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党员、党权与党争 王奇生 著 社科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王奇生著
    •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11-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奇生著
    •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11-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3-04-01
    • 字数:400000
    • 页数:423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07533026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华文出版社

    党员、党权与党争

    作  者:王奇生 著
    定  价:48
    出 版 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01日
    页  数:42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7533026
    主编推荐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是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 建党伊始:从“以俄为师”到“容共”“容国”
    ● 从孙中山时代起,就存在乎视组织建设的隐患
    ● 党派纷争: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
    ● “清党”蜕变后,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
    ● 组织形态:“以党统政”,“以军统党”
    ● 基础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

    内容简介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作者简介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精彩内容

        第十二章 党、政、团:战时体制的调整抗日战争对国民党党机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使国民党丧失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组织基础,导致本来就松弛涣散的国民党组织在抗战初期一度濒临溃散的边缘。另一方面,这场民族战争又为国民党提供了一次重振旗鼓、起死回生的契机。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民族主义的诉求和激荡下曾一度获得社会各界民众的支持。本已大失民心的国民党借民族危机的遮掩和刺激而得以苟延存续。抗战初期,新当选总裁的蒋介石为拯救国民党的组织危机,在国民党之外另组建一个新的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但令蒋介石始料未及的是,三青团不但没有匡持国民党,为国民党吸收新鲜血液,相反以自主性组织的姿态,演化为与国民党党机器争衡的有力劲敌。党团之间为争夺政治资源,互不相容,势如水火,从而使派系纷争的国民党又增添一个新的内耗对手。三青团不仅未助于国民党的改造和新生,反而加速了国民党的分null

    目录
    第一章 以俄为师
    一 改进与改组 / 1
    二 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为用 / 11

    第二章 知识青年与国民党
    一 党员的社会构成 / 28
    二 基层组织的实态 / 41

    第三章 从“容共”到“容国”
    一 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表述 / 52
    二 中共口号的魔力 / 62
    三 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 / 79

    第四章 裂变:全代会与党统之争
    一  粤“二大”与沪“二大” / 95
    二  中央特别委员会 / 105
    三  改组派与“三大” / 112
    四  扩大会议与非常会议 / 117
    五 “四大”的分合 / 126
    六  蒋汪合作与“五大” / 131

    第五章 蜕变: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
    一 清党与逆淘汰 / 142
    二 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 / 152

    第六章 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
    一 劳资纠纷案例 / 171
    二 劳方、资方与党方 / 175
    三 《劳资争议处理法》的修订 / 184
    四 两不讨好 / 188

    第七章 党治与军治
    一 中政会与中常会 / 195
    二 重军轻党 / 214

    第八章 党政关系: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一 党政分开 / 227
    二 双重衙门的权力之争 / 238

    第九章 政治录用: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
    一 党义治国还是党员治国 / 247
    二 入党与入仕的关联 / 250

    第十章 党的派系化与派系的党化
    一 力行社:派系党化 / 261
    二 CC系:党与派的双重面相 / 269
    三 支撑与内耗 / 289

    第十一章 战前党员群体分析
    一 上层有党,下层无党 / 293
    二 党员的社会构成 / 307
    三 不好意思公开承认是党员 / 312

    第十二章 党、政、团:战时体制的调整
    一 三青团:党外造党 / 322
    二 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 / 330

    第十三章 战争泥淖中的党机器
    一 党势扩张与党员构成的变化 / 340
    二 战时党员吸纳机制 / 348
    三 基层:空、穷、弱、散 / 355

    第十四章 “六大”前后的派系政治与精英冲突
    一 中央委员的派系构成 / 365
    二 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的自省 / 380
    三 革新与自省的限度 / 399

    第十五章 弱势独裁政党的历史命运
    一 二十年之预言 / 404
    二 军权唯大 / 407
    三 弱势独裁 / 408

    征引文献



    附表目录


    表2—1 国民党“二大”时各省党员成分(1926年1月) / 32
    表2—2 北伐时期青年信仰调查(1927年2月) / 34
    表2—3 北伐期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 / 42
    表4—1  国民党人物在《申报》被报道次数统计 / 105
    表5—1 1927—1928年清党运动中各省被捕被杀人数统计 / 144
    表7—1 各省隶属国民政府统治时间表 / 196
    表7—2 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党政军兼职统计 / 201
    表7—3 179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兼职
    统计(1934年) / 202
    表7—4 国民党中央要员兼职统计(1936年) / 202
    表7—5 国民党中政会的组织构成及员额变迁 / 203
    表7—6 国民党历届中常委 / 208
    表7—7 国民党历届中央委员人数 / 213
    表7—8 省政府主席文武出身背景及主政年数统计
    (1928—1949年) / 219
    表8—1 各省市党政人事兼职统计(1934年) / 234
    表8—2 党政人员薪俸比较 / 242
    表8—3 党政军界薪俸比较(刘己达履历) / 242
    表9—1 国民党党员党龄统计(1929年) / 250
    表9—2 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 / 252
    表9—3 国民党党员在地方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 / 252
    表10—1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与CC系人事构成(1933年) / 280
    表10—2 30年代CC系旗下的部分报刊 / 288
    表10—3 CC系与力行社的组织形态比较 / 289
    表11—1 战前国民党党员人数统计 / 294
    表11—2 国民党党员与全国人口的比例 / 296
    表11—3 国民党党员的地域分布 / 297
    表11—4 各省市国民党党员与人口的比例(1935年) / 302
    表11—5 国民党各省市党务组织状况(1930年) / 303
    表11—6 湖南省各县市国民党党务状况(1932年) / 304
    表11—7 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 / 311
    表11—8 国民党党员的文化程度(1929年) / 311
    表13—1 国民党、三青团与共产党人数比较
    (1937—1949年) / 342
    表13—2 国民党“五大”与“六大”时党员地域分布比较 / 346
    表13—3 国民党党员文化程度与职业构成的变化 / 347
    表13—4 国民党党员受惩戒统计 / 363
    表14—1 国民党五届、六届中央委员的派系构成 / 379
    表14—2 《 革新周刊 》主要作者略历 / 389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