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管控危机 (英)斯图亚特·霍尔 等 著 黄典林 译 经管、励志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英)斯图亚特·霍尔著 | | 黄典林译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9-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英)斯图亚特·霍尔著| 黄典林译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9-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2-09-01
    • 字数:528000
    • 页数:616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76028348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管控危机

    作  者:(英)斯图亚特·霍尔 等 著 黄典林 译
    定  价:98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01日
    页  数:62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76028348
    主编推荐

    ●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文化研究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经典著作,从社会暴力问题入手,探讨战后英国社会文化机制问题。● 一部广阔的道德恐慌及其背后文化霸权与政治合法性的社会史。●因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独特的社会政治批判视角以及对葛兰西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成为霍尔在伯明翰时期的巅峰之作。

    内容简介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行凶抢劫”现象时会走入特别?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暴增”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作者简介

    斯图亚特•霍尔,英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被誉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托尼•杰弗逊,英国基尔大学犯罪学教授,著有《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查斯•克里彻,英国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传播学教授,著有《道德恐慌与媒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精彩内容

    目录
    译者序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解读《管控危机》
    中文版作者序
    致谢
    第二版序
    第一版导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道德恐慌”的社会史
    行凶抢劫:一个外来词的人侵
    编年史
    “犯罪上升率”公式
    一个标签的转化轨迹
    第二章 社会控制的起源
    至高无上的法律
    面对面的控制:警方如何放大危机
    警察“运动”的起源
    第三章 新闻的社会生产
    首要定义者和次级定义者
    行动中的媒体:再生产与转化
    媒体与公众意见
    犯罪新闻
    行凶抢劫与媒体
    互惠关系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平衡叙述:报道汉兹沃思事件
    事件:汉兹沃思“行凶抢劫”案
    基础报道
    社论
    《太阳报》
    全国性报纸的特写报道
    伯明翰地方报纸
    结论:传媒中的解释与意象
    第五章 引导公众意见
    “尊敬的编辑先生”:读者来信
    地方媒体表达渠道
    私人一公共表达渠道:侮辱性信件
    公众意见与意识形态
    第六章 犯罪的解释与意识形态
    社会意象
    传统世界观的根基:常识
    社会焦虑
    解释与意识形态
    第三部分
    第七章 犯罪、法律与国家
    “常规”犯罪和社会性犯罪
    从“控制文化”到国家
    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秩序
    文化霸权的模式及其危机
    第八章 法律—秩序主导的社会:“合意”的枯竭
    “恐慌”的流变
    表意螺旋
    战后文化霸权:建构共识
    共识:社会民主派的策略
    共识的瓦解
    1968/(1848):剧变——分裂的国家
    1969:英国“文化革命”和威权主义转向
    工人阶级反抗:“挖得好,老田鼠!”
    第九章 法律—秩序社会:走向“超常国家”
    1970:塞尔斯登人——“法律—秩序社会”的诞生
    1971-1972:法律的动员
    1972:“行凶抢劫者”时刻
    后果:与危机共存
    在黄色潜艇内
    第四部分
    第十章 “行凶抢劫”的政治
    被压抑者的回归
    “从属地位”的结构
    文化、意识和抵抗
    黑人犯罪与黑人无产阶级
    “全世界受苦的人”
    从哈勒姆到汉兹沃思:统统带回家
    后记
    译者后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