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体及人际功能
作 者:(美)伊芙·卡利格 等 著 仇剑崟 等 译
定 价:198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页 数:45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2389176
1.近年来,国家对于国民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方面越来越重视,2015—2020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新制定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对此深有体现;
2.人格障碍作为危害心理健康的典型疾病类型,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3.心理动力学疗法作为人格障碍心理治疗模式的三大取向之一,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是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知识体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4.目前市面上针对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治疗专著极少,本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领域空白,以心理健康临床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为目标读者,提供一套实用、整合的人格病症应对指南;
5.书稿由中国心理咨询领域专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系仇剑崟教授推荐并负责翻译,译文准确流畅。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首部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null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首部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理论上,本书整合了当代精神动力学方法和精神病理学模型,介绍了治疗自我和人际功能障碍的移情焦点心理治疗方法;实践上,本指南与DSM-5规范兼容,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辅以大量的实例和线上资源,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人格障碍评估和治疗的实用指导。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伊芙?卡利格(Eve Caligor), 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师学院精神病学系临床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及研究中心心理治疗部主任,培训及督导分析师。
奥托?F.科恩伯格(Otto F. Kernberg), 医学博士,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主任,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及研究中心的培训及督导分析师。
约翰?F.克拉金(John F. Clarkin), 哲学博士,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联合主任,同时也是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系临床心理学教授。
弗兰克?E.约曼斯(Frank E. Yeomans),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副教授,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培训部主任。他也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及研究中心精神病学兼职副教授。
无
第一章 概述:针对自体和人际功能的治疗模型1
人格障碍的现状2
自体和人际功能2
内在表征3
评估3
对治疗的启示3
客体关系理论和TFP-E4
客体关系理论4
心理结构4
内在客体关系的核心5
情境中的客体关系理论7
人格及治疗的客体关系理论模型的发展8
内在冲突和外在功能8
系统评估8
移情焦点治疗9
依恋理论的影响9
第一部分 通过客体关系理论视角看人格和人格障碍
第二章 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下的人格与人格障碍16
第一节 人格与人格障碍的精神动力性描述16
基于特质的人格障碍诊断与DSM-5第Ⅱ部分18
人格障碍的结构诊断与DSM-5第Ⅲ部分19
第二节 客体关系理论模型中的人格病理分类20
人格组织水平与STIPO-R维度剖面图20
原型和维度剖面图23
高水平人格病理24
临床观点24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25
边缘水平人格组织28
分类的维度性质与高、中等、低水平边缘性人格组织31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心理结构与水平36
身份认同36
正常的身份认同形成37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中的身份认同38
身份认同形成的病理:认同弥散综合征38
防御41
成熟的防御42
基于潜抑的防御42
基于分裂的防御44
客体关系质量47
道德价值观47
现实检验与反思能力48
第四节 人格障碍结构模型的临床意义49
治疗的结构化目标:以身份认同巩固为目标50
第三章 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下的临床精神动力学冲突、焦虑、防御及内在客体关系54
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下的心理冲突54
冲突性动机54
心理焦虑和防御55
心理冲突和内在客体关系56
心理冲突和TFP-E57
心理冲突、焦虑和人格组织水平57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58
中等、低水平边缘性人格组织59
高水平边缘性人格组织59
内在客体关系、防御与人格组织水平60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的内在客体关系和防御60
边缘水平人格组织中的内在客体关系和防御63
单一客体关系中的防御:神经症性投射、投射性认同和角色反转65
神经症性投射65
神经症性解离和角色反转66
投射性认同67
人格障碍治疗中核心的焦虑和冲突:偏执性焦虑和抑郁性焦虑以及俄狄浦斯冲突70
偏执性焦虑和抑郁性焦虑:梅勒妮·克莱因70
平衡中的偏执-分裂位相71
三角冲突和俄狄浦斯情结73
人格组织水平和偏执-分裂性冲突、抑郁性冲突及俄狄浦斯冲突75
