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 王承慧 著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王承慧著
    •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2-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承慧著
    •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2-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1-02-01
    • 字数:347000.0
    • 页数:216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64126278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东南大学出版社

    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

    作  者:王承慧 著
    定  价:36
    出 版 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2月01日
    页  数:216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4126278
    主编推荐

    《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在优选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同城市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各地新区建设不断崛起、蓬勃发展。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双重转型”的关键期。新区发展已开始从“粗放型、忽视社会目标”向“可持续,统筹社会经济发展”转型。1990年代以来,住房制度和相关政策也表现出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再自过度偏向产业政策向兼顾公共政策的复归。城市新区居住空间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主要增长空间,其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在各地新区仍在不断建设的形势下,如何尽量避免功能层面和社会层面问题的产生,如何提升城市规划效用以推动新区居住空间良性发展,降低日后整治协调的成本,是城市规划研究领域不可回避的。

    内容简介

    《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内容简介:在城市新区蓬勃发展、不断崛起的形势下,在我国社会经济“双重转型”的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主要增长空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当前,城市新区发展已逐渐从“粗放型,忽视社会目标”向“可持续,统筹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相应地,新区居住空间亦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着力点不在于已出现问题的解决(这是城市更新和社区研究的范畴),而在于如何通过提升城市规划效用来推动新区居住空间的良性发展,降低日后整治协调的巨大成本。
    《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通过居住空间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把握功能、社会性、制度三方面的理论研究重点和热点,聚焦于转型以来我国城市新区及其居住空间的建设历程,检讨分析功能、社会性方面的成绩与问题,把握当前制度环境下的形势与挑战,抓住建设机制、规划体系这两个可以与null

    作者简介

    王承慧,女,1973年生人。1994年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1997年获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获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为副教授、系副主任、国家注册规划师。自任教以来,长期担任城市规划系主干课程主讲人,关注各类居住空间、住区规划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实践,积极从事相关研究,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规划”、“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居住型历史街区更新”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发表与我国居住问题有关的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涉及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等规划设计项目多项。

    精彩内容

        城市居住空间是与住宅的分布和组织密切相关的功能性空间,却又不仅如此,它是容纳人们与居住有关的日常生活的空间。城市居住空间兼具四种属性——物质性、功能性、结构性和社会性。居住空间环境既包含相对固定的物质实体空间秩序,也包含流动性的功能活动与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活动的组织秩序。
         居住空间的物质性——是人类在城市中基于原有地域环境条件建设的与居住生活相关的建筑物和人工环境。从用地层次上看,包括居住用地的区位、规模、形态;从建筑层次上看,包括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
         居住空间的功能性——包括狭义的居住功能、交通功能、商业功能、服务功能,以及对居住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之间的物流、人流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需求的组织。
    null

