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研究 葛水林 著 社科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葛水林著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2-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葛水林著
    •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2-01 00:00:00
    • 版次:1
    • 开本:其他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52039696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研究

    作  者:葛水林 著
    定  价:78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01日
    页  数:276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2039696
    主编推荐

    本书系研究马克思在“个人与共同体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上究竟持有怎样的见解与主张,这些见解与主张背后所蕴藏的意义,以及于今日世界和当下中国社会之发展而言,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人自由发展视域出发,对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发,并分析了这一思想背后的逻辑主线,挖掘出这一思想背后所蕴藏的根本意义与现代意义。此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研究》由葛水林著

    作者简介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从历史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深入阐明了个人与共同体是以个体为实体的“互构互建”关系。这种“互构互建”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的个人’与作为‘直接统一体’的共同体”“‘独立的个人’与‘现代市民社会’”“‘自由个性的个人’与‘自由人的联合体’”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背后的逻辑主线是“交往和生产的交互作用”,其根本意蕴是“人的实现”。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对于“构建意义世界,指引前进的方向”,“提供社会建设的原则,促进个人自由与社会团结的统一”,“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筑世界美好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启示意义。

    精彩内容

    目录
    导 论 1
    一、 问题缘起 1
    二、 有关研究综述 6
    三、 研究基本内容 12
    第一章 历史的前提:“现实的”而非“抽象的”个人 16
    一、 抽象的个人: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对历史起点的理解 17
    (一) 17世纪英国社会契约论者 18
    (二) 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 22
    (三)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家 25
    二、 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对历史发展的前提的理解 33
    (一) 马克思对“抽象个人观”的批判 33
    (二)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37
    第二章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发展的至高理想 47
    一、 历史的进程与归宿: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47
    (一) 康德:自然隐蔽计划的实现 48
    (二) 黑格尔:自由意识的进展 51
    (三) 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55
    二、 自由活动:个人自由发展的本质 59
    (一) 自由:活动而不仅仅是免于干涉 59
    (二) 劳动:谋生与自我实现 64
    (三) 超越谋生劳动,走向自由活动 71
    第三章 共同体:个人自由得以实现的场域 81
    一、 何谓共同体 81
    (一) 一个简要的回顾:从亚里士多德到滕尼斯 82
    (二) 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 89
    二、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95
    (一)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形式才能自立,进而自由 96
    (二) 共同体为个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98
    三、 两种共同体:虚假与真正 104
    (一) 虚假的共同体:个人自由发展的缺乏或是一些人的自由 105
    (二) 真正的共同体:各个人的自由 114
    第四章 个人与共同体:以个体为实体的“互构与互建” 120
    一、 个人与共同体,何者优先:马克思同时代的一些学者的观点 121
    (一) 奥古斯特·孔德:“反形而上学”的社会整体论 122
    (二) 约翰·密尔:“己”与“群”的“权界” 127
    (三) 斯宾塞:以个体主义为基石的社会有机体论 132
    (四) 麦克斯·施蒂纳:“我”是高于一切的“专享者” 136
    二、 以个体为实体的“互构与互建”:马克思对“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理解 140
    (一) 个人:社会发展的实体;在共同体中,系共同体个体 141
    (二) 共同体:个人基于共同性和关系的结群共处,本质是人的关系 146
    三、 三个阶段: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与共同体”的互构与互建 151
    (一) “依附的个人”与作为“直接统一体”的共同体 152
    (二) “独立的个人”与“现代市民社会” 157
    (三) “自由个性的个人”与“自由人的联合体” 163
    第五章 交往—生产: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隐含的逻辑主线 171
    一、 “交往—生产”:马克思对个人生存发展铁律的认识与阐明 172
    (一) 交往:现实的个人再生产自身的前提 172
    (二) 人的生产:生存与改造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界的同一 175
    (三) 交往与生产的交互:现实的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180
    二、 马克思交往思想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差异 187
    (一)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87
    (二)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思想的主要差别 191
    三、 “交往—生产”与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 198
    (一) 从“交往—生产”出发,马克思看到了共同体之于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198
    (二) 从“交往—生产”出发,马克思认识到个人与共同体是互构互建关系 199
    (三) 从“交往—生产”出发,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200
    (四) 从“交往—生产”出发,马克思透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等诸多问题及其根源 202
    ……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