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为什么要有道德 二程道德哲学的当代启示 (美)黄勇 著 吴根友,万百安 编 崔雅琴 译 社科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黄勇著
    • 出版社: 其他
    • 出版时间:2021-08-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黄勇著
    • 出版社:其他
    • 出版时间:2021-08-01 00:00:00
    • 版次:1
    • 开本:其他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47318041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其他

    为什么要有道德 二程道德哲学的当代启示

    作  者:(美)黄勇 著 吴根友,万百安 编 崔雅琴 译
    定  价:83
    出 版 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页  数:496
    装  帧:精装
    ISBN:9787547318041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系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之一。规范伦理学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人有道德。所以从古代开始,就出现了“我为什么应该有道德”这个利己主义者提出的问题,意为“我有道德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我有什么理由应该有道德”。这个问题的最早形式是柏拉图的“我为什么应该有正义”,而正义是一种美德,因此,这个问题在柏拉图那里问的是“我为什么应该成为具有正义这种美德的人”。只是在近代以来,随着义务论和后果论伦理学开始占主导地位,这个问题逐渐变成了“我为什么应该从事道德的行动”。缘于这个问题的难以回答,一些哲学家干脆把这个伦理学的根本问题看作一个荒唐的问题而不予理睬。因此,要对这个问题作出恰当的回答,还是要回到美德伦理学的进路,将这个问题理解为“我为什么应该成为有美德的人即有德者”。但真正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恰当的美德伦理学回答的却不是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的西方哲学家,而是像二程这样的儒家美德伦理学家,因为他们认null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总序
    中文版序
    致谢
    导论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比较哲学之可能性
    第三节如何做比较哲学
    第四节理学家二程
    第五节全书概要
    第六节结语
    第一章乐:为什么要有道德?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为什么要有道德?”
    第三节西方哲学目前的代表性回答及其不足
    第四节二程的新儒家回答:有德之乐
    第五节乐与知
    第六节成德与成人
    第七节结语
    第二章德:有德之人以自我为中心?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美德伦理学与儒家伦理
    第三节自我中心驳难:第一层次
    第四节美德与人性
    第五节自我中心驳难:第二层次
    第六节自我中心驳难:根本层面
    第七节结语
    第三章知:意志软弱何以不可能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西方哲学中的意志软弱问题
    第三节知行:意志软弱何以不可能
    第四节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意志软弱如何不可能
    第五节二程与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之比较
    第六节并无意志软弱,唯有道德责任
    第七节结语
    第四章爱:在理论与反理论之间的伦理学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共性伦理学及其困境
    第三节爱有差等
    第四节爱之推扩
    第五节情感训练
    第六节结语
    第五章礼:政治之域亦有私人性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自由主义传统对政治之域/私人之域的区分及其问题
    第三节儒家政治哲学的可能性
    第四节礼之为外在规范
    第五节礼之为内在情感
    第六节礼之为人性
    第七节瞭新儒家礼学之为政治哲学
    第八节结语
    第六章理:道德底形上学抑或道德的形上学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道德底形上学,道德神学与道德的形上学
    第三节理:对儒家道德的本体论说明
    第四节生:对终极实在的非物化
    第五节神:走向一种儒家神学
    第六节结语
    第七章经:诠释学作为实践之学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经以载道
    第三节由经穷理
    第四节穷理多端
    第五节经学,实学也
    第六节“交相养也”之为诠释学循环
    第七节结语
    附录
    附录一以理学诠释学解经举隅:程颐对《论语》8.9及17.3的哲学解释
    附录二“为什么要有道德?”及其他:对刘纪璐、田史丹和余锦波的回应
    引用文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中文版后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