    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对象的界定
    0.2.1 关于居住空间的概念
    0.2.2 “城市新区”的界定
    0.2.3 城市新区居住空间
    0.3 研究思路
    0.4 篇章结构
    1 重要研究进展
    1.1 功能研究
    1.1.1 居住空间格局
    1.1.2 公共设施配套
    1.1.3 居住空间形态
    1.1.4 微观环境品质
    1.2 社会性研究
    1.2.1 居住空间分异
    1.2.2 社区发展与城市规划
    1.3 制度研究
    1.3.1 作为社会政策的住房制度
    1.3.2 影响居住空间格局的制度和机制
    本章小结
    2 国外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的历史实践与借鉴
    2.1 美国
    2.1.1 城市化进程与居住空间发展概述
    2.1.2 美国郊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四个阶段
    2.2 英国
    2.2.1 城市化进程与居住空间发展概述
    2.2.2 英国居住空间扩展的四个阶段
    2.3 日本
    2.3.1 城市发展与相关政策概况
    2.3.2 新城居住空间发展的几个阶段
    2.4 新加坡
    2.4.1 城市发展与相关政策概况
    2.4.2 新城居住空间建设的几个阶段
    2.5 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新城建设对比分析与借鉴
    2.5.1 对比分析
    2.5.2 思考借鉴
    本章小结
    3 国内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的历史演进——以南京为例
    3.1 以南京为例详解1980年代以来城市居住空间建设历程
    3.1.1 1980年代——以老城建设为主,老城周边始有蔓延式发展;住区规划建设以实用为主
    3.1.2 1990年代——老城建设持续增强,同时城市建设开始跳出老城、走向主城和都市圈;住区规划建设质量开始不断提高
    3.1.3 2000年以来——实施“一疏散三集中”战略,重点建设“一城三区”;住区规划建设经历了从“普遍高档化”到“兼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
    3.1.4 总体趋势
    3.2 1990年代以来城市新区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联性
    3.2.1 经济全球化下的城市产业
    3.2.2 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人口
    3.2.3 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调整
    3.3 推动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综合因素
    3.3.1 制度因素
    3.3.2 经济因素
    3.3.3 技术因素
    3.3.4 居民择居因素
    3.4 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阶段特征
    3.4.1 1980-1990年起步阶段——老城周边蔓延式发展
    3.4.2 1990-2000年初期发展——沿线+优势地段发展形态的呈现
    3.4.3 2000-2005年迅速成长——外延轴向拓展趋势的凸显+集中的大型板块迅速成长
    3.4.4 2005年一未来内涵型发展——多核组团式结构的强化+和谐居住空间的构建
    本章小结
    4 成绩与问题: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实态评析——对功能和社会性的检讨
    4.1 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功能评析
    4.1.1 居住空间格局
    4.1.2 公共设施配套
    4.1.3 居住空间形态
    4.1.4 微观环境品质
    4.2 城市新区居住空间社会性评析
    4.2.1 新区社会空间结构总体发展走势
    4.2.2 对低收入者生存与就业支持的差异性
    4.2.3 四类值得关注的居住社会空间
    4.3 城市规划效用分析
    4.3.1 针对新区居住空间功能的城市规划效用
    4.3.2 针对新区居住?间社会性的城市规划效用
    本章小结
    5 形势与挑战:转型期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
    5.1 转型期宏观背景下的新区发展形势分析
    5.1.1 转型期宏观背景
    5.1.2 新区发展形势分析
    5.2 转型期住房制度及政策环境
    5.2.1 住房政策发展的历史回溯
    5.2.2 房地产业的转型
    5.2.3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转型
    5.2.4 相关政策的负面效应与解决可能
    5.3 转型期居住观
    5.4 制度环境影响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5.5 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新挑战
    本章小结
    6 规划应对之一——机制的优化和城市规划行动能力的拓展
    6.1 来自英国都市村庄项目的借鉴
    6.1.1 英国都市村庄规划概念发展概况
    6.1.2 都市村庄概念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
    6.1.3 都市村庄概念对我国居住空间规划的借鉴意义
    6.2 国内新区居住空间开发建设机制分析
    6.2.1 新区开发建设组织机制
    6.2.2 新区房地产开发推动机制
    6.2.3 新区居住空间建设规划机制
    6.3 城市规划行动能力的评价与拓展
    6.3.1 规划行动主体
    6.3.2 规划行动领域
    6.3.3 规划行动能力
    6.3.4 新区居住空间开发建设机制优化
    本章小结
    7 规划应对之二——体系的完善与居住空间发展的多层次控制
    7.1 宏观层次的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策略
    7.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居住空间体系
    7.1.2 基于动态指引和联动发展的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地段建设战略与发展计划
    7.2 中观层次的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与设计组织
    7.2.1 加强住区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适应性研究
    7.2.2 通过规划设计组织兼顾整体控制与特色生成
    7.2.3 通过动态跟踪研究适时调整发展策略
    7.3 微观层次的规划设计理念创新
    7.3.1 经营理念
    7.3.2 生态理念
    7.3.3 场所理念
    7.3.4 集约理念
    本章小结
    8 规划应对之三——跨越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规划
    8.1 国外及香港相关实践的启示
    8.1.1 美国1930年代-1960年代公共住房计划
    8.1.2 法国巴黎郊区移民聚居区
    8.1.3 瑞典1990年代后期新住房政策
    8.1.4 美国1990年代以来社区驱动的可支付住宅建设
    8.1.5 香港天水围与沙田两个新市镇的对比
    8.2 完善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制度建议
    8.2.1 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规划
    8.2.2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组织制度
    8.2.3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配合机制
    8.3 城市新区保障性住房规划——跨越多层次的规划
    8.3.1 规划目标及与规划各层次的关系
    8.3.2 总体层面——保障性住房建设量测算与选址研究
    8.3.3 中观层面——保障性住房布局规划
    8.3.4 微观层面——设计组织与针对性设计
    本章小结
    9 规划应对之四——基于多维研究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
    9.1 邻里模式的相关评论
    9.1.1 邻里与邻里情结
    9.1.2 邻里情结批判
    9.2 规划理念和规划体系
    9.2.1 规划理念
    9.2.2 规划体系
    9.3 作为物质空间规划之基础的多维研究
    9.3.1 路网模式
    9.3.2 开发强度
    9.3.3 空间特色
    9.3.4 持续生长
    9.3.5 公共设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