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包豪斯抽象形式观念与中国建筑教育 张轶伟 著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张轶伟著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1-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轶伟著
    •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1-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2-11-01
    • 字数:389000
    • 页数:320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112276035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包豪斯抽象形式观念与中国建筑教育

    作  者:张轶伟 著
    定  价:78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01日
    页  数:320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2276035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建筑教育接纳包豪斯教学法可以视为教学方法从古典向现代转变的一个指标。作为培养艺术和手工艺才能的通识课程,包豪斯初步课程于1930年代末被移植到美国的建筑院校中。它所包含的材料和抽象形式的训练很快被吸纳到建筑基础教学中,并替代了原有的布扎方法。然而这种发散的视觉训练源自于移民包豪斯艺术家的教学,因而要经历一个转化以满足建筑设计的基本需求。
    中国的大学建筑教育属于西方的舶来品,因而不可避免要经历一次和美国类似的教学转型的过程。但因为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有着不同于美国的阶段划分和本土特征。1950年代初以前,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都先后接触到包豪斯的影响,但这一短暂的探索在1950年代之后受社会、政治环境的阻碍,基本停滞。包豪斯初步课程的第二次全面影响是198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三大构成”。“构成”教学的兴起对当时布扎模式的窠臼形成冲击,但其和建筑基本知识null

    作者简介

    张轶伟,2018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建筑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基础和西方现代建筑历史理论教学,研究领域包含建筑教育及学术史、深圳现当代城市建筑史等。

    精彩内容

    目录
    丛书前言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包豪斯与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包豪斯预备课程在美国建筑教育的移植
    2.1 包豪斯与美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2.2 约瑟夫·阿尔伯斯:材料与抽象形式的感知(1933~1958)
    2.3 莫霍利一纳吉:建筑师的视觉基础训练(1937~1946)
    2.4 观念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本设计”在美国建筑教育的流变
    3.1 包豪斯原理传播的三种模式
    3.2 模式一:建筑学辅助的视觉基础训练
    3.3 模式二:“基本设计”为蓝本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
    3.4 模式三:寻求现代建筑的空间形式基础
    3.5 回响:“基本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豪斯观念与中国建筑教育的初遇
    4.1 背景:抽象形式观念的早期影响
    4.2 包豪斯预备课程的引入(1942~1952)
    4.3 现代主义建筑认知与教育的断裂(1952~1966)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成”教学的溯源和曲折传播
    5.1 背景:“构成”的谱系
    5.2 “构成”在日本的溯源
    5.3 “构成”在中国内地的兴起:对外交流与方法引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成”在中国建筑教育的变迁
    6.1 包豪斯形式原理的第二次影响
    6.2 “构成”与“空间”: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基础课程(1977~2000)
    6.3 “渲染”与“构成”: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基础课程(1978~2000)
    6.4 从形态“构成”到“空间”教育
    6.5 形式主义:建筑实践的评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比较与反思:包豪斯基本原理的跨文化传播
    7.1 传播与比较
    7.2 历史与反思
    7.3 回溯与展望:包豪斯预备课程的学术遗产
    7.4 调适或革命: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
    7.5 本章小结
    结语
    翻译对照表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