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中国人工林及其育林体系 无 著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7-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7-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4-07-01
    • 字数:870000.0
    • 页数:533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03874987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中国林业出版社

    中国人工林及其育林体系

    作  者:无 著
    定  价:180
    出 版 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01日
    页  数:533
    装  帧:精装
    ISBN:9787503874987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盛炜彤编著的《中国人工林及其育林体系》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人工林概况,主要叙述了中国树木栽培与人工林发展历史和主要人工林树种分布、资源、生长量与基地。关于人工林的发展历史,重点讲了杉木人工林的发展历史,因为从人工林发展看,杉木人工林是我国发展历史最早,规模优选,对社会经济影响也最明显,杉木造林在我国人工林发展上是最有代表性,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杉木人工林在明末清初,大约距今400年上下已经广泛、大规模种植.形成的产区多,而且已经在栽培制度及产、运、销等方面形成了体系。因此可以认为明末清初时期是我国人工林发展的历史起点。

    作者简介

    盛炜彤,男,1933年11月出生于江苏海门市;1956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曾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中国林学会生态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94~2009年任国务院参事;现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常委,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3年受聘);院刊《林业科学研究》主编,《林业科学》常务副主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和森林生态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特别是人工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七五”及“八五”期间担任人工林培育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负责人,对我国森林立地分类、人工林培育及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等方面有深入系统研究。提出的人工林培育上的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6个方向和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和地力控制等5个控制构成的育林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为提高人工林造林技术水平和生产力null

