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中观哲学导论 胡伟希 著 社科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胡伟希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4-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胡伟希著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4-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6-04-01
    • 字数:331000
    • 页数:604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301269190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观哲学导论

    作  者:胡伟希 著
    定  价:48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页  数:604
    装  帧:简装
    ISBN:9787301269190
    主编推荐

    本书是作者终其几十年来从事哲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立足于中国哲学,在中西哲学比较中由"中观"这一概念统领起自己对"哲学是什么"这一优选哲学问题系统思考的成果。作者基于自己对中西哲学的理解和熟稔,以及融入生命的深刻思考,在本书里展示了作者关于哲学如何追求大一统的学术目标的看法与思路。不仅为基础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藉由"中观"这一概念开启了一种的哲学阐释模式,无论理念还是方法,都堪称新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终其几十年来从事哲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立足于中国哲学,在中西哲学比较中由"中观"这一概念统领起自己对"哲学是什么"这一优选哲学问题系统思考的成果。作者基于自己对中西哲学的理解和熟稔,以及融入生命的深刻思考,在本书里展示了作者关于哲学如何追求大一统的学术目标的看法与思路。不仅为基础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藉由"中观"这一概念开启了一种的哲学阐释模式,无论理念还是方法,都堪称新颖。

    作者简介

    胡伟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金岳霖与中国实证主义认识论》《传统与人文:对港台新儒家的考察》《金岳霖哲学思想》《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知识、逻辑与价值:中国新实在论的兴起》《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等

    精彩内容

    目录
    目    录 前  言…………………………………………………………………(1) 新哲学:“分际说”“非分际说”与中西哲学的会通和超越(代序)……(6)    一、哲学方法:哲学史上的与近代学科意义上的………………(6)     二、哲学义理的表达:哲学语言与文学艺术语言………………(10)     三、“语义分析”与“存在真理”…………………………………(12)     四、哲学的“分际说”与“非分际说”……………………………(16) 章  形而上学的两种思想传统……………………………………(1)     一、什么是哲学思维………………………………………………(1)     二、什么是哲学—形而上学………………………………………(4)     三、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8)     四、中国形而上学的传统…………………………………………(11) 第二章  世界从“观”开始……………………………………………(16)     一、形而上学与“观”……………………………………………(16)     二、世界乃观………………………………………………………(19)     三、观与生活世界…………………………………………………(23)     四、生命的十字架打开方式………………………………………(25) 第三章  形而上学基本问题…………………………………………(27)     一、观乃超越………………………………………………………(27)     二、形而上学的先验本体:“一即一切”…………………………(30)     三、形而上学的超验本体:“一切即一”…………………………(32)     四、外在关系与内在关系…………………………………………(34)     五、两个世界的哲学问题与终极原理……………………………(38) 第四章  原道:中观作为形而上学何以可能…………………………(40)     一、大观与人观……………………………………………………(40) 2  中观哲学导论     二、中观五式………………………………………………………(42)     三、中观作为世界观与人之实践…………………………………(47)     四、中观哲学的价值实践原理:经权、时中与度…………………(50) 第五章  原象:中观把握形上世界如何可能…………………………(56)     一、问题的提出:形上世界是否可达……………………………(56)     二、关于“象思维”………………………………………………(58)     三、象思维之机制…………………………………………………(63)     四、从“现象”到“筑象”…………………………………………(67)     五、形上姿态与筑象类型…………………………………………(72)     六、两种象思维之个案比较:“四因说”与“元亨利贞说”………(74) 第六章  原言:中观言说形上世界如何可能…………………………(78)     一、引论:从象到言………………………………………………(78)     二、量言与对象性思维……………………………………………(79)     三、性言与自象性思维……………………………………………(84)     四、关于“日常语言”……………………………………………(88) 第七章  原器:中观呈现形上世界如何可能…………………………(94)     一、论“形而下者”之器…………………………………………(94)     二、器的形上之维…………………………………………………(99)     三、道器关系之紧张及其消解……………………………………(101) 第八章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108)    一、人在宇宙中的位置……………………………………………(108)     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主义之价值观………………………(109)     三、合内外之道……………………………………………………(113) 第九章  人文性道德何以可能…………………………………………(118)    一、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118)     二、两种道德的人性论基础………………………………………(120)     三、两种道德的困境与现代人的道德宿命………………………(125)     四、人文性道德何以可能…………………………………………(128)     五、人文性道德如何可能…………………………………………(132) 目  录  3 第十章  幸福生活如何可能…………………………………………(140)     一、幸福生活进入哲学的视野……………………………………(140)     二、美为幸福的形而上学奠基何以可能…………………………(141)     三、幸福感的两种形式———日神与酒神…………………………(145)     四、幸福人格与“游戏精神”………………………………………(149)     五、幸福的沉沦、痛苦与崇高……………………………………(152) 第十一章  美丽生活如何可能…………………………………………(158)    一、日常生活中美丽生活与幸福生活之区分……………………(158)     二、作为美丽生活的高贵…………………………………………(162)     三、作为美丽生活的优雅…………………………………………(167)     四、美丽生活的理念………………………………………………(171)     五、简论:美丽生活与人类历史之“合目的性”…………………(174) 第十二章  信念生活如何可能…………………………………………(178)    一、纯粹信念的观念………………………………………………(178)     二、宗教信念的现象学分析………………………………………(181)     三、定然力类型:他力与自力……………………………………(187)     四、从纯粹信念到宗教信念:超验、潜验与经验…………………(190) 第十三章  悲悯与共通感……………………………………………(195)     一、问题的提出:基督教中的“爱人”与“爱上帝”………………(195)    二、爱的分析………………………………………………………(197)     三、论悲悯…………………………………………………………(201)     四、悲悯与共通感…………………………………………………(204)     五、宗教信念与救赎之意义………………………………………(208) 第十四章  纯粹历史何以可能…………………………………………(211)    一、前论:关于人的精神实在问题………………………………(211)     二、“历史的人”…………………………………………………(213)     三、历史的“记忆”………………………………………………(216)     四、人作为“精神性存在”及其意义………………………………(220)     五、历史的“真实”如何可能………………………………………(223) 4  中观哲学导论 附  录…………………………………………………………………(228)     一、哲学的中观视域………………………………………………(228)     二、康德与海德格尔哲学的中观之维……………………………(245)     三、中国哲学的中观思维…………………………………………(263) 参考文献……………………………………………………………(276)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