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洞穴生物学 刘志霄 著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刘志霄著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4-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刘志霄著著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4-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1-04-01
    • 字数:541000
    • 页数:0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030677563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洞穴生物学

    作  者:刘志霄 著
    定  价:26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页  数:280
    装  帧:精装
    ISBN:9787030677563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洞穴中的生物学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性著作,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洞穴生物学(精)的基本范畴、研究简史及相关的洞穴学基础,提供了新的材料;基于新的分类框架,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洞穴生物多样性的基本面貌及真洞穴动物普遍性的生态生物学特征,体现了新的发现:就洞穴古生物学、洞穴考古、洞穴旅游与探险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与总结,入了新的内容:对于洞穴的基础性功能、民生作用、受胁状况及洞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问题进行了新的梳理,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新的见解,特别对于洞穴生物的类群划分,洞栖性蝙蝠的栖息生态和伞护性,以及洞穴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形成路径与机制进行了新的论述,反映了国内外洞穴生物学(精)与生态学新近的学术成果、研究趋势与前景。本书图文并茂,适合用作高校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洞穴学、生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自然保护学者的教材与综合性的科研参null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第一篇学科范畴与洞穴学基础
    第1章绪论3
    1.1洞穴生物学的基本范畴3
    1.2国际洞穴生物学简史5
    1.2.1从史前雕刻画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话沿袭5
    1.2.2近代自然科学的启蒙至现代科学的诞生时期(1450~1880年)6
    1.2.3拉马克学说与达尔文学说的产生、发展与交融时期(1800~1936年)8
    1.2.4现代综合进化论时期(1936~1947年)23
    1.2.5当前知识惯性的根源26
    1.3中国洞穴生态生物学简史27
    1.3.1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古籍对洞穴及洞穴生物的记载27
    1.3.2自近代开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相对停滞期30
    1.3.3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期30
    1.4洞穴生物学研究方法34
    第2章洞穴的基本构造、主要类型、形成机制与分布37
    2.1洞穴的基本构造37
    2.2洞穴的基本类型38
    2.2.1按洞穴的自然性分类38
    2.2.2按围岩的性质分类39
    2.2.3根据洞道的走向、长度及复杂程度分类39
    2.2.4根据洞穴发育所处的水文位置及洞内水量分类39
    2.2.5按照洞穴的活性能量分类39
    2.2.6根据洞穴所处的发育阶段分类40
    2.3洞穴的形成机制40
    2.3.1风蚀洞、风洞、砂岩洞与丹霞洞40
    2.3.2砂砾岩洞与崩塌岩堆洞41
    2.3.3构造洞穴与熔岩洞42
    2.3.4海蚀洞、海陆边际洞、礁洞、蓝洞与海底洞穴42
    2.3.5冰川洞穴与冰洞43
    2.3.6碳酸盐岩溶洞43
    2.3.7石膏洞与钙华洞45
    2.4洞穴沉积物46
    2.4.1物理沉积物46
    2.4.2次生化学沉积物46
    2.4.3生物及人类文化沉积物49
    2.5洞穴的分布50
    第3章洞穴中的非生物因子、洞穴石笋的信息传递及古气候学意义53
    3.1洞穴中的非生物因子53
    3.1.1围岩53
    3.1.2空气53
    3.1.3水57
    3.1.4土壤、有机物质和阳光57
    3.1.5次生性沉积物58
    3.2洞穴石笋的信息传递及其古气候学意义58
    第二篇洞穴生物类群多样性
    第4章洞穴中的生物类群划分及洞穴动物的连续统65
    第5章洞穴中的微生物类群67
    5.1细菌67
    5.1.1洞穴中常见的细菌类型68
    5.1.2细菌在洞穴中的生态作用68
    5.2真菌69
    第6章洞穴中的植物类群73
    6.1藻类73
    6.2地衣75
    6.3苔藓75
    6.4蕨类76
    6.5种子植物77
    第7章洞穴中的无脊椎动物类群(Ⅰ):非节肢动物79
    7.1原生动物79
    7.2海绵动物80
    7.3腔肠动物81
    7.4扁形动物81
    7.5假体腔动物82
    7.6环节动物83
    7.7软体动物85
    7.8触手冠动物87
    第8章洞穴中的无脊椎动物类群(Ⅱ):节肢动物89
    8.1甲壳亚门89
    8.1.1鳃足纲89
    8.1.2桨足纲90
    8.1.3颚足纲90
    8.1.4介形纲90