    精彩内容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中国人工林概况
    第一章中国人工林发展历史
    1.1中国人工林发展概况
    1.2古代
    1.3近代
    1.4现代
    第二章人工林主要树种区域分布、资源、生长量与基地
    2.1主要造林树种区域分布
    2.2人T林资源状况
    2.3人工林的生长量
    2.4速生丰产人工林基地
    第二部分人工林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人工林分布、生长与气候、地形、土壤的关系
    3.1中国人工林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3.2中国人工林生长与气候的关系
    3.2.1不同热量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生产力
    3.2.2同一树种人工林不同热量带的生产力
    3.3中国人工林生长与土壤关系
    3.3.1人工林的土壤类型及其主要特性
    3.3.2中国人工林土壤的主要问题
    3.3.3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
    第四章中国人工林森林立地分类
    4.1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4.2立地因子特征及其与森林分布、生长、生产力的关系
    4.2.1物理环境因子
    4.2.2土壤因子
    4.2.3森林植被因子
    4.3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第五章中国人工林森林立地评价
    5.1东北山地林区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5.2华北中原平原混农林区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5.3南方丘陵山区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5.4数量化立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人工林的生长区
    6.1生长区形成的原理与划分生长区的作用
    6.2人工林生长区区划的依据
    6.2.1人工林生长区水热条件等地理环境的显著差异
    6.2.2人工林不同生长区生长与生产力有明显不同
    6.2.3人工林生长区遗传上的差异
    6.3人工林生长区(栽培区)的划分
    6.3.1杉木
    6.3.2马尾松
    6.3.3刺槐
    6.3.4杨树
    6.3.5日本落叶松
    第七章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利用
    7.1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及其效率
    7.1.1人工林的能量利用与平衡
    7.1.2能量利用效率
    7.2人工林光合作用
    7.2.1人工林的辐射(光)分布
    7.2.2中国人工林主要树种的光合生产力
    7.2.3人工林光合速率与冠层和叶龄的关系
    7.2.4人工林树种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
    7.2.5人工林光合作用与生态因子关系
    7.2.6与树木的遗传性及立地条件的关系
    7.2.7与养分的关系
    第八章人工林养分循环
    8.1速生短周期人工林的养分循环
    8.1.1桉树人工林
    8.1.2马占相思人工林
    8.1.3泡桐人工林
    8.2南方针叶人工林养分循环
    8.2.1杉木人工林
    8.2.2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人工林
    8.3北方针叶林养分循环
    8.3.1油松人工林
    8.3.2兴安落叶松人工林
    8.4长周期阔叶人工林养分循环
    8.4.1木荷人工林
    8.4.2栓皮栎人工林
    8.4.3刺槐人工林
    8.5人工林微量元素吸收、循环与对人工林生长影响
    8.5.1吸收与循环
    8.5.2微量元素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8.6人工林营养元素的内循环
    8.7关于人工林养分循环的讨论
    第九章人工林群落
    9.1人工林群落类型
    9.1.1杉木人工林群落类型
    9.1.2马尾松、湿地松人工林群落类型
    9.2人工林群落结构
    9.2.1杉木人工林群落结构
    9.2.2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结构
    9.2.3油松、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结构
    9.3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立地的关系
    9.3.1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地带性区域性关系
    9.3.2人工林林下植被与局部地形、土壤条件关系
    9.4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林分年龄及密度关系
    9.4.1与林分年龄的关系
    9.4.2林下植被发育与林分密度的关系
    9.5人工林形成不同群落类型的3种情况及其经营价值
    第十章人工林生长发育与生产力
    10.1人工林生长发育的基本特性
    10.1.1速生树种人工林生长与发育特性
    10.1.2中速树种人工林生长与发育特性
    10.1.3慢生树种人工林林分生长与发育特性
    10.1.4生长速度不同的树种人工林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比较
    10.1.5人工林生长发育阶段形成的5个重要过程
    10.2人工林的生产力
    10.2.1短周期人工林
    10.2.2中长周期培育的人工林
    10.2.3长周期培育的人工林
    10.2.4我国大面积人工林的生产力
    10.2.5中国人工林生长潜力分析
    第十一章人工林生态功能
    11.1人工林的理水功能
    11.1.1水土保持作用
    11.1.2人工林的蒸腾与蒸发作用
    11.1.3对降水的分配
    11.2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
    11.2.1中长周期培育的人工林纯林
    11.2.2中长周期培育的混交林
    11.3人工林维护地力的功能
    11.3.1非短周期培育人工林纯林的地力维护
    11.3.2人工混交林维护和提高土壤肥力
    11.4人工林碳汇功能
    11.4.1集约经营人工林有很强的碳汇能力
    11.4.2人工林土壤的碳储功能
    第三部分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
    第十二章提出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12.1国际国内背景
    12.1.1国际背景
    12.1.2国内背景
    12.2德国今日的森林是200年经典林业的结果
    12.3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的研究现状
    12.3.1生态系统基本过程的研究
    12.3.2实施人工林后的立地变化研究
    12.3.3森林收获方式对长期土壤肥力的影响
    12.3.4树种本身对立地生产力的影响
    12.3.5可持续生产力的育林体系
    第十三章育林干扰对土壤养分损耗和土壤功能的影响
    13.1造林阶段的养分损耗
    13.1.1造林过程中的炼山
    13.1.2造林过程中的整地
    13.1.3造林过程中的幼林抚育