矛盾心理、整合和结构改变77
第二部分 TFP-E概述:
基本任务、治疗关系与治疗策略
第四章 治疗的基本任务和元素82
基本任务82
治疗的基本元素82
任务1:为探索搭建舞台——将冲突性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中82
任务2:建立干预焦点——识别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同时关注外部现实和治疗的优先层级85
任务3:探索、诠释和修通核心冲突89
第五章 治疗关系:治疗师的态度和立场、治疗联盟、移情和反移情96
治疗师的态度96
治疗师的立场98
技术性中立99
TFP-E治疗师的立场不“附和”患者的防御103
技术性中立、治疗联盟和灵活执行104
治疗联盟104
移情和反移情105
移情106
反移情118
第六章 治疗策略及改变机制131
第一节 TFP-E基本策略概述131
第二节 TFP-E的基本策略及其功能133
策略1.界定主导的客体关系133
1a.识别主导的客体关系133
1b.用言语描述主导的客体关系134
策略2.注意患者体验与行为中的重复、僵化和/或矛盾特性136
2a.提醒患者注意其体验与行为的重复特性,因为在基于潜抑或分裂的防御的影响下,主导的客体关系可预测地组织着临床材料136
2b.聚焦于角色反转以及分裂和潜抑对患者体验与行为的影响136
策略3.探索根植于主导客体关系中的焦虑与冲突,并引入关于潜在的愿望、恐惧和个人意义的假设138
策略4.修通所识别的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被激活的冲突,同时将治疗目标与患者的发展史联系起来139
第三节 TFP-E的个体化策略140
边缘谱系人格组织的患者140
策略1.界定主导的客体关系142
策略2.注意患者体验与行为中的重复、僵化和/或矛盾特性144
策略3.探索激发分裂和组织主导客体关系的焦虑与冲突,并引入关于潜在的愿望和恐惧的假设148
策略4.修通所识别的冲突149
神经症性谱系人格组织的患者152
策略1.界定主导的客体关系154
策略2.注意患者体验与行为中的重复、僵化和/或矛盾特性156
策略3.探索激发潜抑和组织主导客体关系的焦虑,并引入关于潜在愿望、恐惧和个人意义的假设158
策略4.修通所识别的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被激活的冲突,同时将治疗目标与患者的发展史联系起来160
第三部分 有技巧的咨询问诊
第七章 患者评估及治疗计划168
治疗性问诊168
问诊结构169
第一节 诊断性评估170
临床诊断访谈171
概念流程和数据收集172
人格功能和病理学的描述性特征173
人格结构特征:人格组织的维度评估和结构化诊断174
人格功能和病理学的核心功能领域176
方法和程序187
结构性访谈188
结构化评估和STIPO-R196
人格类型与诊断197
第二节 分享诊断印象和差异性的治疗计划200
分享诊断印象及心理教育201
确定治疗目标207
差异性的治疗方法和讨论治疗选择209
精神动力学治疗的知情同意209
第四部分 建立治疗框架
第八章 基本的治疗协议:行为、附加治疗和药物治疗216
第一节 治疗框架和协议概述216
第二节 治疗协议的普适性元素218
治疗的保障218
治疗频率:一周两次和一周一次219
介绍并协商治疗协议中的普适性元素220
评估治疗动机221
识别早期移情的发展223
介绍治疗框架224
第三节 治疗协议的个体化元素231
需要在治疗协议中特定考量的常见行为231
一般原则:在治疗协议中引入特定考量因素232
识别需要在治疗协议中引入特定考量因素的行为232
和患者一起为预测和管理行为引入一个框架233
处理社会依赖、继发性获益和结构化活动的重要性238
纳入第三方240
围绕特定行为、附加治疗和药物治疗签订协议240
自杀和准自杀241
共患障碍242
药物管理244
治疗开始后重新签订协议245
第五部分 TFP的技术和策略
第九章 识别干预的焦点251
识别优先主题251
指导干预的优先层级251
优先主题的三个层次252
优先级1:关注紧急事件优先级——危险的行为和对治疗连续性的威胁254
将危险行为和破坏治疗的行为看作优先事项的临床例证255
优先级2:保持治疗框架的完整性,包括持续追求治疗目标256
在不同严重程度中常见的偏离治疗框架257
在考虑优先主题时评估框架的完整性258
在不同严重程度中的治疗框架、优先主题和内在客体关系259
治疗框架的完整性作为优先主题的临床例证262
优先级3:在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层面进行干预266
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的定义266
注意三种沟通渠道267
使用三种沟通渠道来识别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的临床例证271
当治疗师不能识别主导的客体关系时275
第十章 干预1:探索性干预和诠释过程277
诠释过程277
关注此时此地的体验:定义诠释过程277
澄清278
澄清和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280
小结283
面质284
面质与中立285
面质与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287
小结291
诠释本身292
诠释与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294
小结301
第十一章 干预2:移情分析和诠释过程的策略指导303
第一节 移情分析303
整个严重程度连续谱中移情分析的中心性303
边缘性人格组织303
神经症性人格组织304
关于移情分析的实证文献305
探索性干预和跨越整个人格病理严重程度范围的移情306
偏执性移情306
理想化移情和移情分析312
自恋性防御和移情分析315
移情中的潜意识冲突317
第二节 指导诠释过程的策略321
从患者的主导视角开始探索性干预322
从表层移向深层:从防御性客体关系开始,移向更冲突性的客体关系322
在处理潜抑之前,先从解离性防御开始323
优先考虑患者体验的性质而不是内容324
具体思维和诠释过程324
自我不和谐及诠释过程327
第十二章 干预3:整合支持性和探索性干预333
支持性干预的使用333
区分探索性干预和支持性干预333
支持性干预的辅助作用334
探索性干预的使用343
管理技术性中立343
利用反移情348
修通和治疗性改变356
第六部分 治疗的阶段和变化的轨迹
第十三章 治疗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阶段364
早期治疗阶段364
稳定治疗框架364
支持治疗联盟的发展367
探索在治疗中被激发的早期焦虑,培养开放的沟通371
最小化患者从治疗中脱落的风险372
变化和过渡到中期阶段的标志373
中期治疗阶段374
修通375
探索偏执性焦虑和抑郁性焦虑对整合过程的干扰376
聚焦于治疗目标381
修通冲突性客体关系的发展前因386
修通负性治疗反应387
变化和过渡到晚期阶段的标志389
晚期治疗阶段和结束391
结束治疗的指征393
在治疗中对分离的分析393
治疗结束时对分离的分析395
治疗晚期阶段的矛盾395
结束期间保持治疗框架396
治疗师对于患者结束治疗的反应396
提早结束397
治疗结束后的患者-治疗师协议397
后记399
灵活而务实地实施399
培训400
附录1 STIPO-R人格组织的临床锚点402
附录2 人格功能水平量表406
专业名词英中文对照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