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中国哲学史 郭齐勇编著 著 社科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郭齐勇编著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1-09-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郭齐勇编著著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1-09-01 00:00:00
    • 版次:1
    • 开本:其他
    • 装帧:平装
    • ISBN:9787100198752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史

    作  者:郭齐勇编著 著
    定  价:160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页  数: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198752
    主编推荐

    本书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

    内容简介

    本书凝聚了郭齐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国哲学学科创设百多年来数代学者的共业与积累。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注重阐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经典和哲学家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中国哲学智慧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本书对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讲一个问题就力求讲透,不东抓一个问题西抓一个问题,以致都谈不清楚;集中加强了对很有代表性的原著经典与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与相应的诠释,努力分析中国哲学自身的内涵与特点,特别是与西方哲字的差别,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适履。

    作者简介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2006年被评为重量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2019年被评为儒学大家。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靠前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现任山东嘉祥曾子研究院名誉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等。

    精彩内容

    目录
    目录: 编 先秦哲学 017 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019 节 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 019 第二节 《易经》、阴阳、五行、和同 024 第二章 孔子 031 节 天命论 032 第二节 “仁”学意涵 035 第三节 方法论 041 第三章 老子 045 节 “道”之体 046 第二节 “道”之用 051 第三节 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055 第四章 孙子 062 节 经之以五 较之以计 063 第二节 避实就虚 奇正相生 068 第五章 墨子及后期墨家 073 节 兼相爱与交相利 074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 076 第三节 “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079 第四节 名、辞、说、辩 081 第六章 子思子 086 节 道德的五行 086 第二节 中庸 092 第七章 孟子 098 节 性善论 099 第二节 仁政学说 103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 105 第八章 庄子 108 节 道论 109 第二节 理想人格论 113 第三节 知论 118 第九章 惠子与公孙龙子 124 节 惠施的十大命题 125 第二节 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 127 第三节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129 第十章 《易传》 134 节 生生之德 变易之道 134 第二节 继善成性 崇德广业 138 第十一章 荀子 141 节 性恶论 142 第二节 礼论 144 第三节 天论 149 第四节 正名学说 151 第十二章 韩非子 154 节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154 第二节 人皆自利 君国之利在耕战 157 第三节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160 结 语 164 第二编 汉至唐代的哲学 167 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169 节 汉初的黄老思想 169 第二节 陆贾、贾谊的思想 173 第三节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179 第二章 董仲舒 186 节 “人副天数”说 186 第二节 天人感应论 191 第三节 人性论与伦理学说 195 第三章 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 200 节 谶纬之学与《白虎通》 200 第二节 扬雄的思想 204 第三节 桓谭的思想 209 第四章 王充 214 节 疾虚妄 214 第二节 批判谶纬感应之说 218 第三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223 第五章 魏晋玄学 228 节 何晏、王弼的哲学思想 228 第二节 阮籍与嵇康的哲学思想 233 节 第三节 裴、向秀和郭象的哲学思想 237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 242 节 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242 第二节 六家七宗与道安的佛教哲学 245 第三节 慧远的佛教哲学 248 第四节 僧肇的佛教哲学 251 第五节 竺道生的佛教哲学 254 第七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258 节 早期道教的哲学 25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哲学 263 第八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 268 节 成玄英的道教哲学 268 第二节 王玄览的道教哲学 271 第三节 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 273 第四节 杜光庭的道教哲学 275 第九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279 节 唯识宗的佛教哲学 279 第二节 天台宗的佛教哲学 286 第三节 华严宗 291 第四节 禅宗 299 第十章 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 308 节 隋唐经学 308 第二节 韩愈、李翱的思想 311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思想 317 结 语 323 第三编 宋至清代的哲学 327 章 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 329 第二章 张载 337 节 “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337 第二节 “天地之性”与“大其心” 339 第三节 “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342 第三章 二程 347 节 “天理”与“性” 347 第二节 “识仁”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350 第三节 “格物致知”与“持敬” 353 第四章 朱熹 359 节 理气论 359 第二节 心性论 366 第三节 居敬穷理论 372 第四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375 第五章 陈亮、叶适 378 节 陈亮的事功思想 378 第二节 叶适的功利之学 384 第六章 陆九渊 388 节 “本心”与“心即理” 388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391 第七章 陈献章、湛若水 399 节 元代的朱陆之学 399 第二节 陈献章的自得之学 402 第三节 湛若水与“心体物而不遗” 406 第八章 王守仁 411 节 “心即理”说 411 第二节 “**”说 415 第三节 致良知说 418 第九章 黄宗羲 423 节 批判专制主义政治 423 第二节 “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 427 第三节 “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 429 第十章 方以智 434 节 质测即藏通几 434 第二节 “气— 火”一元,“盈天地者皆物” 439 第三节 “相反相因”“合二而一” 441 第十一章 王夫之 445 节 明有 尽器 446 第二节 尊生 主动 452 第三节 率性 正情 457 第十二章 颜元、 戴震 463 节 颜元重“习行”,倡“实学” 463 第二节 戴震重“血气心知”,察“理”明“道” 468 结 语 477 第四编 近现代哲学 481 章 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 483 节 康有为 483 第二节 谭嗣同 490 第三节 严复 496 第二章 章太炎 505 节 以太阿屯说和真如说 506 第二节 经验论、唯理论和直觉论 510 第三节 科学进化论和俱分进化论 513 第三章 孙中山 517 节 以太说和生元说 518 第二节 知难行易说 521 第三节 民生史观 524 第四章 与 528 节 528 第二节 537 第五章 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劢 549 节 胡适 549 第二节 梁漱溟 555 第三节 张君劢 561 第六章 熊十力 573 节 体用不二的本体论 573 第二节 翕辟成变的变易观 575 第三节 尽人合天的心性论 577 第四节 崇尚性智的认识论 578 第七章 冯友兰 582 节 “新理学”本体论体系 582 第二节 人生境界论 585 第三节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587 第八章 金岳霖与贺麟 591 节 金岳霖 591 第二节 贺麟 602 第九章 与艾思奇 610 节 610 第二节 艾思奇 616 第十章 牟宗三与唐君毅 624 节 牟宗三 624 第二节 唐君毅 628 结 语 636 参考书目 639 后 记 648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