    13.2问伐阶段的养分损耗
    13.2.1间伐对土壤流失的影响
    13.2.2间伐对林分养分迁移的影响
    13.3收获阶段的养分损耗
    13.3.1皆伐作业迁移的养分
    13.3.2皆伐炼山养分的损耗
    13.4传统育林措施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损耗的影响
    第十四章人工林地力退化的过程与连作
    14.1人工林土壤与宜林地土壤的差别
    14.1.1桉树人工林
    14.1.2杉木人工林
    14.1.3落叶松人工林
    14.2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14.2.1杉木人工林
    14.2.2落叶松人工林
    14.2.3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变化的主要原因
    14.3连作林地土壤质量变化
    14.3.1杉木人工林的连作
    14.3.2桉树人工林连作
    14.3.3落叶松人工林连作
    14.3.4其他人工林连作
    14.4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
    14.4.1关于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概念
    14.4.2引起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机理
    14.4.3关于人工林地力衰退过程中几个很值得重视的标志性问题
    第十五章人工林与病虫害和自然灾害
    15.1人工林易遭病虫袭击
    15.1.1病虫害的例证
    15.1.2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15.2人工林与自然灾害
    15.2.1人工林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原因
    15.2.2人工林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例证
    15.3人工林与大气污染
    15.3.1人工林与酸雨
    15.3.2酸雨对森林产生危害的机理与原因
    15.4人工林的抗性
    第十六章人工林生产力不能长期保持的原因分析
    16.1在区域(或景观)尺度上植被配置失衡
    16.1.1梵净山天然林区植被配置与生物多样性
    16.1.2江西分宜大岗山人工林区植被配置与生物多样性
    16.2人工林单作、连作及短周期经营
    16.2.1人工林单作
    16.2.2人工林连作
    16.2.3人工林短周期经营(集约经营)
    16.3针叶人工林比例高
    16.4人工林一些营林措施不当
    16.4.1人工林植被管理未能受到重视
    16.4.2人工林经营中地力损耗大
    16.4.3人工造林尚不能做到适地适树
    第四部分育林体系
    第十七章人工林遗传控制
    17.1概述
    17.2种源选择
    17.2.1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种源研究的基本结论
    17.2.2种子区划分
    17.2.3种源选择效果与选择潜力
    17.3种子园
    17.3.1我国种子园发展现状
    17.3.2种子园改良效果与潜力
    17.4家系、无性系选育与利用
    17.4.1家系选育与利用
    17.4.2无性系选育与利用
    第十八章人工林立地控制
    18.1我国人工林立地控制的概述
    18.2人工林立地控制
    18.2.1杉木人工林的立地控制
    18.2.2马尾松人工林的立地控制
    18.2.3杨树人工林的立地控制
    18.2.4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人工林的立地控制
    18.2.5刺槐人工林立地控制
    18.3我国人工林立地控制基本原理与今后需要提高的方向
    18.3.1人工林立地控制的基本原理
    18.3.2人工林立地控制今后需要提高的方向
    第十九章人工林的密度控制
    19.1速生树种人工林的密度控制
    19.1.1桉树人工林密度控制
    19.1.2杨树人工林密度控制
    19.2中速树种人工林的密度控制
    19.2.1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
    19.2.2杉木人工林产生密度效应的生理生态原因
    19.2.3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控制
    19.2.4刺槐人工林密度控制
    19.2.5落叶松人工林密度控制
    19.3慢生树种人工林的密度控制
    19.3.1云杉属树种人工林密度控制
    19.3.2云杉属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
    19.4我国人工林密度效应与林分密度控制研究的结果分析
    19.4.1林分密度控制的生态、生理与遗传效应
    19.4.2人工林密度控制的生长效应
    19.5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的基本原则
    第二十章人工林的植被控制
    20.1我国人工林发展中的植被管理问题
    20.1.1造林基地天然林的经营保护未受重视,人工林植被占据优势
    20.1.2造林树种单一化、针叶化
    20.1.3在人工林栽培中忽视当地自然植被的保护
    20.1.4人工林区景观结构简单
    20.1.5人工林群落结构单一
    20.2人工林植被管理措施
    20.2.1发展多树种造林,尤其要发展阔叶树造林
    20.2.2在发展人工林中要保护天然植被
    20.2.3在人工林培育进程中充分利用天然更新树木
    20.2.4适当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促进林下植被的发展
    20.2.5经营混交林
    20.2.6人工林区的树种和森林类型的合理布局
    第二十一章人工林的地力控制
    21.1在造林和育林过程中控制水土流失
    21.1.1育林干扰对水土流失和林地养分损耗的影响
    21.1.2在人工林造林更新过程中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
    21.2保留采伐剩余物,保护林下枯落物
    21.3发展林下植被
    21.3.1发展林下自然植被
    21.3.2间种林下植物
    21.4营建和经营混交林
    21.4.1混交林地力控制功能
    21.4.2地力维护能力强的混交林类型
    21.5施肥
    21.5.1人工林施肥的必要性及其依据
    21.5.2人工林养分需求
    21.5.3人工林土壤的养分诊断
    第二十二章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
    22.1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内容——以杉木人工林为例
    22.2杉木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
    22.3贵州马尾松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
    22.3.1研究内容
    22.3.2马尾松人工林建筑材与纸浆材的优化栽培模式
    22.4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
    22.5I一69杨胶合板材用材林优化栽培模式
    22.6刺槐建筑与矿柱材林优化栽培模式
    22.7关于进一步推进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的问题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