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 荆兴梅 著作 文学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荆兴梅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1-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荆兴梅著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1-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5-07-20
    • 字数:200千字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16150481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

    作  者:荆兴梅 著作
    定  价:28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01日
    页  数: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6150481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荆兴梅编写的《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认为,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和哈钦的历史书写元小说,洞察到文学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学性,可以为莫里森研究提供广阔而新颖的理论视角。首先,莫里森将作品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存在的重要意义。她的每部小说都与美国黑人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呼应,比如蓄奴制、南北战争、民权运动等等,这一切在强化莫里森作品后现代语境的同时,也使其小说的通俗性得到加强,从而超越晦涩难懂的后现代先锋派元小说。其次,莫里森采用精彩纷呈的手段,达到自我指涉、自揭虚构的目的。如运用不可靠叙述、多声部和多视角叙述、反侦探小说模式、魔幻现实主义等手法,揭示了文本中普遍存在的虚构特质,作为小说纹理的历史书写也随之失去客观性和真实性,从而凸显了元小说的特征。再次,历史的阐释性和主观性暴露出社会权力关系和书写者的意识形态,历史书写实际上是政治角斗场。莫里森作品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意null

    作者简介

    荆兴梅,苏州大学博士后,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精彩内容

    目录
    “记忆重现”和莫里森的历史叙说(代序)
    引言
    第一节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第二节  琳达?哈钦的后现代主义诗学
    第三节  托妮?莫里森小说的后现代历史书写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架构
    第一章  虚构主题和创伤历史
    第一节  《最蓝的眼睛》的虚构和真实
    一  文学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学性
    二  后现代戏仿和?构主题
    三  后现代反讽和身份建构
    第二节  《秀拉》:历史记忆中的创伤叙事
    一  创伤叙事
    二  疯癫和真理之间
    三  美国存在主义者
    第二章  资本主义历史语境及其权力关系
    第一节  《所罗门之歌》的权力对抗和文化干预
    一  权力对抗:超越传统女性主义
    二  布鲁斯:实行文化干预策略
    三  浸润叙事:在历史中顿悟和成长
    第二节  《柏油孩子》的资本主义历史语境
    一  晚期资本主义异化本质
    二  从奴隶主到后工业资本家
    三  生态和伦理的双重救赎
    第三章  历史书写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节  《宠儿》的后现代黑奴叙事
    一  解读美国黑奴叙事
    二  本质主义批判:历史的重构
    第二节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爵士乐》解读.
    一  消费主义:“进步”的时代浪潮
    二  消费神话的失落
    第三节  《天堂》的历史编码和政治隐喻
    一  文本的自我指涉特征
    二  美国例外论
    三  现实和理想、榜样和干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