    8.1.5软甲纲90
    8.2螯肢亚门93
    8.2.1蜱螨目94
    8.2.2鞭蝎目94
    8.2.3节腹目95
    8.2.4蜘蛛目95
    8.2.5无鞭目97
    8.2.6裂盾目97
    8.2.7蝎目97
    8.2.8伪蝎目98
    8.2.9盲蛛目98
    8.3多足亚门99
    8.3.1唇足纲99
    8.3.2倍足纲100
    8.3.3少足纲101
    8.3.4综合纲102
    8.4六足亚门102
    8.4.1内颚纲102
    8.4.2昆虫纲103
    第9章洞穴中的脊椎动物类群111
    9.1鱼纲111
    9.2两栖纲115
    9.3爬行纲117
    9.4鸟纲117
    9.4.1油鸱科118
    9.4.2雨燕科119
    9.5哺乳纲119
    9.5.1翼手类119
    9.5.2非飞行性哺乳类120
    第三篇真洞穴动物的生态生物学特征与洞栖性蝙蝠的栖息生态
    第10章真洞穴动物的生态生物学特征125
    10.1真洞穴动物的分布特征125
    10.2真洞穴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126
    10.3真洞穴动物的生理、生态与行为特征128
    10.4真洞穴动物的繁育与生活史特征129
    10.5真洞穴动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129
    10.6真洞穴动物研究中的“退化”概念与真洞穴动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131
    第11章洞栖性蝙蝠的栖息生态133
    11.1栖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33
    11.2洞栖性蝙蝠栖点选择的概念与性质134
    11.3湘西州一些洞栖性蝙蝠的栖息生态特征136
    11.4菊头蝠对溶洞的选择模型146
    11.4.1建模方法147
    11.4.2菊头蝠生境适宜性模型评价147
    11.4.3菊头蝠生境适宜性主要影响因素149
    11.5洞栖性蝙蝠择居模式及栖点选择研究的问题与前景150
    第12章洞栖性蝙蝠的生态位与伞护性157
    12.1洞栖性蝙蝠的生态位157
    12.1.1时间生态位157
    12.1.2空间生态位158
    12.1.3温度与湿度生态位159
    12.1.4营养生态位159
    12.2洞栖性蝙蝠的关键作用与“伞护种”功能160
    12.3洞栖性蝙蝠的生态(服务)功能161
    12.4洞栖性蝙蝠的生态代理性162
    第四篇洞穴古生物学与洞穴考古学、旅游探险及资源保护
    第13章洞穴古生物学与洞穴考古学167
    13.1古生物学的基本范畴167
    13.2考古学的基本范畴168
    13.3洞穴堆积及其在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及存在的问题169
    13.3.1洞穴堆积的意义、来源及类型169
    13.3.2洞穴堆积中的动物化石170
    13.3.3洞穴堆积与古人类化石及遗物172
    13.3.4洞穴堆积的形成与动物群遗骸的积聚173
    13.3.5古生物学在确定洞穴堆积物时代中的作用175
    13.3.6鉴定洞穴堆积地层时代的古动物学方法175
    13.3.7洞穴堆积中黏土矿物组合与氧化物含量的气候指示意义176
    13.3.8洞穴堆积物、化石及文物的年龄测定176
    13.3.9分子化石及其气候意义179
    13.3.10地球物理勘探法在洞穴探察与洞穴堆积研究中的应用179
    13.3.11洞穴堆积中的盖板与混杂堆积问题181
    13.3.12洞穴陷阱与洞穴堆积181
    13.4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及动物群的演变182
    13.5中国境内发现的一些洞穴古生物及古人类化石185
    13.5.1华北地区188
    13.5.2东北地区190
    13.5.3西北地区190
    13.5.4西南地区190
    13.5.5华中地区191
    13.5.6华东地区192
    13.5.7华南地区194
    第14章洞穴旅游与探险197
    14.1洞穴旅游197
    14.1.1国际有名的大型洞穴系统198
    14.1.2中国旅游洞穴概貌199
    14.1.3旅游洞穴价值评价202
    14.2洞穴探险203
    第15章洞穴的基础性功能与科技文化价值205
    15.1洞穴的基础性功能205
    15.1.1穴居205
    15.1.2洞穴水资源206
    15.1.3洞穴肥料206
    15.1.4洞穴储藏、种养与洞藏酒207
    15.1.5洞穴排水与排污209
    15.1.6洞穴矿产209
    15.1.7洞穴驻防与国防209
    15.1.8洞穴交通210
    15.1.9洞穴中的药物与洞穴医疗211
    15.1.10洞穴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与文化意义212
    15.2洞穴科研与科普213
    15.3洞穴仿真214
    15.4溶洞主题公园214
    第16章人类活动对洞穴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洞穴资源保护215
    16.1人类活动对洞穴的影响215
    16.1.1对洞穴周边环境的影响215
    16.1.2对洞穴空气的影响215
    16.1.3对洞穴自然景观的破坏与污染217
    16.1.4对洞穴生物类群的影响218
    16.1.5对洞穴自然历史信息及文化特征的影响219
    16.2资源新义及对资源等级的新划分220
    16.2.1对资源概念及性质的新理解220
    16.2.2“零次资源”的概念与资源的分类220
    16.3洞穴资源保护221
    16.3.1洞穴资源保护的基础研究与科技人才培养221
    16.3.2洞穴资源保护中的法制保障221
    16.3.3洞穴旅游及探险、工程建设与基层民众的保护作为223
    16.3.4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教育与洞穴资源及洞栖性蝙蝠的保护224
    16.3.5新的自然保护伦理观与洞穴资源的保护226
    主要参考文献229
    索引243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