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冯友兰思想研究 柴文华 著 经管、励志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柴文华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5-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柴文华著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5-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0-04-04
    • 字数:400000
    • 页数:0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010086804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人民出版社

    冯友兰思想研究

    作  者:柴文华 著
    定  价:60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01日
    页  数:0
    装  帧:平装
    ISBN:9787010086804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冯友兰作为中国20世纪的重要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研究者众多,“冯学”成为近现代中国的一个重大课题。多年来在吸取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者们也进行了自己的一些研究,尤其集中在对冯友兰哲学、人类学、伦理学、中国哲学史及其方法论等思想的研究方面,现在把这些成果奉献给大家,希望能为“冯学”的研究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通过分析解释,"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就成为任何社会所必需的道德范畴,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技术、工业、知识等方面可向西方学习,而组织社会的道德只要从传统中汲取就可以了,"若把中国近五十年来的活动,作一整个看,则在道德方面是继往;在知识、技术、工业方面是开来。"①冯友兰之所以阐释"五常"的永恒性和超越性的特点,用基本道德永恒性为中国传统道德精神辩护,一再强调中国传统道德普适品格。一方面是在对传统伦理的弊端与价值的理性的分析判断基础上所作出的必然结论,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传统情感深厚的知识分子对传统道德所抱有的留恋。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伦理秩序应该是人心内外的双层规范,一方面由家、族、国、天下的实体规则的框架支撑,比如家规、国法、惩罚的机构。另一方面也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条目在人心中null

    目录
    前言
    节 哲学观
    一、对哲学的规范
    二、哲学的文化地位
    第二节 形上学
    一、形上学的构造起点——经验事实
    二、形上学的理论框架
    三、对冯友兰形上学体系建构的反思
    第三节 哲学方法
    一、寻求点石成金的手指头——逻辑分析方法
    二、对西方哲学方法的阐释
    三、冯友兰的方法论
    第四节 哲学人类学思想
    一、理性人类学的概念系统
    二、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进路
    第五节 人生境界说
    一、意义的主体性原则
    二、群体至上的理论倾向
    三、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
    第六节 伦理观
    一、伦理思想的缘起
    二、伦理思想的基础
    三、道德论
    四、中国传统道德观
    五、人生观及其伦理内蕴
    六、分析与评价
    第七节 文化观
    一、文化分析论
    二、西方文化观
    三、中国文化观
    第八节 中国哲学观
    一、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
    二、儒家哲学观
    三、非儒哲学观
    第九节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动态轨迹
    一、参照系统的变迁
    二、历史主义方法的演进
    三、逻辑主义方法的深化
    第十节 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比较研究
    一、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
    二、胡适、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现代化的贡献
    三、胡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特征
    四、对胡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节 墨家观
    一、早期墨家观
    二、晚期墨家观
    第十二节 道家观
    一、早期道家观
    二、晚期道家观的转变
    三、对冯友兰道家观的反思
    第十三节 名家观
    一、名家的思想渊源与概念范畴
    二、区分“合同异”与“离坚白”
    三、“名”与“道”的联系
    第十四节 法家观
    一、法家的界定
    二、法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法家的三派及其发展
    四、法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十五节 玄学观
    一、早期玄学观
    二、晚期玄学观
    三、早晚期玄学观的比较研究
    四、对冯友兰玄学观的反思
    第十六节 佛学观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
    二、禅宗——佛学中国化的最终结果
    三、佛学观和人生境界说
    第十七节 朱子学
    一、《中国哲学史》时期的朱子学
    二、《新理学》对朱子学的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哲学史新编》时期的朱子学
    第十八节 阳明学
    一、《中国哲学史》中的阳明学
    二、《中国哲学简史》中的阳明学
    三、与同时代中国哲学史家阳明学的简要比较
    四、《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阳明学
    第十九节 教育观
    一、教育实践与成就
    二、教育观的内容
    三、蔡元培、胡适、冯友兰教育观的比较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