同读者的需求,是具有创新性的通识课程《碳中和导论》教材,也是全民碳中和科普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绿色”为主线,重点强调绿色思维与绿色理念。从太阳光、光合作用、能源、能量出发,阐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对能源、能量与碳循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从管理、技术、经济、工程应用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碳中和的实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首先,介绍了“双碳”目标的发展现状、实现路径和发展趋势;其次,重点阐述了降碳、零碳、负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并介绍了典型工程应用案例;最后,对碳中和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进行了论述。     本书内容丰富、设计新颖,采用主册与副册相结合的新型教材设计模式,力争实现因材施教,适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本书既可作为碳中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高职学生的先导课程教材,又可作为非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干部培训的教科书,还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和管理null

    作者简介

    崔世钢 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应用、科学技术哲学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七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三项。 曾任天津市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服务机器人专委会副主任。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政协天津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民革天津市第十二、十三届委员会常委,第二届天津市高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精彩内容

    目录
    目录 C H A P T E R 1 1.1  太阳光、能源与碳循环  / 2 1.1.1  万物生长靠太阳  / 2 1.1.2  太阳——能源之源  / 3 1.1.3  能源与碳循环  / 4 1.1.4  能源利用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梯级  / 6 1.2  碳达峰碳中和概述  / 10 1.2.1  气候变化及应对策略  / 10 1.2.2  碳中和的本质与绿色思维  / 12 1.2.3  碳中和工程与绿色能源  / 13 1.3  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现状  / 15 1.3.1  全球碳中和进展  / 15 1.3.2  中国碳中和发展现状  / 16 1.4  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方向  / 19 1.4.1  中国的碳中和策略  / 20 1.4.2  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路径  / 21 1.4.3  绿色理念与公众生活  / 22 1.4.4  碳中和未来发展方向  / 23 1.5  本书内容提要  / 24 思考题  / 25 第1 章 绪  论 1 目  录 VI >>> 碳中和导论 主册 C H A P T E R 2 2.1  概述  / 28 2.1.1  能源利用与分类  / 28 2.1.2  能源的品质及其分类  / 29 2.1.3  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  / 34 2.1.4  绿色能源的发展  / 35 2.2  光伏发电技术  / 35 2.2.1  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分类  / 36 2.2.2  太阳能电池制造关键技术  / 38 2.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40 2.2.4  光伏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42 2.3  风力发电技术  / 42 2.3.1  风力发电设备和技术  / 43 2.3.2  风力发电的运维与回收技术  / 47 2.3.3  其他风能技术  / 47 2.3.4  风能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48 2.4  水力发电技术  / 49 2.4.1  水力发电的特点  / 49 2.4.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 51 2.4.3  水力发电关键技术  / 51 2.4.4  水力发电机遇与挑战  / 53 2.5  核能发电技术  / 53 2.5.1  核能发电的基本原理  / 53 2.5.2  核反应堆类型  / 54 2.5.3  核能利用的关键技术  / 54 2.5.4  核能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 56 2.6  其他绿色能源技术  / 56 2.6.1  太阳能光热技术  / 57 2.6.2  海洋能及相关技术  / 60 2.6.3  地热能及相关技术  / 63 2.6.4  其他能源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65 2.7  绿色能源的互补利用  / 65 2.7.1  绿色能源转型的必要性  / 65 2.7.2  构建智能化绿色能源综合体系  / 66 思考题  / 67 第2 章 绿色 能源 27 VII >>> 目  录 C H A P T E R 3 3.1  概述  / 70 3.2  绿色电力系统关键技术  / 70 3.2.1  绿色电力系统概念  / 70 3.2.2  传统电力系统的特征与面临的挑战  / 72 3.2.3  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在绿色电力系统中的战略意义  / 75 3.2.4  火电转型升级  / 78 3.2.5  关键技术  / 80 3.2.6  安全保障机制  / 81 3.3  电网新技术  / 84 3.3.1  优选输电网技术  / 84 3.3.2  优选配电网技术  / 87 3.4  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 90 3.4.1  电能生产—消费融合互动技术  / 90 3.4.2  多能源低碳供能技术  / 92 3.4.3  消费终端电气化替代技术  / 93 3.5  绿色电力系统市场机制  / 94 3.5.1  电力市场发展路径  / 94 3.5.2  “电碳协同”电力市场机制  / 95 3.5.3  绿色电力交易  / 96 思考题  / 97 第3 章 绿色电力 系统 69 C H A P T E R 4 4.1  概述  / 100 4.1.1  能量的储存与转化  / 100 4.1.2  储能技术的分类与应用  / 101 4.2  抽水储能技术  / 102 4.2.1  抽水储能发展概述  / 102 4.2.2  抽水储能原理  / 102 4.2.3  抽水储能的主要功能  / 103 4.2.4  抽水储能机遇与挑战  / 104 第4 章 储能技 术与绿 色燃料 99 VIII >>> 碳中和导论 主册 C H A P T E R 5 5.1  概述  / 128 5.2  碳捕集技术  / 130 5.2.1  什么时候捕集二氧化碳  / 130 5.2.2  如何捕集二氧化碳  / 133 5.3  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技术  / 135 5.3.1  生物利用  / 135 5.3.2  化工利用  / 136 5.3.3  物理利用与封存  / 138 5.4  生物固碳  / 144 5.4.1  海洋固碳  / 144 5.4.2  陆地固碳  / 145 思考题  / 148 第5 章 负碳 技术 127 4.3  储热技术  / 105 4.3.1  储热技术发展概述  / 105 4.3.2  储热技术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 106 4.3.3  电热储能  / 107 4.3.4  储热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 107 4.4  新型电力储能技术  / 107 4.4.1  新型电力储能技术概述  / 108 4.4.2  基本工作原理  / 108 4.4.3  发展趋势及拟突破的关键技术  / 112 4.4.4  新型电力储能技术比较  / 115 4.5  绿色燃料  / 116 4.5.1  绿氢技术  / 117 4.5.2  绿氨技术  / 123 4.5.3  绿氢、绿氨与绿电生态体系  / 124 思考题  / 126 IX >>> 目  录 C H A P T E R 6 6.1  概述  / 150 6.2  化石能源节能减碳技术  / 151 6.2.1  煤炭的节能减碳技术  / 151 6.2.2  石油的节能减碳技术  / 153 6.2.3  天然气的节能减碳技术  / 156 6.2.4  其他节能增效技术  / 158 6.2.5  工艺改造与节能意识  / 160 6.3  能量利用的节能减碳技术  / 160 6.3.1  节电技术  / 160 6.3.2  节油技术  / 165 6.3.3  节气技术   / 168 6.4  综合能源管理节能技术  / 168 6.4.1  信息与通信技术  / 169 6.4.2  综合能源管理系统  / 169 6.4.3  能源路由器  / 170 思考题  / 171 第6 章 节能减 碳技术 149 C H A P T E R 7 7.1  概述  / 174 7.1.1  碳交易市场  / 175 7.1.2  碳税和碳关税  / 177 7.1.3  碳汇  / 178 7.1.4  绿色电力交易  / 180 7.2  全球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81 7.2.1  全球碳市场的现状  / 181 7.2.2  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  / 183 7.3  中国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84 7.3.1  中国碳市场的现状  / 184 7.3.2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趋势  / 187 7.4  绿色金融  / 188 第7 章 绿色 经济 173 X >>> 碳中和导论 主册 C H A P T E R 8 8.1  国内少有碳中和小镇——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能源小镇  / 196 8.1.1  绿色能源技术应用  / 197 8.1.2  绿色电力技术应用  / 199 8.1.3  节能减碳技术应用  / 202 8.1.4  负碳技术应用  / 204 8.1.5  “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  / 204 8.1.6  小结  / 205 8.2  国内少有碳中和园区——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  / 205 8.2.1  绿色能源技术应用  / 206 8.2.2  绿色电力技术应用  / 208 8.2.3  节能减碳技术应用  / 208 8.2.4  绿色经济运行  / 210 8.2.5  小结  / 210 8.3  少有碳中和奥运会——北京2022 冬奥会赛事工程  / 210 8.3.1  绿色能源技术应用  / 211 8.3.2  节能减碳技术应用  / 214 8.3.3  负碳技术应用  / 217 8.3.4  绿色经济运行  / 218 8.3.5  小结  / 219 8.4  首届碳中和世界杯——卡塔尔赛事工程  / 219 8.4.1  绿色能源技术应用  / 220 8.4.2  节能减碳技术应用  / 221 8.4.3  负碳技术应用  / 225 8.4.4  碳汇经济实施  / 225 8.4.5  小结  / 226 8.5  总结  / 227 第8 章 碳中和工 程典型应 用案例 195 7.5  绿色评价  / 190 7.5.1  概述  / 190 7.5.2  绿色量化评价  / 190 7.5.3  绿色评价应用举例  / 193 思考题  / 194 XI >>> 目  录 C H A P T E R 9 9.1  碳中和人才需求  / 230 9.1.1  能源行业发展对碳中和人才需求  / 230 9.1.2  碳中和相关人才需求  / 231 9.2  碳中和人才培养  / 232 9.2.1  碳中和人才培养现状  / 232 9.2.2  碳中和人才培养特点和课程体系  / 233 9.3  碳中和人才就业  / 237 第9 章 碳中和人 才需求与 人才培养 229 参考文献  / 239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